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灭亡之后,10多万皇族子孙去了哪里?

菩萨我想对你说


清至灭亡之际,真正算得上皇族后裔的其实只有两万左右,通常所说的十四万皇族后裔是算上爱新觉罗氏的支系、旁系。若讨论十四万皇族后裔的结局,则需分清近支远支,因为二者在虽在优待条例中统称为皇族,但由于清室的待遇有别,故而结局亦有不同,总体上归纳为定居海外和隐姓埋名两大类,当然也有个别宗室成员依旧活跃在各个时期的政坛当中。

远近之别

“夫无形者,物之大祖也;无音者,声之大宗也。祖、宗皆本也。”——《淮南子·原道训》

爱新觉罗这个皇姓的发展其实雷同于汉人所说的姓和氏,汉人的氏即追本溯源至宗,所谓的宗就是始祖的意思,所以有祖宗一说,如秦始皇属于赵氏,嬴姓。清朝的开山鼻祖努尔哈赤本是女真小部族里的一个远支,这个部族名为爱新,觉罗实际上是姓,爱新觉罗指的就是爱新部族里的觉罗姓族人,从努尔哈赤的发家史看,这个姓氏可能在最初就只有努尔哈赤在内的六祖与22个儿子。到皇太极时效仿汉制,取消了选支大宗之分,这个在汉族也可见,姓后取名就行了,没有再追踪属于何氏,所以爱新觉罗就成了清皇族的姓。


汉人讲究嫡庶之分,满人则讲究远近之别。所以在清朝有宗室和觉罗之分,这个区别的原则基本上是按照与皇帝血缘关系的远近,皇帝的直系亲属称本支,皇帝兄弟的子女以及别的各支则为远支。宗室是指努尔哈赤父亲塔克世的后裔,也就是努尔哈赤一脉传承下来的,从塔克世系到清末代皇帝溥仪系的直系子孙,以及努尔哈赤亲兄弟的后代子孙。觉罗是指努尔哈赤曾祖父福满和祖父觉昌安的后世子孙,以及塔克世亲兄弟的后裔。宗室身系黄带子,觉罗身系红带子以加区分,宗室犯错降为红带子,觉罗犯错降为紫带子,这是身份不同的象征。


宗室与觉罗不仅身份上有所差别,且在待遇上也有较大差异。众所周知,清朝的宗室觉罗的爵位袭承有两种模式,一为递减式,如父为亲王,子无殊功则一人袭封为郡王,孙无殊功则一人袭封为贝勒,以此类推;另一种则是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有清一朝总共册了12位铁帽子王,其中在清初是册了八位开国功臣,这八位皆出自宗室,六位封为亲王爵,两位封为郡王爵。清中后期又因时局所需封了四位铁帽子王,亦皆出于宗室。

一般来说,递减式的爵位到了辅国将军这个级别也就不再降爵,但若犯罪,则夺爵。而铁帽子王世袭罔替至有人犯罪,一般不会夺爵,而是以其旁支袭爵,但也有例外,如多尔衮的睿亲王,在1650年死后无嗣承袭,弟弟多铎将儿子多尔博过继到多尔衮膝下为嗣子,顺利承袭睿亲王爵,但次年多尔衮以谋逆被夺爵,多尔博无奈回到原支。那么差异就来了,觉罗各支至辅国将军只有一人承袭下来,相当于二品武官,各等岁俸在360至460两白银。而宗室各支中除了一人袭爵,其余没有袭得爵位的宗室成员即称“间散宗室”,皆配四品顶戴,虽不能等同于四品官员,但若不犯罪,皆享有四品官员的俸禄,也就是105至140两白银。


也就是说宗室与觉罗的差别在于宗人府还管不管你的生活问题,或者说宗室成员是财政全供的铁饭碗,而觉罗就是财政差供,有本事就做官领俸禄,没本事就吃家族老本,享受一个旗人的贴补。铁帽子王岁俸是1万两,虽然清初的铁帽子王并不“铁”,但也都传承十世以上,这些家底的积累是觉罗不可比拟的。所以清帝退位后,优待条例里只有溥仪享受400万元的补贴,而皇族没有了经济来源,就到了拼家底的时候。

