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皇帝“賞金千兩”,真的就是100斤黃金嗎?

汪貴顯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賜予黃金千兩,良田千畝。絲帛百匹……欽此”!

這是我們在文學作品中常常聽到的一些說辭。但是在真實的歷史中,賞賜黃金千兩,這樣的事情在歷史上實際很少發生。原因就是因為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黃金的產量和數量實際上非常稀少,黃金實際上是一種非常寶貴的稀有資源。

無論是在東方文化中,還是在西方文化中黃金由於其獨特的色彩和光澤深受貴族人們的喜愛。因此黃金也便成為了古代社會中一種十分奢侈的貴重金屬。成為了古代財富的象徵。皇帝作為天下的主人,自然有權利擁有整個天下的黃金,但是由於黃金的產量極低。且產出的黃金又被製成了一些金銀製品。因此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很少發生皇帝賞賜大臣千兩黃金。


在先秦時期。由於冶煉技術較為落後。人們並不能夠從大自然提取較多的黃金,此時的黃金產量可以說是極低的。而且當時的人們也無法將黃金與黃酮等金屬分離開來。而當時可以成功提取冶煉的青銅,實際上也大多產量較低,而且被製作成了禮器和食器。

黃金的開採隨著人們對冶煉的認識和冶煉技術的不斷提升。開始慢慢擴大,到了明清時期黃金的產量才真正的達到了一定的規模。但是黃金也是一種十分稀缺的自然資源。而且此時的人們也可以將黃金和黃銅等金屬分離開來。此時人們口中的黃金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黃金,純度較高。


那麼皇帝會賞賜手下的大臣黃金千兩嗎?實際上很少發生。因為黃金千兩,根據現在的黃金市場價兌換之後,我們會發現千兩黃金大約相當於今天的近一億元。這樣的數據在今天都是一個天文數字。更何況在生產力落後的古代中國。

另外黃金千兩並不等於黃金百斤。因為古代的換算單位並非是十進制,而是十六進制。這就意味著黃金千兩大約只有60多斤的黃金。但是可想而知,縱使只有60多斤,這麼多的黃金是多麼大的一個數量大家也可以想象得到。縱使是皇帝富有天下,也不會如此的奢侈。將如此數量的黃金賞賜給臣子。


而且在清朝時期,皇帝用來賞賜大臣的開支。其實並非是從國庫中直接劃撥,而是由內務府提供。而內務府作為皇帝自己的小金庫,實際上除了供應皇帝的日常開支,還要承擔著整個後宮嬪妃、諸多皇子的俸祿和各類過節費用。以及整個紫禁城內的所有人,每天的日常開支以及皇宮中所需物品的採購。

由此可知皇帝所能動用的金錢數額,實際上也是十分少的。並非是大家想象中的直接,從每年的國家財政收入直接劃撥。戶部是不會為了皇帝的大方直接埋單。


因此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不僅僅皇帝很少會賞賜大臣千兩之重的黃金,同時黃金千兩也並不等於百斤。


珞珈山的貓


重量單位古今是不一樣的。據史料和現存古物來看:金錠有一兩、二兩乃至十兩、二十兩之分;銀錠有半兩、一兩、十兩、二十兩、五十兩以至一百兩或三百兩。

舊制一市斤等於十六兩。秦和西漢時期,一斤相當於258.24克,一兩等於16.14克。王莽及東漢、魏晉南北朝,一斤相當於222.73克,一兩等於13.92克。隋朝初年,一斤相當於668.19克,一兩等於41.76克。隋末一斤相當於222.73克,一兩等於13.92克。唐至清代,一斤相當於596.82克,一兩等於37.30克。


這是十兩黃金。

這是五十兩。

足赤也並非今天的99金,能到9成就不得了了,古代的冶金技術有限。






雖有差異,但這些不足金的黃金都是文物,其價格要遠超純金的價格,從地下挖出來的都是國家的財產,個人不得將其私自非法交易損壞,否則必將觸犯刑法。上交後會有獎勵以及一面錦旗。上世紀九十年代,在山東省泰安市滿莊西五公里處蕭家林就曾經在翻修老宅時,在牆下挖到一個瓷缸,裡頭都是金錠。


春風化雨雨過無痕


這個問題涉及三個方面的疑問。其一,且不說古代的千斤就是100斤,只是皇帝說“賞金千兩”難道真的會賞金千兩嗎?就像我們平時說的“高興壞了”,難道真的就一高興“壞了”?這裡的“千兩”是定性詞還是定量詞?既然題主這麼問,我們就姑且認為這是定量詞吧。其二,古代的“一兩”是否就是現在的“十分之一斤”?這就牽扯到古代和現代的度量換算問題。其三,“賞金”是否就是賞黃金?這是值得探討的,在古代是有“金石”一說的,而金石並非就是“金子和石頭”,金石泛指文物,考古學的前身便是金石學。但此處的“金”並非指黃金,而是指銅器。

