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连营700里,没放弃水军,还原夷陵之战,猜刘备破夷道后的选择

陆逊又蛮横有懦弱?

如果说三国名将陆逊是一个又懦弱有蛮横的大都督,大家肯定不会相信,且不说懦弱和蛮横本就很难统一到一个人身上,光是历史给出的答案就足够明显,问问猇亭的刘备,石亭的曹休有多恨他,就该知道一个让对手尊敬乃至仇恨的将领怎么会是懦弱和蛮横兼备的废物。

但是,在某个时间段,陆逊却被手下们挂上了这个人设。时间得倒退到公元222年,蜀汉大军自上流而来,以黄权督江北军,他面对的正是陆逊所部,刘备则自率南军进攻在夷道的孙桓。

没连营700里,没放弃水军,还原夷陵之战,猜刘备破夷道后的选择

众将都认为孙桓势单力薄,既然已经连续求援,陆逊就应当迅速整军渡江。然而初任主帅的陆逊却坚持不作回应。手下们进言:“孙桓是公族,见围已困,奈何不久。”想着陆逊你再蛮横,孙权的脸你总得给一点把。可没想到,这个根正苗红的江东士族却说:“孙桓深得民心,城坚粮足,无可忧也,待吾计展,欲不救孙桓,孙桓自解。”众将心想,我信你个大头鬼,等你的计谋得等到什么时候,还什么到了计展之时,即使不救孙桓,孙桓也能自救,故弄玄虚,于是他们就继续逼问陆逊的计策是啥,到底什么时候可以计展。

陆逊见众将哗然,手按长剑,起身呵斥:“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敌也。诸君并荷国恩,当相辑睦,共翦此虑,上报所受,而不相顺,非所谓也。仆虽书生,受命主上,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各任其事,岂复得辞!军令有常,不可犯也!”(出自《三国志·陆逊传》)

大家一看,你这都摆出大都督的官威来了,就都敢怒不敢言,心里却将陆逊懦弱不敢援救,蛮横不容意见的形象给坐实了。

没连营700里,没放弃水军,还原夷陵之战,猜刘备破夷道后的选择

但陆逊其实是心中有底,早有准备。夷道本是当初汉武帝进军西南诸蛮夷的前哨基地,而在夷道恰恰又有陆逊所筑的城池,自己造的城有多少分量自个心里当然门清,他对于孙桓的态度并不是因为自己的怯战,而是想以夷道作为绞肉机,将刘备的主力彻底拖垮,等到对方军心疲软,再从江北突破黄权的牵制打击江南刘备军的软肋,一举而定。

七百里连营,刘备说我做不到

说完了陆逊,我们回过头来看下三国三巨头之一的刘备,他又为什么会如陆逊所期望的一样在夷道耗掉近半年的时间呢,又不是夷道杀了云长,从哪里不能打进武昌抓到孙权报仇,非要耗死在这里,难道真如曹丕对群臣所说的一般——备不晓兵吗?(出自《三国志·文帝纪》)

没连营700里,没放弃水军,还原夷陵之战,猜刘备破夷道后的选择

当然不是,我们要知道曹丕说这话的背景是在他派去的使者从荆州孙权处回来后带来了刘备在秭归到猇亭之间连营七百里于吴对峙的消息后,这里面有几个问题,第一就是消息来源的可靠性,两军对峙,军情动向无疑是对手最想获取也最难获取的信息,而该使者没有明确史料表明他到达过前线,大概率是在武昌城中的孙权和其臣属中得到的信息,孙权这个时候为了换取北方的和平,对本就不是特别精准的信息经过修饰后转达给了曹魏的使者,潜台词就是,这个刘备不会,扎野区还拉这么长战线,不是摆明被抓,你们这些OB如果有什么偷鸡摸狗的想法最好可以收起来了。

而且三国的度量单位沿袭汉朝,1里为300步,1步为6尺,1尺约是现在的24厘米 也就是汉朝1里=1800x0.24=432米。所以上文中的700里就是现在的302.4公里。而我们再看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南津关,自西向东依次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全长193千米,而古战场夷陵、夷道上的猇亭和刘备东征的起点秭归都位于西陵峡边上的宜昌,如下图所示,沿着江面布防,这撑死了也就60公里上下,换言之,刘备最多也就只能连上139里左右,可见古人史料里的虚指是发扬的多么到位。

