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元史,提供丰富史料学术价值,文保单位,河北邯郸窦默墓碑

窦默墓碑,位于河北邯郸肥乡县城西村西南,原占地32亩,建有祠堂、配房、碑楼,墓室和神道,碑前有石相牲两列。清朝咸丰11年毁于战乱,同治元年重修窦公祠堂。现在墓地封土已平,仅存神道碑一通,由元代翰林大学士、太常少卿王盘撰文。1982年窦默墓碑被河北省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县人民政府重建碑楼,高7.2米,宽2米。墓碑四周筑有透花围墙,并树有保护标志。

研究元史,提供丰富史料学术价值,文保单位,河北邯郸窦默墓碑

窦默墓碑碑首为四龙蛟蟠,龙首与碑身连为一体,碑文阳面和阴面共1695个字,刻36行,每行30-60个字左右不等。碑文由名家王盘撰文,胡祗遹书丹,商挺篆额,立石人为窦默之子窦履。文笔流畅,楷书遒劲有力。碑文内容主要记述了窦默年轻时代,元军南下,家破人亡,逃亡在外,曾学医,后应忽必烈召,封为侍讲学士、昭文馆大学士等,是忽必烈的主要汉人顾问之一。还记述了其同姚柜、许衡等人的交往。其碑文记载翔实,为研究元史,特别是窦默本人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具有一定的学术史料价值。

研究元史,提供丰富史料学术价值,文保单位,河北邯郸窦默墓碑

注;窦默(1196-1280),初名杰。字子声,又名汉卿,广平肥乡县(今河北省肥乡县,位邯郸市东)城西村人。元初名臣、名医、名儒,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即皇帝老师)、昭文馆大学士、正议大夫等职,累赠太师、魏国公,谥号文正。

研究元史,提供丰富史料学术价值,文保单位,河北邯郸窦默墓碑

窦默是我国针灸史上的名家之一,他的“流注八穴”、“补泻在于手指”、“莫如用针”、“气至沉紧”等针灸学说,对后世针灸医家颇有影响,对针灸学的发展具有一定贡献。

窦氏自幼好学。元兵伐金,他一度被浮,家破母亡,于是南渡黄河,依靠母族吴氏。后来有一姓王的老医生将女儿嫁与他为妻,并劝他从书医业。不久窦氏各居蔡州(今河南汝南一带),遇名医李浩,得其铜人针法,针术遂精,又南走德安(今湖北省安陆县,位随州市东南),习读宋人理学著作。元兵陷德安,杨惟忠招集儒释道之义。

他应召北归至大名(今河北省大名县,位广平县东南),与姚枢、许衡等讲求理学。后又返回肥乡,教授生徒以经术之学。

元世祖忽必烈为藩王时,曾召见问治国之道,使其皇子皆从之学。即位后,被元世祖任命为翰林侍讲学士。晚年又加至昭文馆大学士。卒。封魏国公,谥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