所以皇帝說的“賞金千兩”,其實是有很大的水分的,並不是說給“100”斤黃金。原因如下。

首先,皇帝雖富甲天下,但是動不動就賞金千兩的大手筆,他做不到。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但是黃金儲量並不是很多。事實上,真正把黃金作為流通貨幣的並不是我國,而是歐美一些古老國家。中國古代的流通貨幣大多數是“代金銀幣”,也就是金銀的替代品,一般以銅和鐵為主,比如秦朝的半兩錢,就是銅熔鑄的。

在漢朝以前,中國的黃金儲備少之又少,這一點從出土的文物就可以看出,漢朝以前的皇室用品大多為銅製品,也就是青銅器,很少見到大規模的黃金,更別說黃金貨幣。到了漢武帝時期,黃金才慢慢出現,這是由於漢代的絲綢之路,直接將西域各國的黃金流通到了內地,到了這個時候,黃金才慢慢被人們理解為就是“金”,也就是說,這時候開始如果皇帝說“賞金千兩”,那你拿到手的肯定是黃金。

其次,雖然到手的是黃金,但是千兩黃金真的就有100斤嗎?如果是,那就太有錢了,有錢的可以買下整個地球了,而事實是大多數的皇帝還是很窮的。目前普遍接受的古代度量換算標準是,以漢唐為例,古代的一斤等於16兩,一兩等於24銖,銖和錢是一個意思,屬於最小的貨幣單位。再按照目前出土的秦半兩錢重量就可以推算出,古代的一斤大概為今天的250克左右,上面說的賞金千兩折算下來也就是三十斤左右。

當然很多人會說,三十斤也很多了。那就想的太美了,首先古代真正能夠得到皇帝賞金千兩的人寥寥無幾,這是要立多大的功才可以讓皇帝傾家蕩產的賞賜你。其次,金子本身水分很大,古代技術有限,黃金的純度根本不可能有那麼高,所以如果你有機會拿到賞金,那也有可能是“假金子”。


木劍溫不勝


問題中所說的應該是“賞金千兩”和“賞幾十萬錢”。黃金在古代作為貨幣流通時的單位一般是“兩”,而古代所說的“錢”,一般就是銅錢的意思。按照現在理解,前者是大面額單位,後者相當於小面額的貨幣單位。


青銅時代中的“金”

在中國的青銅時代,銅作為冶金的主要原料,可以說是那個時候的硬通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盛產銅礦的楚國曾用1000斤銅,向宋國購買了大量領土。兵不血刃地擴大了地盤。

但在戰國之前是沒有“銅”這個字的,而是用“金”代指銅一類的金屬。因為那個時候的金屬種類並不像現在這麼繁多,人們生活中的見到的金屬就那麼幾種,單獨為其創造一個字確實必要性比較低。

所以如果是春秋時期皇帝對你說賞金1000兩,抱歉,雖然顏色也是黃橙橙的,但你仔細看會發現顏色黃裡偏紅,沒錯,那其實是銅。再比如“秦始皇收天下之兵,鑄以為金人十二。”這裡就很好理解了,金人肯定不會是黃金做的,大部分應該是銅以及少量的鐵。(鐵在古代又被成為惡金)

到了戰國後期,人類生產力得到了快速發展,主要體現在鐵器的廣泛使用!因為在這之前人類之所以廣泛使用青銅器,其實是一種無奈,因為冶煉青銅器的熔點只需要800攝氏度左右,而想要冶煉鐵,則需要1500攝氏度以上,幾乎翻了一百!

各種金屬被相繼發現,於是用於區分金屬種類的“銅”、“鐵”等字也出現了,後來“金”也逐漸從泛指金屬,轉變為專指看著好看但用處不大的黃金!

漢代以後的“金”

到了漢代,黃金一般被熔鑄稱馬蹄狀,也就是現在博物館常見的——馬蹄金,馬蹄金的重量約為250克。漢代計量單位中,1兩大約是現在的15.625克(有爭議),而漢代的1斤有16兩,所以漢代一斤大概就相當於15.625*16=250克。下面船伕挑選了博物館中展示的漢代馬蹄金。

1、西漢出土的馬蹄金,重269.5克。現收藏於上海博物館

2、重265.2克,現收藏於中國錢幣博物館。

所以如果在漢代,皇帝所說的“賞金千兩”,【1000(兩)/16(兩)】=62.5,也就是60多塊馬蹄金!需要注意的是,古代冶煉技術純度可不高,雖然是黃金,但遠達不到現在所說的24K(註釋1)純度。所以不能直接按現在的每克黃金單價直接折算!


