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皇帝“賞金千兩”,真的就是100斤黃金嗎?

汪貴顯


在現代拍攝的古裝影視劇中,常常會有賞賜“黃金萬兩”這個情節,因此許多人就誤以為古代皇帝經常賞賜臣下黃金萬兩。事實上不論是古今中外,黃金都是貴金屬,只是新中國成立後禁止了黃金作為貨幣使用的流通形式,但其價值是客觀存在的。

首先要明確一點,在古代生產條件下,並不可能會有賞賜黃金萬兩的舉動。在秦代以前,由於由於冶煉技術不夠發達,所以各諸侯國儲存的黃金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黃銅。即便如此,春秋戰國時期的“黃金”儲存量也不大,不會有誰慷慨到要賞賜黃金萬兩。


從漢代到唐代,隨著社會經濟越來越發達,黃金的開採量才越來越大,而且人們已經能夠熟練地區分黃金和黃銅了。據史書記載,唐代的許多大商戶就有私家儲存的黃金了,不過存儲量稀少,最多也只有數百兩的水平,一般只是用於儲存。在中國歷史上的明清時期,國家的黃金儲存量才是最大的,遠超其他朝代,但也沒有賞金萬兩的案例。


如果假設真有皇帝賞賜你黃金萬兩,那麼會是多少錢呢?我們需要明白,古代是使用16進制,一斤是16兩。也就是說,古代的一萬兩黃金也就是現在的625斤黃金。我們以金價280元/1克計算,所以一萬兩黃金的價值是八千七百五十萬元人民幣。不過這樣算是非常不準確,因為沒有考慮到歷史上的通貨膨脹和明清時期實際的交易情況。

結合清末的物價看,在清末的1碗麵才2文錢左右。而當時1萬兩黃金就是10萬兩白銀,也就是1億文銅錢,可以買整整5000萬碗小面。 按照現在1碗重慶小面/8元的價格算,也就是4億人民幣。不過即便是這樣算,還是有很大誤差。

黃金在古代是極貴重的金屬,絕對不能用今天的人民幣的幣值來衡量,我們也只是用來大概地估量一下價格,這已經脫離了實際情況。要知道在古代,皇帝絕對不會賞賜你1萬兩黃金。即便是清末有名的紅頂商人胡雪巖,也萬萬不敢向“黃金萬兩”這個臺階衝刺。


世界人文通史


中國歷史上,金、白金、黃金要做明確區分。

金,有時指銅錢,有時指銅,有時指黃金。

白金指白銀,黃金當然指今天的黃金。

所謂區分,要看時間。

先秦時期,金的稱呼非常混亂,比如秦始皇收天下之兵,鑄金人12。顯然,此金是指銅而非黃金,但也包括惡金的鐵。

東漢之前,黃金並不怎麼值錢,主要當做貴金屬器物和祭祀用,原因在於經濟不發達,主要流通貨幣是銅錢。

所以,此時的金,就是一斤黃金,但限於冶煉技術,這些馬蹄金的製作非常粗糙,又因為雜質多,容易脆裂。比如漢武帝酢金罷侯,就是藉口列侯獻祭的黃金劣等。圖為馬蹄金形狀的金餅,例如韓信贈漂母一千金就是這樣的金餅1000個。當時一斤黃金大約248至252克。

東漢之後賞金一定帶有單位,賞黃金萬兩就是黃金,賞金一萬則必定是銅錢一萬個。

唐代開始,黃金價格開始上漲,一般用作國家與家族財富儲備,普通富裕人家有百把兩黃金都很不得了。所以此後賞黃金是很少的,更不會有什麼賞萬兩黃金的事。

宋代之後,商品經濟發達,銅錢不足,白銀開始成為貨幣。伴隨海上絲綢之路開啟,非洲歐洲白銀湧入中國,明代一條鞭法後國家法定貨幣成為白銀,此後,金多指白銀多少兩。



四川達州


重量單位古今是不一樣的。據史料和現存古物來看:金錠有一兩、二兩乃至十兩、二十兩之分;銀錠有半兩、一兩、十兩、二十兩、五十兩以至一百兩或三百兩。

舊制一市斤等於十六兩。秦和西漢時期,一斤相當於258.24克,一兩等於16.14克。王莽及東漢、魏晉南北朝,一斤相當於222.73克,一兩等於13.92克。隋朝初年,一斤相當於668.19克,一兩等於41.76克。隋末一斤相當於222.73克,一兩等於13.92克。唐至清代,一斤相當於596.82克,一兩等於37.30克。

