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連營700裡,沒放棄水軍,還原夷陵之戰,猜劉備破夷道後的選擇

陸遜又蠻橫有懦弱?

如果說三國名將陸遜是一個又懦弱有蠻橫的大都督,大家肯定不會相信,且不說懦弱和蠻橫本就很難統一到一個人身上,光是歷史給出的答案就足夠明顯,問問猇亭的劉備,石亭的曹休有多恨他,就該知道一個讓對手尊敬乃至仇恨的將領怎麼會是懦弱和蠻橫兼備的廢物。

但是,在某個時間段,陸遜卻被手下們掛上了這個人設。時間得倒退到公元222年,蜀漢大軍自上流而來,以黃權督江北軍,他面對的正是陸遜所部,劉備則自率南軍進攻在夷道的孫桓。

沒連營700裡,沒放棄水軍,還原夷陵之戰,猜劉備破夷道後的選擇

眾將都認為孫桓勢單力薄,既然已經連續求援,陸遜就應當迅速整軍渡江。然而初任主帥的陸遜卻堅持不作回應。手下們進言:“孫桓是公族,見圍已困,奈何不久。”想著陸遜你再蠻橫,孫權的臉你總得給一點把。可沒想到,這個根正苗紅的江東士族卻說:“孫桓深得民心,城堅糧足,無可憂也,待吾計展,欲不救孫桓,孫桓自解。”眾將心想,我信你個大頭鬼,等你的計謀得等到什麼時候,還什麼到了計展之時,即使不救孫桓,孫桓也能自救,故弄玄虛,於是他們就繼續逼問陸遜的計策是啥,到底什麼時候可以計展。

陸遜見眾將譁然,手按長劍,起身呵斥:“劉備天下知名,曹操所憚。今在境界,此強敵也。諸君並荷國恩,當相輯睦,共翦此慮,上報所受,而不相順,非所謂也。僕雖書生,受命主上,國家所以屈諸君使相承望者,以僕有尺寸可稱,能忍辱負重故也。各任其事,豈復得辭!軍令有常,不可犯也!”(出自《三國志·陸遜傳》)

大家一看,你這都擺出大都督的官威來了,就都敢怒不敢言,心裡卻將陸遜懦弱不敢援救,蠻橫不容意見的形象給坐實了。

沒連營700裡,沒放棄水軍,還原夷陵之戰,猜劉備破夷道後的選擇

但陸遜其實是心中有底,早有準備。夷道本是當初漢武帝進軍西南諸蠻夷的前哨基地,而在夷道恰恰又有陸遜所築的城池,自己造的城有多少分量自個心裡當然門清,他對於孫桓的態度並不是因為自己的怯戰,而是想以夷道作為絞肉機,將劉備的主力徹底拖垮,等到對方軍心疲軟,再從江北突破黃權的牽制打擊江南劉備軍的軟肋,一舉而定。

七百里連營,劉備說我做不到

說完了陸遜,我們回過頭來看下三國三巨頭之一的劉備,他又為什麼會如陸遜所期望的一樣在夷道耗掉近半年的時間呢,又不是夷道殺了雲長,從哪裡不能打進武昌抓到孫權報仇,非要耗死在這裡,難道真如曹丕對群臣所說的一般——備不曉兵嗎?(出自《三國志·文帝紀》)

沒連營700裡,沒放棄水軍,還原夷陵之戰,猜劉備破夷道後的選擇

當然不是,我們要知道曹丕說這話的背景是在他派去的使者從荊州孫權處回來後帶來了劉備在秭歸到猇亭之間連營七百里於吳對峙的消息後,這裡面有幾個問題,第一就是消息來源的可靠性,兩軍對峙,軍情動向無疑是對手最想獲取也最難獲取的信息,而該使者沒有明確史料表明他到達過前線,大概率是在武昌城中的孫權和其臣屬中得到的信息,孫權這個時候為了換取北方的和平,對本就不是特別精準的信息經過修飾後轉達給了曹魏的使者,潛臺詞就是,這個劉備不會,扎野區還拉這麼長戰線,不是擺明被抓,你們這些OB如果有什麼偷雞摸狗的想法最好可以收起來了。

