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下葬後,工匠該怎麼從墓裡出來?

鼓坊萬達分部周老師


我想中國古代第一批為皇帝建造陵墓的工匠當時也應該想到這一點了,但是,想終歸是想,只能停留在思想的角度上,卻往往難以掙脫悲慘現實的束縛。也許在歷代工匠看來,他們從進入陵墓拿起錘子和鑿子開始工作的那一刻劉深深意識到了,他們終將不會活著走出這個為別人修建的陵墓;在統治者看來,他們也許壓根就沒想過讓這些進出自己陵墓的工匠活著出去。



在考慮到古代皇權的不可侵犯性和至高無上性的時候,封建統治者為保證陵墓的秘密性和安全性,肯定不會將參與過的工匠活著放出來。但是我們調轉觀念想一想:如果某些工匠救生慾望極其強烈的話,那麼什麼樣的陵墓才能阻擋他們逃生的慾望。即便層層把關,但是古代還是不乏一些疏漏之人的。

上邊提到:參與修建陵墓的工匠大都從踏入開始,便註定了九死一生的命運。而且翻看古代有關正史,其中也並沒有關於“釋放工匠”典型例子的存在。有一個特殊例子,那就是後世朝代在對前朝皇室陵墓的修繕過程中,修繕完畢後,後世統治者會將參與修繕工作的工匠輕易釋放,但這兩種情況也是“風馬牛不相及”。


《史記》中曾有過如此記載:“大事畢,已臧,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臧者,無復出者。”秦始皇去世之後,其陵墓依然正在修建狀態中,一直持續到了秦二世執掌大權的第二年。面對父皇陵墓的形成,秦二世先是慘無人道地將皇宮中無兒無女的宮女全都活埋地宮之下,進而又將所有工匠活生生封閉於地宮之中,意欲使其缺氧而死。不僅如此,為防止地宮中工匠的逃脫,秦二世還下令軍隊駐紮在秦始皇陵周圍,如此嚴密的行動舉措,根本不可能有活口從中僥倖逃出。

據悉,當時為慈禧太后修建的定東陵所徵用之工匠皆為聾啞人,為的就是防止這些人洩露秘密。但終究隨著“東陵大盜”孫殿英的一聲炮轟,清東陵還是難逃一劫。據說當時為孫殿英帶路之人,正是昔日參加過修建定東陵的其中一位工匠。當時這位工匠因在施工過程中不幸被巨石砸倒昏厥,但不幸中的萬幸卻是這位工匠被他人誤以為真死而就近拋屍於定東陵周圍。於是這位工匠便因此“塞翁失馬,因禍得福”了。


不過對於“工匠逃離”一事還有這樣一個說法:古代統治者為了防止後來人打自己陵墓的主意,通常會在陵墓的大門後擋上一塊巨石,以此來達到“反鎖”的效果,古代稱之為“自來石”。對於深處於陵墓內部的工匠們來說,他們可以更好地運用“槓桿原理”進而利用這塊巨石來達到僥倖逃離陵墓的目的。但對於後世的絕大多數統治者來說,其陵墓內部體積相對來說都比較狹小,根本容納不下那麼多工匠。他們在對待這些人的時候,基本上都是採取直接殺死的方式以滅口。


小鎮月明


慈禧太后陵墓被孫殿英盜竊,就是因為有一個工匠從陵墓中逃了出來,當了孫殿英盜墓大隊的領路人。

這個工匠姓姜,是修建晚清慈禧太后陵墓的一名石匠,也不幸成為了最後封閉陵墓口的81名匠人之一。據姜石匠描述,當時建工對他們說封閉完洞口還有一出口,讓大家出去,誰都知道這是哄騙小孩的把戲,所以大家當時特別沮喪,知道自己大限已到。姜石匠也不例外,當時他才40歲左右,妻子剛生了孩子,自己第一面還沒有見到,想到這姜石匠不免傷心走神。就在這時,一塊石頭掉下來正好砸在姜石匠的頭上,把他砸暈過去了。