這是十兩黃金。


這是五十兩。

足赤也並非今天的99金,能到9成就不得了了,古代的冶金技術有限。






雖有差異,但這些不足金的黃金都是文物,其價格要遠超純金的價格,從地下挖出來的都是國家的財產,個人不得將其私自非法交易損壞,否則必將觸犯刑法。上交後會有獎勵以及一面錦旗。上世紀九十年代,在山東省泰安市滿莊西五公里處蕭家林就曾經在翻修老宅時,在牆下挖到一個瓷缸,裡頭都是金錠。


春風化雨雨過無痕


先秦時期的金是專指青銅,黃金用得不多,用於貨幣的僅僅楚國發行的郢爰,之後直到明代才發現黃金官錠。一直以來黃金都不是作為貨幣的存在,更多的是作為一種財富的象徵。



秦代以來,也有少量金幣出現,例如秦代金半兩,作為上幣存在過:



宋代金淳化供養錢:


之後也有金開元,金光緒,金大頭等,各地方軍閥銀元也鑄有金樣幣。都不是以流通貨幣的身份存在,都是社會上層把玩互贈所用。


樓主所問賞金那就得看是哪個年代了,如果是先秦時期賞金就是吉金,也就是青銅。到了西漢才會是賞黃金。



而重量則各代不同,商代、西周貨幣單位為朋,春秋戰國到唐以前為銖,一兩為二十四銖,秦代一兩為二十六克左右,唐代為五十多克一兩,到了明清時期則為三十六克一兩,民國也不外如是。
所以樓主所說一千兩,這種賞賜方式最少得到西漢以後,重量不一而足,以清代為例,一千兩黃金就等於36000克,摺合現代的三十六公斤,也就是七十二斤,七百二十兩。


風雲說收藏


這個問題涉及三個方面的疑問。其一,且不說古代的千斤就是100斤,只是皇帝說“賞金千兩”難道真的會賞金千兩嗎?就像我們平時說的“高興壞了”,難道真的就一高興“壞了”?這裡的“千兩”是定性詞還是定量詞?既然題主這麼問,我們就姑且認為這是定量詞吧。其二,古代的“一兩”是否就是現在的“十分之一斤”?這就牽扯到古代和現代的度量換算問題。其三,“賞金”是否就是賞黃金?這是值得探討的,在古代是有“金石”一說的,而金石並非就是“金子和石頭”,金石泛指文物,考古學的前身便是金石學。但此處的“金”並非指黃金,而是指銅器。

所以皇帝說的“賞金千兩”,其實是有很大的水分的,並不是說給“100”斤黃金。原因如下。

首先,皇帝雖富甲天下,但是動不動就賞金千兩的大手筆,他做不到。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但是黃金儲量並不是很多。事實上,真正把黃金作為流通貨幣的並不是我國,而是歐美一些古老國家。中國古代的流通貨幣大多數是“代金銀幣”,也就是金銀的替代品,一般以銅和鐵為主,比如秦朝的半兩錢,就是銅熔鑄的。

在漢朝以前,中國的黃金儲備少之又少,這一點從出土的文物就可以看出,漢朝以前的皇室用品大多為銅製品,也就是青銅器,很少見到大規模的黃金,更別說黃金貨幣。到了漢武帝時期,黃金才慢慢出現,這是由於漢代的絲綢之路,直接將西域各國的黃金流通到了內地,到了這個時候,黃金才慢慢被人們理解為就是“金”,也就是說,這時候開始如果皇帝說“賞金千兩”,那你拿到手的肯定是黃金。

其次,雖然到手的是黃金,但是千兩黃金真的就有100斤嗎?如果是,那就太有錢了,有錢的可以買下整個地球了,而事實是大多數的皇帝還是很窮的。目前普遍接受的古代度量換算標準是,以漢唐為例,古代的一斤等於16兩,一兩等於24銖,銖和錢是一個意思,屬於最小的貨幣單位。再按照目前出土的秦半兩錢重量就可以推算出,古代的一斤大概為今天的250克左右,上面說的賞金千兩折算下來也就是三十斤左右。