而且三國的度量單位沿襲漢朝,1裡為300步,1步為6尺,1尺約是現在的24釐米 也就是漢朝1裡=1800x0.24=432米。所以上文中的700裡就是現在的302.4公里。而我們再看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市南津關,自西向東依次為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全長193千米,而古戰場夷陵、夷道上的猇亭和劉備東征的起點秭歸都位於西陵峽邊上的宜昌,如下圖所示,沿著江面佈防,這撐死了也就60公里上下,換言之,劉備最多也就只能連上139裡左右,可見古人史料裡的虛指是發揚的多麼到位。

沒連營700裡,沒放棄水軍,還原夷陵之戰,猜劉備破夷道後的選擇

從秭歸到猇亭的江岸長度也就60公里左右

沿江安營紮寨的三個原因

當然長達百餘里的戰線其實也有很大的問題,為了明確出現這個現象的原因我們先可以瞭解以下雙方的兵力配置。劉備東征的兵力配置大概在五六萬左右,與孫吳佈防的軍力大致相當,其中劉備自己統率圍攻孫桓的兵力應該在四萬以上,這從後來他沿江分立數十屯可以證明,蜀漢軍制延襲東漢,一屯標配兩千餘人,考慮到戰爭時期,滿編的比較少,那麼江南的蜀漢軍隊在四萬多是一個合理的範圍,這也符合《三國志·魏書》中對孫權上表中有關劉備軍的記載:劉備支黨四萬人,馬二三千匹,出秭歸,請往掃撲,以克捷為效。

沒連營700裡,沒放棄水軍,還原夷陵之戰,猜劉備破夷道後的選擇

既然主力的數量在四萬有餘,那麼江北的黃權作為牽制方他的兵力也可以有個大概的估計,太少了不行,雖然他名義上防範曹魏,其實還承擔了監視牽制吳軍主力陸遜所部的責任,這從後來大戰結束,黃權部經過沖擊建制尚全,歸國無門,無奈降魏時光是官員就有300餘人可以證明其部隊在萬人以上,但是太多了也不行,因為會耽誤到劉備主力在南側的攻勢,所以必然在2萬以下。

而孫吳方面則由陸遜為大都督率五萬餘人擇要津佈防,其中潘璋、李異、陸議守固陵郡(孫吳將巫、秭歸、興山、沙渠、信陵五縣為一郡)作為第一道防線。

主帥陸遜自率大軍守夷陵,宋謙率水軍屯枝江,孫桓的一萬人馬駐防夷道,作為第二道防線。

徐盛守當陽,諸葛瑾守公安,鮮于丹和步騭分守武陵、長沙作為第三道拓寬戰略縱深的防線。

沒連營700裡,沒放棄水軍,還原夷陵之戰,猜劉備破夷道後的選擇

很顯然,劉備是集中發力,而陸遜則是分兵佈防,那麼第一個原因就出來了,那就是順利,劉備東征第一階段打的是比較順利的,作為第一道防線的李異、陸議所部不僅沒有地形優勢,還沒有兵力優勢,完全擋不住順流而下的蜀漢大軍,巫和秭歸相繼失守。劉備自秭歸改走陸路,一路東進,前鋒張南在夷道北的野戰中成功擊敗了孫桓,孫桓不得已退守夷道城,這一路順風順水,蜀漢的戰線就一直從秭歸拖到了夷道。

而第二個原因就是自信,它出現在劉備自己身上,劉備一生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真正贏得穩定的根據地要等到赤壁之戰後他橫掃荊州南部開始,可以說荊州是劉備經營許久的大本營,在蜀漢統治集團內部荊州勢力也佔據著最重要的位置。