没连营700里,没放弃水军,还原夷陵之战,猜刘备破夷道后的选择

从秭归到猇亭的江岸长度也就60公里左右

沿江安营扎寨的三个原因

当然长达百余里的战线其实也有很大的问题,为了明确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我们先可以了解以下双方的兵力配置。刘备东征的兵力配置大概在五六万左右,与孙吴布防的军力大致相当,其中刘备自己统率围攻孙桓的兵力应该在四万以上,这从后来他沿江分立数十屯可以证明,蜀汉军制延袭东汉,一屯标配两千余人,考虑到战争时期,满编的比较少,那么江南的蜀汉军队在四万多是一个合理的范围,这也符合《三国志·魏书》中对孙权上表中有关刘备军的记载: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

没连营700里,没放弃水军,还原夷陵之战,猜刘备破夷道后的选择

既然主力的数量在四万有余,那么江北的黄权作为牵制方他的兵力也可以有个大概的估计,太少了不行,虽然他名义上防范曹魏,其实还承担了监视牵制吴军主力陆逊所部的责任,这从后来大战结束,黄权部经过冲击建制尚全,归国无门,无奈降魏时光是官员就有300余人可以证明其部队在万人以上,但是太多了也不行,因为会耽误到刘备主力在南侧的攻势,所以必然在2万以下。

而孙吴方面则由陆逊为大都督率五万余人择要津布防,其中潘璋、李异、陆议守固陵郡(孙吴将巫、秭归、兴山、沙渠、信陵五县为一郡)作为第一道防线。

主帅陆逊自率大军守夷陵,宋谦率水军屯枝江,孙桓的一万人马驻防夷道,作为第二道防线。

徐盛守当阳,诸葛瑾守公安,鲜于丹和步骘分守武陵、长沙作为第三道拓宽战略纵深的防线。

没连营700里,没放弃水军,还原夷陵之战,猜刘备破夷道后的选择

很显然,刘备是集中发力,而陆逊则是分兵布防,那么第一个原因就出来了,那就是顺利,刘备东征第一阶段打的是比较顺利的,作为第一道防线的李异、陆议所部不仅没有地形优势,还没有兵力优势,完全挡不住顺流而下的蜀汉大军,巫和秭归相继失守。刘备自秭归改走陆路,一路东进,前锋张南在夷道北的野战中成功击败了孙桓,孙桓不得已退守夷道城,这一路顺风顺水,蜀汉的战线就一直从秭归拖到了夷道。

而第二个原因就是自信,它出现在刘备自己身上,刘备一生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真正赢得稳定的根据地要等到赤壁之战后他横扫荆州南部开始,可以说荆州是刘备经营许久的大本营,在蜀汉统治集团内部荆州势力也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

因此他自信自己兵出秭归初战告捷的消息能令荆州士民纷纷响应,事实上他确实猜对了一半。零陵、武陵一带的土著蛮夷纷纷因为刘备昔日的恩泽而响应。于是刘备在秭归附近筑城安营,等待星星之火燎原,然而他最指望的昔日刘备集团的荆州州治——南郡却没久久没有反应,这一耽误,拉锯的形式就此落成。

但以上都是主观因素造成的,客观的地理因素也迫使刘备不得不将战线拉长,长江三峡两岸奇峰陡立、峭壁对峙,这种少有平坦地形的情况也迫使刘备自秭归出以后将大军分布在狭长的沿岸平地上,那么问题来了为何独有南岸的刘备军出现了这种状况,北侧的陆逊和黄权都没有这么骚的操作呢。其实很简单,黄权人少,陆逊也不是全军驻防夷陵,而且他们也没有虚张声势,动摇荆州人心的需求,而且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长江水流造成了南岸侵蚀,北岸堆积的现象,即使在同样险峻的长江上游和中游的交界处,南岸地形的复杂程度也要高于北岸。

没连营700里,没放弃水军,还原夷陵之战,猜刘备破夷道后的选择

蜀汉放弃了水军?不,他们只是转职成了运输队

说完了刘备的七百里连营,就得说说刘备一直被诟病的另一大决定,这得从陆逊的一句话说起:“寻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伏愿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出自《三国志·陆逊传》)

