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有開國之功,廟號只是“宗”,為何康熙反而能稱“祖”?

瀑布冰封



因為康熙的廟號有水分,而皇太極這個情況比較特殊。

接下來宋安之來大概說說。

先說說為什麼是皇太極有開國之功,其實某種程度上看的話,清朝的開國皇帝的確是皇太極。因為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汗國,其執政理念是“八家分權”,認為一家集權不是好事,所以努爾哈赤病逝之際,連個繼承人都沒有指定,也就是留下四大貝勒當國的分權局面。

所以嚴格來說努爾哈赤建立了後金汗國,只是清朝的奠基人。

而皇太極在努爾哈赤死後,經過一年的權力鬥爭,成為後金大汗以後,開始了一系列中央集權,諸如模仿明制設六部等,並且降服蒙古諸部和朝鮮。

到了天聰十年,皇太極正式改國號為“大清”,並且稱帝改元,所以以此來看,皇太極的確可以說是清朝的開國皇帝。

至於皇太極的廟號為什麼是太宗呢,因為他前有努爾哈赤這個奠基人,並且努爾哈赤的廟號是太祖,他不能再稱祖。更關鍵的是,皇太極於1643年猝死於清朝入關前夕,並沒有帶領清朝入關,使清朝由割據政權過渡成為大一統政權,所以皇太極的地位有些尷尬,只能是太宗廟號。

其實努爾哈赤為什麼被定義為清朝開國皇帝,並且享受了廟號“太祖”和諡號“高”的大一統開國皇帝待遇呢,是因為清初的政治鬥爭使然。

努爾哈赤最初的廟號為“太祖”,諡號為“武”。

清朝在順治帝時期開始入關,並且由割據政權過渡成為大一統政權。順治十八年順治帝英年早逝,當時的漢人吏部尚書孫廷銓提議“大行皇帝龍興中土,混一六合,功業同於開創,宜諡為高皇帝”。這個諡號為“高”是開國皇帝才可以享受的諡號,意思是順治帝使清朝從割據政權過渡成為大一統王朝,等同於開國皇帝,所以上諡號為“高”。

但滿洲四輔政大臣之一的鰲拜這時候不同意了,堅持將順治帝的諡號定為“章”。並且改努爾哈赤的諡號“武”為“高”,使努爾哈赤的地位進一步提高。

鰲拜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是因為鰲拜身為滿洲大臣,以自身角度來看,認為清朝在關外的努爾哈赤時期,就是當時正統,所以要將努爾哈赤的地位提高。

而以孫廷銓為首的漢人官員按照傳統思維來看,清朝在關外時期明朝並沒有亡國,是當時的正統所在。而後金(大清)當時只是割據政權,所以才提議順治帝諡號為開國皇帝的“高”,但因為鰲拜出於政治鬥爭的決定,這件事只能不了了之。

再來說說康熙為什麼廟號為聖祖

康熙被上廟號聖祖,是雍正堅持所為的。

在雍正繼位後,關於康熙廟號問題,雍正是這樣說的“聖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錫。早承大業,勤政愛民。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意思是康熙看似是守成之君,但功勞實則跟開創一個王朝沒什麼區別,所以稱之為祖。

雍正為什麼這樣做呢?

因為雍正繼位之初,皇位極其不穩固,所以藉此提高康熙的地位,來顯示自己的孝心,以達到穩固皇位的作用。

但究其根本原因在於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更是一個君權高度集中的朝代,皇帝的權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所以很多事情一言而定之,全然不顧傳統制度。

諸如說康熙的廟號為聖祖,就是清朝君權高度集中的一個縮影,在其他君權不高度集中的朝代,根本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為什麼這樣說呢,接下來宋安之來大概說說中國的廟號制度。

文章開頭說過開國皇帝是太祖或者高祖廟號,第二代皇帝一般是太宗。至於再往後,一般都是宗,不能稱之為為祖了。

那麼有沒有不一般的情況呢,還真的有,不是開國皇帝可以稱祖的,一般是世祖。

何為世祖呢?

字面意思就是世祖這個廟號一般是作為斷代史開創者,或者該王朝承上啟下的有為君主的特定廟號。

諸如漢世祖劉秀,在西漢滅亡短暫斷代以後,再興漢家江山,建立了東漢,所以廟號為世祖。還有元世祖忽必烈和清世祖順治帝,使所在政權由割據政權過渡成為大一統政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巨大作用,所以才稱之為“世祖”。

我們以這個規則來看,清朝承上啟下的順治帝已經是“世祖”廟號,雍正帝雖然說父親康熙帝是實同於開創,但認真來說,康熙帝這一生雖然平三藩、收臺灣、三徵噶爾丹等等,但並不能因此否定他之前三代人的努力,清朝並沒有大規模開疆拓土,康熙帝只是大致在順治時期的疆域上鞏固皇權而已,何來開創呢?