因此他自信自己兵出秭歸初戰告捷的消息能令荊州士民紛紛響應,事實上他確實猜對了一半。零陵、武陵一帶的土著蠻夷紛紛因為劉備昔日的恩澤而響應。於是劉備在秭歸附近築城安營,等待星星之火燎原,然而他最指望的昔日劉備集團的荊州州治——南郡卻沒久久沒有反應,這一耽誤,拉鋸的形式就此落成。

但以上都是主觀因素造成的,客觀的地理因素也迫使劉備不得不將戰線拉長,長江三峽兩岸奇峰陡立、峭壁對峙,這種少有平坦地形的情況也迫使劉備自秭歸出以後將大軍分佈在狹長的沿岸平地上,那麼問題來了為何獨有南岸的劉備軍出現了這種狀況,北側的陸遜和黃權都沒有這麼騷的操作呢。其實很簡單,黃權人少,陸遜也不是全軍駐防夷陵,而且他們也沒有虛張聲勢,動搖荊州人心的需求,而且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長江水流造成了南岸侵蝕,北岸堆積的現象,即使在同樣險峻的長江上游和中游的交界處,南岸地形的複雜程度也要高於北岸。

沒連營700裡,沒放棄水軍,還原夷陵之戰,猜劉備破夷道後的選擇

蜀漢放棄了水軍?不,他們只是轉職成了運輸隊

說完了劉備的七百里連營,就得說說劉備一直被詬病的另一大決定,這得從陸遜的一句話說起:“尋備前後行軍,多敗少成,推此論之,不足為戚。臣初嫌之,水陸俱進,今反舍船就步,處處結營,察其佈置,必無他變。伏願至尊高枕,不以為念也。”(出自《三國志·陸遜傳》)

這段話不僅在一開頭損了一把劉備打仗敗多勝少的尷尬,更點明瞭蜀漢從一開始的水陸並進到後來的放棄水軍專心陸戰是一手敗筆,事實真是這樣嗎,畢竟這是前線的陸遜對遠在武昌督戰的孫權上書時所用的形容,不免有提振士氣的嫌疑。

沒連營700裡,沒放棄水軍,還原夷陵之戰,猜劉備破夷道後的選擇

所謂水路俱進和舍船就步其實只是說對了一半,開始的蜀漢軍隊確實是水陸並進,吳班和陳式的水軍從秭歸一路順江而下一直打到了夷陵。但是舍船就步就有些片面了,首先蜀漢的水軍仍然存在,他既沒有被吳軍消滅,也沒有退回江州。那麼為什麼陸遜會有這種論點呢,原因在於蜀漢水軍的戰術地位的轉移,它沒有如西晉滅吳一樣沿著長江急速推進成為軍事行動主力,而是成為了保障後勤的運糧隊。

而且長江從上游奔湧而出後到了夷陵附近,就會遇到一道天險,南岸的荊門山和北岸的虎牙山隔江相望,中間的江水猶如銀潢倒洩,北魏酈道遠《水經注·江水》(卷三十四)中寫道:“江水又東,歷荊門虎牙之間,荊門在南,上合下開,暗徹南山,有門象;虎牙在北,石壁色紅,間有白文,類牙形,並以物象受名。此二山,楚之西塞也”。作為楚之西塞荊門的名字可謂是實至名歸。

沒連營700裡,沒放棄水軍,還原夷陵之戰,猜劉備破夷道後的選擇

荊門,公孫述和後來的東吳都在這裡藉助地形進行重點防守

複雜的江面水況讓劉備將水軍從攻擊手的位置撤了下來轉型補給,畢竟後勤補給從來都是軍事行動的核心,前有袁紹曹操的燒糧大戰(官渡之戰,詳見 ),後有諸葛亮北伐因為後勤補給首選祁山,對於劉備來說,從陸路翻越巫山來運糧顯然是給自己找不自在,長江也就成了唯一的選擇,而此時劉備大軍受阻於夷道,本就實力不如對方蜀漢水軍如果還想在地面作戰沒有佔到明顯優勢的情況下再要騰出手來尋找水面決戰的機會,那麼糧道還要不要了。這種行為無異於讓沒了艦載航空部隊優勢的日本海軍迎戰尼米茲的主力,除了讓那艘處女戰當做生涯最後一戰的大和戰列艦光榮沉沒以外還能有什麼結果。