清末皇族的生活

1912年由裕隆太后代表清廷签订退位诏书并不是清室最艰难的日子,而到1924年,冯玉祥发动了北京政变,将清室彻底赶出了紫荆城,这才是清末皇族的冬天。此时已经距离溥仪退位过去了12年,那些窘迫的皇族在逊清小朝廷里还有“宗人府”支配日常用度,而出了小朝廷连栖身之所都难寻。而如上述的大宗室而言,没了皇帝的日子反而自在许多,我们所说的清中后期的铁帽子王,承袭到清帝退位仍有怡亲王毓麒、醇亲王载沣、恭亲王溥伟、庆亲王载振。


这个爱新觉罗近支的辈分是康熙时开始定下了规矩,而辈分所用字几乎是四代定一次,乾隆时定下“绵、奕、载”;道光时又定下“溥、毓、恒、启”,所以上面讲的四位亲王一目了然,载沣和载振的辈分最高。清末宗室衰落,甭管这几位几斤几两,还都受到重用,载振在清末新政中担任商部尚书,这是个肥差,后又随着机构改革进了农工商部任职,1924年被驱逐之后便跑到了天津,从事老本行,干起投资行业,通过自己的银行存款和投资回报,生活过的奢华依旧,直到1947年才病逝,他代表了清末皇族里的一类典型,即有些家产,以老本投资过上富贵生活。


而载沣是溥仪的亲爹,因此在清末任职更为显赫,做到军机大臣、摄政王、代理海陆军大元帅,要说老本,他比载振更雄厚。载沣自辛亥革命以后便闭门自居,出了紫荆城也一样,迁居天津,对政治不管不问,甚是悠闲。只是日本人利用溥仪之时,他站出来强烈反对,之后也在无举动,只是居于醇亲王府安度晚年。建国后,载沣将醇亲王府卖掉,据说当时卖了九十万斤小米,换得钱财另购一套住处,剩余的钱财全部分给溥杰、溥任、韫龢、韫颖、韫娴、韫馨、韫娱、韫欢,也算是老父亲给子女们留下的家产了,王府里的古董文玩这类价值连城的东西想必也由这些子女分了。


毓麒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的亲王是载恒这一支犯罪,而被载敦接承,载恒的家产是抄没殆尽,一点也没剩下。载墩传给儿子溥静后,由于义和团问题又被革了爵,这才落到侄子毓麒手里,是个没有任何家底和基础的亲王。被冯玉祥赶出紫荆城后,算是最为没落的亲王,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这也代表了大部分出宫的皇族后裔,他们几乎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常出没于各种当铺,将宫里带出来的文玩古董点了钱财继续生活,王公贝勒手里的宝贝多,点了之后仍可以逍遥快活,但普通皇族就只能勉强度日。甚至由于革命军或者军阀的仇视,他们多数改为汉族姓氏,如金、赵等;有点关系的后来随着溥仪介绍,跑到了日本定居,有点钱财的则赴欧美居多,而没钱没关系的多数就迁居到了东北一带,他们相信溥仪在日本人的帮助下会恢复爱新觉罗昔日的荣耀。



溥伟则是另一种出路的代表,帮助日本人策反溥仪,做了汉奸,不管如何,这也算是一条出路,这种出路就是将自己的才能继续发挥,毕竟他们是站在曾经国家顶层的人物,对于人际关系和资源的掌握终有一用。无论是军阀混战时期,还是国民政府时期,一些皇族后裔都能谋求个一官半职。如溥仪的七叔载涛,当过张勋的禁卫军司令、徐世昌大总统的将军、张作霖的翊卫使;到了国民政府时期,又被南京政府聘为国难会议的会员;日军侵华期间,拒绝到伪满洲国任职;新中国成立后,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部马政局顾问。不过即便如此,皇族的奢侈生活还是得不到满足,所以像载涛这种有能力的人也得卖一卖家里得文玩字画,甚至不惜将自己的贝勒府也卖了。


综上,据《爱新觉罗宗谱》统计,到了清末时期,爱新觉罗氏宗室的后裔有 8万多人,觉罗的后裔有近6万人,这些人员大部分回到了东北辽宁一带生活,也有一部分留在了京津、河北一带。1924年的时候,国民政府还在北京开办了平民工厂,优先收纳旗人,其中也有没落的皇族后裔。总之,一个时代的结束,换来的是更为平等的社会,所谓皇族的结局,无非就是高高在上的优越感烟消云散,从此与平民大众无异,适应社会的终究会获得新生,如拉洋车的末代王爷,仍然沉睡不醒的就只能败光家产郁郁而终。