註釋1:24K是一種黃金製品成色標識。在理論上100%的金才能稱為24K金,但在現實中不可能有100%的黃金,所以中國規定:含量達到99.96%以上(含99.96%)的黃金才能稱為24K金。也叫千足金。

此外,18k金是黃金含量至少達到75%的合金,即金含量為18/24的合金,其餘25%為其它貴金屬,包括鉑,鎳,銀,鈀金等。一本用於製造首飾。


船伕聊名著


先秦時期的金是專指青銅,黃金用得不多,用於貨幣的僅僅楚國發行的郢爰,之後直到明代才發現黃金官錠。一直以來黃金都不是作為貨幣的存在,更多的是作為一種財富的象徵。



秦代以來,也有少量金幣出現,例如秦代金半兩,作為上幣存在過:



宋代金淳化供養錢:


之後也有金開元,金光緒,金大頭等,各地方軍閥銀元也鑄有金樣幣。都不是以流通貨幣的身份存在,都是社會上層把玩互贈所用。


樓主所問賞金那就得看是哪個年代了,如果是先秦時期賞金就是吉金,也就是青銅。到了西漢才會是賞黃金。



而重量則各代不同,商代、西周貨幣單位為朋,春秋戰國到唐以前為銖,一兩為二十四銖,秦代一兩為二十六克左右,唐代為五十多克一兩,到了明清時期則為三十六克一兩,民國也不外如是。
所以樓主所說一千兩,這種賞賜方式最少得到西漢以後,重量不一而足,以清代為例,一千兩黃金就等於36000克,摺合現代的三十六公斤,也就是七十二斤,七百二十兩。


風雲說收藏


在現代拍攝的古裝影視劇中,常常會有賞賜“黃金萬兩”這個情節,因此許多人就誤以為古代皇帝經常賞賜臣下黃金萬兩。事實上不論是古今中外,黃金都是貴金屬,只是新中國成立後禁止了黃金作為貨幣使用的流通形式,但其價值是客觀存在的。

首先要明確一點,在古代生產條件下,並不可能會有賞賜黃金萬兩的舉動。在秦代以前,由於由於冶煉技術不夠發達,所以各諸侯國儲存的黃金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黃銅。即便如此,春秋戰國時期的“黃金”儲存量也不大,不會有誰慷慨到要賞賜黃金萬兩。


從漢代到唐代,隨著社會經濟越來越發達,黃金的開採量才越來越大,而且人們已經能夠熟練地區分黃金和黃銅了。據史書記載,唐代的許多大商戶就有私家儲存的黃金了,不過存儲量稀少,最多也只有數百兩的水平,一般只是用於儲存。在中國歷史上的明清時期,國家的黃金儲存量才是最大的,遠超其他朝代,但也沒有賞金萬兩的案例。

如果假設真有皇帝賞賜你黃金萬兩,那麼會是多少錢呢?我們需要明白,古代是使用16進制,一斤是16兩。也就是說,古代的一萬兩黃金也就是現在的625斤黃金。我們以金價280元/1克計算,所以一萬兩黃金的價值是八千七百五十萬元人民幣。不過這樣算是非常不準確,因為沒有考慮到歷史上的通貨膨脹和明清時期實際的交易情況。



結合清末的物價看,在清末的1碗麵才2文錢左右。而當時1萬兩黃金就是10萬兩白銀,也就是1億文銅錢,可以買整整5000萬碗小面。 按照現在1碗重慶小面/8元的價格算,也就是4億人民幣。不過即便是這樣算,還是有很大誤差。

黃金在古代是極貴重的金屬,絕對不能用今天的人民幣的幣值來衡量,我們也只是用來大概地估量一下價格,這已經脫離了實際情況。要知道在古代,皇帝絕對不會賞賜你1萬兩黃金。即便是清末有名的紅頂商人胡雪巖,也萬萬不敢向“黃金萬兩”這個臺階衝刺。