你問為什麼西晉滅吳時王濬能無視荊門虎牙之險,他不也是從蜀地出發,最後不還是打進了建康。首先這裡有實力此消彼長的原因,王濬在益州造了七年船,劉備別說造船備戰了光是徹底控制益州這才幾年光景,而且夷陵之戰時的孫吳剛取得荊南三郡,無論是人才還是實力都處於頂峰,280年的東吳被孫皓搞得雞犬不寧,最後的名將陸抗早已死去,怎麼扛得住集天下物力的西晉的暴擊,更何況劉備從來就沒有徹底掌握長江兩側的局勢,而司馬晉那時候可是從襄陽到徐州三路同時起兵南下,長江北岸大部分都處於北軍的控制下,無論是敵我實力對比,還是陸地部隊的配合都決定了劉備水軍不得不退居幕後。

沒連營700裡,沒放棄水軍,還原夷陵之戰,猜劉備破夷道後的選擇

陸遜沒有速戰速決的原因

而劉備的水面部隊雖然專職於護衛糧道,但還是存在在戰場之上這一點有其實有好些證據可以證明。首先假若劉備真的撤回了所有水上力量,陸遜完全可以依靠強力水軍接管江面,不管是主力渡江強攻,還是偏師遊走騷擾,都是可行的選擇,畢竟這也是少馬的吳軍最擅長的作戰方式。

272年已經處於實力下滑期的東吳,在同一塊地方,西陵都督步闡投降晉朝,援救的晉軍羊祜部有八萬,負責奪回西陵的陸抗所部僅有三萬人,卻還是依靠水軍優勢實現了圍點打援,成功奪回了西陵。而陸遜在敵我雙方實力接近的情況下卻還是堅守夷陵不出,除了想疲敝敵軍外自然也受到了蜀漢黃權的地面部隊和吳班水面部隊的聯合牽制,這兩股力量雖然都不能擊敗吳軍,但是在氣候不利,南岸蜀軍軍心穩固,氣勢大盛的情況下,陸遜也不敢輕易壓上所有賭注。而且三國志先主傳也有記載:先主自猇亭還秭歸,收合離散兵,遂棄船舫,由步道還魚復,改魚復縣曰永安。也就是說從猇亭到秭歸的撤退中,劉備還是用到了船,這也在側面說明蜀漢水軍雖然已經不是戰場主角,但絕對沒有退出這個舞臺。

沒連營700裡,沒放棄水軍,還原夷陵之戰,猜劉備破夷道後的選擇

至於陸遜為何要等到農曆的潤六月即公曆的八月發起進攻,原因也就很明顯了,一般來說長江的中游的降水量從4月開始增加到了6月達到峰值,雨季,大江,山地這三個詞組合在一起無疑是冷兵器時代戰爭的災難,所以等到8月開戰既能磨盡了劉備軍的耐心和戒備,又能等到雨季後長江的豐水期,將水軍的優勢放大,還能為陸地作戰贏得一個良好的輸出環境,陸遜渡江後製勝的招數是什麼,不就是冷兵器時代最愛用的火攻,烏巢的曹操,赤壁的周瑜,哪個不是用火光照亮了希望,但是放火需要自然條件,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你見過雨季放火的主嗎。

並且因為陸遜的不爭不搶,主動讓出四百里戰略縱深的態度,成功將數百里的山地贈送給了劉備,請君入甕。而劉備在這樹林密佈,崎嶇難行的山地中熬了半年,剛送走潮溼的雨季又要迎來燥熱的盛夏,再高漲的軍心也會因為困於夷道的現狀而低落。此時陸遜主動出擊,無疑是事半功倍。

