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死後蜀漢為何還能堅持三十年?背後的原因?

陳祥9727


公元234年,諸葛亮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諸葛亮作為蜀漢政權的頂樑柱,他的去世對蜀漢意味著大廈將傾,然而事實並非如此,蜀漢政權卻並沒有立即滅亡,而是在30十年後才被魏國滅掉,這是為何?

諸葛亮去世之後,魏國也比較忙。

魏國是三國中實力最強大的一個國家,也是最有機會滅掉蜀漢的國家,但是諸葛亮去世之後,魏國沒有著手滅亡蜀漢的計劃,而是迎來了一個放鬆的時刻。隨後曹魏政權的內部問題加劇,致使曹魏沒有精力和時間去剿滅蜀漢。

  • 公元234年諸葛亮去世,魏主曹叡就開始了放蕩奢靡的生活。

  • 公元238年曹叡派遣司馬懿攻滅公孫淵,遼東平定。

  • 公元239年,魏主曹叡因為過度消耗去世,曹爽專權,魏國內鬥了一段時間。

  • 公元244年,曹爽伐蜀漢,結果被費禕打敗,魏國受到損失,關中地區一片狼藉。

  • 公元249年,高平陵政變爆發,司馬氏掌握曹魏大權,隨之而來的是曹魏就將的反叛。

  • 公元251年,司馬師平定了淮南的王陵叛亂;

  • 公元255年,司馬師平定了淮南的毌丘儉叛亂;

  • 公元257年,司馬昭平定了淮南的諸葛誕叛亂。

公元260年,司馬昭殺死魏帝曹髦,此時司馬氏完全控制了曹魏的局勢,也就是此時曹魏內部的政權才穩定,所以魏國騰出時間可以去剿滅蜀漢。三年之後,司馬昭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等攻伐蜀漢,蜀漢亡國。

從曹魏的大事件中,我們不難發現曹魏在諸葛亮去世的30年時間內,幾乎都沒有怎麼消停過,他們騰不出時間發動滅國之戰,直到司馬氏完全控制魏國,才騰出時間滅了蜀國。

吳國是蜀漢的盟友,且不具備滅亡蜀漢的能力。

三國魏吳蜀,諸葛亮去世之後,魏國實力第一,吳國實力第二,蜀國實力最弱,在魏國忙於內亂的時候,吳國前期還相對太平,但是吳國為什麼沒有去伐蜀呢?主要是吳國的實力不夠強大,且蜀國的鄧芝和吳國的陸遜都是堅定的孫劉聯合人員,他們不支持吳國滅蜀。

其次吳國滅蜀的戰線非常長,對在東吳並不握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吳蜀戰爭很容易成為持久戰,這樣一來就給了北方魏國的可乘之機,對吳國也不利,所以綜合看來,吳國滅蜀對吳國沒有好處。

諸葛亮去世之後,蜀國併為很快衰退。

蜀國在諸葛亮去世之後,繼任者蔣琬和費禕能力比較強,並且逐步調整了蜀漢的政治路線,將北伐為主逐漸轉換為養民為重,使的蜀漢的國力沒有很快衰退。

諸葛亮去世前舉薦蔣琬為接班人,而蔣琬執政共計十二年,在他執政的十二年中,雖然有安排姜維出師北伐,但是基本上都是少量人馬,蔣琬比較重視蜀漢內部的治理,使得蜀漢在諸葛亮去世後依舊能緊緊有條。

蔣琬去世後的接班人是費禕,他一共執政7年,在他執政的時候,一心只保境安民,不再對魏國用兵,並考慮之前姜維多次對北方用兵,但是沒有效果,就裁減姜維的兵力,減少損失,這樣也減少了蜀漢的內部實力消耗。不過後來費禕被刺客刺殺,他的養民政策就被拋棄了。

姜維接替費禕總督內外軍事後,就開始頻繁的對外用兵,並且劉禪開始寵幸黃皓,這種情況下蜀國對外連年征戰,對內政務荒廢,國家實力大大削弱。此二人對蜀國造成的打擊,在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去世前說的“我於內不能除去黃皓,於外不能制衡姜維”,體現的淋漓盡致。