陵墓未修建好死人是不吉祥的,因禍得福,監工以為姜石匠死了,怕他玷汙了皇陵,便把他抬出去扔在了山崗上。姜石匠醒來後,發現自己在陵墓外邊,欣喜不已,撿回了一條命,真是大難不死呀!也是因為姜石匠沒有死,所以後來成為了孫殿英的引路人。

古人能活到老真的不容易,戰爭時候抓壯丁參軍,和平時候抓壯丁修陵墓都是常有的事情,這些都是有去無回的行當。

當然也有仁慈的皇帝,後周太祖皇帝郭威就是這樣的。他下令自己的陵墓一切從簡,不許打擾百姓,也不許放大量的金銀財寶。

修建陵墓是大工程,要想把工匠全部殺死並非易事,也會招惹民怨,所以更多的皇帝只是把封閉洞口的工人殺死或者圈養起來,只有極少數如秦二世和成吉思汗那般殘暴。

關注歷史,更關注被歷史忽略的角落!


尬聊歷史


一般來說,修陵墓的工匠是沒有機會活著出來的。但是人挪死樹挪活,工匠們腦洞大開之後,為自己尋得了一條活路。


我國殉葬歷史悠久,那些被用來殉葬的人當中,有一個很特殊的群體,那就是修陵墓的工匠。之所以將工匠也用來殉葬,無非就是統治者為了保證陵墓的隱秘,防止被盜。這些工匠生前努力修陵墓,陵墓修好了竟然也成了自己的墳墓,實在可悲!

我國曆史上最著名的、規模最大的殺工匠殉葬的事件發生在秦朝。

據記載,秦始皇死後,秦二世除了讓秦始皇未生孩子的妃子全部殉葬之外,還將所有參與修建秦始皇陵的工匠全部關在陵墓之內,讓他們給秦始皇陪葬。秦二世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秦始皇陵的寶藏太多,他擔心工匠們將陵墓的內部結構和機關洩露出去,所以殺了全部工匠,防止被盜。

據文獻記載,秦始皇陵前後動用了七十萬人,花費了三十八年的時間來修建,到秦始皇去世的時候都還沒修好。修陵墓的人數如此龐大,我們可以大膽猜測,那些參與陵墓內部建造的工匠數量自然也不少。那麼這麼多人就不反抗被秦二世殉葬嗎?

其實當時秦二世耍了一個小心眼,在秦始皇的靈柩安放完畢之後,秦二世下令工匠們到陵墓中領取賞賜,等到工匠們都進入陵墓之後,秦二世便命人將陵墓的門全部關閉封死,然後在門外用封土封住。那些工匠在裡面鬼哭狼嚎數日之後,活活被渴死餓死,無一倖免。

我國曆史上最成功的殺工匠防止盜墓的陵墓是成吉思汗的陵墓。

公元1227年,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在西征西夏的途中暴病身亡。按照蒙古人密藏的習俗,成吉思汗的子孫將他的靈柩用駱駝來送靈,一路上遇到任何人都會被殺死,然後帶到陵墓殉葬。等駱駝到達陵墓之後,士兵會將修陵墓的工匠和全部送靈的人全部殺死殉葬。而那些駱駝一樣會被殺死殉葬,只是因為駱駝善於記路。

最後,士兵們掩埋完陵墓之後,會騎著馬將地面踏平,不封不樹,等到上面長滿野草之後方才離開。當然,這些士兵回去後也是會被殺死的。就這樣,連成吉思汗的子孫都不知道他葬在哪裡,更不用說盜墓賊了。時至今日,成吉思汗的陵墓依然是未解之謎,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都曾尋找成吉思汗的陵墓,但是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

雖然說,古代皇帝為了防止陵墓被盜而將工匠殉葬的事件時有發生,但是我們也不得不佩服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工匠們學會了“陵墓逃生術”,以後就再也不用擔心修完陵墓出不來啦。