沒連營700裡,沒放棄水軍,還原夷陵之戰,猜劉備破夷道後的選擇

決戰時刻,不能忘掉孫桓的大功勞

對於決戰時,江北的戰況《三國志·徐盛傳》有所涉及:劉備次西陵,盛攻取諸屯,所向有功。從這一段來看西陵即夷陵,那麼這裡徐盛攻取的諸屯毫無疑問就是蜀漢在江北的黃權部。

而《三國志·黃權傳》則對陸遜的江面上的操作有八個字的描述:乘流斷圍,南軍敗績。這裡面吳班的蜀漢水軍有沒有和其發生戰鬥,戰況如何,我們並不能做出判斷,但結合蜀漢水軍運糧護衛隊的身份,即使與交戰也不會是水面部隊全員皆在,也正是因為很可能沒遭到毀滅性打擊,所以後來劉備撤退時才能用到水軍。

沒連營700裡,沒放棄水軍,還原夷陵之戰,猜劉備破夷道後的選擇

陸遜一旦到了對岸,藉助蜀軍紮營於群山,天氣又悶熱的有利條件,士兵人手幾束茅草,找到縫隙各自點火,天乾物燥,大火一爾勢成。蜀漢大軍看到這火燒連營的景象,自然是軍心大亂。而這時候陸遜令朱然擊破蜀軍後方,潘璋攔腰截擊中軍,斬殺蜀漢護軍馮習,蜀漢中路的殘部退守涿鄉,希望贏得喘息的機會,可惜首戰告捷的朱然與韓當這位參與過討伐董卓,歷經孫堅、孫策、孫權三代的老將匯合後,戰力劇增,再次大獲全勝。

而在同時,吳軍諸葛瑾、駱統、周胤所部與陸遜自率的主力在猇亭匯合後,於劉備主力展開了決戰,這時候江面被東吳艦隊控制,蜀漢軍隊與西側後方的聯繫因為朱然潘璋的勝利而被截斷,兵力分散的劉備軍隊自然難敵,落荒而逃,但即使到了這時候劉備也只是潰而未敗,他成功撤到了西側後方的馬鞍山,重整旗鼓,希望藉助居高臨下的地利挽回頹勢,然而陸遜知道要乘勝追擊,親自督軍將馬鞍山團團圍住,強攻一日一夜,劉備所部陣亡超過萬人,最終土崩瓦解,潰敗的結局也就此註定。

沒連營700裡,沒放棄水軍,還原夷陵之戰,猜劉備破夷道後的選擇

這個時候被圍了許久的孫孫桓算是新仇舊怨一塊報,追擊劉備那是一個興起,逼得劉備先是在石門山用輜重堵塞棧道,再用大火阻隔,又在奉節附近逼得劉備棄馬步行,擇險以避之,要不是趙雲帶著人從江州前來救駕,白帝託孤這種故事也就沒有發生的機會了。夷陵之戰,大家往往會記住陸遜這個棋手的從容決斷,卻會忽視孫桓這枚棋子的執行力,前期固守夷道,拖住劉備大軍是他的主要功勞,然而他在決戰階段,說是不惜命的追擊也好,是愁人見面分外眼紅的睚眥必報也罷,終歸是他使得劉備又開啟了多年前凌波微步,戰場逃生的天賦,但是慌不擇路的劉備也來不及對分散的各軍下達撤退的指令,以至於像程畿這樣的部將死戰不退,即使是潰敗的殘兵也因為被劉備自己堵塞燒燬的棧道而難以脫離,這無疑是孫桓的另一大功勞。