参考史料:《清史稿》、《我的前半生》


棍哥观史


我是大史官,我来告诉你“在大清灭亡之后,十多万皇族子孙都去哪里了?”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帝制王朝,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到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共计存在了296年,将近三个世纪,传位于12位皇帝。在这近300多年时间里,清朝的皇室成员是一年比一年多,到清末年间,据统计皇族成员竟然多达14万之多。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听到的爱新觉罗、富察氏、叶赫那拉和钮钴禄氏等都是清朝皇族中最有名望的家族。

那么,在清王朝灭亡后,这14万之多的皇亲国戚到底都去了哪里呢?

大家都知道,清朝时期闭关锁国,慈禧又垂帘听政等搞得百姓民不聊生,人们恨透了这些整天只知道享乐的皇族们,他们成了过街老鼠。所以,他们为了能够活下去,大多数都改名换姓了。比如叶赫那拉氏就改成了“那”姓,据说著名歌手那英就是。在比如爱新觉罗就改成了“金”姓等等!

也有近一半的皇族成员选择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东北,隐姓埋名做了普通老百姓。据说在辽宁省本溪市就有一个叫“泥塔村”小村庄,在清朝灭亡后,爱新觉罗氏的皇族成员就都流落到此,并在这里以务农为生,扎根于此。

还有一部分皇族子孙带着钱财,移居到了海外。毕竟这些人都是皇室成员,非富即贵,也许是因为清朝灭亡了,怕财产被没收!所以,在溥仪被日本人扶持伪满洲后,他们就拖家带口、死皮癞脸的移居到了日本!

当然,也有一小撮人还在做着大清国的梦,据说广州就有一个人,自称是多尔衮的十世孙,留着长辫子,穿着龙袍,来彰显自己的身份!大连还有一位20来岁的小伙,自称是是慈禧的后人,花钱做了长辫子和贝勒服,还以“八阿哥”自居。而且,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人是姓爱新觉罗的,但那也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平常姓氏而已。


大史官


大清,作为中国的最后一个朝代,由努尔哈赤到溥仪,整整几百年的王朝,最后消失殆尽。最后大清灭亡,其余的皇子皇孙究竟去了哪里?

一、东北。东北是爱新觉罗皇族去的最多的地方,毕竟是溥仪带头去了,没看到“皇上”都去东北了,自然是跟了一小半的人去到东北隐居。

爱新觉罗是后面改的姓氏,前身为金姓,到东北后,在东三省地界依靠大量的皇室财产隐居下来,成为当地隐姓埋名的土霸主。

二、出国。英国、美国、法国、日本当时都是非常欢迎这些皇子皇孙移民的,因为这个意味着会给他们国家带来巨大的财富。

满清末期,一直在衰落的清朝一直在搜刮民脂民膏,累计了大量财富在国库,尽管修建圆明园花费了很多,但是国库还是较为充盈。

当大清灭亡之后,整个皇室陷入了风雨飘摇,这个时候所有的皇子皇孙为明哲保身,纷纷从国库提取大量财产,作为以后自身的保障。

但是尽管这些人去了国外,受到了优待,却没有一个较为出息之人,不得不说是一个极大地讽刺,国家的宝物都留给了国外,自己还没有出息。

三、这最后一部分是继续留在了原地,哪都没去。清朝灭亡之后,皇室没有收到封杀,也没有受到歧视,反而被优待。根据《皇室优待条例》中指出,大清灭亡后,如前身是贵族王爷之流继续保留爵位,只是有些时候需要做一些义务。

所以有很多的皇子皇孙留了下来,在北京过着跟以前一样的生活,还有一部分去给军阀以及民国政府卖力,毕竟当初的清朝虽说倒了,但是基数在那里,不可能所有人都是酒囊饭地。


笔下点史


首先,厘清一下清朝皇族的概念。

清朝皇族是个很大的范围,它包括宗室和觉罗。按照清制,以努尔哈赤之父塔克世为大宗,称其直系子孙为宗室;而以其叔伯弟兄之子孙为觉罗。觉罗的身份标志是系红带子,而宗室则系黄带子。

