威震西北的“小将”,延缓五胡乱华近三十年


威震西北的“小将”,延缓五胡乱华近三十年

公元263年,魏灭蜀;公元265年,晋代魏。三国时代缓缓落下帷幕,而三国仅存的吴国,却是在晋国建立之后的第十五年才被攻灭。这固然是由于晋国内部意见不统一导致的,更有一些困扰牵制晋国的客观因素,比如西北鲜卑族的叛乱。

这场叛乱挑头者是鲜卑族的秃发树机能。所谓“秃发”,并不是人到中年的“秃如其来”。而是与少数民族的家族传承有关。那时候鲜卑和匈奴互相通婚。如果父亲是匈奴人母亲是鲜卑人,那么生下的小孩便姓“铁弗”。建立大夏国的赫连勃勃,本来就姓“铁弗”。不过他嫌这个姓丢人,便改成了“赫连”,意即赫然与天相连。如果父亲是鲜卑人而母亲是匈奴人,则会姓“拓跋”、“秃发”。“拓跋”我们现代人是非常熟悉的。其实“秃发”和“拓跋”是一回事,只是音译过来的差别。

从“秃发”这个姓氏,可以看出树机能同时有鲜卑人和匈奴人的血统。作为从小就熟悉骑射的民族后裔,树机能的战斗力可谓不凡。在他的手下,晋国的名将栽了不少。著名的胡烈,便是死在树机能的手里。胡烈是何许人也?那可是当年挫败钟会造反阴谋的关键人物。在晋国灭亡蜀国之后,主帅钟会想凭借手中强大的武装造反。他将手下的将领全部囚禁,想彻底夺取军队的控制权。正是由于胡烈的谋划,这才使钟会的阴谋破产。蜀地才没有再次陷入分裂。可以说胡烈此人,有勇有谋,是一员难得的战将。


威震西北的“小将”,延缓五胡乱华近三十年

面对树机能,胡烈都失败了。还远不止如此,名将杜预和位高权重的石鉴,都拿树机能无可奈何。在晋国大军的大举镇压之下,树机能反而越来越壮大,接二连三地攻杀四任凉州刺史,并且成功夺取凉州。西北局势危机,晋武帝司马炎寝食难安。

司马炎总为西北局势忧心,经常感叹:“有谁能为我平定西北的贼寇呢?”这话传到了一个小小的武将耳中,这个人名叫马隆。马隆当时担任司马督的官职,是负责守卫宫廷武官,仅仅是个六品官。他听到皇帝的感叹,感觉立功建业的机会到了。于是马隆对皇帝说,“要是陛下您能够信任我的话,我能够平定西北的叛乱。”司马炎眼前一亮,鼓励马隆说明自己的计划。

马隆说,“我愿意募集三千勇士,不问他们出处。我带领这群人,平定树机能不在话下!”无论谁听了马隆的这番说辞,都会认为他是吹牛或者这就是个疯子。所以朝廷之中一片反对之声,只有司马炎选择坚定地支持马隆。从后面的战绩来看,司马炎是对的。马隆并不只是一个只会胡吹法螺的楞头小将,而是对战法和少数民族对手都有深入研究的不世之才。

有了皇帝的支持,马隆当即做了两件事情。一是挑人,二是选武器。选人相对简单,标准也单一:只要那些能拉动120斤大弓或者能够挽动1080斤弩箭的人。1080斤弩箭是什么概念?估计有这能力的人不会很多。可这项看似很难的工作只用了大半天,马隆便选足了3500名士兵。可以在挑选武器时,马隆受到了刁难。


威震西北的“小将”,延缓五胡乱华近三十年

武器自然是存放在武库之中。武库可不仅仅只有武器,还存放了很多累朝历代的宝贝。像著名的汉高祖用过的斩白蛇剑、孔子穿过的鞋子以及篡汉建立新朝的王莽的头颅,都存放在武库之中。武库具有特殊的地位,因此武库的长官根本没把小小的六品官马隆放在眼里。他给予马隆部队的,都是一些半个世纪前用过的兵器,绝大多数的已经生锈朽败。马隆实在气不过,便和看守武库的官员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这一次,司马炎又坚定地支持了马隆。让马隆按需选取武器,并且预先支派了三年的军饷。不得不说,司马炎在用人方面确实有自己的一套独门心得。

马隆在皇帝的支持下,率领三千五百号人马出发。迎接他的是树机能数万精于骑谢的兵马。西北山路崎岖,山道两边容易埋伏弓箭兵。马隆便发明了扁箱车,还在车子上放置木屋。这样,就算有敌方军队的埋伏,躲在车屋之下,弓箭对己方也不能产生威胁。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马隆对怎么样战胜树机能,是有全方位考量的。无怪乎他敢以区区3500兵士,对战数万草原铁骑。

在马隆的得当指挥下,西北战局瞬间逆转。马隆一路砍杀到武威,鲜卑部落纷纷投降。这也验证了当时的草原部落,都是以利益结集的。大首领对各个分部落并没有强而有力的掌控能力。这年十二月,马隆率军与橫行西北十年的树机能大战。此消彼长之下,晋军很顺利地斩杀了树机能。凉州从此平定。

没有了后顾之忧,晋国大军全力进攻东吴。在凉州之乱平定之后的第二年,晋灭吴。天下重归于一统。马隆虽然立下了赫赫战功,但由于西晋时期采取九品官人法,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马隆的出身低微,因此他的功劳没有得到充分的犒赏。此后十年,马隆一直担任西平太守一职。西平就是现在的西宁。后来,马隆死于任上,为大晋朝的边疆安宁奉献出了自己的全部力量。

西北鲜卑的叛乱是五胡乱华的先声,由于“小将”马隆的神勇表现,硬生生将胡汉大战延缓了近三十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