司馬昭分析了當時的局勢,認為蜀漢已經“師老民疲,我今伐之,如指掌耳”,派遣鍾會和鄧艾伐蜀,此時蜀國已經不像當年費禕抵抗曹爽那麼有底氣,最終也被滅亡。


總體來說從諸葛亮去世到蜀漢滅亡一共有三十年,能撐30年主要就是蜀漢前期能治理好內部,而曹魏也一直忙著內耗,並非是劉禪有多麼英明。到後期蜀漢,師老民疲,所以司馬昭率領大軍很快就蜀漢滅亡了。


帝國烽火


蜀漢為何可以在諸葛亮死後繼續堅持三十年,我分析的原因如下。

第一,三足鼎立仍舊存在,蜀吳同盟牢不可破。

三足鼎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平衡,兩弱相聯共抗一強,這是一個必然的策略。諸葛亮雖然去世了,但是蜀漢政權與孫吳政權兩個國家的關係依然緊密,一旦魏國要對蜀漢用兵,那麼孫吳必然會在東面牽制。

第二,諸葛亮留下了很多的遺產。

諸葛亮留下最重要的遺產就是人才,蜀漢可以延續那麼多年,就是繼任的蔣琬和費禕兩人兢兢業業,不斷的發展著蜀國的國力,國內政治還是處於清平的時候。但是這個情況一直到費禕被刺殺身亡才出現了變化。費禕一死,繼任者就是姜維,而姜維在軍事方面是一個優秀的統帥,但是對於內政就是一塌糊塗,而且後期優秀人才的缺乏,導致朝政最後被宦官黃皓奪取。

第三,休養生息。

諸葛亮死後,蜀國在蔣琬和費禕執政時期,用兵次數非常少,即便用兵也就是出動少量的兵力。他們倆一直奉行諸葛亮過去的政策,不斷的休養生息,可以說將過去諸葛亮北伐的損耗彌補了很多。

但是費禕死後,只懂得軍事的姜維不斷地對曹魏用兵,使得蔣琬和費禕的辛勞毀於一旦,蜀國的國力大幅度下降,這才讓鍾會大軍輕而易舉的攻入漢中。

第四,最大的敵人曹魏內亂。

在諸葛亮死後,曹魏發生了好幾次內亂,比較大的幾次內亂分別是:高平陵政變,後來的淮南的王凌、毋丘儉、諸葛誕的叛亂,這就使得曹魏的精力的分散,根本顧不上蜀漢。

結語

由此看來,諸葛亮死後的三十年內,蜀漢可以說外部沒有太大的軍事壓力,內部十分穩定,這個的國家必然可以存在。

蜀漢後來之所以滅亡就是蜀漢國力的大幅度下降,姜維的數次北伐導致國家凋敝,朝堂被宦官黃皓弄權,搞得烏煙瘴氣,這就是亡國之兆。


秋心談歷史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國的丞相,尤其是在劉備死後,他幾乎是一人之力支撐著當時的蜀國,保證蜀國不至於垮掉。後來他又六出卻山,北伐中原,雖然都失敗了,但是也給對手為國帶來了一定的壓力。

不過諸葛亮死後蜀國又支撐了30多年,這確實也是一個奇蹟。因為人們認為劉禪是一個昏庸的皇帝,沒有了諸葛亮的輔助,他根本就很難撐下去。事實上諸葛亮在死的時候,已經給後主劉禪安排好了人手。他給後主劉禪推薦了姜琬,費禕,姜維等重要人物,這些人物齊心合力保證了蜀國的安全。

而且後主劉禪也不是人們想象中的那麼昏庸不能,他掌握大權之後,很快就控制了局面。而且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蜀國不再對外發動戰爭,可以做到修身養息。而對手蠶國這個時候也非常的忙,因為北邊的公孫淵,還有南邊的東吳都對魏國的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脅,所以魏國一時顧不上蜀國。

後來在魏明帝曹睿死後,魏國發生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動亂,主要是因為司馬懿陰謀發動叛亂,篡奪了曹魏的政權。但是曹魏內部還有很多忠心於曹魏,或者是反對司馬懿的勢力,雙方進行了長達10多年的鬥爭。最終等到司馬家族完全勝出的時候,已經過去了30年了。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蜀國一直保持了30年的安定,確實是不容易。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來讓行家給你們講講吧。

