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男孩打死6歲妹妹:家長認可“釋放天性”,就會步入育兒陷阱

12歲男孩打死6歲妹妹:家長認可“釋放天性”,就會步入育兒陷阱


12歲男孩打死6歲妹妹:家長認可“釋放天性”,就會步入育兒陷阱



1 孩子的問題多是父母的問題

12歲男孩&殺人兇手,我們很難把這兩者聯成一體。可悲劇真就發生了。

寧夏永寧縣6歲女孩小彤突然失聯,家人找到天黑也沒找到,隨即報了警。第二天,警察在一廢棄的土房內找到了小彤的屍體。

12歲男孩打死6歲妹妹:家長認可“釋放天性”,就會步入育兒陷阱

警察調查發現,小彤是跟二爺爺家的兩個堂哥一起出去玩的,倆男孩一個7歲一個12歲。玩耍中,小彤從高木架上跌落,頭部著地當場昏迷。

12歲的堂哥怕妹妹醒來後告訴大人自己受連累,竟然拿起木板狠打妹妹,直至打死。據小彤奶奶說,小彤頭上脖子上全是傷,慘不忍睹。

12歲小孩怎麼就做出瞭如此令人髮指的事?很多網友的評論直指其背後的家庭教育:

“這孩子是怎麼教育的,太殘忍了!”
“十幾歲就有殺人滅口的意識,什麼樣的父母教出這樣的孩子啊?可怕!”
“殺人的這個小孩如果不是天生的惡魔,父母的教育肯定有問題……”
12歲男孩打死6歲妹妹:家長認可“釋放天性”,就會步入育兒陷阱

英國“國民心理學家”奧利弗·詹姆斯在《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書中提到“在孩子性格的養成過程中,基因的作用微乎其微,其主導作用的是父母的教養方式。

也有心理學家稱:孩子80%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

現在很多父母捨不得管孩子,或不會管孩子,盲目推崇“釋放天性”的教育模式,任由孩子調皮搗蛋各種作。

比如,孩子打了同伴,家長說小孩子哪有不打架的;孩子在公共場所搗亂,家長說孩子天性調皮;孩子高空拋物,家長說哪個孩子不貪玩……小調皮終成大禍事。

12歲男孩打死6歲妹妹:家長認可“釋放天性”,就會步入育兒陷阱

家長一旦相信“釋放天性”是好教育,就會步入另一個育兒陷阱。

家長的不作為,導致家庭教育的失控。

教育第一站,家長是關鍵。

2 任由孩子的“天性”有多可怕

還記得那個2年敗光200萬的留學生晨宇嗎?他可謂是父母完全釋放其天性,隨其怎麼高興怎麼成長的。

晨宇的父母和奶奶都非常疼他,對他有求必應。只要晨宇想要的東西,想做的事,都無條件滿足。大冬天,奶奶犯了老寒腿,還冒著鵝毛大雪去給他買麵包。媽媽還把他送到國外留學。

結果呢,這個順應天性長大的孩子怎樣了呢?

他不懂感恩,花錢如流水,跟媽媽的聊天內容,多是轉賬記錄。想回家就跑回家,一年路費10多萬;

不求上進,兩年花了200多萬學雜費,卻連個預科畢業證都沒拿到,灰溜溜跑回國;

不能自理,回國後天天在家打遊戲,吃飯有時都是奶奶一勺一勺喂。

晨宇媽媽唸叨最多的一句後悔話就是:事業再成功,也無法彌補教育的失敗!

12歲男孩打死6歲妹妹:家長認可“釋放天性”,就會步入育兒陷阱

一家人無條件的寵愛,卻成了追悔莫及的家教敗筆。

曾看過一部奧斯卡提名短片《羈押》,講述了20世紀最駭人的兒童殺人案件,是根據真實案例改編的。

影片一開始,兩個小男孩羅伯特和喬恩就在搞惡作劇,見一位老奶奶坐在長椅上休息,他們從後面戳她一下跑開;抓起商店裡的糖果吃,拆開玩具玩。

這是不是很常見?可能很多父母都不以為意,覺得這是孩子的調皮天性,沒什麼大不了的。

可是後來呢?他們鎖定了新的惡作劇目標,兩歲的小男孩詹姆斯。趁詹姆斯的媽媽結帳之際,他們拐走了詹姆斯。

他們帶著詹姆斯走到橋上,先是想把他推到河裡,後來放棄了這個想法。接著把他帶到偏僻的火車道上,殘忍地用石頭等物打他,往他眼睛和身體上潑油漆,肛門和嘴裡塞電池,直至把他折磨死,身上多達40多處傷。

接受警察審訊時,他們各種撒謊,相互推諉,拒不承認自己的惡行,喬恩甚至還惱怒地在審訊室打自己的爸爸。十歲的羅伯特和喬恩,成為英國史上年齡最小的罪犯。

放任孩子天性的結果,往往可能是誤入歧途。

3 釋放孩子天性是教育騙局

清華教授曾糾正說:中國教育最大的騙局就是快樂教育、學歷無用以及釋放孩子的天性,這三個騙局,正在一步一步扭曲中國孩子的成長。

孩子年齡小,思想遠遠不成熟,有時會黑白不分、善惡不辨、好壞不清。如果任由孩子想怎麼樣就怎麼樣,難免做出錯事、後悔事。因此就更需要家長的教育和引導,而不是放任不管。