很明顯雍正是誇大了父親康熙帝,康熙帝根本沒有稱祖的資格。

再對比一下漢武帝劉徹,大家看看漢初疆域,再看看漢武帝開疆拓土以後的疆域,是大大的開疆拓土了一番。諸如將之前歷朝歷代沒有統治過的西域開拓性的納入進西漢疆域,由此奠定傳統漢地的範圍,可以說是真正的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結果呢,廟號只是“世宗”而已。

這麼一看,雍正給康熙上的廟號“聖祖”可謂是水分很大。

當然這也不能怪雍正,因為中國封建王朝是越往後越是君權集中,到了明清時期更是達到了君權高度集中,而君權高度集中之下,很多傳統只能讓步君權。

以廟號來解釋這個君權越來越集中的歷程來看,其實是還是很有意思的。

像廟號的評定在最初是很嚴格的,西漢十二帝,僅僅有四帝有廟號而已。之後朝代雖然廟號使用混亂,但是還有一定底線。

到了唐朝君權相對來說集中一些以後,皇帝開始會享受了,之前皇帝的諡號,以西漢來說,比如說漢武帝諡號是“孝武”,字數何其之少。到了唐高宗時期,就開始對父親唐太宗的諡號字數增加,由此形成後來皇帝諡號越加越多的情況。而廟號呢,之前有的皇帝都評不上的,到了唐朝開始,是個皇帝都有廟號了。

到了明清時代,皇帝人人都有廟號不說,諡號都加到二十幾個了。也就是隨著君權的集中,廟號和諡號這種嚴格評定,是要求越來越低,甚至是沒有要求了。

正是在這種君權高度集中,傳統不得不讓步的背景下,明朝出了一個成祖,清朝出了一個聖祖。

只不過明朝還有點底線,是第二代皇帝(朱棣雖然是明朝第三位皇帝,但按照代數來說屬於第二代)皇帝朱棣的太宗廟號被嘉靖帝升為成祖廟號。

而清朝的康熙帝則是身為第四代皇帝成為“聖祖”,而且關鍵是“聖祖”這個廟號還不是一般的祖字廟號,像唐朝李氏皇族認老子為始祖,追封其為聖祖,宋朝則是追封財神爺趙公明為聖祖。

再看看清朝雍正給父親康熙定“聖祖”廟號,簡直是水分很大,不過沒辦法,當時屬於是君權高度集中社會,傳統讓步於皇權,出現這種事情,也是不足為奇的。


宋安之


“太宗”的廟號已經非常高了,反而是康熙皇帝的廟號確實被拔高了

在一個朝代中,通常情況下只有開國皇帝和先祖可以稱“祖”,其他的都叫“宗”,大多數情況開國皇帝叫“太祖”或“高祖”,例如漢太祖劉邦(劉邦的廟號是太祖,高祖是誤稱,因為劉邦的諡號是高皇帝,在《史記》中司馬遷稱劉邦為“高祖”,所以後世就將錯就錯)、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而在這些開國皇帝之後,基本上都是叫“宗”,但是也有例外,例如:

漢代有兩個祖,漢太祖劉邦和漢世祖劉秀。

明代有兩個祖,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

元代有兩個祖,元太祖鐵木真和元世祖忽必烈。

清代更是出現了三個祖,清太祖努爾哈赤、清世祖福臨(順治)、清聖祖玄燁(康熙)。

清朝的三祖並立確實是十分罕見的,其中廟號為清太宗的皇太極夾努爾哈赤、福臨、玄燁這三人中間確實有些尷尬。我先列一下清朝前四個皇帝的廟號:

努爾哈赤-清太祖

皇太極-清太宗

福臨-清世祖

玄燁-清聖祖

說實話,前三個皇帝的廟號都是符合規矩。努爾哈赤作為清朝的開國皇帝,叫太祖是理所應當的。按照規矩,開國皇帝的廟號一般都叫“太祖”和“高祖”。其中全靠自己能力去打天下的叫太祖,例如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就是白手起家,因此叫太祖。

而受祖上蔭庇,繼承父輩基業而打天下的叫高祖,例如唐高祖李淵。李淵的祖父李虎是西魏八柱國之一,官至太尉,北周時追封唐國公。李淵的父親李昞,官至北周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襲封唐國公。李淵是在繼承祖父輩的基礎上才打下天下的,所以叫高祖。

努爾哈赤本人也是個官N代,他祖上就是建州女真的酋長,但努爾哈赤和明朝對抗時主要還是憑藉自己之力起兵,因此努爾哈赤叫太祖或高祖都說的過去。

(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之後就皇太極,作為清朝的第二位皇帝,皇太極的廟號是太宗,這個也沒有啥爭議,並且太宗的廟號已經非常高了,歷朝歷代的第二位皇帝基本都是太宗,例如漢太宗、唐太宗、宋太宗、明太宗(朱棣原本的廟號也是太宗,後來被嘉靖皇帝升為成祖),太宗的廟號絲毫沒有貶低皇太極的意思。(皇太極)

至於第三位皇帝福臨,按理說他的廟號也應該是“某某宗”,但是由於福臨繼位後清兵入住中原,使清國從一個地方政權轉變為全國性政權,相當於開創了一個大一統王朝,因此福臨被尊為“世祖”。

這種例子在歷史上也有很多,除了福臨以外,中國歷史上還有兩個非常有名的世祖:漢世祖劉秀和元世祖忽必烈。這二位雖然都不是開國皇帝,但一個復興了大漢,另一個則是征服了整個中國,建立了元朝,所以他兩的廟號都是世祖。(福臨)

但是康熙皇帝的廟號絕對是超規格了,按理說康熙作為清廷入關後的第二位皇帝,雖然他功勞甚大,但無論如何也是沒有資格叫“祖”的,更何況是“聖祖”。

“聖祖”這個廟號始創於唐朝,是唐玄宗追尊老子李耳的尊號,此後“聖祖”一直是給開國皇帝的先祖的,也就是說給老祖宗的。在康熙之前,只有遼國皇帝耶律隆緒的廟號中使用過“聖”這個字,但耶律隆緒的廟號也不過是“聖宗”而已。

當然“清聖祖”這個廟號也不是康熙自己取得,所有的廟後和諡號都是在皇帝駕崩後,後人評價的,“清聖祖”是雍正皇帝加到他老爹康熙頭上的。對於雍正的決定,真的沒有啥好解釋的,雍正皇帝思維清奇,他的很多決定都無法解釋。