我國曆史上比較出名的“陵墓逃生事件”發生在明朝,具體來說就是萬曆皇帝的定陵。

當時我國在發掘定陵的時候,考古工作人員怎麼也推不開地宮的大門,突然有個工作人員突然發現門縫裡面有東西,湊過去往裡面一看,原來是一塊長約1.6米的石塊抵住了門。

這塊石塊就叫做“自來石”,它就是我國古代工匠的發明。

簡單來說,就是工匠們在修好陵墓之後,會被要求將陵墓大門反鎖。但是要想反鎖大門,人就只能待在裡面才能做到,這不是死路一條嗎。工匠們自然不甘心死在裡面,變成殉葬品,於是發明了自來石。具體做法就是,地宮大門關閉後,工匠在裡面將自來石豎起一定得角度再打開門,人就可以出去了。等到人出去後,關上門,自來石就會因為自重而傾斜,門完全合上之後,自來石就剛好卡在大門內側的突起物下面了,這樣門就完美密封了,也沒人知道工匠逃脫了。

那麼能不能在外面打開大門呢?當然古代人不知道里面的機關,自然是不知道如何打開的,但是現在我們通過考古發掘知道了自來石的原理,我們通過使用一個叫做拐釘的工具就可以打開大門了。具體做法是,將拐釘從門縫塞進去,套住自來石,慢慢將它抬起,然後使勁推大門,等到自來石完全豎起的時候,大門就完全打開了。

當然這個方法也不是每個人都想得到的。孫殿英當年盜掘清東陵的時候,也是遇到自來石擋住了大門,他們開始是用炸彈炸開了乾隆皇帝的陵墓,最後將許多寶物給炸壞了。等到盜掘慈禧太后陵墓的時候,他學乖了,讓幾十人拿著工具將大門撞開,裡面的自來石都給撞斷了。自始至終他就沒動腦筋想想怎麼輕鬆地打開大門,沒文化真可怕!


圍爐煮酒話春秋


古代皇帝的陵墓都是由勞工、苦役和囚徒等人挖掘而成的。

據史料記載,挖掘秦始皇的陵墓動用了上百萬勞工,明朝朱元璋修建明皇陵動用了50萬的民工……

不過在關鍵的掃尾工作中就不需要這麼多人了,留下的是掌握陵墓核心機密的工匠,這部分工匠最後從墓中如何出來呢?

有些人片面認為皇帝肯定不會讓這最後的工匠活著出來,因為這些人知道秘密,會被關在裡面殉葬。

我只能說這是臆想,皇帝建陵墓都是活著時就建好的,換言之,陵墓要放置n年才啟用的。



當然也有個例,比如明朝的亡國之君朱由檢(崇禎),由於他忙於和農民起義軍死磕,沒時間、沒精力和金錢修建陵墓,死後被埋在了一個妃子陵墓裡了,最後還是清朝為他修建了明思陵。

大多數皇帝稱帝穩定下來就開始考慮修建陵墓,這叫“先造死後造生”,比如朱元璋45歲開始修建明皇陵,漢武帝劉徹22歲開始修建自己的茂陵……

古代普通老百姓尚且知道提前為自己準備一口上好的棺材,擺在一間屋內以備不測。比如《水滸傳》中的王婆靠賣茶水打造了一口好棺材。何況皇帝乎?

換言之,皇帝的陵墓並非完工就啟用,而是等皇帝哪天駕崩後才用的,所以不存在著把工匠關閉在裡面活活餓死的情況。

皇帝不至於那麼弱智,為了保住秘密提前讓工匠享受自己豪華陵墓!

也就是說,在修好陵墓後,工匠是能夠順利出來的。

關鍵問題是皇帝下葬後最後的一個人如何出來?

皇帝陪葬了許多金銀財寶,機關暗道必須設置好。換言之,地宮的門兒必須關好。(問題來了)最後一個人是從裡面關門把自己悶死在裡面,還是從外面關門呢?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古代工匠發明了“自來石”,最後一個工匠從外面關上門,裡面的“自來石”自動頂住了門,可謂“一石當關,萬夫莫開”。

“自來石”是在郭沫若主導開掘的明定陵發現的。(明定陵就是那個28年沒上朝朱翊鈞的陵墓,崇禎的爺爺墓)