沒連營700裡,沒放棄水軍,還原夷陵之戰,猜劉備破夷道後的選擇

仇人見面,分外眼紅

戰術覆盤,雙方都看重的夷道到底會帶來什麼可能

如果說陸遜是希望藉助夷道拖垮劉備大軍,那麼劉備就是希望打開夷道缺口,贏得戰略空間。荊南的幾個郡有大量少數民族聚居,當時被稱為五溪蠻。昔日劉備在荊州時,曾在荊南設置黔安郡,對這些化外之人頗有恩澤。因此一聽說劉備東出,各個部落紛紛派出使者向劉備表達了願為劉備助力的決心。所以早在蜀漢軍隊還在秭歸時,劉備就派了馬良,沒錯就是馬謖他哥,帶著大量錢帛翻越大山進入武陵境內,迂迴各溪,對武陵的五溪蠻進行統籌指揮,可以說蜀漢政權對於少數民族的統御一直是有一套辦法的。

而從地理上來看,劉備將自己的主力安排在了南岸,而將黃權的偏師安排到了北岸,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劉備治下的荊州大部分就是長江以南地區,一旦突破了夷道的防線,在五溪蠻紛紛起兵響應的情況下,劉備大軍就能擺脫西側武陵山的限制與荊州南部的支持者連成一片,到時候只要一員大將如黃權一般領一支偏師進入該區域就能呼應各處蠻夷的攻勢,因為蠻夷攻擊點分散,在有蜀漢偏師支援的情況下,就可以四處騷擾。

沒連營700裡,沒放棄水軍,還原夷陵之戰,猜劉備破夷道後的選擇

赤壁之戰結束初期的荊州

東吳軍隊如果不集中力量出擊就可能會因為打不過有蜀漢軍事力量援助的蠻夷而陷入困。假使主力迎戰就又會因為蠻夷軍力分散攻擊點多陷入正面沒突破,後方又捱打的被動局面。在東吳主力仍被劉備主力牽制在長江中游的時候,荊南的吳軍就必然將會被分隔在幾個軍事據點裡,最終被慢慢消化。

而對於劉備的主力來說,它也也可以越過荊門虎牙組成的長江天險,雖然水面部隊的弱勢地位沒有改變,但在南岸的戰略進展的配合下依靠依靠順流的優勢突破那還是現實的,而在哪個時候水軍的突進就不再是冒進了因為劉備的地面部隊已經在前頭等著吳班了。繞過了夷道的劉備也會有三種全新的選擇。

打穿了夷道後,劉備的三種選擇

第一種最穩妥,就是重兵駐守夷道,保持水軍護衛糧隊的作用,對秭歸到夷道的棧道分築堡壘保障在水運受限的情況下陸路的運輸安全並提供最低限度的補給幫助。劉備自己率主力南下,將決戰放到遍地開花的荊南戰場,這時候就會把難題拋給陸遜,你若來戰,我主動你被動,而且遠離水面也丟了吳軍最大優勢,你若不來戰,呂蒙的戰果頃刻丟失不說,在丟失了南岸的廣大土地的同時,那夾在劉備控制區和曹魏控制區之間的北岸狹長地帶被任何一方吃掉也是遲早的事。

沒連營700裡,沒放棄水軍,還原夷陵之戰,猜劉備破夷道後的選擇

五溪蠻分佈

第二種選擇介於激進和穩妥之間,一邊如上文所說偏師入荊湘使得星星之火得以燎原,一邊則繞過荊門虎牙之險,在陸遜的後方渡江,以兵力集中的優勢擊潰陸遜再陳兵公安,在軍事威懾和外交手段的聯合作用下恢復襄樊戰役前的領土。

第三種選擇顯然就是鷹派路線了,荊南的遊擊繼續展開用來牽制南側的吳軍,劉備的主力則如同靖難時的朱棣一般畢其功於一役,放棄對後方的策應保護,一路順江而下直趨武昌,但是這個選擇成功的可能性無疑是最小的,孫權在武昌仍有足夠的軍事力量,也不缺乏統兵大將,雖然段位不如陸遜,但是藉助水軍優勢守上一段時間還是不成問題的,假如曹魏沒有因為孫權的劣勢而產生那麼一點點趁火打劫的想法,那麼等到陸遜的軍隊從夷陵趕到,劉備就會陷入前後受敵,糧道被斷的絕境。