雍正給親爹加了一個至高無上的廟號,看似對自己父親感情至深,但是雍正死後卻堅決不跟爸爸埋在一起,而是又單獨起了個墳,也就是清西陵。

大家不要覺得清朝兩個皇陵一個在東,一個在西就是緊挨著,清東陵和清西陵可一點都不挨著,其中清東陵在唐山遵化,清西陵在保定易縣,兩地直線距離為210公里!如果走高速,基本上都要近四個小時才能到達。

中國曆來都是奉行子隨父葬的傳統,如果不是發生遷都這樣的事情,皇陵都應該是埋在一起的。按理說清朝入關之後就定都北京,沒有再進行遷都,所以皇陵都應該埋在一個地方,但雍正就是這麼任性,誰也拿它沒辦法。

(康熙一生英明,唯獨在立儲問題上弄得不清不楚,以至於今日人們對他的突然駕崩仍舊抱有爭論,而在康熙死後,雍正違反常規,非要給老爹上一個“聖祖”的廟號)


其實在歷史上任性的皇帝可不止雍正一個。在南北朝時期,南朝的第二個王朝劉宋也是出現過奇葩的廟號。例如劉宋的開國君主劉裕叫高祖,但第三位劉義隆的廟號竟然是太祖,這也是千古奇聞!

與康熙一樣,劉義隆的廟號也是兒子劉駿給上的。劉駿作為劉義隆的第三子,原本是沒有資格繼承皇位的。但由於他大哥太子劉劭造反,弒殺了劉義隆,於是在外帶兵的劉駿帶兵殺回建康稱帝。在當皇帝后,為了展現自己得位之正,劉駿就給劉義隆上廟號太祖。


千佛山車神


康熙開創了清之盛世。

一生豐功偉業:平三藩、收復臺灣、逐沙俄、籤尼布楚條約、界定大清國界、平噶爾丹、治水興農、重視教育、修定康熙字典。

康熙在位61年,是中國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文治武功空前絕後,死後廟號清聖祖,被學者譽為千古一帝。




索世銀6777599135


“祖有功,而宗有德”這是最初賜予“祖”或“宗”稱號的標準。

漢時,漢朝自劉邦開始就嚴格遵守著這一標準,非開國皇帝不得用“祖”,非有德之君不得用“宗”。



如此,終兩漢400餘年的時間,29位皇帝只有7位獲得廟號,其中太祖劉邦、世祖劉秀2位皇帝因開國之功,曰“祖”,剩餘太宗劉恆、世宗劉徹、中宗劉詢、顯宗劉莊、肅宗劉炟等5位皇帝,因是有德之君,大功於大漢,曰“宗”。

想想看,連治理出“文景之治”的漢景帝劉啟都未能獲得諡號,而打出“強漢”之名的漢武帝劉徹,治理出西漢全盛時期“孝宣之治”的漢宣帝劉詢這等皇帝都只能是用“宗”,而不能用“祖”。可想而知,兩漢對於給君主上“廟號”一事的謹慎。


所以如何按照兩漢時的規矩來,以康熙的功績,他雖然能獲得諡號,但絕對不能用上“祖”的諡號,因為他非開國之君。而皇太極的“太宗”廟號倒是名副其實,並無誇大之處。那為何此時的康熙能以非開國之君的身份獲得“聖祖”的諡號呢?

原因很簡單,“降及曹氏,祖名多濫”自三國魏開始,“祖”就開始被濫用了。

三國魏時,魏國六位皇帝,就有三位廟號全部用“祖”,即太祖曹操、高祖曹丕、烈祖曹叡,如此一個不是大一統王朝的魏國就出現三位擁有“祖”的皇帝,“祖”焉能不氾濫。



同時也是從魏開始,“廟號”也開始氾濫。本來只有有功有德的皇帝才能獲得“廟號”,可是自魏開始,無論是昏君,還是暴君,亦或庸君,他們都能獲得一個“廟號”。此時連劉禪這等扶不起的阿斗都有“仁宗”的廟號。

如此,自魏開始,“廟號”成為了故去皇帝的標配,到了五代十六國時期,連後趙、前燕、後秦這等小的不能再小的割據政權的開國皇帝都能用上“祖”的廟號,後趙開國君主石勒廟號“高祖”、前燕開國君主慕容皝廟號“太祖”、後秦開國君主姚萇廟號“太祖”。



同時後秦這等小國總共就3位君主,但2位卻都是用“祖”的廟號,除太祖姚萇外,就是所謂的高祖姚興。從以上的事件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出,此時“祖”已經是爛大街的東西,只要是君主,加上不要臉點,誰都可以用“祖”。

如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康熙能稱“祖”了。首要的原因就是“祖”已經氾濫,連小國國王都能用祖,更何況是大一統王朝清朝的皇帝呢?



當然除了“祖”的泛濫,讓康熙能夠名正言順的用“祖”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康熙的兒子雍正不走尋常路。要知道,廟號其實就是新君給先君的,廟號如何一般情況下是聽從新君的,也就是說新君想給先君什麼廟號,基本上這個先君的廟號就是什麼。



而康熙能得到“聖祖”的廟號,很大程度是因為雍正,雍正認為康熙是“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所以就追他為“聖祖”。如此,正是因為雍正的“不要臉”,才讓康熙有了“聖祖”的上等廟號。


澳古說歷史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康熙廟號“聖祖”這個稱呼可不了得啊,僅僅從聖這個字就可以看出來被稱呼者的身份之尊貴。能力之強大,所以稱之為聖祖,那一定是萬古一帝一樣的人物。

那麼歷史上有幾個人被稱之為“聖祖”呢?