當時考古人員被定陵地宮的石門擋住了,人們發現這扇石門沒有把手、沒有門栓之類的東西,顯然大門是從裡面頂死的。

考古學家從門縫裡發現門是被裡面的一條石柱頂住了,這意味著,只要移開裡面的石柱,石門就能打開。

經過一番的折騰,石柱終於被移開了,考古學家到裡面一看,恍然大悟,紛紛感嘆古人的聰明和才智。

“自來石”的工作原理是這樣的:先將石門門軸的上下兩端研磨成球狀,目的就是開關靈活。

然後在兩扇石門中間齊門縫的相同部位,鑿出一個表面凸起的槽,然後再在門內中軸線不遠的石頭鋪成的地面上,鑿出一個前淺後深的槽來。



關閉石門前,工匠先將“自來石”放在地面的凹槽內,並慢慢讓其前傾,使之與石門接觸。

當人們從地宮中撤出後,“自來石”藉助其自身傾斜的壓力自動地推著石門關閉,直到它的頂端落在石門的那個凹槽內,這時若要從外面將石門推開,簡直比登天還難!



服了吧?古人就這麼聰明,為我們的祖先點贊。

後來我查閱了許多相關資料和盜墓日記,發現從外面關門還有其他方法,(這也反證工匠不可能被關在裡面的觀點)聰明的小夥伴們知道幾種呢?不妨留言分享知識。


秉燭讀春秋


其實大部分都是出不來的,只有小部分能出來!

大部分都會陪葬,少數能在自己挖的暗道中跑出來,但僅僅是少數,就算跑出來也是隱姓埋名,所以說在古代給皇帝建皇陵是件悲傷的事情,妃子陪葬還會有大量金銀珠寶,然後有一個棺木做歸宿,而工匠們可能在建成陵墓的那一刻便被殺頭了吧!有可能很多是客死他鄉,屍體就那樣被扔在一邊。盜墓賊來了可能還會將骨骸踩的七零八落。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孫殿英盜取慈禧墓,為什麼那麼輕鬆,據說有當時活下來的工匠幫助其指路,但也可能是猜測吧,反正孫殿英是把慈禧的墓盜的一乾二淨!

其實,每一個陵墓的建立,都離不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陵墓建成後他們的命運大多數都是殉葬,因為你知道整個陵墓結構,怎麼敢讓你活著回去,因為裡面寶物太多了!這是其一。

其二,就算你不來盜墓,好多人畫一副地圖,留給後世,讓後世去盜墓,或者家裡沒落了,地圖流失,被另外的專業盜墓賊得到,那不就搞得墓陵太熱鬧了嗎!



流年齋


古代帝王下葬後,封門工匠一般是很難出來的,都被殉葬了。但是也有特殊情況的,就拿定陵來說,就沒有發現殉葬的屍骸,或許出去後被皇家在外面處置了也說不定。

古代的帝王陵墓,往往都是工程浩大。他們本著“事死即事生”的理念來修建陵墓,所以死後所建寢陵也是宏偉壯觀,精美絕倫,裡面的陪葬品更是豐富,往往帝王生前至愛之物都要陪葬進寢陵。

陵墓修建工匠分類不同。主墓室,陪葬坑,封土堆,地面建築,甬道,壁畫,等等各司其職,一般都分別施工,互不干擾,這些從事基礎設施的匠人大多會被釋放。而為地宮做防水,防盜,機關之類的匠人做完手頭所有的工作後,會放下斷龍石把主墓室封閉。而他們這些工匠的命運則一般是被封禁在陪葬坑內,進行殉葬,想出去,很難!

當然也有偶爾的漏網之魚。求生的本能使得歷代帝王陵工匠們,在修建的過程中往往會在帝王陵內留有後門,如果被發現,結果也是死。如果沒被人發現,往往有活的希望。野史記載慈禧墓有一個姓姜的逃出去的工匠,因為封門之前被石頭砸暈倒在陵墓裡,主管官員以為他被石頭砸死,所以把他扔到了外面亂葬崗,他也因禍得福活了下來,後來孫殿英盜墓就是讓他領路才能順利的把慈禧太后的陵墓給盜了。



古代帝王陵墓的修建,動輒數千上萬人,所以全殺光可能性是不大的,所以一般只處理最後封門工匠,因為他們接觸到的是陵墓最主要的秘密,為了保密,這些工匠大多被直接封禁陵墓內讓其自生自滅,另外一種則是出了陵墓被殺人滅口。