當然很多人會說,三十斤也很多了。那就想的太美了,首先古代真正能夠得到皇帝賞金千兩的人寥寥無幾,這是要立多大的功才可以讓皇帝傾家蕩產的賞賜你。其次,金子本身水分很大,古代技術有限,黃金的純度根本不可能有那麼高,所以如果你有機會拿到賞金,那也有可能是“假金子”。


木劍溫不勝


並不是這樣的。

首先,“金”在古代並不一定單指黃金,可以指銅錢,也可以指銀子。

最早把黃金作為流通貨幣的是楚國,其形狀為方形或圓餅形,稱之為"爰金"。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將貨幣分為上下二等,上等為黃金,下等為銅錢。西漢沿襲秦朝黃金銅錢並存的貨幣制度。

既然兩種貨幣並存流通,二者之間就應該有一個明確的兌換比率,但奇怪的是翻遍史籍也找不到秦漢時期黃金和銅錢之間的兌換比率。

而且這一時期的黃金多用來衡量奢侈品,比如漢武帝"一馬之飾直百金",陸賈有"寶劍直百金",而具體的生活必需品則全部用銅錢來標價。這就說明,秦漢時期主要流通貨幣是銅錢,而黃金並不具備流通性,只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徵。

而自東漢以後,失去流通性的黃金就成為了純粹的貴金屬。所以在秦漢時期,說“賞金”指的是黃金。而這時的黃金主要是金餅,或馬蹄金。

在唐宋時期,指的是銅錢。明清時期則指的是銀子。

其次,古代的1斤為16兩,而不是現在的10兩。

1959年我國發布了《關於統一計量制度的命令》,將一斤為16兩改為10兩。這個標準起於秦朝,也就是說從秦朝到1959年之前,我國的1斤一直都維持著16兩的換算標準。

那麼古代的千兩按現在的換算標準約等於62.5斤,相較於100斤縮水了40%左右。

最後,古代帝王賞賜黃金不會以“錢”和“兩”為計數單位,而是“斤”。

一些影視劇中常常出現帝王賞賜臣子“黃金萬兩、幾十萬錢”,然後拿出幾箱金錠。這是不現實的,因為以黃金作為貨幣的時期,其計數單位從來不是兩和錢,而是“斤”。

據我國著名的貨幣史學家彭信威先生統計,西漢賞賜臣子黃金總額達八十九萬餘斤。這裡的一斤指的是一個重量為250g左右的金餅,而不是滿箱的金錠。


石頭說歷史


黃金被譽為永不貶值的貨幣,自古以來備受人們的推崇。然而,今人對於黃金的認識似乎過於朦朧,多半停留在影視劇的層面,比如對於古代黃金的計量單位“兩”就不甚瞭解,特別是對皇帝賞賜的“黃金萬兩”或是“千兩”更為不解。

從貨幣史的角度來看,政治經濟學中將金銀等貴金屬充當固定的一般定價物,稱之為貨幣。但貨幣的出現、演變和發展則有著更為複雜的過程。

眾所周知,最初的商品交換是以物易物,也稱作物物交換。隨著剩餘產品的主逐漸增多,開始出現了一般等價物,比如商周時期的貝幣便是如此,其計量單位為“朋”。

在周代青銅器銘文中,常見有賞賜功臣若干朋的記載。比如,在山西天馬曲村晉侯墓所出的叔夨【音冊】方鼎中,便有賞“貝卅朋”【按:三十朋】的記載。

後來,人們又將銅、金、銀等作為貨幣。黃金作為貨幣的歷史比較悠久,目前已知最早的黃金貨幣為距今2500多年的波斯金幣。在我國,黃金貨幣至少可有2300多年的歷史,大約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

一般認為,戰國時楚國的郢爰是我國最早的成熟的黃金貨幣,其中郢指的是楚國都城,爰為計量單位。據現代學者考證,1爰約合楚制1斤,摺合成現代計量單位,相當於250克。

秦滅六國後,在使用銅幣的同時,也曾鑄造黃金貨幣,並將其視為“上幣”。秦王后,漢代又進行貨幣改革,對黃金的計量單位也進行了調整,稱為“斤”,1斤相當於250克,形制有馬蹄金、金餅、麟趾金和五銖金等。在備受關注的海昏侯墓中,曾出土了大量黃金,其中尤其以馬蹄金最為引人注目。