第一個就是老子李耳。唐朝建立之後,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也是為了給自己貼金,所以他們搬出了老子作為自己的祖先,而皇帝們都要給祖先廟號的啊,於是老子就被稱為聖祖。

第二個叫鄭買嗣。鄭買嗣曾控制了南詔國,並建立了大長和國,(都是聞所未聞的小國)後來鄭買嗣病逝,被後世尊為聖祖。這位做盡了壞事的傢伙,也是聖祖,呵呵。

第三個是宋聖祖趙玄朗。作為道教四大元帥之一,也算是個名人。宋朝建立後,為了往自己的臉上貼金,就拿他當了祖先給了廟號。

第四個就是咱們的萬古一帝了,可以對比的出,歷史上凡是拿到聖祖廟號的人,要麼是被人追認為祖宗,莫名其妙的塞了個聖祖的稱呼,要麼就是自吹自擂,做了不少壞事的傢伙,而這位也稱聖祖......有點諷刺啊。

滿人對中原的文化和制度瞭解不通透所至

有人說,康熙稱祖,是因為他的偉大,乃是千古一帝,而皇太極稱宗,是因為順應中原的制度,其實這都是不對的,歸根結底是剛剛入關的滿人還是對廟號這套東西不嚴謹,所以鬧出了笑話。

皇太極說是接了努爾哈赤的班,算是第二位領頭人,稱為太宗,和宋太宗極為相似,但不同的是,皇太極以前的努爾哈赤未稱帝,他建立的國家叫做後金汗國,他稱大汗,皇太極繼位後也是大汗,並不是皇帝,而皇太極在後期改後金為清,正式建國稱帝,要說這個祖字,安在他身上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而康熙能稱祖,據說是在經歷了三任帝王后,康熙帶領大清朝開天闢地,歷史上的君王沒有能和他相比的,所以給他定位祖並稱聖祖。

其實這是後人的吹捧罷了,康熙的功績其實也就那樣,歷朝帝王由白衣起兵,一統天下外拒強敵的多了,也沒聽說誰稱之為聖的,所以這個聖也就成為了笑話,屬於自我吹捧罷了。


關河南望


我們中國人常說的“祖宗”,從字面上看,“祖”的級別是大於“宗”的。而在封建王朝,祖,象徵著一個王朝的開拓者,而宗則代表這個朝代優秀的繼承者。

其實從三國時期開始,廟號便開始逐漸流行,一直延續到大清王朝,除了一些亡國之君外,幾乎每個皇帝都有廟號。當然廟號的取得還是有一定的標準的,古人云:祖有功,宗有德。由此可以看出,皇帝生前的作為與身後的廟號是緊密相關的。

我們知道大清國的奠基人是努爾哈赤,雖然在他生前還沒有建立清朝,但他也是打下大半個江山,為後期的滿清進入中原立下了不朽的功勞,因此努爾哈赤的廟號是太祖。再說說他的兒子皇太極,雖有開國之功,但遺憾的是,他生前未能帶領清軍入關,也就沒能看到大清由分割政權從而成為統一政權。另外他的先父已經是太祖稱號,總不能再效仿前人吧,所以只獲了個太宗廟號。

當然廟號都是由後人定位的,康熙被稱為聖祖皇帝,也曾遭到眾人的非議,儘管康熙在位時囚鰲拜,平三藩,三滅葛爾丹,又收復臺灣,其豐功偉績也是有目共睹,完全配得上祖的廟號,但嚴格說來,有悖常理,可雍正爺偏偏背道而馳,堅持所立,並說了這麼一段話:聖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錫。早承大業,勤政愛民。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意思就是說康熙帝看似是一個坐享其成的君王,實際上他與開國之君沒多大區別,所以稱為祖也是當之無愧。雍正之所以這麼說也是有私人原因的,因為在他剛繼位時,皇位還不穩定,所以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他不得不為之,可見他的城府之深。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大清國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統一王朝,皇帝更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利,所以很多事都是一錘定音,無需在乎他人的看法。 也正是在這種君權統一,傳統低微的背景之下,清朝才能出一個聖祖皇帝。


陸棄


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在宗廟中被供奉時的稱號。中國古代廟號存在的時間非常久遠,可以追溯到商朝。根據宗法制度,對國家有重大功績、值得子孫後代永世祭祀尊重的君主,會特別追諡廟號。


商朝時期,廟號只有四種:創基立業叫“太”、功高者為“高”、世代祭祀曰世,中興者為“中”。

周朝繼承發展了周朝的諡號制度,卻沒有繼承商朝的廟號制度,所有周朝並沒有什麼“祖”、什麼“宗”。秦朝建立以後,秦始皇根本就不理什麼諡號、廟號,廢除了“子議父、臣議君”的諡號、廟號。所以秦朝成了中國歷史為數不多的沒有諡號和廟號的朝代。

西漢建立以後,又重新恢復了諡號和廟號。西漢統治者尚能對自己有個自知之明,他們在選擇諡號和廟號的時候慎之又慎。選擇皇帝的諡號,基本上要務必準確,能準確反映皇帝一生的功過是非。施加廟號的時候更是慎之又慎,不是所有皇帝都有資格獲得廟號。不是有重大功勞的皇帝,根本不配擁有廟號。廟號主要有“祖”、“宗”兩種,通俗點說就是開創為祖守成為宗。