世界人文通史


中國歷史上,金、白金、黃金要做明確區分。

金,有時指銅錢,有時指銅,有時指黃金。

白金指白銀,黃金當然指今天的黃金。

所謂區分,要看時間。

先秦時期,金的稱呼非常混亂,比如秦始皇收天下之兵,鑄金人12。顯然,此金是指銅而非黃金,但也包括惡金的鐵。

東漢之前,黃金並不怎麼值錢,主要當做貴金屬器物和祭祀用,原因在於經濟不發達,主要流通貨幣是銅錢。

所以,此時的金,就是一斤黃金,但限於冶煉技術,這些馬蹄金的製作非常粗糙,又因為雜質多,容易脆裂。比如漢武帝酢金罷侯,就是藉口列侯獻祭的黃金劣等。圖為馬蹄金形狀的金餅,例如韓信贈漂母一千金就是這樣的金餅1000個。當時一斤黃金大約248至252克。

東漢之後賞金一定帶有單位,賞黃金萬兩就是黃金,賞金一萬則必定是銅錢一萬個。

唐代開始,黃金價格開始上漲,一般用作國家與家族財富儲備,普通富裕人家有百把兩黃金都很不得了。所以此後賞黃金是很少的,更不會有什麼賞萬兩黃金的事。

宋代之後,商品經濟發達,銅錢不足,白銀開始成為貨幣。伴隨海上絲綢之路開啟,非洲歐洲白銀湧入中國,明代一條鞭法後國家法定貨幣成為白銀,此後,金多指白銀多少兩。



四川達州


想想就不可能是真的怎麼可能是真的,就是真有那也是非常非常稀少的故事,不用腦細胞考慮腳趾頭的細胞也足夠用了!

電視劇裡頭的故事情節有些是來自生活題材,有些東西就是杜撰出來為了達到影視效果的給大情節本身起到渲染助推作用如果你要是信了你就錯了!

比如褲襠裡拿出一個大手榴彈炸鬼子的,還是騎著自行車炸飛機的,還有一個人地面上像空中扔炸彈炸飛機的,還有看了多少年的古裝電視劇裡的可以上天入地無所不能可以飛的輕工!

可以比上萬噸TNT炸藥都厲害的葵花寶典秘籍效果,還有一個跟斗就是十萬八千里孫悟空,都是虛構出來的!現實生活中有幾個能實現!

很多港臺劇尤其是當代現代版電視劇人家還打個字母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韓劇風颳了很多年哭倒了多少少男少女,富二代灰姑娘式的水晶鞋愛情故事就是連霸屏娘娘也僅僅是一時而已。

現在你放眼與整個網絡電視劇和網絡小說,有多少橋段是富豪與灰姑娘的故事,如果不夠吸引眼球再多上演幾檔富婆與小鮮肉的婉轉曲折悲歡離合狗血式的愛情故事,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影視效果做不到鏡頭!

韓劇讓多少人從一夜灰姑娘到富家太太的蛻變,這樣的事情與可能性有還是沒有,準確答案是一定有,但是這個有的概率就不會很大,如果你看過後你信了你也渴望與期待發生在自己身上或許這個問題發現下去是悲劇還是喜劇就難說了!

但是網絡到處充滿了了這樣的影視鏡頭,其目的就是博眼球抓流量!現實與虛幻之間總是會有一個地帶叫想象空間,中大獎與大獎後的人生軌跡總的有一個真實版案例,有人他就真中了大獎,難道因為有人中了500萬發生了很多改變的故事,你就相信你一定能中嗎,隨便玩玩參與一下碰碰運氣參與一下公益事業建設也是未嘗不可。

但是他就是有人信了拿出家裡的存款養老積蓄,還有不惜代價的動用公共財物用犯罪形式去購買彩票這就是大錯特錯得不償失!

不是小編我倡導所有東西都不可信,是所有事物都要有一個度,影視作品的度我們把握不了,但是我們看過後自我的行為方式的度一定可以自我把控。

就像我家的御醋產品雖然167年以前的配方,但是167年以前的祖宗具體是怎麼做出來的我也不得而知,因此有的就可以顧慮不計,如果非得弄出個有鼻子有眼你讓消費者看後其結果就是未必會認為是真的,而且會認為是假的。

文學歸文學,影視歸影視,看歸看,想歸想,一定的把握好尺度,我們不能左右別人怎麼做,怎麼看,怎麼想,但是我們可以把控我們自己的想法,看法和做法。

硯逸善齋您身邊的私人訂製專家!