不過,古代的度量衡同樣是不斷變化調整的,所以當皇帝賞賜“黃金萬兩”時,到底會有多重,還是需要視朝代而定 。而且,元代和明初還曾禁止使用金銀,儘管金銀貨幣在小範圍內流通過,但畢竟範圍有限。這是需要尤為注意的。

自明英宗開始,金銀再次鬆動,得以流通,其一兩摺合成現代度量衡約為32.25克。這一情況,基本被清代繼承。

因此,大體可以認為,古代的黃金計量單位“兩”,相當於32.25克,而萬兩則是322500克,摺合成現代計量單位為322.5千克,也就是俗稱的645斤,千兩則是64.5斤。


史海爛柯人


古文中的金並非專指黃金,大多數時候是指黃金、白銀、黃銅等貴重金屬,“賞金千兩”並非真正賞賜100斤黃金。

古代冶金技術有限,黃金產量很低,不可能有大量黃金用作貨幣流通,更多是用作製作金器和作為財富儲藏,很少像電視劇一樣動輒拿出一大堆金元寶,賞賜群臣或一擲千金。至於史料中經常出現的“黃金、白金、赤金”實際上分別是指“黃金、白銀、黃銅”三樣。


夏商周時期

這一時期,冶金技術落後,真正的黃金極為罕見,青銅都屬於貴金屬,一般用於製作祭器和禮器(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青銅就被稱作金,青銅器上的銘文被稱為“金文”,我們常說的“金石為開”中的金就是指青銅。這個時候如果是賞金,那必定是賞青銅。

先秦兩漢時期

這一時期,真正的黃金也很稀少,多用於製作奢侈工藝品,只有皇室王公家中才能擁有(比如金縷玉衣就使用真正的金絲),當時流通貨幣是青銅質(但不純,含有20%左右的鉛和其他金屬雜質),因此兩漢文獻中的“金”不是指貨幣,而是貨幣的單位,比如說某某東西價值“一千金”,就是指價值“一千銅質貨幣”,類似如今說價值“一千元”。

根據史書記載,漢武帝賞賜一次衛青就是“賞金20萬斤”,但西漢朝廷每年的黃金產量不過400公斤,即便加上各國進貢,也不可能達到上萬斤;著名的西漢海昏侯王墓中曾出土大量黃金做的金餅,但總量不過100多斤,反倒是出土的10餘噸銅錢、近200萬枚五銖錢足以證明,兩漢賞賜王侯功臣以及財富象徵的金其實就是銅。

唐宋時期

到了唐宋時期,冶金技術提高,青銅和鐵的產量猛增,銅錢、鐵錢相繼成為大量流通的貨幣,而作為貴金屬的金銀具備了貨幣功能,特別是到了南宋時期,銀也開始進入市場流通,成了高檔高額貨幣。不過銀的純度不同,民間的多以各種碎銀出現,稱為麻銀;官府作為稅收上繳的銀要通過熔鍊,鍛為規定純度和形制(如馬蹄銀),稱為官銀。

至於黃金,幾乎是從不在市場上流通的,更不可能動輒賞賜真正的黃金千兩。一般說,“賞金千兩”是指賞賜重達千兩的制錢;“賞幾十萬錢”是指賞賜價值幾十萬的制錢,總之都不是指真正的黃金;只有賞賜“金銀器具”時,才是真正黃金做的器具。

元明清時期

從元朝開始,紙幣完全取代金屬貨幣,但元朝政府自己亂搞,把紙幣搞得一文不值,導致銀作為貨幣在市場大量流通,到明朝更是官方承認了銀的流通貨幣身份,但黃金仍是稀缺品,不可能大量流通。在清朝如果說“一金”,不帶單位,就是一兩白銀;如果帶單位,說“一兩黃金”,那就是真正的黃金,但皇帝賞賜幾千兩真正黃金的情況是很少的。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大多時候大量賞賜的“金”不是黃金,而是“金屬貨幣”;即便賞賜真正黃金時,也多以黃金器具,很少出現賞賜上萬兩黃金的情形。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賞千金,就是賞賜一千塊金餅或馬蹄金一類的金子,而賞黃金千兩,則是賞賜一千兩黃金。這兩個單位是不一樣的。