这段话不仅在一开头损了一把刘备打仗败多胜少的尴尬,更点明了蜀汉从一开始的水陆并进到后来的放弃水军专心陆战是一手败笔,事实真是这样吗,毕竟这是前线的陆逊对远在武昌督战的孙权上书时所用的形容,不免有提振士气的嫌疑。

没连营700里,没放弃水军,还原夷陵之战,猜刘备破夷道后的选择

所谓水路俱进和舍船就步其实只是说对了一半,开始的蜀汉军队确实是水陆并进,吴班和陈式的水军从秭归一路顺江而下一直打到了夷陵。但是舍船就步就有些片面了,首先蜀汉的水军仍然存在,他既没有被吴军消灭,也没有退回江州。那么为什么陆逊会有这种论点呢,原因在于蜀汉水军的战术地位的转移,它没有如西晋灭吴一样沿着长江急速推进成为军事行动主力,而是成为了保障后勤的运粮队。

而且长江从上游奔涌而出后到了夷陵附近,就会遇到一道天险,南岸的荆门山和北岸的虎牙山隔江相望,中间的江水犹如银潢倒泄,北魏郦道远《水经注·江水》(卷三十四)中写道:“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间,荆门在南,上合下开,暗彻南山,有门象;虎牙在北,石壁色红,间有白文,类牙形,并以物象受名。此二山,楚之西塞也”。作为楚之西塞荆门的名字可谓是实至名归。

没连营700里,没放弃水军,还原夷陵之战,猜刘备破夷道后的选择

荆门,公孙述和后来的东吴都在这里借助地形进行重点防守

复杂的江面水况让刘备将水军从攻击手的位置撤了下来转型补给,毕竟后勤补给从来都是军事行动的核心,前有袁绍曹操的烧粮大战(官渡之战,详见 ),后有诸葛亮北伐因为后勤补给首选祁山,对于刘备来说,从陆路翻越巫山来运粮显然是给自己找不自在,长江也就成了唯一的选择,而此时刘备大军受阻于夷道,本就实力不如对方蜀汉水军如果还想在地面作战没有占到明显优势的情况下再要腾出手来寻找水面决战的机会,那么粮道还要不要了。这种行为无异于让没了舰载航空部队优势的日本海军迎战尼米兹的主力,除了让那艘处女战当做生涯最后一战的大和战列舰光荣沉没以外还能有什么结果。

你问为什么西晋灭吴时王濬能无视荆门虎牙之险,他不也是从蜀地出发,最后不还是打进了建康。首先这里有实力此消彼长的原因,王濬在益州造了七年船,刘备别说造船备战了光是彻底控制益州这才几年光景,而且夷陵之战时的孙吴刚取得荆南三郡,无论是人才还是实力都处于顶峰,280年的东吴被孙皓搞得鸡犬不宁,最后的名将陆抗早已死去,怎么扛得住集天下物力的西晋的暴击,更何况刘备从来就没有彻底掌握长江两侧的局势,而司马晋那时候可是从襄阳到徐州三路同时起兵南下,长江北岸大部分都处于北军的控制下,无论是敌我实力对比,还是陆地部队的配合都决定了刘备水军不得不退居幕后。

没连营700里,没放弃水军,还原夷陵之战,猜刘备破夷道后的选择

陆逊没有速战速决的原因

而刘备的水面部队虽然专职于护卫粮道,但还是存在在战场之上这一点有其实有好些证据可以证明。首先假若刘备真的撤回了所有水上力量,陆逊完全可以依靠强力水军接管江面,不管是主力渡江强攻,还是偏师游走骚扰,都是可行的选择,毕竟这也是少马的吴军最擅长的作战方式。