硯逸善齋


古文中的金並非專指黃金,大多數時候是指黃金、白銀、黃銅等貴重金屬,“賞金千兩”並非真正賞賜100斤黃金。

古代冶金技術有限,黃金產量很低,不可能有大量黃金用作貨幣流通,更多是用作製作金器和作為財富儲藏,很少像電視劇一樣動輒拿出一大堆金元寶,賞賜群臣或一擲千金。至於史料中經常出現的“黃金、白金、赤金”實際上分別是指“黃金、白銀、黃銅”三樣。

夏商周時期

這一時期,冶金技術落後,真正的黃金極為罕見,青銅都屬於貴金屬,一般用於製作祭器和禮器(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青銅就被稱作金,青銅器上的銘文被稱為“金文”,我們常說的“金石為開”中的金就是指青銅。這個時候如果是賞金,那必定是賞青銅。

先秦兩漢時期

這一時期,真正的黃金也很稀少,多用於製作奢侈工藝品,只有皇室王公家中才能擁有(比如金縷玉衣就使用真正的金絲),當時流通貨幣是青銅質(但不純,含有20%左右的鉛和其他金屬雜質),因此兩漢文獻中的“金”不是指貨幣,而是貨幣的單位,比如說某某東西價值“一千金”,就是指價值“一千銅質貨幣”,類似如今說價值“一千元”。

根據史書記載,漢武帝賞賜一次衛青就是“賞金20萬斤”,但西漢朝廷每年的黃金產量不過400公斤,即便加上各國進貢,也不可能達到上萬斤;著名的西漢海昏侯王墓中曾出土大量黃金做的金餅,但總量不過100多斤,反倒是出土的10餘噸銅錢、近200萬枚五銖錢足以證明,兩漢賞賜王侯功臣以及財富象徵的金其實就是銅。

唐宋時期

到了唐宋時期,冶金技術提高,青銅和鐵的產量猛增,銅錢、鐵錢相繼成為大量流通的貨幣,而作為貴金屬的金銀具備了貨幣功能,特別是到了南宋時期,銀也開始進入市場流通,成了高檔高額貨幣。不過銀的純度不同,民間的多以各種碎銀出現,稱為麻銀;官府作為稅收上繳的銀要通過熔鍊,鍛為規定純度和形制(如馬蹄銀),稱為官銀。

至於黃金,幾乎是從不在市場上流通的,更不可能動輒賞賜真正的黃金千兩。一般說,“賞金千兩”是指賞賜重達千兩的制錢;“賞幾十萬錢”是指賞賜價值幾十萬的制錢,總之都不是指真正的黃金;只有賞賜“金銀器具”時,才是真正黃金做的器具。

元明清時期

從元朝開始,紙幣完全取代金屬貨幣,但元朝政府自己亂搞,把紙幣搞得一文不值,導致銀作為貨幣在市場大量流通,到明朝更是官方承認了銀的流通貨幣身份,但黃金仍是稀缺品,不可能大量流通。在清朝如果說“一金”,不帶單位,就是一兩白銀;如果帶單位,說“一兩黃金”,那就是真正的黃金,但皇帝賞賜幾千兩真正黃金的情況是很少的。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大多時候大量賞賜的“金”不是黃金,而是“金屬貨幣”;即便賞賜真正黃金時,也多以黃金器具,很少出現賞賜上萬兩黃金的情形。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不是,古代十六兩為一斤,因此說皇帝的“賞金千兩”肯定不夠一百斤,那有多少?按十六進制,約莫六十二點五斤,被打了將近六折。(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而且皇帝“賞金前兩”賞賜的還不一定就是後人慣常理解的黃金,因為古代把銅、鐵等金屬物質,都被統一稱為“金”。

這一點在賈誼的《過秦論》中有所提現:“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關於這事太史公司馬遷也有文字存世,大意是說:“秦始皇為了防止六國遺民反叛,把兵器都收府庫,鑄成十二個鐵人或者說是銅人,”目前尚無實物出土,但可以確知的是肯定不是黃金。


雖然有“滿城盡帶黃金甲”的說法,但斷無秦始皇統一六國使用清一色黃金武器的說法,果真如此的話秦始皇就不是統一六國,而是統一世界了!

因此,古代皇帝所說“賞金千兩”,其實可以有很多理解,即可能是人家說的就不是黃金,就是是,也不可能就是現代意義上的黃金一百斤。

而且古代的一斤也不總是就是十六兩,十六兩為一斤,出自春秋戰國時的商聖范蠡。當時是為了防範人們缺斤少兩,故意將秤調低,這樣有利於賣家不吃虧,體現的是一種范蠡超然物外的商業精神。

如果那個人不識趣,覺得皇帝給的不夠數,拿秤來秤,關鍵是一秤絕對是缺斤短兩的書,不相信帝王已經算是欺君之罪了,再發現皇帝的小秘密,不弄死你皇帝都沒法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