劉備敗因,盲目自信放大了軍事能力上的技不如人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陸遜以夷道來將劉備限制在從秭歸到猇亭的狹長山地之中,而劉備則寄望於佔領夷道,擺脫山地限制進入寬闊平坦的平原地帶,通過和五溪蠻的互動獲得更大的戰略空間。夷道在東吳,則主動在陸遜,他放棄了大量的領土卻將劉備引入了狹長的瓶頸,而且從長江從秭歸到夷道這一段,其南側江岸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東西兩端凹陷,中間那段也就是劉備大軍聚集的那段向北岸凸出,這就形成了一個軍事上容易被暴露打擊的靶子,而陸遜渡江首先進攻的就是這個凸出部,然後在讓戰線向東西兩端展開。

沒連營700裡,沒放棄水軍,還原夷陵之戰,猜劉備破夷道後的選擇

所以兩個人對於戰爭的關鍵點認識都非常準確,作為漢末群雄時代中脫穎而出的打不死小強,劉備的戰術目標並沒有錯,但他錯就錯在不聽諸葛亮,哦,不對,諸葛亮的建議不在本文討論範圍,在前線層面他錯就錯在並沒有意識到對手是一個軍事上比他高一個層次的名將,沒有足夠的敬畏之心,也沒有在戰術上足夠重視,在幾個月攻不下夷道之後再繼續滯留在狹長的山地裡必然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但赤壁之戰後似乎轉了運,屢戰屢勝的他認為面對沒了周瑜、魯肅、呂蒙,只靠一個江東士族之後,是絕不可能勝的。

從另一個層面來看,劉備自官渡之戰後就開始在荊州劉表手下討生活,對於荊州附近的地理氣候應該有所瞭解,東吳在雨季結束後的攻擊,秭歸夷道之間的山地在夏天的燥熱易燃這些都是可以預計到的,作為一個老兵痞,師老兵疲的道理也不可能不懂,但即使如此他也沒有選擇暫時性回收到秭歸一帶休整也沒有在細節佈置上做出調整,一個就是夷道攻佔後的巨大實利迷惑了他的心智,另一個就是盲目的自信矇蔽了他的雙眼,他自信陸遜一介小兒,不堪一戰,這種自信也隨著陸遜的長達半年的示弱更加膨脹。

沒連營700裡,沒放棄水軍,還原夷陵之戰,猜劉備破夷道後的選擇

這也是劉備在能力上有所欠缺的,作為一個禮賢下士(能接受建議重用年輕的諸葛亮、龐統,能對關張名為君臣,恩同父子)、心存大志(一生顛沛流離,從來只是客將,也不忘男兒要爭自己的事業)、公平公正(黃權降魏能理解苦衷,糜芳害死關羽,卻寬慰其兄糜竺與你無關,對著孔明能託孤、對著劉嬋也能說出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的主公,他也有他不冷靜、衝動、過於自信的一面,而在夷陵之戰中展漏無疑的衝動和自我的特點,其實在他出道時不計後果一鞭鞭暴揍督郵時就已經有所表現了。

沒連營700裡,沒放棄水軍,還原夷陵之戰,猜劉備破夷道後的選擇

而對面的陸遜在這點上無疑比劉備做的更好,在開頭,眾將的猜忌並沒有動搖他的作戰方針,而在後期,大獲全勝的時候,周圍都是要求繼續進攻白帝城的聲音,也只有他敏銳的察覺出曹丕要趁火打劫,主動鳴金收兵將戰略重點轉移到了北側的防務上。

兩相比較高下立現,劉備在戰略思想並沒有大的問題,甚至可以說兩人的策略有相似之處,但是因為盲目的自信並沒有在戰術執行上進行把控,放任時間的流失,讓本就已處於被動的蜀漢軍隊放在一個極為不利的作戰條件,最終把自己拖進了失敗的深淵。

沒連營700裡,沒放棄水軍,還原夷陵之戰,猜劉備破夷道後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