272年已经处于实力下滑期的东吴,在同一块地方,西陵都督步阐投降晋朝,援救的晋军羊祜部有八万,负责夺回西陵的陆抗所部仅有三万人,却还是依靠水军优势实现了围点打援,成功夺回了西陵。而陆逊在敌我双方实力接近的情况下却还是坚守夷陵不出,除了想疲敝敌军外自然也受到了蜀汉黄权的地面部队和吴班水面部队的联合牵制,这两股力量虽然都不能击败吴军,但是在气候不利,南岸蜀军军心稳固,气势大盛的情况下,陆逊也不敢轻易压上所有赌注。而且三国志先主传也有记载: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也就是说从猇亭到秭归的撤退中,刘备还是用到了船,这也在侧面说明蜀汉水军虽然已经不是战场主角,但绝对没有退出这个舞台。

没连营700里,没放弃水军,还原夷陵之战,猜刘备破夷道后的选择

至于陆逊为何要等到农历的润六月即公历的八月发起进攻,原因也就很明显了,一般来说长江的中游的降水量从4月开始增加到了6月达到峰值,雨季,大江,山地这三个词组合在一起无疑是冷兵器时代战争的灾难,所以等到8月开战既能磨尽了刘备军的耐心和戒备,又能等到雨季后长江的丰水期,将水军的优势放大,还能为陆地作战赢得一个良好的输出环境,陆逊渡江后制胜的招数是什么,不就是冷兵器时代最爱用的火攻,乌巢的曹操,赤壁的周瑜,哪个不是用火光照亮了希望,但是放火需要自然条件,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你见过雨季放火的主吗。

并且因为陆逊的不争不抢,主动让出四百里战略纵深的态度,成功将数百里的山地赠送给了刘备,请君入瓮。而刘备在这树林密布,崎岖难行的山地中熬了半年,刚送走潮湿的雨季又要迎来燥热的盛夏,再高涨的军心也会因为困于夷道的现状而低落。此时陆逊主动出击,无疑是事半功倍。

没连营700里,没放弃水军,还原夷陵之战,猜刘备破夷道后的选择

决战时刻,不能忘掉孙桓的大功劳

对于决战时,江北的战况《三国志·徐盛传》有所涉及:刘备次西陵,盛攻取诸屯,所向有功。从这一段来看西陵即夷陵,那么这里徐盛攻取的诸屯毫无疑问就是蜀汉在江北的黄权部。

而《三国志·黄权传》则对陆逊的江面上的操作有八个字的描述:乘流断围,南军败绩。这里面吴班的蜀汉水军有没有和其发生战斗,战况如何,我们并不能做出判断,但结合蜀汉水军运粮护卫队的身份,即使与交战也不会是水面部队全员皆在,也正是因为很可能没遭到毁灭性打击,所以后来刘备撤退时才能用到水军。

没连营700里,没放弃水军,还原夷陵之战,猜刘备破夷道后的选择

陆逊一旦到了对岸,借助蜀军扎营于群山,天气又闷热的有利条件,士兵人手几束茅草,找到缝隙各自点火,天干物燥,大火一尔势成。蜀汉大军看到这火烧连营的景象,自然是军心大乱。而这时候陆逊令朱然击破蜀军后方,潘璋拦腰截击中军,斩杀蜀汉护军冯习,蜀汉中路的残部退守涿乡,希望赢得喘息的机会,可惜首战告捷的朱然与韩当这位参与过讨伐董卓,历经孙坚、孙策、孙权三代的老将汇合后,战力剧增,再次大获全胜。

而在同时,吴军诸葛瑾、骆统、周胤所部与陆逊自率的主力在猇亭汇合后,于刘备主力展开了决战,这时候江面被东吴舰队控制,蜀汉军队与西侧后方的联系因为朱然潘璋的胜利而被截断,兵力分散的刘备军队自然难敌,落荒而逃,但即使到了这时候刘备也只是溃而未败,他成功撤到了西侧后方的马鞍山,重整旗鼓,希望借助居高临下的地利挽回颓势,然而陆逊知道要乘胜追击,亲自督军将马鞍山团团围住,强攻一日一夜,刘备所部阵亡超过万人,最终土崩瓦解,溃败的结局也就此注定。