觉罗是皇族的远支

因为觉罗距离政治心脏距离较远,相对宗室来说,他们的存在感很低。清朝自1644年入关执政,前后历时268年,其中沧海桑田,再加上皇族人口的庞大。至清末,觉罗的特权已经被不断地摊薄。

觉罗领取了红带子以后,就有了贵族的标志,其正常的待遇是:月例银子2两,加婚庆银20两、治丧银30两。

清朝灭亡以后,对觉罗的影响有限,他们虽然失去了国家的贵族津贴,仍然拥有数目可观的庄田,妥妥的收租一族。他们中少数人从龙入关,大多数仍旧聚居在关外,就是今天的东三省。

相比明朝,清朝的宗室显得更幸运

随着明朝江山的飘摇,明朝的宗室起先被农民起义军杀戳,接下来遭到了新朝更为血腥的清算。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南巡,到南京拜祭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孝陵,并下令求访明朝后裔,使奉守朱氏世祀。

雍正二年(1724年),清世宗访查出明宗室后裔朱之琏,封为一等侯,入正白旗令世袭,以奉明孝陵的春秋祀事。

至此,明宗室后裔才结束逃亡生活,恢复了普通平民的身份。

清朝是一种契约的形式退位。1912年2月12日,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同日,民国政府颁布《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优待皇室条件》。



依据契约,民国礼待溥仪,并允其暂居宫禁。同时保护清朝皇室的私产和宗庙,年提供400万两白银的岁用。

1917年,张勋复辟,溥仪率先违背契约,半推半就地宣布复位。因为此事,惹恼了爱国将领冯玉祥。



1924年10月,冯玉祥在取得北京政权以后,下定决心废除了溥仪的帝号,并将其赶出故宫。

溥仪的前半生是万分耻辱的。他被赶出故宫后,搬进北府(载沣的居处),继而又逃进日本公使馆,最后在天津租界生活了七年。1934年,他配合日本的侵华战略,成立了臭名昭著的“伪满洲国”,恬不知耻地当起了傀儡皇帝。

在清朝退位以后,其宗室很少有被杀戮的记载。

清朝宗室的去向

第一类,觉得在国内不安全,利用以前的社会关系,移民去了日本和欧美,还有的去了香港。



例如:爱新觉罗.州棠,他现今生活在香港的尖沙咀,以经营照相馆为生。他追念自己是清朝宗室,特意剃发垂辫,穿起了黄色的清朝阿哥服饰。



第二类,投亲靠友。

例如:近代的书法家启功先生,他是雍正皇帝的九世孙,和亲王弘昼这一支。



清帝退位,其曾祖绝意政治,不愿再居住京城。恰其曾祖有一门生,叫陈云诰。以前是翰林,其家在河北易县,广有资财。于是,陈云诰出资在易县的城中购买房舍,请启功先生全家迁居易县。

启功先生的书法,线条柔美、间架结构挺拔隽逸,十分得现代书法界的推崇。并且,启功先生为人谦和,他自称姓启名功,从不愿以清朝宗室后裔的身份在人前炫耀。

第三类,隐姓埋名,散布在全国各地。

这类清朝宗室居多,他们纷纷改为其它姓氏,集中在赵姓或金姓。在以后的岁月里,他们经过阵痛,选择自力更生,从事各种行业。例如:字画鉴定、天桥杂耍、人力车夫等。

第四类,追随溥仪,迁至伪满。

有些皇室情节严重的宗亲,因为溥仪当了伪满洲国的皇帝,自然把他当作是领头羊,纷纷迁至关外,附庸伪满。

当然,伪满洲国让他们十分失望,溥仪当时处于儿皇帝的地位,他的太上皇是日本关东军司令部。他们并没有得到溥仪太多的照拂,还是依然决定定居东北,毕竟那里是他们祖上的龙兴之地。

现在,中华56个民族大融合,小编身边居然也有一个满族朋友。她随丈夫在武汉定居,说着京味十足的普通话,热爱运动,喜欢撸串。在羽毛球场,她奋力拼搏、阳光十足。历史都已经成为过去,现在人人平等,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真的挺好!


