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元史,提供豐富史料學術價值,文保單位,河北邯鄲竇默墓碑

竇默墓碑,位於河北邯鄲肥鄉縣城西村西南,原佔地32畝,建有祠堂、配房、碑樓,墓室和神道,碑前有石相牲兩列。清朝咸豐11年毀於戰亂,同治元年重修竇公祠堂。現在墓地封土已平,僅存神道碑一通,由元代翰林大學士、太常少卿王盤撰文。1982年竇默墓碑被河北省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3年,縣人民政府重建碑樓,高7.2米,寬2米。墓碑四周築有透花圍牆,並樹有保護標誌。

研究元史,提供豐富史料學術價值,文保單位,河北邯鄲竇默墓碑

竇默墓碑碑首為四龍蛟蟠,龍首與碑身連為一體,碑文陽面和陰面共1695個字,刻36行,每行30-60個字左右不等。碑文由名家王盤撰文,胡祗遹書丹,商挺篆額,立石人為竇默之子竇履。文筆流暢,楷書遒勁有力。碑文內容主要記述了竇默年輕時代,元軍南下,家破人亡,逃亡在外,曾學醫,後應忽必烈召,封為侍講學士、昭文館大學士等,是忽必烈的主要漢人顧問之一。還記述了其同姚櫃、許衡等人的交往。其碑文記載翔實,為研究元史,特別是竇默本人提供了豐富的史料,具有一定的學術史料價值。

研究元史,提供豐富史料學術價值,文保單位,河北邯鄲竇默墓碑

注;竇默(1196-1280),初名傑。字子聲,又名漢卿,廣平肥鄉縣(今河北省肥鄉縣,位邯鄲市東)城西村人。元初名臣、名醫、名儒,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歷任翰林院侍講學士(即皇帝老師)、昭文館大學士、正議大夫等職,累贈太師、魏國公,諡號文正。

研究元史,提供豐富史料學術價值,文保單位,河北邯鄲竇默墓碑

竇默是我國針灸史上的名家之一,他的“流注八穴”、“補瀉在於手指”、“莫如用針”、“氣至沉緊”等針灸學說,對後世針灸醫家頗有影響,對針灸學的發展具有一定貢獻。

竇氏自幼好學。元兵伐金,他一度被浮,家破母亡,於是南渡黃河,依靠母族吳氏。後來有一姓王的老醫生將女兒嫁與他為妻,並勸他從書醫業。不久竇氏各居蔡州(今河南汝南一帶),遇名醫李浩,得其銅人針法,針術遂精,又南走德安(今湖北省安陸縣,位隨州市東南),習讀宋人理學著作。元兵陷德安,楊惟忠招集儒釋道之義。

他應召北歸至大名(今河北省大名縣,位廣平縣東南),與姚樞、許衡等講求理學。後又返回肥鄉,教授生徒以經術之學。

元世祖忽必烈為藩王時,曾召見問治國之道,使其皇子皆從之學。即位後,被元世祖任命為翰林侍講學士。晚年又加至昭文館大學士。卒。封魏國公,諡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