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70年“醫”路大變化

見證70年“醫”路大變化

人物:吳建華 原桐鄉市第一人民醫院外科護士長

經歷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缺醫少藥的艱難時期,走過了八十年代“赤腳醫生”背藥箱看病的困難歲月,感受了九十年代醫療水平飛速發展的歷程……對今年70歲的吳建華來說,醫療衛生領域日新月異的變化都歷歷在目。

從百姓看病找“赤腳醫生”,到如今的家庭醫生簽約提供上門服務;從看病難看病貴,到醫保政策的完善、滬杭專家到桐坐診……70年間,桐鄉市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腳步從未停歇。

親歷

缺醫少藥的難忘歲月

吳建華是地地道道的桐鄉濮院人。1966年初中畢業,1970年作為知識青年下鄉,在那裡她種過地、拔過草。在機緣巧合之下,1972年她從農村被抽調到桐鄉縣第一人民醫院,在她今後的人生道路上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上世紀70年代,人們有個發熱、感冒的都靠‘扛’,很少有人會特地去衛生院看病。”吳建華回憶說,那個時候大家都窮,她們一家6口人,靠工資能維持開銷就已經很好了,哪有多餘的錢去看病。“我記得小時候有一次我肚子疼,疼得不行了,才到衛生院配了藥吃。”吳建華說,在溫飽都成問題的年代裡,小病基本靠挺,大病基本看命。

1974年,經過兩年護理培訓的吳建華,從此走上了護理崗位,成為桐鄉縣第一人民醫院的一名護士。

吳建華回憶,一棟2層樓的門診樓,一棟3層樓的住院樓以及輔助用房(廚房、食堂、太平間等)是醫院的全部。“當時桐鄉整體醫療條件比較差,也沒有什麼‘高大上’的醫療設備,藥品也很缺,常見的藥物就是四環素、慶大黴素、青黴素這些了。”

除了每天的護理工作,吳建華還需要負責醫療用品的日常消毒。“不像現在的醫療用品都是一次性使用,那個年代條件差,除了更換針頭,針筒基本是反覆使用的。”每天她都要將使用過的針筒在沸水中清洗以確保消毒工作。“趕上肺結核、肝炎、麻疹等這些傳染疾病高發時,整個醫院到處都是人。”想起那時醫院裡的就醫場景,吳建華感慨萬分,“醫院小、病床少,你能想象傳染病高發時走廊上鋪上一條席子就算一張病床嗎?”當年,吳建華就是蹲跪在這樣一張張“病床”邊為患者輸液、打針、測體溫……

見證

醫療條件更新換代

上世紀80年代後,桐鄉衛生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城鄉衛生面貌大為改觀,防病治病技術水平提高,縣、區鄉(鎮)、村三級醫療救護、衛生防疫、婦幼保健網絡形成,並得到進一步健全,基本消滅了瘧疾、絲蟲病,取得了桐鄉衛生史上從未有過的成就。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桐鄉縣第一人民醫院科室設置日漸走上規範化軌道,專科分設趨向細化,吳建華見證了醫院的“成長”。

1987年新建職工宿舍,1993年新建門診大樓,1999年新建住院大樓……

1986年實施胃鏡檢查,1995年施行原發性肝癌左半肝切除術,開胸、縱膈疝切除術,巨大子宮肌瘤切除術,1996年施行顱腦損傷修補術……

1994年購置TCD9900,1997年購置彩色B超,1998年購置全自動生化分析儀……

“醫護人員多了,科室越分越細,設備儀器越來越高端,臨床新技術開展的越來越多,大樓越造越高……”細數這些變化,吳建華感慨萬千。“第一次用上一次性針筒時,我心裡很觸動,那段針筒需要反覆消毒使用的歷史,已經成為過去式了。”

不止是護理工作逐漸規範化,伴隨著醫療環境的改變,一批先進的醫療設備相繼落戶開花,讓患者診療走向精準化。

70載流年似水,透過一家醫院歷經的變遷,也可一窺桐鄉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滄海桑田。

1949年,桐鄉縣和崇德縣分別只有桐鄉縣人民政府衛生院和崇德縣人民政府衛生院這2家衛生院,其中到這年年末,桐鄉縣人民政府衛生院共有12名衛生技術人員,住院床位12張。醫療設備簡陋,醫療技術水平低下,百姓看病就醫十分不便。

1990年末,桐鄉有衛生事業機構84個,工作人員1575人,病床1548張,桐鄉衛生改革逐步深化,城鄉居民衛生意識不斷增強,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到了2018年末,桐鄉基本建成了省、市(縣)、鎮、村四級聯動的醫療服務體系,全市有各級各類醫療機構323家、床位3940張、衛生技術人員5316人。

現在,行走在街頭,鶴髮童顏、精神矍鑠的長者比比皆是。

時間若是倒退70年,景象完全不同——人均預期壽命只有35歲,不到今天的一半。要知道,人均預期壽命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的綜合指標。

數據顯示,1990年桐鄉地區的人均預期壽命為71.56歲,2018年增長到81.94歲。人均期望壽命增長的背後,正是折射了居民生活質量、醫療服務、疾病防控、婦幼保健等整體健康維護水平的提高。

见证70年“医”路大变化

感悟

在時代變遷中走向健康桐鄉

從缺醫少藥到設備齊全,吳建華親眼見證了桐鄉醫療條件的鉅變。如今,市一院開設1000餘張床位,擁有西門子Dsa、1.5T磁共振、16排CT、多人高壓氧艙、彩色多普勒超聲等儀器設備,還建立了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創傷中心、消化中心等。吳建華說:“以前醫療條件落後,經濟條件差,看病難;現在,越來越多的百姓在家門口就能看專家,真是天壤之別。”

經過70年來的建設與發展,桐鄉醫療衛生事業取得巨大成就,醫療服務水平和服務能力、群眾就醫便利程度等方面都發生了顯著變化。在醫療領域“接滬融杭”、醫共體建設、“雙下沉,兩提升”等工作進展的大背景下,百姓不出桐鄉就能享受到上級醫院一流的診療服務;社區、鎮(街道)衛生院開展的家庭醫生簽約讓醫療服務面更廣、服務更優;看病就醫流程不斷優化,百姓刷卡就可就醫、掃碼就能付款、通過遠程就診就能接受上級醫院專家的就診,諸如此類的智慧就醫方式都已成為現實。

忘不掉的歲月,看得見的現在。2004年退休後,吳建華並沒有選擇在家含飴弄孫、安度晚年,而是選擇在醫院體檢中心繼續服務患者。

直至今日,吳建華依然發揮著餘熱,繼續為桐鄉的醫療衛生事業發光發熱。作為一位護理人員,她也堅信,未來桐鄉的醫療條件會越來越好,百姓的生活也會更加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