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鋼鐵——經濟脊樑,驚豔世界

鋼鐵是支撐國家發展和經濟建設的工業脊樑,也是反映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誌。歷經70年發展,我國鋼產量在全球的佔比已由新中國成立時不足世界鋼產量的千分之一,發展到佔據世界鋼產量的50%,成就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鋼筋鐵骨,也改寫了全球鋼鐵版圖。

中國鋼鐵——經濟脊樑,驚豔世界

▲被業界譽為“世界最清潔鋼廠”的河鋼唐鋼廠區

“工業革命以來,世界強國興衰交替,鋼鐵作用巨大。”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說,英國、美國、德國和日本都曾佔據或一直保持世界鋼鐵強國地位。中國鋼鐵的發展,與中國人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巨大飛躍緊密相連。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鋼鐵一步一個腳印,不斷創造新的紀錄、邁上新的臺階。

從缺鋼少鐵到世界第一

1949年7月9日,鞍鋼舉行了盛大的開工典禮。黨中央來信祝賀並贈送錦旗——“為工業中國而鬥爭”。

當時,正值新中國成立前夕,百廢待興,全國年粗鋼產量不過15.8萬噸,遠遠難以滿足國家建設、國防安全、社會發展的需要。缺鋼少鐵成為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黨和國家對此高度重視,把鋼鐵工業作為實現由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的重大戰略支撐。“‘一五’計劃時期,國家把近一半蘇聯援建項目投資放在了鋼鐵上。”李新創介紹,我國前8個國民經濟五年計劃均將鋼鐵工業的發展放在了突出重要位置。1957年8月,冶金工業部在《第一個五年計劃基本總結與第二個五年計劃建設安排(草案)》中,提出了鋼鐵工業建設“三大、五中、十八小”的戰略部署。“三大”是繼續建設鞍鋼、武鋼和包鋼3個大型鋼鐵基地;“五中”是建成5箇中型鋼鐵廠,包括擴建太鋼、重鋼、馬鋼、石景山鋼鐵廠,新建湘潭鋼鐵廠;“十八小”是在18個省份新建18個小型鋼廠。

中國鋼鐵——經濟脊樑,驚豔世界

1964年開始“三線”建設,攀鋼應運而生。“五五”計劃時期,國家決定建設寶鋼……一步一個腳印,中國鋼鐵工業在發展中不斷完善、優化、調整。

在計劃經濟時期,鋼鐵業成為新中國最早建成的完整工業體系。但“三打兩千六”的往事,也表明做大中國鋼鐵仍要進行艱辛的探索。1974年至1976年,國家每年都計劃產鋼2600萬噸,各鋼廠挑燈夜戰,但卻沒有一年能完成這一指標。1974年鋼產量下降到2112萬噸,1975年鋼產量達到2390萬噸,1976年再下降到2016萬噸。直到1978年,我國粗鋼產量才超過3000萬噸,佔世界鋼產量的比重為4%,位居世界第5位。

改革開放後,我國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釋放, 鋼鐵業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1996年鋼產量突破1億噸,成為世界第一鋼鐵大國。從2003年起,又相繼跨越了若干個億噸臺階,2018年突破了9億噸,佔世界鋼產量的51.3%,連續23年粗鋼產量世界第一。到2018年底,我國已經累計生產121.8億噸鋼。量上來了,質也不能落下。

自2015年以來,我國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產能嚴重過剩的鋼鐵業首當其衝,3年壓減粗鋼產能逾1.5億噸。從缺鋼少鐵,到供過於求,從大幹快上,到減量發展,鋼鐵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強筋壯骨震撼全球

“70年來,中國鋼鐵業滿足了國民經濟發展對鋼鐵材料的需求。航母下海、飛船上天、高鐵奔馳,國家越來越富強,人民越來越幸福,這是對新中國鋼鐵工業最高的褒獎。”中鋼協黨委書記何文波說,從依靠進口到邁向中高端,中國鋼鐵產品品種不斷擴大,質量不斷提升,實現了國家工業化、現代化所需鋼材的自給自足,促進了民生改善和社會發展。

中國鋼鐵——經濟脊樑,驚豔世界

大國重器壯國威。航母飛行甲板不但要承受重達二三十噸的艦載機在起飛和降落過程中產生的強烈衝擊和高摩擦力,還要承受噴氣式飛機高達幾千攝氏度的尾焰灼燒。面對極高的要求,全世界僅有少數幾個國家可以生產用於建造航母的甲板用鋼。而早在2013年8月份,鞍鋼就完成了建造首艘國產航母所需的甲板鋼、球扁鋼等關鍵型號鋼材的生產工作。不光是航母,從“長征七號”探空到“蛟龍”探海,從中國標準動車組“復興號”到開採可燃冰的海上鑽井平臺“藍鯨1號”……中國鋼鐵業為各類“大國重器”提供了高品質材料支撐。