古代所謂“一金”,是這樣一個東西:

這個金餅的重量是250g左右,而漢朝及先秦時期,這個重量就是“一斤”。所以一金等於一斤,等於現如今的250g。西漢以前,金餅大量存在,到東漢忽然大量消失,這在以前是一個謎,直到海昏侯墓出土無數金餅,人們才相信這回事:

賞賜千金,就是說真的賞賜某人一千塊金餅or馬蹄金,這聽起來很嚇人,但當時的確是有那麼多黃金的。

至於說論“兩”的金子,那是唐宋及以後的說法了。另外提一句,明清時期所謂的“某鼻菸壺值數百金”,不是說的金子,而是銀子,人們習慣以大都市市面上流行的最貴重的東西為“金”。至於說“幾萬錢”“幾十萬錢”,這裡的“錢”,不是重量單位,而是“文”。

這玩意兒不值錢,幾文錢能買個饃饃或雞蛋。但“數十萬錢”,也是一筆很大的數目。


豆子人民藝術家


想想就不可能是真的怎麼可能是真的,就是真有那也是非常非常稀少的故事,不用腦細胞考慮腳趾頭的細胞也足夠用了!

電視劇裡頭的故事情節有些是來自生活題材,有些東西就是杜撰出來為了達到影視效果的給大情節本身起到渲染助推作用如果你要是信了你就錯了!

比如褲襠裡拿出一個大手榴彈炸鬼子的,還是騎著自行車炸飛機的,還有一個人地面上像空中扔炸彈炸飛機的,還有看了多少年的古裝電視劇裡的可以上天入地無所不能可以飛的輕工!

可以比上萬噸TNT炸藥都厲害的葵花寶典秘籍效果,還有一個跟斗就是十萬八千里孫悟空,都是虛構出來的!現實生活中有幾個能實現!

很多港臺劇尤其是當代現代版電視劇人家還打個字母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韓劇風颳了很多年哭倒了多少少男少女,富二代灰姑娘式的水晶鞋愛情故事就是連霸屏娘娘也僅僅是一時而已。

現在你放眼與整個網絡電視劇和網絡小說,有多少橋段是富豪與灰姑娘的故事,如果不夠吸引眼球再多上演幾檔富婆與小鮮肉的婉轉曲折悲歡離合狗血式的愛情故事,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影視效果做不到鏡頭!

韓劇讓多少人從一夜灰姑娘到富家太太的蛻變,這樣的事情與可能性有還是沒有,準確答案是一定有,但是這個有的概率就不會很大,如果你看過後你信了你也渴望與期待發生在自己身上或許這個問題發現下去是悲劇還是喜劇就難說了!

但是網絡到處充滿了了這樣的影視鏡頭,其目的就是博眼球抓流量!現實與虛幻之間總是會有一個地帶叫想象空間,中大獎與大獎後的人生軌跡總的有一個真實版案例,有人他就真中了大獎,難道因為有人中了500萬發生了很多改變的故事,你就相信你一定能中嗎,隨便玩玩參與一下碰碰運氣參與一下公益事業建設也是未嘗不可。

但是他就是有人信了拿出家裡的存款養老積蓄,還有不惜代價的動用公共財物用犯罪形式去購買彩票這就是大錯特錯得不償失!

不是小編我倡導所有東西都不可信,是所有事物都要有一個度,影視作品的度我們把握不了,但是我們看過後自我的行為方式的度一定可以自我把控。

就像我家的御醋產品雖然167年以前的配方,但是167年以前的祖宗具體是怎麼做出來的我也不得而知,因此有的就可以顧慮不計,如果非得弄出個有鼻子有眼你讓消費者看後其結果就是未必會認為是真的,而且會認為是假的。

文學歸文學,影視歸影視,看歸看,想歸想,一定的把握好尺度,我們不能左右別人怎麼做,怎麼看,怎麼想,但是我們可以把控我們自己的想法,看法和做法。

硯逸善齋您身邊的私人訂製專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