如果認真分析的話,有內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諸葛亮一死,蜀國內部是有些分崩離析。但蜀國外有姜維守住魏國邊境,內有蔣琬執掌國政,有董允匡諫劉禪,東有羅憲防守東吳。局勢逐漸穩定,而且司馬懿是肯定不會主動攻擊蜀國的,而吳國也不會,畢竟唇亡齒寒的道理吳國還是有人懂得。那麼我上面說的這四人有什麼能力呢?姜維就不用太過詳細的說了,深得諸葛丞相的軍事傳承,為人機警英勇。而且年輕啊,如果蜀國不投降的話,可以保存更長時間。那麼蔣琬呢,他也是荊州人是黃承彥的弟子,黃承彥是諸葛亮的老丈人啊,所以想必蔣琬在諸葛亮身上也學到不少東西,而且很多史料都證明了蔣琬很有頭腦,董允是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推薦的人,而且他為人正直,做官清廉。他在朝中的作用就是管著劉禪,不讓小人奪權。而且劉禪真的聽他的話。羅賢是永安城的守家,他忠心而且有能力,在聽到魏國發動滅蜀戰爭後,他馬上派偏將帶領城中人馬去支援成都,在邊境永安城只留了2000兵。而吳國大軍入侵過來的時候和吳國相持了半年,這是比郝昭都厲害的人物啊。

所以諸葛亮死後,蜀國有人防守邊境,有人治理內政。而且劉禪也不太昏庸,至少他不殘暴,沒有說殺過那個忠臣,就是愛玩唄。然後魏國的司馬懿沒想法,別的將軍一直到了後來吃出現了鍾會,鄧艾這倆人才。吳國更不會對蜀國動手,所以蜀國在諸葛亮死後又存活了30餘年。

你們覺得呢?





聽歷史懂道理


在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鼎足而立,其中蜀國實力最弱。蜀國全盛時期擁有三十多萬戶(未失荊州時),人口約為100萬,是三國中人口最少的。特別是在蜀國建立以後,劉關張接連逝世,蜀國到了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諸葛亮挺身而出,隻身撐起了蜀國這片天,才使得蜀國得以延續數十年。


公元234年,諸葛亮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病故。這下子蜀國的中流砥柱塌了,按理說昏庸無能的劉禪堅持不了那麼久才對。但事實是劉禪在諸葛亮死後,還穩坐三十年的皇帝寶座,直到公元163年,魏兵兵臨城下,劉禪向魏國投降,蜀國才最終滅亡。到底是什麼讓蜀國吃撐了那麼久?小編我認為這主要是諸葛亮的功勞。 在劉備剛攻佔益州的時候,諸葛亮就開始籌劃如何經營這塊天府之國。經過了諸葛亮的苦心經營,這塊土地讓劉備解決了困擾多時的軍糧問題,為日後建立蜀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正是有有了益州,劉備才有了稱雄天下的籌碼。 劉備為了關張二人報仇,不聽諸葛亮等大臣的建議出兵攻打東吳。在夷陵之戰中劉備遭遇慘敗,此戰耗損蜀國大部分的財力與兵力。不久後,劉備在白帝城逝世,對蜀國又是一個重大得打擊。在這危急關頭,諸葛亮果斷採取了東和東吳,北拒曹魏,南平西南少數民族部落的戰略方針,迅速化解了蜀國的危局。 從此之後,東和東吳與南撫南蠻成為了蜀國的基本國策,這樣的戰略佈局,使得蜀國的戰略壓力大大減輕,只需要重點應對曹魏就可以了。