開國皇帝一般稱為祖,如漢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元世祖、明太祖;守成皇帝一般稱為宗,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宗、宋高宗等。也有個別守成皇帝因為功勞很多,或者“夠不要臉”也稱“祖”。功勞很大的守成皇帝中的康熙皇帝追授為清聖祖,靖難成功、開疆拓土的永樂皇帝朱棣為明成祖。清朝從成立到入關再到統一全中國,和其他朝代不同,經歷了不同階段。一般一個朝代只有一個“祖”,由於清朝獨特的建國模式,清朝竟然有三個“祖”。清朝最初的四位皇帝中,竟然有三個“祖”,那一個“宗”就顯得有些尷尬。清朝的前四位皇帝都在各自的年代做出自己的貢獻,他們按理說都有資格稱“祖”。

第一個“祖”清太祖努爾哈。赤努爾哈赤做為清朝的開國君主,有開國之功。雖然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只是一個割據政權,但是畢竟開創了大清基業。中國曆朝歷代的開國君主基本上都能因為開國之功上“祖”的廟號。開國皇帝的廟號一般為“太祖”或者“高祖”,所以努爾哈赤清太祖的廟號應該沒有什麼疑問。

第二個“祖”清世祖順治帝。雖然努爾哈赤開創了大清(後金),但是他建立的政權只能算是一個偏安一偶的割據政權。順治皇帝是清朝第一位入主中原的皇帝。1644年,明政府滅亡,清軍買通後吳三桂之後趁機入關。入關之後的清朝取代明朝,成為一個全國性政權。順治帝雖然沒有開國之功,卻有入主中原之功,他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創者。順治皇帝入主中原之後,徹底改變了清朝的歷史進程,成為一個全國性政權。如果沒有順治皇帝,清朝有可能一直都是一個偏安政權(雖然功勞主要是多爾袞的)。所以後世給了順治皇帝“世祖”的廟號。

第三個“祖”清聖祖康熙帝。清朝三祖中,最有爭議的可能就是“聖祖”康熙帝。其實我覺得康熙也配得上“祖”。順治皇帝留下的大清其實也只是半壁江山,清政府並沒有完成全國性的統一。順治皇帝留給康熙的江山應該算是一個爛攤子,中央有權臣當道,南方有三藩虎視眈眈,東南有臺灣鄭氏力量,東北有沙俄窺伺中國,西北有準噶爾部叛亂,中原還有黃河氾濫。康熙親政之後,逐漸理清清政府的內外問題。先是剷除了鰲拜及其黨羽,把國家大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平定三番叛亂,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避免國家陷入分裂,維護祖國的統一。康熙皇帝在東北雅克薩兩次擊敗沙俄,逼迫沙俄放棄侵略我國東北的企圖。康熙同沙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的東部邊界,維持了中俄近兩百多年的基本和平。康熙在東南方面,派清朝水師平定了盤踞在臺灣的鄭氏力量,在祖國寶島臺灣設立臺灣府,隸屬於福建省,維護了祖國的統一。康熙皇帝多次親征準噶爾部,多次打敗了噶爾丹叛軍,粉碎了準噶爾部和沙俄企圖分裂西部的企圖,維護了祖國統一。

康熙在位期間,清朝的統治基本穩定,清朝真正成為一個統一性政權,而且清政府的領土面積大大擴展。康熙皇帝實行輕徭薄賦政策,給予老百姓一定的生活和生產時間,發佈詔令: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康熙皇帝花大力氣治理黃河,開通漕運,促進我國經濟大踏步發展。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礎。康熙皇帝的功勞足以抵得上一位開國之君,清朝在他手下成為一個真正大帝國。清朝後代統治者認為康熙帝是他們有聖德的祖先,所以最後給康熙帝一個“聖祖”的廟號。我個人認為,“聖祖”雖然有拔高康熙的意味,但是康熙皇帝配得上“祖”的廟號。

相比於“太祖”、“世祖”和“聖祖”三個廟號,“太宗”可能顯得差了一點意思,清太宗皇太極的位置略顯尷尬。其實“太宗”並不能說明皇太極的功勞不夠,“太宗”絕對是一個十足的讚美類廟號。中國古代歷史的“祖”有些可能不合格,甚至有些“祖”比較混蛋。但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太宗”基本上都是明君。漢太宗(漢文帝)、唐太宗、宋太宗、元太宗、明太宗(明成祖)等哪個不是大名鼎鼎的皇帝。偉大如唐太宗,其實就是唐朝的實際開國皇帝,但是由於唐朝建立時候的皇帝是唐高祖李源,所以唐太宗也只能稱“宗”,而沒有稱“祖”。其實按照唐太宗的功勞和地位,稱一個“祖”也未嘗不可。

清太宗皇太極的功勞也確實足夠大。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政權,相對來說比較偏向於一個落後的漁獵民族政權,後金也基本上侷限於東北一帶。皇太極繼位之後,才把後金改造為一個強大的封建政權。經濟上面,皇太極重視發展封建經濟,比如農業和手工業,推動了清朝經濟發展。政治上面,推動清朝機構漢化,吸收借鑑中原的政治組織機構。文化上面,大力發展文教事業,創立滿族文字。軍事上面,皇太極使得清朝突破了東北一隅。皇太極征服了朝鮮王朝,迫使朝鮮王朝稱臣納貢。皇太極經過多方努力最終將漠南蒙古全部納入清朝版圖之中。皇太極打多次大敗明朝,清除了除寧遠城以外的全部明軍據點,為滿清入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636年,實力增強的皇太極決定改元稱帝,同時改國號為“大清”,改族名為滿洲,改元崇德。其實嚴格意義上說,皇太極才是清朝第一任皇帝,努爾哈赤只能算後金大汗。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說的話,皇太極才是真正有改元開創之功。從這個角度說,給皇太極上一個“祖”的廟號,也不未過。畢竟大清的國號和帝號都來自於皇太極。滿清後人沒有為皇太極上“祖”的廟號,而是上一個“太宗”的廟號,也並沒有虧待皇太極,只是沒有刻意拔高皇太極。畢竟“太宗”也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讚美的廟號,“太宗”也足以配得上皇太極的赫赫功勞。

