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的兵力對比

兵力不佔絕對優勢的秦國何以能橫掃六合、一統天下?

戰國七雄的兵力對比

戰國七雄的兵力對比

在戰國七雄之中,論土地楚國最大;論經濟齊國最強;論人口魏國最多。為何最後統一六國的會是秦國呢,這還是要從戰國七雄的軍備情況說起。

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劃分是以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誌。

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後的大變革時期。戰國時期包括二週滅亡前和二週之後秦滅六國完成之前。,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推翻智氏,以三家分晉的結果為標誌,奠定了戰國七雄的格局。

  

戰國七雄的兵力對比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建立了統一的軍隊,國君掌握軍隊的徵調大權,國君之下設立獨立的軍事系統,以將(或稱將軍、上將軍、大將軍,楚國則稱上柱國)為其長,文武開始分職。將以下的武官設置也較完備,趙國設左司馬、都尉,齊國設司馬,秦、趙、韓、齊、楚還設郎中作為國君的侍衛。秦國設立都尉、中尉,中尉警衛國都。各國還在郡設立郡尉。各級軍官有帶兵權而沒有用兵和調動軍隊的權利。調動軍隊,必須有國君的“虎符”為證方可。國君任將時,把虎符的左半交給將軍,右半自己留著。規定凡用兵50人以上,必須有國君的右半個虎符與將軍的左半個虎符合榫〔sun筍〕(稱為“合符”)才能生效。如果沒有虎符,任何人不得擅自調動軍隊,但有烽火報警時,也可例外。


戰國七雄的兵力對比

戰國後期,秦軍攻趙,兵逼邯鄲城下,形勢十分危急。趙國求救於魏楚兩國,魏國派大將晉鄙率軍10萬救趙。這時秦國向魏國施加壓力,魏王屈服於秦的威脅,命令晉鄙按兵不動。魏公子無忌(即歷史上有名的信陵君)為了救趙,通過魏王最寵愛的妃子如姬的幫助,從魏王的臥室內盜出由魏王親自掌握的半個虎符,假傳王命,擊殺晉鄙,奪得兵權,然後率兵八萬,會同楚軍一起共同救趙,邯鄲之圍遂解。這就是歷史上廣為流傳的竊符救趙的故事。由此也可看到當時虎符制度的嚴密。

 

戰國七雄的兵力對比

 戰國時期,隨著車戰地位的衰退,車兵的作用下降,步兵成為主要兵種,兵力也空前擴大。步兵通常稱為“帶甲”。《戰國策》等文獻中常有“帶甲數十萬”、“帶甲百萬”的記載。秦國有帶甲100萬,車1000乘,騎10000匹。魏國有帶甲40萬,楚國有帶甲100萬,車1000乘,騎6000匹。趙國有帶甲數十萬,車1000乘,騎10000匹。步兵的編制,據《管子·小匡篇》說,是五人為伍,50人為小戎,100人為卒,2000人為旅,一萬人為軍。《商君書·境內》記載,秦國步兵的編制為五人為伍,十伍為屯,設一屯長,100人設百將,500人設五百主。

 

戰國七雄的兵力對比

 騎兵在戰國時期已發展成為獨立的兵種。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為了對付北方胡人的襲擾,開始“胡服騎射”,穿少數民族短而緊的服裝,練習騎馬射箭,組建了中原地區第一支騎兵部隊。這支騎兵戰鬥力強,在征服中山國和對林胡、樓煩的征戰中,闢地千里,戰功赫赫。

 

戰國七雄的兵力對比

 舟師也有很大的發展。吳、越、齊、楚、秦等國都先後建立了強大的水上部隊。司馬錯攻楚的黔中之戰時(公元前280年),秦國已有船萬艘。河南汲縣出土的戰國水陸攻戰紋銅鑑,紋飾中戰船、水兵和划船手栩栩如生。水兵所執武器有戈、矛、弓、箭和短劍,指揮工具有金、鼓、旗。指揮官鳴金擊鼓,水兵英勇拼殺,水手拚力搖船,遠距離則張弓搭箭,近距離則短兵相接。整個紋飾清晰逼真,曉暢生動,是戰國時期水上作戰的真實再現。

  戰國時期普遍實行的兵役制度是郡縣徵兵制。農民是主要徵集對象。郡守和縣令有權徵集本地的適齡男子入伍,並可率領他們出征。男子服兵役的年齡大約從15歲到60歲。秦國規定男子17歲應向官府登記,稱為“傅”(或“傅籍”)。登記後,從23歲起,守衛京師一年,稱“正卒”,守衛邊防一年,稱為“戍卒”。實際上,由於戰爭規模空前擴大和殘酷,各國往往把不到年齡的人強徵入伍,以應戰爭急需。長平之戰中,秦國徵集河內15歲以上壯丁全去前線,趙國也是傾國以出。