由於諸葛亮在劉備死後,實行了與民修養生息的政策,使得蜀國的財政狀況得到了較大改觀。 在國家財政得到好轉後,諸葛亮開始了對蜀國軍隊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得蜀軍戰鬥力得到了明顯的提升,成為三國中戰鬥力最強的軍隊,尤其是蜀軍的山地戰。加上諸葛亮是軍事奇才,佈陣之術更是無人能敵,另外諸葛亮還為蜀軍設計了諸葛連弩等兵器。 在諸葛亮降服西南少數民族部落後,蜀軍中有增添不少的南蠻士兵。他們以好勇鬥狠,可身披鐵甲翻山越嶺作戰,擅使弓箭,可謂是蜀軍中不可多得的彪悍之軍,在諸葛亮歷次北伐中所立顯赫。 在諸葛亮臨死前安排了蔣琬、費禕等人繼續輔佐劉禪,保證了蜀國政權的順利過渡。

因為蔣琬、費禕等人也延續諸葛亮的政策,所以在諸葛亮去世將近20年的時間裡面蜀國國力不曾耗損,反而不斷增強。 在蔣琬、費禕之後,姜維拿到了蜀軍的軍權,在姜維的主導下,蜀國開始北伐。但是由於此時劉禪寵信宦官黃皓,導致蜀國國內的政治、經濟開始出現混亂,此前諸葛亮所制定的政策已經無法執行了。 正是蜀國國內情況已經發生變化,才導致姜維九伐中原皆無功而返,士兵死傷無數,民怨沸騰。在魏國攻打蜀國之前,蜀國就已經陷入了政治、經濟和軍事的三重困局當中。等到魏軍兵臨城下的時候,劉禪頓時無措,所以最後投降曹魏,至此蜀國滅亡。


北國曆史


公元234年,諸葛亮經過三年的勸農講武的充分準備,再一次踏上了北伐的征程,這是他第六次出祁山,但這次的征戰開始沒有多久,諸葛亮就身染重病,後病逝於五丈原。

影視劇中的諸葛亮


諸葛亮的去世對於蜀國是一個重大的打擊,本來在三國之中蜀國的實力最弱,諸葛亮的故去對蜀國來說可謂是雪上加霜,蜀國上下都非常擔心曹魏或者東吳乘機大舉進攻,蜀國的命運不堪設想,而曹魏和東吳再聽到諸葛亮去世的消息後,彷彿也看到了自己統一全國的希望。


但歷史就是這麼的讓人尋味,本以為失去諸葛亮的蜀國會在短時間內城破國滅,但事實上卻沒有,蜀國在諸葛亮去世後仍然存在了30年,直到263年曹魏分三路人馬進攻蜀漢,最終劉禪被俘,蜀國滅亡。為何在諸葛亮去世後蜀國還能存續30年之久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最基礎的原因在於諸葛亮生前所維持的一套完整的國家治理體系和基礎。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夷陵之戰大大削弱了蜀漢的整體實力,在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採取了一系列的休養生息政策,用了將近5年的時間,才使得蜀國的整體實力得到恢復。雖然諸葛亮為了完成先帝的遺願多次進行北伐,對國力有很大的削弱,但是關鍵的基礎還在,如政治制度、班子、農耕發展、水利設施建設等等都在實施或者是加強,劉禪雖然昏庸,而且有佞臣黃皓在身邊,但他對諸葛亮還是十分畏懼和恭敬,所以在政治方面不可能太昏庸和腐朽。即便諸葛亮去世,對於朝中的後事也有安排,有蔣琬、費禕堅決遵循諸葛亮生前的遺囑來實施,即“鹹承諸葛之城規,因循而不革”,團結內部,不輕易用兵,一度維持了蜀漢的穩定局面。

影視劇中的劉備


【2】蜀漢與孫吳兩大政權之間的合作聯合。在劉備夷陵之戰大敗後,蜀漢和孫吳兩國均受到了重創,當然蜀漢受的重創要嚴重一些。在這之後,鑑於當時三分天下的局勢變化,蜀漢與孫吳之間又開始了長期的合作聯合。一直以來曹魏政權的實力都是最強大的,在夷陵之戰後,更加凸顯出曹魏實力強大,而東吳和蜀漢要保持自己的地位,聯合合作是唯一的途徑。就是這種長期聯合合作,使得曹魏政權要面對來自蜀漢和孫吳兩方面的進攻,這對於維持蜀漢政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影視劇中的曹叡