望風瑟瑟


古代皇帝陵墓的修建是一件浩大的工程,除了要召集各種能工巧匠,還要有一定數量的妃嬪和奴隸。


在科學不是很發達的古代,皇帝認為死後有妃嬪和奴僕的陪葬在另一個世界不再孤單寂寞,繼續享受著榮華富貴。


除此以外,陵墓的修建也和皇帝本人有這密切的關係。例如,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秦始皇,他在13歲登基,之後便開始修建皇陵的工作,工程長達39年,一些工匠終其一生只為修皇陵這一件工作。

而這些兢兢業業,辛苦勞累的工匠們最終也未逃過被殺的命運。


據說在秦始皇死後,秦始皇陵也未完工。秦始皇在世時,征戰數年,殺過的人不盡其數,那些被秦始皇殺害的人的後代也是對秦始皇懷恨在心。而昏庸無能的秦二世,為了不讓秦始皇陵的地址通過工匠的嘴中洩露出去,工匠們難逃被殺之命。

即便如此,那些知道為皇帝修陵墓難逃被殺之命的工匠們,不能坐以待斃,白白勞累修陵墓還搭上自己的命。有些工匠們也會在邊修皇陵邊為自己準備一條在最後關頭逃生的路。


他們在準備這條路是非常小心的,不能讓別人發現這一秘密,如果被發現,也是死路一條。這條路是帶有機關的,解鈴還須繫鈴人,只有他們才可以打開。那些家境不是很富裕的工匠們,可以在皇陵們關閉後通過這一秘密通道逃跑,順便可以帶一些陵墓主人陪葬的金銀珠寶,從此遠走他鄉。


修陵墓工匠們之所以會在陵墓修完之後被殺害,是因為還怕他們在日後盜墓,這不僅叨擾了墓主人的清淨,也是對其極大的侮辱。

雖然工匠們在修陵墓同時為自己設計一條逃生通道可以彰顯氣智慧,但凡事都會有陰差陽錯的小概率事件。


例如說在清朝末期位高權重的慈禧太后,在她死後金碧輝煌陵墓被孫殿英盜取,也是修建陵墓時在工匠身上出了岔子。


當時一位姓姜的工匠在搬動石頭的過程中不慎被石頭砸中,當場暈了過去。而監工的官兵以為他因此被石頭砸死 ,便把他丟到了沒人的山崗上。


在姜石匠醒來發覺自己並未再陵墓工地,又驚又喜,而他又擔心被官兵發覺他並未死去的事實便逃到了沒人認識他的地方。


後來有一天,一群身著軍裝的人闖進了他家,說軍長要請他喝杯茶。而這個軍長不是別人,而是孫殿英。孫殿英請他去軍中不為別的,只為打聽到慈禧太后的陵墓。

當孫殿英詢問姜石匠陵墓下落時,姜石匠默不作聲。


見他沒有說出事實的意思,孫殿英便用姜石匠的兒子要挾他。姜石匠愛子心切,為保兒子的安全,一下子說出來陵墓的入口,之後也有了孫殿英盜慈禧太后墓這一事實。


我國民族眾多,在我國古代歷史上,也有過許多不同民族的皇帝。同時,也正是我國民族眾多,各個民族有其獨特的文化習俗,當然,人死後的喪葬禮儀也不盡相同。

但對於成吉思汗這一人物來說,他的墓地是萬不可被別人知道的。在他的靈柩被運回的途中,在路上所遇到的人皆被殺害,用於陪葬。當然,為成吉思汗送葬的人也難逃一死。至今成吉思汗的墓地仍是個迷。


在古代,擁有高超的工匠技術會被皇帝徵去修皇陵,最後大部分工匠也難逃被傷害的命運,而在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擁有手藝,可以養活自己一生,我們要感到幸運。