清朝由於特殊的建國模式,所以有三個“祖”。清朝的三個“祖”全部都是貨真價實的“祖”。他們三個都憑藉自己的才華和政績為大清朝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雖然皇太極最終只撈了一個“太宗”的廟號,但是並不能說明皇太極不如他們幾個。清朝初年的“三祖一宗”絕對可以稱得上一代賢明之君,康熙皇帝更是可以堪稱千古一帝。

歡迎各位小夥伴閱讀、關注!關注依稀說史,帶您領略歷史的風采!


依稀說史


皇太極的廟號是“太宗” ,這已經屬於非常靠前的廟號,他的父親努爾哈赤後來被追尊為“清太祖”。但皇太極之後,兒子福臨,孫子玄燁廟號分別是“世祖”和“聖祖”,這顯然是不合制度的,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情況呢?




開國皇帝廟號為“祖”乃是封建社會的慣例,所謂的“祖宗”,有“祖”才有“宗”。歷史上,西漢高祖劉邦、東漢世祖劉秀、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都是以開國皇帝的身份成為“某某祖”。開國皇帝之後的第二代皇帝,稱為“太宗”的比較多,如西漢太宗劉恆、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趙光義,明太宗朱棣(建文帝無廟號,朱棣的真實廟號就是太宗,成祖乃是武宗所上廟號),還有清太宗皇太極。開國皇帝之後廟號為祖出現的情況非常少,其中光清朝就佔了兩位,分別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清世祖福臨和清朝歷史上成就最高的皇帝清聖祖玄燁。

當然,一般來說,廟號的選字並不嚴格參照諡法,但是也有褒貶之意:太祖、高祖只能給開國之君上的廟號;太宗是將基業發揚光大;世祖、聖祖、成祖屬於讓王朝轉危為安,或是重新復興壯大王朝,又或是把王朝推到國力巔峰的特別傑出皇帝;至於武宗、文宗、憲宗、昭宗、肅宗等廟號,基本上就是貶多褒少。



清世祖福臨像

值得一提的是,聖祖和世祖這兩個廟號,含金量是非常高的。世祖一般作為新時代開創者或者王朝的承上啟下人物的特定廟號,比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南朝齊武帝蕭頤、元世祖忽必烈、還有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清世祖福臨,他們的廟號都是世祖,但他們並非王朝的建立者,而治國成績卻並不亞於開國之君。當然,世祖也有作為開國皇帝的廟號出現過,如東漢光武帝劉秀,三國魏文帝曹丕、晉武帝司馬炎。有時也可指世系轉移,如宋孝武帝劉駿、北齊武成帝高湛、陳文帝陳瑣、這些皇帝雖然建樹不多但到他們這一代世系傳承轉入旁系,這和世宗類似。



言歸正傳,現在我們說到康熙皇帝“聖祖”這一廟號。聖祖之廟號,乃是唐玄宗李隆基專門為李姓始祖李耳(老子)所設立,後來成為歷代皇帝專門追封自己家族中有聖德的祖先,聖祖作為帝王的廟號出現的情況不多,清聖祖玄燁是其中一位,由此可見康熙的治國建樹舉世公認,在清朝享有崇高的聲譽,能得到這一廟號也屬實至名歸。

康熙是清朝第四位皇帝,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位皇帝。康熙8歲即位,14歲親政,在位時間長達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康熙在位期間,擒權臣鰲拜、平三藩之亂、滅準格爾、降明延平王、驅逐沙俄侵略軍,有力的捍衛了國家領土完整。康熙勵精圖治勤於政事,開創出了康雍乾盛世的局面,奠定了清朝盛世的根基,被後世學者尊為“千古一帝”,是一個名垂青史的,有著偉大成就的傑出皇帝。



清聖祖玄燁像

康熙死後上廟號“聖祖”,嚴格來講,作為清朝的第四代皇帝,是不適用“聖祖”這一廟號的,但是,康熙在清朝皇帝中實在是太出色了,超過了前三代皇帝所有的文治武功,把清朝推向了最鼎盛時期,如果僅僅給康熙上“某某宗”這樣的廟號,實在是無法體現出康熙“千古一帝”的歷史地位。所以,康熙是通過其傑出優秀的治國能力才取得了這個分量極高的廟號。


大國布衣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話說皇太極和康熙這事確實值得咱嚼咕嚼咕,有點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這開國皇帝他的廟號一般掛個祖,您比方說啥太祖,啥高祖的這都是他們的廟號,這後邊的皇帝要是沒啥特殊情況這都得掛宗,您要掛個祖字,這相當於掐著自己個祖宗的脖子糊耳光,好說不好聽啊,所以亂起那絕對不合適。

那麼皇太極和康熙這事是咋回事呢?話說滿清的皇帝俺是沒幾個喜歡的,包括康熙。

咋說呢?一說到康熙不好,有人就要急眼了,俺在這裡削微的說一下。話說滿漢有別,這是滿清定下來的一貫規矩,但形成制度還就是康熙手上形成的,您還別不認可。

您自己個瞅瞅,他打仗的時候,用的漢臣可不少,但這戰爭一結束,這幫人都捲鋪蓋卷有多遠走多遠,沒一個留眼跟前的,這就很說明問題。這只是其中之一,其他的事也多,咱今個就不一一的說了。