【3】曹魏政權重點用兵在北方。在諸葛亮去世後,曹魏政權開疆擴土的步伐始終沒有停止過,他們通過不斷對外發動軍事行動,以來攫取更多的地盤。前後兩次大敗高句麗,破東獩、平獩貊、滅韓獩,超限半道的半數之地併入曹魏的版圖,也就是說曹魏此時軍事行動的重點在北方。而之所以採取如此措施,也許就在於孫劉兩家的再次聯合的原因,使得曹魏轉換了擴張的思路。

影視劇中的司馬懿


【4】曹魏政權內部的動盪與更迭。在曹丕去世後由曹叡繼位,雖然他前期還很有作為,但是其後期昏庸腐朽、大興土木、濫用民力,導致曹魏政權整體實力的下降,同時他在臨終之前託孤失當,導致朝政動盪。隨後由曹芳繼位,自此時司馬家族的實力不斷壯大,曹爽和司馬懿共同輔政,但是曹爽為人跋扈,打壓異己,獨斷專權,導致朝堂烏煙瘴氣,而此時的司馬懿則韜光養晦,直到高平陵事件曹爽集團徹底覆滅,此時司馬家族則完全掌握了朝中的大權,隨後曹芳被廢,曹髡上位,後曹髡被廢又換曹奐,但這幾位基本上沒有什麼實權,大權都掌握在司馬家族的手中。朝堂的動盪,以及司馬家族的奪權過程,這就導致了在對外戰爭方面相比較之前的階段有所放鬆,但是一直未間斷,曹魏與蜀漢之間一直在發生戰爭,只不過雙方互有勝負。


所以,綜合以上幾個方面的原因,綜合因素的作用下,雖然劉禪昏庸腐朽,但是還是在諸葛亮去世後將蜀漢政權維持了30年的時間,最終被滅。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夷陵戰敗後,局勢一覽:

①內部民生凋敝:夷陵敗戰,死傷青壯年勞動力無數,舉國譁然。加之劉備連年用兵,民生凋敝,內外交困。就連原本富庶之地的漢中,也在之前連年交戰中人口銳減、徒留斷壁殘垣,【得其地而不得其民】。

②國內並皆叛亂:夷陵兵敗,南中部族首領和豪強勾結先後舉事。

南中諸郡,並皆叛亂。

越嶲郡高定元殺死郡將焦璜,舉郡稱王,叛亂之;益州郡雍闓殺太守正昂,叛亂之;諸葛亮改派張裔為益州太守,結果張裔直接被雍闓綁跑,上繳給了東吳;孫十萬遙任雍闓為永昌太守,助其在南中培植親吳勢力;還有著名的孟氏首領,也在這時閃亮登場。

③政權國脈被毀:夷陵一戰,季漢核心的荊州班子半數被毀,大批優秀將領(馮習、張南、沙摩柯、傅肜、馬良、被迫投降的黃權…)都死於此役或此戰役前後,這是劉備原本打算留給劉禪諸葛亮執政的政治+軍事班底,全給敗進去了,加之關羽張飛法正龐統黃忠馬超等早亡,共同構成了世人口中“蜀中無人”的局面。

④盟友虎視眈眈:早在關羽死時,孫權就利用劉璋劉闡的影響力任其為益州刺史,插手南中局勢,推波助瀾。劉備敗後,孫權雖提出和議,但“觀釁”意味濃厚,看酒下菜,虎視眈眈。

⑤敵人頻發招降:曹魏得知劉備死訊,乾脆就給諸葛亮發出了招降。魏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群、太史令許芝先後給諸葛亮寫信【陳天命人事,欲使舉國稱藩】。

投降吧諸葛村夫,看看眼前的天下吧,就剩你一個了,還掙扎個啥子?