歷史總探長


古代皇帝為了死後也能榮華富貴,便會逐漸豪華的陵墓,經常在裡面放上大量的珍寶以及皇帝生前喜歡的事物。如此多的珍寶,就會引起某些人的貪婪,皇帝不希望死後被人挖墳掘墓,便設計了一系列的機關來防止,這時候皇帝又害怕建造陵墓的工匠會洩露秘密乃至監守自盜,所以不得已去採取一些措施。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並不是所有參加修建陵墓的工匠都會被殺,只有極少時候才會如此。例如秦始皇陵,秦始皇登基以後就開始修建,先後動用70萬勞工,足足花費了38年時間,是中國第一大墓,目前我們清楚的知道了秦始皇陵的具體位置,但是短期之內不會進行挖掘工作。



秦二世胡亥下令讓最後負責封閉陵墓的工匠全部陪葬,他把工匠全部召到陵墓內,謊稱要封賞工匠,然後把陵墓封閉,工匠們在陵墓內沒有食物與水,便只能被渴死或者餓死。但是在許多朝代,對待修建陵墓的工匠並不會如此殘忍,當然對於知道核心機密的工匠也會採取措施,例如把他們圈禁起來,給他們好吃好喝,這樣也能不讓陵墓機密不外傳。


除此之外,工匠為了自保,便設計一種機關,這種機關名為“自來石”,在對明定陵進行挖掘工作之時就發現了“自來石”。工匠從里拉起“自來石”便可以打開大門,然後出來時候,“自來石”又可以利用自身重力把陵墓的石門關上,外面的人看不出一點痕跡,所以也就不知道工匠已從陵墓內逃脫。


麥地傳奇


這是一個神秘而好奇疊出的話題。


大致說來,在人間越自就越暴虐的帝王,死後越怕人盜墓,所以要把自己的地下世界造好造結實,其結果往往事與願違。陵墓墳塋,都是另一個世界的歸宿地。既然死了,上不了天堂,人間又沒法呆,就只好挖土成坑,或曰陵,或曰墳,或曰墓……反正就那麼回事,帝王將相,凡夫俗子,一抔黃土,三尺棺材,塵埃就此落定。絕對的公平,也就只此一死了。

但是,小民百姓的死,靜悄悄的。除了親朋摯友相送一程,或在樹林,或在山阿,或在懸崖,或在水底,或為火燒,或填鳥腹,紛紛擾擾,從此別路。而帝王的死,就是大書特書了,為什麼?因為有陪葬的太多物品。太多嬪妃,工匠相隨到另一個世界,在嚇了後人一跳之後,好奇疊起:這陵墓是怎麼關的?是從內部關楗,還是從外面鎖鑰?一系列的問題實在層出不窮。


有權有勢有地位有面子的古代帝王。大部分都是在開始上位的那一當口就著手"天,地,人"的工作。天,指祭祀,不忘祖宗,敬畏神明;地,簡單的說就是治陵,以預備今後的歸宿;人,指人治,活在人間精勵圖治,有番作為。

治陵的花樣非常地複雜。在建造的過程中,在核心地方的施工,是要經過"審查"的。這好比進中情局,英國軍情六處,前蘇聯的克格勃,民國時的中統軍統——這些都不是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的。必須嚴格審查並有擔保的人,才有資格去核心部位工作。治陵是個大工程。而大工程的安全部位就在於落楗封門。這些工匠也必須審查之後才去工作。

皇陵裡面有墓主人和無數的珍藏。而墓門的堅固與否直接關係到裡面的安全。夏商周秦,都幹過殉葬這違反人道主義的勾當。這從已有的考古發掘中,可見證。秦穆公是個很有作為的君主。死後被諡"穆″(謬),就是他讓賢臣良士等幾百人殉葬。這些人是死後入葬的。安埋後從外堵上墓門,封上土堆就萬事大吉了。


秦始皇的皇陵就不一樣,修了幾十年,裡面應有盡有。 這皇陵內部有三道門,分為內門,中門,外門。這好比咸陽城,宮城的殿門,內城的宮門,外城城門。它們各有各的作用。皇帝棺槨正位後,封殿門。工匠退到宮門,地宮裡的一應事物完備後,下宮門。這兩重門均可從外面落楗而鎖閉。最後是外門也就是"城門"。秦始皇地宮中的工匠,是在鎖好殿門和宮門後,被秦二世安排的官吏,在工匠不知道情況的時候給封堵在宮門(中門)與城門(外門)之間。這樣,工匠們既進不了秦始皇的內殿,也出不了外門,只好在中門和外門之間活活餓死,或者失控而暴亡。