咱先點一句,說真的康熙這廟號——聖祖,他還真真的水。

今個咱要把題主這事弄明白了,咱還得說說廟號是咋回事?把這事整明白了,大傢伙對這事自然而然也就明白了。

廟號的來歷

這廟號是打商朝時期設立的,那會能在死後整一廟號,那可是了不得的大事,對個人那也是蓋棺定論的事。而且也不是啥王都能起的,您這輩子幹過的事必須對國家有大功勞,值得後代的子孫一輩子都祭祀的王,您這才夠格享受這廟號,擱太廟裡邊受人祭祀。

這事到了周朝的時候,就被廢掉了,所以周朝的王他只有諡號而沒有廟號。

這事到了秦統一大華夏,始皇帝大手一揮,這諡號也取消了,因為始皇帝認為老爹死了,兒子蹲後邊和大臣可勁的議論老爹,這事就不靠譜,皇帝就是皇帝,是個隨便議論的人嗎?所以始皇帝連諡號也給掐了。

這廟號的事一耽擱就耽擱了近一千年,這時間到了漢朝的時候,才恢復。打這起,廟號制度就一直延續了下去。

而漢朝的時候,人們對這廟號的事,那是慎之又慎,您沒個啥大功啥大德的,壓根就不會有廟號,所以漢朝的皇帝沒有廟號的也不少,即使給起了,後來的人認為這不合適,也會給你取消,當然諡號這物件只要是個皇帝都有,但廟號不一定。

咱舉幾個例子大傢伙體會一下,你比方說東漢的時候,有廟號的就三,世祖劉秀、顯宗劉莊、肅宗劉炟。還有幾個皇帝原來是有廟號的比如劉肇為穆宗孝和皇帝、劉祜為恭宗孝安皇帝、劉保為敬宗孝順皇帝、劉志為威宗孝桓皇帝,後來孝獻帝一傢伙就把這四個人的廟號全取消了。

從這一點咱不難發現漢朝的時候,對起廟號這事是很謹慎的。

這後來到了隋朝的時候,這廟號就固定下來和諡號一起構成了一個帝王的全號,也就是一個帝王走了之後,後輩人就一定給起廟號和諡號,廟號擱前邊諡號擱後邊形成一個全號。

後來因為這諡號越整越長,越到後邊人都快看不下去了,明朝的諡號一傢伙下去這就得是十六個字,而滿清更加的過分,一傢伙就達到了二十二個字,少一個字都不成,滿清皇后才十六個字。

咱在這裡插一句,慈禧的諡號一傢伙就幹到了二十二個字,這臉皮可不是一般的厚,一般的皇帝二十二個字這都要後來經過孫子輩的皇帝追加倆字,這才能形成二十二個字,這老慈禧到好一傢伙就幹滿了,而且她還不是皇帝的身份,這事弄的。俺都懷疑她是不是知道滿清不可能再傳下去了,所以就先一步滿足一下。

好了咱把話頭拉回來繼續聊,雖然廟號和諡號統一構成了全號,但後來因為這諡號實在是長,所以大傢伙就開始叫廟號不再叫諡號了。

好了,咱瞭解了廟號的來歷,那麼咱在說說廟號的這些個字。

廟號中的字

大傢伙經常見到的有太祖,高祖,能享用這倆字,那都是開國皇帝。您比方說,漢高祖劉邦,後來漢景帝給劉邦重上廟號的時候,取了太祖兩個字,所以劉邦您叫人家漢太祖這也是可以的。還有曹操人家是魏太祖,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等等。

那麼滿清的開國皇帝努爾哈赤,他算是滿清的奠基人所以都叫他清太祖,雖然他建立的是後金,但滿清的基業還是打他的身上建立起來的。

在這裡插一句,作為開國皇帝,他還有一個廟號叫烈祖,這廟號比高祖和太祖要低一點,為嘛呢?起這廟號的雖然也開創了一個國家,但他們開創的基業有限,充其量只是割據一方而已,比方說三國的劉備他就是漢烈祖。

咱接著往下說,您要不是開國皇帝起這廟號,那得讓人笑掉大板牙,你比方說宋文帝劉義隆這貨的廟號就是太祖,但這傢伙卻不是開國皇帝,就他這事被後來的人笑話的大板牙都要掉光了。

話說滿清廟號這事,皇太極是最委屈的。咱說滿清本身以及滿清的很多制度,說真的是從皇太極手裡邊建立起來的。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的時候,強調的是八家分權,他這一死沒啥繼承人,這就弄了個四大貝勒當國,後來皇太極為這事忙碌了一年有餘,才把這權利集中到了皇帝手裡邊,而且開始仿照大明朝的政治體制。所以您要說皇太極是開國皇帝他也沒跑,弄個啥祖的也還行。他這人雖然拳打蒙古,腳踹朝鮮,但沒有把滿清弄入關,沒有把一個地方割據政權建立成一個大統一的王朝,這要說起來就有點子尷尬了,所以他就撈了一個太宗的廟號。

後來的順治,這滿清才入了關,入駐中原,他這屬於一個王朝承上啟下重要人物,所以順治的廟號是特定的只能是世祖。因為世祖指的就是新時代的開創者一個王朝承上啟下的人物。您比方說元朝的忽必烈他就是元世祖,漢朝的劉秀這也是世祖叫漢世祖。

所以叫世祖的這都是固定的,想換一個這都不成。

那麼咱接下來就聊一聊,康熙這聖祖。

一般情況下取這廟號的那都得是道德智力極高超的人物。

聖祖這廟號是人家老子頭一個使用的,當年咱大唐建立之後,老李家把道家創始人老子,也就是李耳奉為先祖,後來唐高宗的時候對其進行了追封這就有了太上玄元皇帝,後來唐玄宗的時候追廟號大聖祖。

所以聖祖這倆字是這麼來的。

算上老子,歷史上一共有五個人有這廟號。咱介紹介紹,王子晉這是蜀聖祖,周靈王的太子,一輩子沒有當過皇帝。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問了:“這沒當過皇帝的人,咋就有廟號了?你不會唬俺們玩呢吧?而且你不是說了老子是第一個有聖祖廟號的人,而這王子晉是周靈王的兒子,這一傢伙都趕到周朝了,比老子出生的還早?這不扯嗎?”