  除徵兵制外,各國還兼行募兵制。招募之兵,要經過嚴格考選。魏國的“武卒”、齊國的“技擊”、秦國的“銳士”等,都是招募而成的精銳部隊。魏國在招考“武卒”時,規定應考者要全副武裝,披甲操弩,帶50支箭和戈、劍等兵器,揹負三天口糧,用半天時間跑完100裡。如果合格,就選為“武卒”,並免徵其家庭的賦役,還分給其好田地和房屋。


戰國七雄的兵力對比

在戰國時期,不管是兼併土地還是擴大人口,都可能引發激烈的大型戰爭。而在戰國曆史,經常出現數十萬人的大型戰役,比如長平之戰,伊闕之戰等。一方面,可能部分人對於戰國時期戰爭規模不太相信,比如白起坑殺的趙國士兵真有四十萬之多嗎?另一方面,戰國七雄中各個國家的兵力有多少。

首先,考慮一個歷史階段的士兵數量,可以從總人口入手。戰國時期,各國人口總和雖然充滿爭議,但是比較集中在2000萬—3000萬之間。那麼,就以2500萬來算的話,各國的正常情況下的兵力總和在250萬人左右,而戰時可動員數量應在400萬以上。


戰國七雄的兵力對比

根據《史記·蘇秦列傳》的記載,蘇秦大致對戰國七雄的綜合國力有過一段論述。當然,雖然蘇秦的論述和真實情況必然存在一定的差異,但也可以作為一種參考。具體來說,就燕國來說,蘇秦認為“帶甲數十萬”。在筆者看來,雖然燕國處在今天的北京、河北、遼寧等地區,但是當時的東北地區,人口還是比較稀少的。進一步來說,儘管燕國的地盤挺大的,但是人口至多在160萬左右,畢竟不是中原核心區域。按照四分之一的戰時動員能力,燕國的軍隊包括民夫等後勤人員,最多能動員40萬的軍隊。

趙國也是“帶甲數十萬”,但是,趙國地處中原地區,人口相對稠密。趙國人口應當在300萬到400萬之間,其戰時可動員的軍隊數量應達到60萬左右。所以就長平之戰來說,可能實際作戰的軍隊只有十萬左右,但是運糧的民夫等後勤人員,也即本來是種田的,戰時動員到前線做支援性工作的人,大約在三十多萬。

戰國七雄的兵力對比

和趙國相對應的秦國,其當時最大動員的兵力可達到60萬左右,雖然當時的秦國侵佔了韓魏兩國的大片土地,但是吞併巴蜀等是在公元前316年左右。

最後,就韓國和魏國來說,前者地盤在戰國七雄中最小,雖然也是中原核心地帶,但戰時最大的兵力只在30萬左右。

戰國七雄的兵力對比

再來看魏國,蘇秦表示“武士二十萬,蒼頭二十萬,奮擊二十萬,廝徒十萬”,當然然有所誇張,且魏國當時的霸主地位已經下滑。但是,和還沒有完全崛起的趙國相比較,二者實力還是差不多,其最大可動員的兵力也在60萬左右。

而齊國作為老牌大國,如果齊國全力動員的話,其軍隊數量應該也可達到60萬左右。

戰國七雄的兵力對比

至於兵力最為雄厚的楚國,蘇秦直言“帶甲百萬”,不過考慮到戰國時期的南方人口相對稀少,其總兵力應不超過70萬。

所以說只要當時六國裡的任意兩國能夠攜手合作,兵力都超過秦國,特別是楚國、齊國,更是旗鼓相當。能讓秦國橫掃六合的真正客觀原因,毫無疑問還是秦國更勝一籌的軍功賞罰制度。

 

戰國七雄的兵力對比

 戰國時期各國都注意獎勵軍功,建立了軍功制度。據《漢書·刑法志》記載,當時齊國就規定兵卒凡“得一首則受賜金”。秦國商鞅變法時,制定20等軍功爵,規定不分貴賤,按軍功大小實行獎賞。士卒獲一敵首,賜爵一級,授田一頃,住宅地九畝,隸役一人。各級將吏也論功行賞,無功者受罰。秦國規定,士卒畏戰退卻,要處以黥〔qing情〕、劓〔yi義〕刑。黥是用刀刺刻犯人面部,再塗上墨,也叫墨刑。劓是割掉鼻子。伍中一人逃跑,其餘四人連坐。正因為秦國賞罰嚴明,才使秦軍有極強的戰鬥力,並最終掃滅六國,一統天下。

以上內容文字部分為自家講譚原創,歡迎點贊、轉發,關注、收藏、分享。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