链天绝


大清灭亡之后,满清的贵族和这个皇室,基本都改了汉姓,甚至不少满人女子想着法子去嫁给汉人宦官和豪绅。

为什么呢?主要还是因为满汉对立情绪太强,当时满人的统治又宣告了终结,也就是说满人的权力失去了。

当失去了政治权力和军事权力,满人权贵和普通的满人,都害怕遭到报复,甚至害怕出现革命变为暴力屠满。

因为其他国家有这个例子,就是为了凝聚民族力,刻意去强调单一民族性,这样就能把内部的矛盾转移到对外的矛盾。


这也是为什么单一民族容易革命的原因,其根本就是一种刻意渲染仇恨的做法,使得民族情绪高涨。

所以当时的满人权贵和普通满人,都是十分害怕,除了溥仪这个皇帝,基本上普通满人的权益都丧失了。

而且最为重要的是满清权贵在清末并不富裕,除了哪些掌握大权的,基本上其他的满清权贵就只能勉强温饱。

其中原因就是因为清廷曾经禁止满人从事农工商等活动,也就是当个小摊小贩,当个工人都不可,只靠着一点朝廷的奉养银。



可是满清发的奉养银子是银票,而不是真正的银子,也就是说一般的购买力都低于真金白银。辛亥革命更是让银票成了废纸。

并且清帝退位之后,袁世凯立刻组织铸造袁大头,目的就是控制经济,此举变相的让满清权贵财富缩水。


所以为了防止日后被仇视和清算,满人大部分都改了汉姓,而且在统计的时候还有改为汉族的,基本上都是主动低调的融入了汉族。

此后袁世凯提出五族共和,这才正式消除了满人的顾虑,不过他们也是融入到了汉人之中,这种融入是各方面的,今日已经看不出一点区别。


小司马迁论史


首先,清朝庞大的皇族子孙是否只有10多万?这取决于对皇族的定义,无非是个主流与支流的问题,在此不予争论,切入正题。

第一,绝大多数显然是平安的。众所周知,满清的灭亡,其实没动太多干戈,总体上是和平过渡,而且也绝少对皇族进行追杀的事情。这之间,除了以冯玉祥为代表的人,对皇族做过一些不地道的事儿,

一般而言,社会上对于他们并没我们想象的那么大的仇恨,所以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是平安的,从以这一点来看,清朝末年的局势的和平转换,我们并非要一概否定。

第二,一部分回到东北去了,那毕竟是清朝的根基所在,所谓的龙兴之地嘛,他们相当部分还改名换姓,甚至过上了隐居的生活。

第三,一部分逃到国外,这部分属于胆小怕事的,其实他们不逃,也不会怎么样,由于上层的政权采取了类似的古代“禅位”的做法,中国人那时对皇族也没什么仇恨,甚至都不会打他们,更谈不上杀他们。

第四,一部分,应当说只是极个别,典型的就是溥仪了,被人抓住充当其欺世盗名的棋子,并不断被利用。

第五,一部分,事实上成为了我国文化场的主流代表,这里其实说起来都不算少,满族的所谓精英在我国现当代,在文化艺术行业的地位很高,不需要赘言。


通鉴智慧传承—兔珞遥


相比西方社会变革的惨痛,如法兰西、英格兰等国的君主头颅都被以人民的名义切下,俄罗斯的罗曼诺夫家族被灭门焚尸、锉骨扬灰,清王朝在中国历史转折点上的状况相比来说好一些。

在1912年2月12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后,民国政府还颁布《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优待皇室条件》,对于皇帝的岁用、居所、安保、奴仆等依旧是给予保障。对其他皇族虽然没了以前每年都会发的俸银禄米,但是其私产仍然是受保护的,并没有剥夺掉,总体上说比当时的平民百姓生活还是好很多的。

在民国时期

有部分皇亲国戚选择远离政治,投身商场,合理理财,日子过得很好。比如爱新觉罗·载振,在1924年,溥仪被驱赶出宫,载振将全家迁入天津庆王府,从此远离政治。生活上主要靠银行存款利息和变卖遗产,依旧过着奢华生活。同时,还从事金融商业活动(投资三十万元参与创办天津劝业商场)。