没连营700里,没放弃水军,还原夷陵之战,猜刘备破夷道后的选择

这个时候被围了许久的孙孙桓算是新仇旧怨一块报,追击刘备那是一个兴起,逼得刘备先是在石门山用辎重堵塞栈道,再用大火阻隔,又在奉节附近逼得刘备弃马步行,择险以避之,要不是赵云带着人从江州前来救驾,白帝托孤这种故事也就没有发生的机会了。夷陵之战,大家往往会记住陆逊这个棋手的从容决断,却会忽视孙桓这枚棋子的执行力,前期固守夷道,拖住刘备大军是他的主要功劳,然而他在决战阶段,说是不惜命的追击也好,是愁人见面分外眼红的睚眦必报也罢,终归是他使得刘备又开启了多年前凌波微步,战场逃生的天赋,但是慌不择路的刘备也来不及对分散的各军下达撤退的指令,以至于像程畿这样的部将死战不退,即使是溃败的残兵也因为被刘备自己堵塞烧毁的栈道而难以脱离,这无疑是孙桓的另一大功劳。

没连营700里,没放弃水军,还原夷陵之战,猜刘备破夷道后的选择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战术复盘,双方都看重的夷道到底会带来什么可能

如果说陆逊是希望借助夷道拖垮刘备大军,那么刘备就是希望打开夷道缺口,赢得战略空间。荆南的几个郡有大量少数民族聚居,当时被称为五溪蛮。昔日刘备在荆州时,曾在荆南设置黔安郡,对这些化外之人颇有恩泽。因此一听说刘备东出,各个部落纷纷派出使者向刘备表达了愿为刘备助力的决心。所以早在蜀汉军队还在秭归时,刘备就派了马良,没错就是马谡他哥,带着大量钱帛翻越大山进入武陵境内,迂回各溪,对武陵的五溪蛮进行统筹指挥,可以说蜀汉政权对于少数民族的统御一直是有一套办法的。

而从地理上来看,刘备将自己的主力安排在了南岸,而将黄权的偏师安排到了北岸,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刘备治下的荆州大部分就是长江以南地区,一旦突破了夷道的防线,在五溪蛮纷纷起兵响应的情况下,刘备大军就能摆脱西侧武陵山的限制与荆州南部的支持者连成一片,到时候只要一员大将如黄权一般领一支偏师进入该区域就能呼应各处蛮夷的攻势,因为蛮夷攻击点分散,在有蜀汉偏师支援的情况下,就可以四处骚扰。

没连营700里,没放弃水军,还原夷陵之战,猜刘备破夷道后的选择

赤壁之战结束初期的荆州

东吴军队如果不集中力量出击就可能会因为打不过有蜀汉军事力量援助的蛮夷而陷入困。假使主力迎战就又会因为蛮夷军力分散攻击点多陷入正面没突破,后方又挨打的被动局面。在东吴主力仍被刘备主力牵制在长江中游的时候,荆南的吴军就必然将会被分隔在几个军事据点里,最终被慢慢消化。

而对于刘备的主力来说,它也也可以越过荆门虎牙组成的长江天险,虽然水面部队的弱势地位没有改变,但在南岸的战略进展的配合下依靠依靠顺流的优势突破那还是现实的,而在哪个时候水军的突进就不再是冒进了因为刘备的地面部队已经在前头等着吴班了。绕过了夷道的刘备也会有三种全新的选择。

打穿了夷道后,刘备的三种选择

第一种最稳妥,就是重兵驻守夷道,保持水军护卫粮队的作用,对秭归到夷道的栈道分筑堡垒保障在水运受限的情况下陆路的运输安全并提供最低限度的补给帮助。刘备自己率主力南下,将决战放到遍地开花的荆南战场,这时候就会把难题抛给陆逊,你若来战,我主动你被动,而且远离水面也丢了吴军最大优势,你若不来战,吕蒙的战果顷刻丢失不说,在丢失了南岸的广大土地的同时,那夹在刘备控制区和曹魏控制区之间的北岸狭长地带被任何一方吃掉也是迟早的事。

没连营700里,没放弃水军,还原夷陵之战,猜刘备破夷道后的选择

五溪蛮分布

第二种选择介于激进和稳妥之间,一边如上文所说偏师入荆湘使得星星之火得以燎原,一边则绕过荆门虎牙之险,在陆逊的后方渡江,以兵力集中的优势击溃陆逊再陈兵公安,在军事威慑和外交手段的联合作用下恢复襄樊战役前的领土。