這時蜀漢的政治、經濟、民心全線崩潰,命懸一線、氣若游絲,天下大勢已分,僅剩下諸葛亮個光桿司令。

不誇張的說,這時候諸葛亮只要點一下頭,中國歷史上就沒之後【三國鼎立】什麼事了,蜀漢直接出局。

然而萬萬沒想到,諸葛亮居然不投,死都不投。

哪怕餘生的所有歲月都是困絕無望的逆風局,只要水晶還在一天,只要老劉家血脈還在,諸葛亮就寧死不投。

沒有歷史?那我就給你創造出歷史。

諸葛亮的反擊combo:

各方勢力還在震驚諸葛亮的頑強,諸葛亮就以迅雷不及掩耳響叮噹之速打出了一串完美連擊:

①政治立場是根本。漢賊不兩立,做《正議》痛斥偽漢走狗——閉嘴王司徒!我從未見過像你這般厚顏無恥之人!(對,就是某著名鬼畜橋段的來源)

②彈性外交。結好渣男孫十萬。十萬你不是喜歡我嗎,甩掉北面的渣曹,我們再續前緣。

③安撫境內叛亂。給南中寫口水信安撫,小樣兒你給我等著,等我攢夠兵馬就收拾你。

④趕緊休養生息。最後關上國門,務農殖穀,天塌了都別打擾我,我要好好搞運營。

一頓八面玲瓏的微操,實則面面俱到,立刻讓蜀漢政權脫離四面楚歌的窘境,獲得寶貴的喘息延緩之機。

這廂,諸葛亮已經化身基建狂魔,開展教科書式的休養生息戰略。

①瘋狂種田,瘋狂基建,打擊豪強,輕徭薄賦,農本思想No.1;

②大筆一揮移民漢中,重新恢復漢中經濟;

③鹽鐵官賣,改進火井,提高產量,以鹽立國,還富於民;

④開發南中,啟迪教化,改善交通,國以富饒;

⑤扶植商業,實行專賣,一手把蜀錦打造成外匯儲備和國家戰略物資;

⑥興修水利,水旱從人,所設下的都江堰維護制度一直沿用到20世紀80年代;

等到物質基礎建好,再一塊塊搭建上層建築,政治,制度(法制),監察,軍事,外交,民生……起初眾人以為諸葛亮只是經濟人才和政治人才,然後發現他還是軍事領導人才,轉眼又驚歎於他對物理機械工程領域的研究和應用。

等諸葛亮轉完一圈,國家已經是【社會安定,物殷國富,政修民理,以弱為強】,外加拉出一票治軍嚴明質量高超的軍隊。國力不夠,發明來湊,甚至為改變蜀國山地步兵對戰魏國平原騎兵的天然劣勢,發明改良出八陣圖這種超越時代的應敵戰陣。

參照《出師表》的含金量,你要慶幸幸好諸葛亮平時太忙沒空吟詩作對,不然一千八百多年後的語文課本又要多幾篇背誦內容了。

全才——是時人給他的定位。

↑↑

PS:經濟方面,兩句話說不透,知乎有不少深刻的經濟貨幣論文可讀。軍事內容更多,尤其治軍一塊,1800年後的今天還被放在我軍軍方教材里加粗強調學習。

結果:

陳壽曾頂著西晉司馬家的政治正確,在《諸葛亮集》中小心翼翼落下這樣的批語:

進欲龍驤虎視,苞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盪宇內。

什麼託孤老臣, 什麼孤家寡人,這人根本是條龍謝謝。

從命懸一線的獨木難支,到後來風雲際會的三國鼎立,諸葛亮用短短几年時間,把出局邊緣的老劉家的蜀漢重新推上時代舞臺,王者歸來。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所言自己【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在上帝視角的我們看來,實在太過謙虛,他在各方壓力下逆天而行、獨木擎天的境遇,豈是區區“危難”兩字可以形容的了的?

所以蜀地百姓和群臣對諸葛亮的擁戴順理成章,國家欣欣向榮,風氣積極向上,只要有諸葛丞相在,我們就無所不能敵。

所以費禕勸阻姜維北伐時絕望的說:我們遠遠不如諸葛丞相,連丞相當年都無法辦到的事,我們又怎麼可能成功?

所以西晉皇帝慨嘆:如果我有一位諸葛亮這樣的臣子,哪兒還會累成今天這樣?

所以後世N朝N位皇帝對官僚隊伍抓狂:你們為什麼就不能學學諸葛亮!