中國鋼鐵——經濟脊樑,驚豔世界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被譽為鋼鐵鳳凰

超級工程顯身手。新啟用的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被譽為鋼鐵鳳凰,擁有世界規模最大的單體機場航站樓,其巨型穹頂用鋼總量相當於半個鳥巢。作為機場高層建築用鋼最高等級鋼板的唯一供應商,河鋼的5萬餘噸高層建築用鋼,被用於C型柱以及屋頂、支承結構的建設。港珠澳大橋是世界總體跨度最長、鋼結構橋體最長、海底沉管隧道最長的跨海大橋,僅主樑鋼板用量便達42萬噸,相當於60座埃菲爾鐵塔的重量,其所用鋼材全部實現了國產化。

尖端產品放異彩。全球獨家的寬幅“手撕鋼”、首卷2000MPa級別熱成型汽車、世界上損耗最低的取向硅鋼……我國首創的新產品、新技術為中國製造提供了堅實的原材料基礎。

數據顯示,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只能冶煉100多個鋼種,軋製400多個品種規格的鋼材。2018年,我國鋼材自給率已達到106.7%,國產鋼材的國內市場佔有率達到98.7%,22大類鋼材產品中,有17類鋼材產品自給率超過100%。與此同時,高強度高性能鋼材生產和應用比例不斷提高,滿足了下游用鋼行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換代的發展要求。以百萬千瓦級核電用鋼、超超臨界火電機組用鋼等為代表的高端裝備用鋼已實現產業化;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Ⅲ級(400兆帕)及以上高強鋼筋生產比例超過95%;高強船板產量大幅提高,約佔船板產量的一半;電工鋼板、冷軋卷板、鍍鋅板等高端產品逐步替代進口。

“中國高端鋼材國際競爭力和技術支撐力明顯增強。”李新創介紹說,自2009年起,單價高於1000美元的鋼材出口量大於進口量;自2010年起,單價高於2000美元的鋼材出口量大於進口量。

由大到強加速蝶變

在中國鋼鐵驚豔全球的表現背後,有著強大的實力支撐。從引進、吸收、創新,到集成創新、自主創新,中國鋼鐵技術裝備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躋身世界鋼鐵工業設計和設備製造、施工建設綜合能力最強國家行列。

1949年,我國修復後勉強能夠進行生產的7座高爐、12座平爐、22座小電爐,如今已被256家規範企業的425座1000立方米及以上高爐,403座100噸及以上轉爐,995臺連鑄機,619套棒線材軋機,71套熱軋寬帶鋼軋機所取代。我國大高爐、轉爐技術實現了對韓國、日本、美國等幾十個國家的出口,自主設計和建設的鞍鋼鮁魚圈、首鋼京唐、寶武湛江和山鋼日照鋼鐵基地拔地而起,標誌著我國鋼鐵工業自主設計、製造、工程建設和掌握運用新技術達到了一個新高度。

中國鋼鐵——經濟脊樑,驚豔世界

“今日鋼鐵已非昨日鋼鐵,中國寶武位列《財富》世界500強第149位,絕不是靠‘傻大黑粗’就能達成的。”中國寶武黨委書記、董事長陳德榮表示,如今的鋼鐵製造已不再是人們印象中的汗流浹背、煙熏火燎。

今年7月份召開的中國寶武智慧製造現場會上, 陳德榮按下iPad屏上的按鍵,3000米外的寶山基地內,3號轉爐的氧槍緩緩降下,轉爐爐內的鋼水開始翻滾……出鋼後,碳、硅、錳、磷、硫等鋼水成分指標全都在控制標準內。不僅如此,通過新技術,寶武還實現了距離3000公里的“一鍵鍊鋼”,工人在上海點點鼠標,就能在湛江基地煉出鋼。

在堅持智慧製造的同時,鋼鐵企業正越來越重視綠色發展。“目前,鋼鐵業已經進入減量發展階段,綠色發展成為鋼鐵行業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也是行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所在。”李新創表示,早期的鋼鐵業發展較為粗放,對節能環保重視程度不夠。但是,隨著環境、能源等外部條件的約束性增強,鋼鐵業開始重視和加強能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鋼鐵業持續推進清潔生產,不斷加快綠色工廠建設,鋼鐵環保技術設施、排放績效與管理水平均得到大幅提升。

數據顯示,重點鋼企噸鋼二氧化硫排放量由“十五”末的2.83千克下降至2018年的0.53千克,噸鋼煙粉塵排放量由2.18千克降至0.56千克,噸鋼廢水排放量由4.71立方米降至0.74立方米,部分特別排放限值地區與沿海鋼鐵企業實現了廢水“近零排放”。目前,全行業正在全面推進超低排放改造,環保水平將得到進一步大幅提高。

中國鋼鐵——經濟脊樑,驚豔世界

走過70年輝煌歷程,中國鋼鐵工業成功解決了“有沒有”“夠不夠”的問題,如今關鍵是解決“好不好”的問題。何文波表示,實現鋼鐵強國目標,首要條件是要有能力引領世界鋼鐵工業科技進步的發展潮流,要有能力生產高性能、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產品,要有能力為中國和世界的發展作出不可替代的貢獻。

新時代開啟新徵程。中國鋼鐵業將秉持改革創新的精神,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加快新舊動能轉換,著力化解過剩產能,努力建成創新型、國際化、低碳綠色、可持續運營的現代鋼鐵工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在全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中譜寫更為壯美的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