第三种选择显然就是鹰派路线了,荆南的游击继续展开用来牵制南侧的吴军,刘备的主力则如同靖难时的朱棣一般毕其功于一役,放弃对后方的策应保护,一路顺江而下直趋武昌,但是这个选择成功的可能性无疑是最小的,孙权在武昌仍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也不缺乏统兵大将,虽然段位不如陆逊,但是借助水军优势守上一段时间还是不成问题的,假如曹魏没有因为孙权的劣势而产生那么一点点趁火打劫的想法,那么等到陆逊的军队从夷陵赶到,刘备就会陷入前后受敌,粮道被断的绝境。

刘备败因,盲目自信放大了军事能力上的技不如人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陆逊以夷道来将刘备限制在从秭归到猇亭的狭长山地之中,而刘备则寄望于占领夷道,摆脱山地限制进入宽阔平坦的平原地带,通过和五溪蛮的互动获得更大的战略空间。夷道在东吴,则主动在陆逊,他放弃了大量的领土却将刘备引入了狭长的瓶颈,而且从长江从秭归到夷道这一段,其南侧江岸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东西两端凹陷,中间那段也就是刘备大军聚集的那段向北岸凸出,这就形成了一个军事上容易被暴露打击的靶子,而陆逊渡江首先进攻的就是这个凸出部,然后在让战线向东西两端展开。

没连营700里,没放弃水军,还原夷陵之战,猜刘备破夷道后的选择

所以两个人对于战争的关键点认识都非常准确,作为汉末群雄时代中脱颖而出的打不死小强,刘备的战术目标并没有错,但他错就错在不听诸葛亮,哦,不对,诸葛亮的建议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在前线层面他错就错在并没有意识到对手是一个军事上比他高一个层次的名将,没有足够的敬畏之心,也没有在战术上足够重视,在几个月攻不下夷道之后再继续滞留在狭长的山地里必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但赤壁之战后似乎转了运,屡战屡胜的他认为面对没了周瑜、鲁肃、吕蒙,只靠一个江东士族之后,是绝不可能胜的。

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刘备自官渡之战后就开始在荆州刘表手下讨生活,对于荆州附近的地理气候应该有所了解,东吴在雨季结束后的攻击,秭归夷道之间的山地在夏天的燥热易燃这些都是可以预计到的,作为一个老兵痞,师老兵疲的道理也不可能不懂,但即使如此他也没有选择暂时性回收到秭归一带休整也没有在细节布置上做出调整,一个就是夷道攻占后的巨大实利迷惑了他的心智,另一个就是盲目的自信蒙蔽了他的双眼,他自信陆逊一介小儿,不堪一战,这种自信也随着陆逊的长达半年的示弱更加膨胀。

没连营700里,没放弃水军,还原夷陵之战,猜刘备破夷道后的选择

这也是刘备在能力上有所欠缺的,作为一个礼贤下士(能接受建议重用年轻的诸葛亮、庞统,能对关张名为君臣,恩同父子)、心存大志(一生颠沛流离,从来只是客将,也不忘男儿要争自己的事业)、公平公正(黄权降魏能理解苦衷,糜芳害死关羽,却宽慰其兄糜竺与你无关,对着孔明能托孤、对着刘婵也能说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的主公,他也有他不冷静、冲动、过于自信的一面,而在夷陵之战中展漏无疑的冲动和自我的特点,其实在他出道时不计后果一鞭鞭暴揍督邮时就已经有所表现了。

没连营700里,没放弃水军,还原夷陵之战,猜刘备破夷道后的选择

而对面的陆逊在这点上无疑比刘备做的更好,在开头,众将的猜忌并没有动摇他的作战方针,而在后期,大获全胜的时候,周围都是要求继续进攻白帝城的声音,也只有他敏锐的察觉出曹丕要趁火打劫,主动鸣金收兵将战略重点转移到了北侧的防务上。

两相比较高下立现,刘备在战略思想并没有大的问题,甚至可以说两人的策略有相似之处,但是因为盲目的自信并没有在战术执行上进行把控,放任时间的流失,让本就已处于被动的蜀汉军队放在一个极为不利的作战条件,最终把自己拖进了失败的深渊。

没连营700里,没放弃水军,还原夷陵之战,猜刘备破夷道后的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