……

不過諷刺的還是,在功利主義至上的21世紀,人們給諸葛亮的評價則是一個割據勢力的亡國臣,一個不識時務的逆天人,一個明明一生用武結果卻被史官批評為奇謀應變不行的失敗者,所謂成王敗寇盡東流。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不同歷史


我是小阿瓜,問題我來答。

個人認為是:1.諸葛亮挑選了合適的接班人,琬 費禕老成持重,迅速把蜀漢從諸葛亮去世的陣痛中拉了出來:

2.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典故,想必應該聽過。蜀國地勢險峻,易守難攻。進攻的話,沿江逆流九死一生,劍閣險道萬夫莫開,沒有多年謀劃和準備,八成是鎩羽而歸,

3.蜀漢根基牢固,諸葛亮有大智慧大謀略的人,所以在生前就已經將方方面面佈局到位。諸葛亮的去世只是把統一三國的可能性給消去了。

但是蜀漢依然存在而且活的很好,最後滅亡那麼早,不得不說是時運不濟!將這個鍋給諸葛亮窮兵黷武背是不對的。


愛歷史的小阿瓜


三國鼎足,魏雖廣大,然吳有長江天險,蜀有蜀道難於上青天。

蜀雖弱小,但被諸葛精兵簡政後,國定民安。

魏國陷於司馬與曹之爭,吳孫權後期昏暗,都是自顧不暇。反到是諸葛六伐中原,儼然獨領風騷。

諸葛生前已選定後繼主帥姜維,精心培養,將平生所學精華全部賦予其,連老將魏延丶馬岱等也看紅了眼。諸葛走後,姜維謹守師訓,不忘初心,九伐中原,也顯赫一時。

蜀漢以攻為守,保得一方太平三十年。若不是將領忽視邊關,讓鄧艾翻山越嶺成功偷襲得手,蜀漢不降,三國還有變數。姜維還可大有作為。


用戶5125891399925夏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建國稱帝,史稱為“蜀漢” ,劉備、劉禪父子前後一共主政四十二年。除去劉備在位加上諸葛亮實際掌權的十二年,蜀漢的後諸葛亮時代整整持續了將近三十年的時間。那麼在這三十年的時間中,蜀漢是因為什麼而存在下來了的呢?下面我們就來仔細分析一下。

在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的過程中病死於軍中,隨著蜀漢頂樑柱的諸葛亮病死,蜀漢的未來將何去何從呢?與《三國演義》中,在諸葛亮死後描述變得簡略不一樣的是,後三國時代其實故事也是相當的精彩。

人才輩出維持了蜀漢的統治

在《三國演義》中給我們一個很深刻的映像,那就是蜀漢自從諸葛亮死後就沒有什麼傑出的人才了,其實不然。蜀漢最終出現人才斷層情況還是在蜀漢後期,諸葛亮死後蔣琬、費禕、董允先後擔任蜀漢政權的丞相,他們三人都具有相國之才。

他們三人先後主政從建興八年(230年)到延熙九年(246年),在這十七年的時間裡蜀漢政權獲得了平穩發展,在政局上遠較同時期的曹魏和蜀漢穩定。在這個時期,由於蜀漢的穩定統治使得北方的曹魏不敢大舉進攻蜀漢。即便是在244年,曹爽帶兵十餘萬進攻蜀漢,也在蜀漢眾臣的配合下最終順利阻擋了魏軍的攻擊。這次勝利顯示出蜀漢政權中人才的能力十分出眾。

曹魏政局的動盪,無力消滅蜀漢

在董允去世後,蜀漢在丞相的選擇上出現了問題,再加上大將軍姜維掌握了軍權,屢屢出兵北伐,使得蜀漢的內部統治出現了很大的問題。

如果當時魏國政局穩定,那麼魏國集中力量應該可以滅掉蜀漢,不過幸好當時魏國的司馬氏篡權,先後引發了“淮南三叛”這樣的大規模叛亂。使魏軍主力始終在平定叛亂,而沒有精力和時間去攻打蜀漢。

公元263年,在司馬昭的拍板下,派遣鍾會領兵二十萬準備一舉滅亡蜀漢。戰爭呈現一邊倒的態勢,蜀漢根本無力抵抗魏軍,在當年被魏國所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