有的原本就天资聪颖,精于古典文学和文物鉴赏,并通晓词章音律,过得风声水起,成为一代名家。比如爱新觉罗·溥侗,是"民国四公子"之一,人尊称“侗五爷”。中国历史上第一首法定国歌,就是由溥侗作曲。民国时期曾任"乐律研究所"所长,后被清华大学、女子文理学院等校聘为教授,还当选为国民党第五届候补中央监察委员,文化事业计划委员会委员。还组建"言乐会\

云享历史


很多人有个误解,认为“宗人府”这个衙门是清朝的首创,其实明朝时期就设立了“宗人府”专门负责皇室宗亲的管理事务,清朝建立后照搬明朝的制度,也设立“宗人府”,管理清朝皇室宗亲。

清朝灭亡时,宗人府在册的人员大概有14万人,都是皇室宗亲,满族人口大约150万。

清朝皇帝退位后,有《皇室优待条例》,只有溥仪皇帝等少数人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其他皇室成员的特权都没有了,很多人丧失了生活来源。

孙中山在反对清王朝时提出的政治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后则马上改为“五族共和”,在政治层面上并没有歧视满族人。但免不了有些地方的汉人对少部分满族人进行报复,主要是清朝时期满族人圈占土地,迫害汉族人。(中华民国的五色旗,五族共和中五族指的是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

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很多满族人害怕汉族人的报复,同时也为了更好的融入汉族人为主的社会,很多人改为汉姓,说自己是汉族人。

满族皇族的的去向如何?

现在满洲主要聚集地在东北三省,尤其以辽宁最多,北京、河北、天津等地也有不少满族人定居。满族的皇族都去那儿呐?

一、返回祖地定居。

清朝灭亡后,很多满族皇室人员从各地迁移到祖辈发祥之地——东北三省定居,尤其以辽宁最多。

二、就地定居。

也有很多定居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皇族改姓就地定居下来,他们很多已经习惯了当地的生活,而且和当地的汉族人和平相处习惯了。

三、移居海外。

少部分满族皇室成员,因为学识、财力都搞,也移居海外,害怕民国当局和普通民众的加害。(爱新觉罗.启功照,雍正皇帝第九代孙)

满族皇族也有很多人没法改姓,他们都是满族的头面人物,众所周知,无法改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据粗略统计满族人有8万左右,很多满族人都改为汉族了。2010年全国人口统计显示,满族人有1000多万,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列第二位。(启功书法)

我们比较熟悉的满族皇族有:

爱新觉罗.溥仪、爱新觉罗.溥杰、爱新觉罗.启功、爱新觉罗.溥佐、爱新觉罗.浦松窗、爱新觉罗.浦心、爱新觉罗.毓峨、爱新觉罗.毓赡、爱新觉罗.兆丰等,大都是书画名家。

但爱新觉罗姓氏的并非一定是清朝皇帝的后裔,也有一部分的远亲姓爱新觉罗。


穿越再现彼岸


大清皇族也就是爱新觉罗氏,在当时的的历史背景下是个无比尊贵的姓氏,清朝的天下一直是爱新觉罗氏的。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开始算起,直到清朝覆灭,清朝在296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11代12位皇帝。在这么多年的统治中,皇族子孙几乎每一代都子嗣众多,那么清朝灭亡了,这些皇子皇孙以及皇亲国戚们都被安置在了哪里呢?

一、隐姓埋名者居多

很多人都说,清朝灭亡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有很多人认为这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脱不开关系,总之众说纷纭,大家都普遍把罪过放在皇族身上。但是也不得不承认,清王朝的闭关锁国和文字狱等等让百姓们是苦不堪言,百姓早就恨透了那些只顾贪图享乐而不顾百姓死活的王公贵族。所以在清朝灭亡之后,很多皇族人为了安稳的活下去,不得不改名换姓去生活。



在辛亥革命之后,皇族改汉姓成了普遍现象,爱新觉罗家族多改为“金”姓,流落到东北地区的小村庄里,成为一届农夫,务农为生。其他的皇族也顺势改姓,比如索绰络氏改为“索”姓,舒穆禄氏改姓“舒”或“徐”,瓜尔佳氏改姓“关”,那拉氏改姓“那”等等。总之,为了避免追杀从而更好地生活,很多皇族人都选择了隐姓埋名这样的方式。到如今,大家早已不在乎当初的清朝皇族身份了,几代过去了,大家同为中国公民,社会上生活中都是平等的。