這事說起來也挺逗的,話說這王子晉打小就聰明,而且這膽子也大,您翻翻歷史書這都寫著呢?咱也不詳細的說道了,他這人還好道,據說後來修道成仙駕鶴昇天了。

五代十國的時候,前蜀後主王衍把他當做了他們家的始祖,所以後來上廟號為聖祖。

再有就是宋聖祖趙玄朗,人家開頭是做生意的,因為人實誠,所以這生意那叫個好,這財富多的都數不清了,而且他這人還接濟周邊的百姓,這還不算人家還資助國家的軍事行動,而且還參與其中,打仗那叫個勇敢。

人家也喜歡學道,最終修成正果,這就是咱民間的財神爺趙公明啊!

後來到了宋真宗的時候,就追認人家是趙家的先祖,追封廟號為聖祖。

瞅見沒,這三聖祖可都是神仙啊,這真沒得比。

接下來是鄭買嗣,這貨搞殺戮那是一套一套的,把殺人當做了日常,結果殺的失去了人心,而且他這還屬於篡位,滅掉南詔,自己個建立了一個大傢伙都沒有聽過的大長和國,他們家三世而亡,也就二十六年。

一個暴君也配稱聖祖,拉倒吧!這簡直是在羞辱這兩個字,也沒誰了!

最後一位就是咱今天的主角康熙了。他的事咱也不用說了,基本上滿清的天下他又重新打了一遍三藩,鄭經,準噶爾,開創了所謂的康乾盛世,當然這康乾盛世有點子吹,被後人叫做紅薯盛世。

所以啊康熙這聖祖的廟號,真真的有點子水的成分。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中原王朝的皇帝去世後,後人會用廟號和諡號兩種方式稱呼他們,諡號是根據皇帝生前的事蹟和品德修養而評定的褒貶的稱號,廟號是後代皇帝給廟中供奉的先皇取的一種名號。

在商朝時期,就已經出現廟號,當時主要用於追尊對王朝有大功的先王,後來周朝沒有繼承,千年之後,一直到漢朝才重新使用廟號制度。

但是,廟號還並未普遍,漢代對於追尊廟號十分謹慎,許多皇帝因此沒有廟號,“兩漢”有廟號的皇帝一共才七位:太祖高皇帝劉邦、太宗孝文皇帝劉恆、世宗孝武皇帝劉徹、中宗孝宣皇帝劉詢、世祖劉秀、顯宗劉莊、肅宗劉炟。

從三國開始,廟號逐漸流行起來,除了亡國之君或被推翻的君王,一般都會有廟號。

廟號的評判,有一套標準:祖有功而宗有德。通過皇帝的廟號,可以推論出其生前是否有作為;皇帝生前的作為,也會影響到身後的廟號。一般來說:

“太祖、高祖開國立業;太宗發揚光大;世祖、聖祖、成祖重新打了次天下;世宗有守成令主的美譽,但也指世系傳承發生偏移;仁宗、孝宗、睿宗乃仁愛孝順的賢主;聖宗是中興之主”

清太宗是皇太極的廟號,應該說還是比較客觀地定義了他的一生。

皇太極雖是清朝第一個稱帝的君王,但嚴格意義上說,也只是站在在努爾哈赤的肩膀上披了一件龍袍,換了一個國號,他治理的大清相比後金沒有本質上的變化,依舊是一個地方性政權。

說到底,大清的創始人還是努爾哈赤,皇太極只是發揚光大。給皇太極一個“太宗”的廟號,一點也沒委屈他,畢竟李世民的廟號也就如此。

從南到北,從內到外,康熙把大清的江山重新打了一遍。

康熙登基時,大清已經定鼎中原,但他面對著許多問題,內有奸臣,外有叛亂,統治基礎並不穩固。康熙先是擒鰲拜,接著平定“三藩之亂”,然後收復臺灣,還跟俄國老毛子幹了一仗,最後還清除了噶爾丹。等到康熙去世,大清已經脫胎換骨。

在清朝歷史上,康熙的文治武功是看得見的,實打實的,比起太祖的開創之功要稍遜,但比皇太極確實高出一個層次。“聖祖”的廟號配康熙,可謂實至名歸。

倒是順治“清世祖”的廟號,有點注水的嫌疑。順治的皇帝之位,原本就有運氣成分。他當皇帝的時候,清軍入關,接手了大明江山。這表面看,是順治的功勞,其實完全是順手牽羊,主要多爾袞的功勞。

順治親政後,與親貴鬥爭失敗,在政治上也沒有多少建樹,只能拿去世的多爾袞開刀,再就是與董鄂妃風花雪月。作為皇帝,順治沒有一點雄才大略,更像是被皇帝耽擱的“情聖”。“世祖”的廟號,順治當真不配。

廟號是封建禮法社會的產物,是帝王的專屬稱號,象徵著皇帝的尊榮與功業。為帝王追尊廟號的大多都是自己的後代子孫,所以每個朝代前幾位的皇帝,廟號還是比較尊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