“養不教,父之過”。放任孩子,其實是家長的失職。

可能當時孩子覺得逞心如意,但早晚會有後悔的一天,那時反過來怪父母對自己的放任。

12歲男孩打死6歲妹妹:家長認可“釋放天性”,就會步入育兒陷阱

在電視劇《家有兒女》中,有個橋段仍讓我記憶猶深。劉星和小雨嘀咕著他們沒什麼特長,埋怨小時候爸媽沒有好好培養他們的特長。

劉星說:“您要是從小培養我踢足球的話,我很有可能現在就成為少年國足隊員了,我會打世界盃。”

小雨說:“您要是從小培養我演戲的話,我現在就是個童星,長大就是個影星,將來可以得奧斯卡。”

媽媽說:“你忘了,你從小媽媽就給你報這班報那班,想讓你學,你自己不願學呀!”

劉星半是後悔半是抱怨:“我不願學,您就不讓我學了啊?那時候我小,我還不懂事。難道您就不懂事嗎?您就應該從小培養我,從小教育我。”

12歲男孩打死6歲妹妹:家長認可“釋放天性”,就會步入育兒陷阱

是啊,在是非黑白麵前,在重大教育問題和原則上,孩子小不懂事,難道大人也不懂事、不明白輕重嗎?

早期放任不管,家長輕鬆,孩子開心;

後期出了問題,孩子後悔,家長傷心。

4 好的教育方式是怎樣的

有多少父母誤讀了“釋放孩子天性”的概念?不是說一味地放任不管就是遵循孩子的天性成長。而應是在尊重孩子天性的基礎上,有所管有所不管,嚴寬有度,有的放矢

  •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奧巴馬作為美國總統,也沒有對一雙女兒放任天性自由成長。相反,他很重視對女兒的教育,他的教育模式堪稱美國精英教育的典範。

奧巴馬主張孩子的教育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他給女兒制定了9條家規

1. 不能有無理的抱怨、爭吵或者惹人討厭的取笑;2. 一定要鋪床,不能只是看上去整潔而已;3.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衝麥片或倒牛奶,自己設置鬧鐘,自己起床並穿衣服;4. 保持玩具房的乾淨;5. 幫父母分擔家務,每週一美元;6. 每逢生日或是聖誕節,沒有豪華的禮物和華麗的聚會;7. 每晚8點30分準時熄燈;8. 安排充實的課餘生活:跳舞 、排戲、彈鋼琴、打網球、玩橄欖球;9. 不準追星。

可以看出,他從品德、習慣、自理等多方面,對孩子作出了規範,為其指引成長航向。

12歲男孩打死6歲妹妹:家長認可“釋放天性”,就會步入育兒陷阱

  • 防微杜漸,及時修正

《伊索寓言》裡有個故事叫《偷東西的小孩子和他的母親》,講了一個小孩,在學校偷了同學的寫字石板回家,母親卻沒有批評他;後來他又偷大衣,媽媽不但沒制止還誇他;再後來他越偷越大膽,終被抓住,要被執行死刑。

臨刑前,這個小偷說有話跟媽媽說。媽媽附耳上前,沒想到,他一口咬下了媽媽的耳朵。媽媽罵他不孝。他卻說:“我初次偷石板交給你時,如果你能打我一頓,今天我何至於落到這種可悲的結局,被押去處死呢?”

生活中,當孩子出現小錯小誤、不當的行為時,我們不提倡打孩子,但要及時指出並修正孩子的行為,把孩子拉回正確的道路上來

12歲男孩打死6歲妹妹:家長認可“釋放天性”,就會步入育兒陷阱

  • 捨得管教,勇於管教

詹姆斯·杜布森博士被譽為“美國頭號心理學家”“家庭問題的最高顧問”。40多年來,他堅持倡導父母要勇於管教自己的孩子。對此,他提出了“勇於管教孩子的五個原則”,值得我們借鑑:

第一、培養孩子對父母的尊重;

第二、最好的溝通機會通常在管教之後;

第三、避免喋喋不休的嘮叨;

第四、不要讓孩子陷入物質享受;

第五、在愛與管教中建立平衡。

仔細琢磨,每一條都是內涵豐富的教育箴言。

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李文道教授也說:“讓我們看看現在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只要打開電腦,各種誘惑撲面而來,而孩子們的分辨能力並不高,網絡遊戲天天想著讓孩子們如何入迷。這樣一個時代,不勇於管教,不捨得管教,就是放棄了做父母的責任。”

5 兒童如玉,雕琢成器

黃磊是名好演員,其實更是公認的國民好爸爸。他把女兒教育成了“別人家的孩子”。

他在談到自己的教育觀時說:

父母與孩子是平等的,嚴父不只是你對孩子嚴格,你對自己也要嚴格。大人對兒女施予的教育,將會影響他的一生,也會影響整個社會和生活環境。
12歲男孩打死6歲妹妹:家長認可“釋放天性”,就會步入育兒陷阱

古語有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兒童如璞玉,父母如同雕刻師,而良好的家教就像精良的雕工,將孩子雕琢成圓潤的美玉。

最好的教育,不只是育,也不只是愛,而是育和愛的完美合體。

-END-

作者丨胡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