這就看出,秦始皇陵的外門,也就是皇陵入口,很可能是從外面封閉落楗的。這又扯出兩個問題。一個是從內封,從內部做好一切封門構件,利用"連鎖反應″原理,從外面用拐鉤。鉤動外門內的機楗。從而使裡面的部件迅速到位,從而達到從內部封門的目的。二個是乾脆讓工匠從裡面封堵。或出來或不出來,就看當權者與工匠的約定了。(有的認為封好門後,可以從其他備用小洞中出來,然後封死小洞,這種可能性極小)。

總而言之, 越往古代走。工匠的命運越堪憂。只有在廢除了人殉之後,這些治陵工匠雖說沒封閉在地下陵墓內保密,但活著出來,也不敢吐出片言隻語。否則自己的死是小事,拖累一大家人才是大事。


劉一千五


古人對墓葬一事一向極為看重,認為有冥界可以接納去世之人。因此越是身份顯赫的高官權貴,其墓穴就越是極盡奢華。他們以為憑藉這些可以死後繼續享受榮華富貴,皇帝更是如此。帝王的陵墓自他活著就已開始修建,一般要耗費數十年之久。有時直到帝王去世,陵墓還沒有完工。當帝王靈柩歸入陵墓時,最後一道工序乃是封墓,到這裡才算悉數完成。但令人百思不解的是,封墓是從墓內完成,那工匠又該如何出來呢?

實際上帝王本就沒考慮過讓工匠出來。墓中有成千上萬的珍寶,而工匠又多是貧苦之人,難免會對寶藏有非分之想。他們掌握墓中的機關及路徑,無論是自己下手還是引賊入室,都不是帝王所喜聞樂見的。修建陵墓的工匠如此之多,自然不能全部陪葬,否則難堵悠悠眾口,帝王一般會將核心工匠以及善後的工匠殺掉。比如說秦始皇修建秦始皇陵時所徵集的工匠多達六十萬,據統計陪葬的約有十萬人。

人對生皆有渴望之心,帝王雖然要其陪葬,但工匠們也不是沒有對策的。有很多工匠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死裡逃生,這些逃生的方法也在工匠中秘密流傳下來。其中最巧奪天工的方法便是自來石。所謂的自來石,其實只是在墓室內用以頂住門的石柱。由於槓桿原理,室外的人在不憑藉外力的條件下,對打開此門幾乎毫無辦法。這樣看自來石其實並無玄機,但事實卻截然相反。自來石的巧妙之處,在於與它相配的墓門的設立,門軸的頂端與底部被設計成球形,而兩篇墓門中間又分別製作一個突起。與此同時在室內門的中軸線所對的地面,挖鑿出近門淺而遠門深的槽,此槽的寬度恰好與自來石寬度吻合。自來石在封墓之前一直存放在石槽中,讓它一頭靠著墓室門。在封墓時工匠離開墓室,自來石就會由於重力和門軸石球重力而落下,然後頂在墓室門口讓墓門關閉。

大名鼎鼎的定陵的墓門便是採用自來石所關閉的,當年考古人員為開此門煞費苦心。最後想到了古籍記載的拐釘鑰匙,將其伸入門縫中,抬起自來石,並同時推門,這才打開。可見自來石的設計十分巧奪天工。而當年孫殿英盜慈禧墓時,就不得其法,動用了四十多人,生生將墓門用炸藥炸開的。

關於工匠的出墓,還有一種說法是工匠會隱秘地挖掘地道,此地道可通向墓外。這樣一來即使封墓,工匠也可全身而退。當然在監工的監督下,工程量如此之大的工作,還是很難完成的。因此這種說法也有待考證。

不論工匠有多少種出墓方法,僅自來石一計就足以令人歎為觀止,這是工匠智慧的一種體現。到現在為止,自來石已經守衛了諸多墓穴,也保住了很多的墓中珍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