二、留在北京城里低调生活

这些皇族自小在北京生活,早就习惯了,所以依然选择留在北京。留在北京城里的这些人自然也要隐姓埋名低调地去生活,毕竟改朝换代了,他们再也不是高高在上的王公贵族了。溥仪的四弟改名为金友之,几个妹妹也都改为金姓。

这些曾经的王公贵族们,自小过惯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大都无一技之长,之前幸运留有积蓄的可能日子好过一点,但是也是坐吃山空,钱花没了之后也是不好过的。另外比较惨的就是那些不幸连积蓄都没有的,生意也不会做,日常吃饭可能都是问题,但是为了吃饭他们必须谋生,大多数人都沦为小商小贩,或者靠拉人力车来谋生。



三、回到东北老家或者去到海外

东北地区是满清的龙兴之地,是满族人的老家,溥仪被赶出宫后,几经周折跑到东北做了日本人的傀儡皇帝,很多满清的遗众由于不知如何生活,所以选择跟随溥仪一起去了东北。


他们回到东北之后自然也不敢太张扬,也是一样的改名换姓,从事比较小众但很安稳的工作来维持生计,东北土地肥沃,大部分人选择务农谋生。也有一些家底比较厚实的皇族人员曾经和外国人打过交道的,或者思想比较开放前卫的,都去了海外生活,比较聪明的都选择出国留学。当然,全国各地四处找人投靠的也大有人在,只是这些人过于分散,也不知最后到底去了哪里。

总的来说,满清的皇子皇孙和皇亲贵族还是比较幸运的,不像明朝灭亡时几乎皇室人都被打杀殆尽,清朝的覆灭相对是比较和平的,满清皇族也没有遭受到残忍的对待,最后都能过上较安定的生活。


小姐姐讲史


大清的灭亡

清朝光绪三十四年(西历1908年)秋,年富力强但又命运坎坷的光绪皇帝和统治大清帝国长达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双双离开人世。庞大的清帝国,落到了三岁孩子宣统帝的手里。

宣统帝只有三岁,对于朝政不具备任何处理能力。因此,在宣统帝在位的三年时间里,隆裕太后和摄政王,代表着宣统帝,对大清国上下发号施令。


隆裕太后和摄政王的能力远不敌先前的慈禧太后,因此,宣统帝在位的第三个年头,武昌起义爆发,并很快点燃了全国的革命浪潮——甚至远在山海关外的辽南,都爆发了颇具规模的新军起义,甚至还成立了遥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地方政权。

清政府希望能将革命镇压下去,但是此时清朝所能依赖的,唯独有袁世凯以及袁世凯所操纵的北洋系将领。而袁世凯也发现了此时国内局势的一个秘密——自己是清政府所能依赖的唯一力量,而南方的革命势头虽然很猛,但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统治者,很大一部分没有行政经验,无力长期维持大局。

于是,袁世凯巧妙利用这一点,一方面夺取了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务,另一方面,则逼迫宣统帝退位。

旗人的命运

为了哄骗宣统帝退位,袁世凯为宣统帝开具了一系列颇具诱惑力的条件:比如退位后,民国政府为宣统帝发放生活费;皇帝尊号依旧可以保存。最终,隆裕太后代表宣统帝,接受了袁世凯的条件,自此,大清国灭亡。


大清灭亡后,留居紫禁城的宣统帝以及同治、光绪两朝的后妃可以利用民国政府发放的生活费过活,但是,多达十多万的清朝皇族子孙则没这么好运了。

这十多万皇族子孙,其中有不少在血缘上距离宣统帝较远,但不论远近,清朝皇族子弟都具备旗人身份。在清朝,旗人的生活,是由清政府发放薪水来维持的——有说法认为,所谓“铁杆庄稼”,起初指的就是清朝旗人的薪水。光绪帝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光绪帝主张旗人自谋生计,结果触怒旗人,成为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清朝灭亡后,包括大多数皇族子弟在内的旗人,只能自谋生计。少数生活能力较强,有一技之长的,可以在民国社会中自食其力——不论是做买卖,当教师,或者给人当司仪。

但是,占据主流的皇族子弟,则因为祖祖辈辈生活优裕,最终沦为膏粱子弟,民国来临后,他们没有一技之长的,迫于生计,只能充当劳力工人甚至沦为乞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