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俾斯麥到老毛奇,闡述普魯士統一德國的外交和軍事優勢

在歐洲古代文明中,中歐地區始終處於野蠻荒漠區域,先後被凱爾特人、日耳曼人等蠻族部落所佔據。然而進入中古時代之後,盤踞在中西歐的日耳曼人建立了法蘭克王國,並且分裂之後的中歐由德國人的祖先於10世紀建立了神聖羅馬帝國,這便是德意志第一帝國。

隨著時間的推移,神聖羅馬帝國發生了分裂,逐步成為一系列散落各處的、由眾多小邦國組成的聯合體,德意志皇帝更在拿破崙戰爭期間慘遭廢黜。後來德意志地區又先後誕生了第二帝國和第三帝國,許多人對出於對二戰的興趣,對德國的瞭解主要集中在第三帝國(即納粹德國)身上。然而實際上,德意志第二帝國在德國曆史上的地位更加重要,同時它對歐洲乃至世界近代史均產生了深遠影響。

從俾斯麥到老毛奇,闡述普魯士統一德國的外交和軍事優勢

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歷史意義不僅僅在於它完成了對德國的重新統一,還在於它的國家經濟實力在世界上的排名僅次於美國,超越了英國、俄國等傳統歐洲強國。如果我們考慮到期國家幅員,即領土面積和人口數量等因素,獲得如此成就是非常不容易得,這也是此後德國再未達到過的程度。

除了經濟層面,德意志第二帝國在科學技術方面同樣取得了很大成績。20世紀初期,歐洲乃至全球主要的科學發明基本都由德國創造,當時的許多科學界大佬都是第二帝國公民。譬如量子力學創始人普朗克、相對論愛因斯坦等,他們在做出重大科學發現時,都是在德意志第二帝國時期於第二帝國境內完成的。社會人文方面同樣如此,歷史研究、政治研究方面,德國乃至西方著名歷史學家蘭克用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研究歷史,是蘭克學派的創始人。

從俾斯麥到老毛奇,闡述普魯士統一德國的外交和軍事優勢

德意志第二帝國時期的實力在世界上的影響力遠遠超過了其他歷史時期,以至於當時的美國學者認為,前期歐洲訪學的話,去英國名校或許可以學習一些紳士風度,但如果要想獲取真才實學、最新的科研成果,就必須前往德國拿到學位。同時當時德語在科研學術界的地位很像如今的英語,即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幾乎都是通過德文寫的(畢竟科學大咖幾乎都是德國人),因此學習德文才能及時吸納最新的知識。甚至就連社會科學中,對古希臘、古羅馬和聖經的研究,主要都是通過德語來研究的。要知道16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在退位時曾說過一段經典的話,“我和上帝說西班牙語,和女人說意大意語,和男人說法語,和我的馬說德語”。由此可見,第二帝國時期的德國崛起所產生的影響有多麼巨大。

從俾斯麥到老毛奇,闡述普魯士統一德國的外交和軍事優勢

當然,德意志第二帝國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高水平的成就,最重要的原因還是社會風氣比較包容,是一個多元化的國家。不同於後來的德意志第三帝國通過納粹思想先自下而上、後自上而下的對德國進行全盤整肅,第二帝國存在各不相同的矛盾層面,非常適合技術科學和社會人文等領域的發展。要知道,從1871年德國統一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也不過短短几十年的時間啊。

然而如此強盛的一個崛起中的帝國,卻突然走向了崩潰,怎能不讓人扼腕。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崛起也因此成為史學和政治學界研究的經典案例,而它的崩潰與第一次世界大戰脫不了干係,那麼德國為何會參與一戰呢?按照許多人傳統的觀點,一戰是由德國出於爭霸的需求而蓄意挑起的。但如果查閱當時的材料,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跟的。事實上,當時包括德國在內的所有歐洲大國都不願意開啟這樣一場大戰,但在一系列機緣巧合之下,出於戰略和外交誤判,最終導致戰爭的爆發。一戰對於德國來說是致命的,它將德國置於一種極端劣勢的地緣政治中,導致第二帝國就此瓦解。從此以後,德國的國家影響力再也沒能恢復到戰前水平了。

從俾斯麥到老毛奇,闡述普魯士統一德國的外交和軍事優勢

既然德意志第二帝國對於德國、歐洲乃至世界近代史的影響如此重大,那麼它究竟是如何建立起來的,或者說是如何完成統一的呢?要知道,自從19世紀初拿破崙戰爭之時,神聖羅馬帝國就已經不復存在,德意志眾多邦國儼然成為歐洲其他大國的砧板魚肉。所幸的是,普魯士最終統一了德意志,並因此建立起來德意志第二帝國。德意志統一的主題是鐵血,這也是俾斯麥提出的統一方案。俾斯麥是普魯士宰相,同時也是德國統一後的第一任宰相和統一進程的總設計師(堪稱地緣戰略高手),他曾提出過一個口號“德國不可能通過議會多數表決和講演來完成統一的,必須依靠鐵和血來完成”。這是說德國必須通過實力、通過軍事征服完成統一。

俾斯麥之所以認為當時的德意志必須通過鐵血形式完成統一,是源於當時的歷史背景。當時中歐地區的德意志人呈現碎片化,邦國林立,其中以普魯士和奧地利實力最強。時人曾有一段尖銳的評語來形容德意志,即“兩隻猛獸(普魯士和奧地利)、七八條豺狼和一窩老鼠”。政治上呈現碎片化,心理上同樣如此。當時在德意志邦國中有統一概念的主要是知識分子,底層民眾對此並不感冒,他們只忠於自己的君主。所以軍事手段必然成為普魯士統一德國的手段。

從俾斯麥到老毛奇,闡述普魯士統一德國的外交和軍事優勢

為什麼要用軍事手段來完成,因為當時在德意志邦國中有統一概念的主要是知識分子,而不是下層民眾,下層民眾主要是聽自己君主的。在普魯士統一德意志的過程中,俾斯麥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同時大家往往容易忽視另外一個關鍵人物的作用,那就是後來的德國皇帝威廉一世。這個人稱不上聰慧,但決心很堅定,他對於擴大普魯士力量的決心是毫無疑問的。他即位以後曾選擇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舉動,那就是他的加冕儀式是在柯尼斯堡舉行的。

需要指出的是,很多人都知道俾斯麥在普魯士統一德意志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卻忽視了另外一個關鍵性人物,那就是後來的德皇威廉一世。這個人算不上有多聰明,但心智堅定無比,對普魯士統一德國的事業堅定不移,是俾斯麥最堅強的後盾。他即位國王時,還特意將加冕儀式選擇在柯尼斯堡舉行(加冕德皇是在法國凡爾賽宮舉行的),這裡是1705年普魯士王國初立之時,普魯士國王加冕的地方。由此可以窺探出,威廉一世對普魯士權力擴大的執著和對統一德意志的願景。

從俾斯麥到老毛奇,闡述普魯士統一德國的外交和軍事優勢

為了完成普魯士的霸業,威廉一世任命了俾斯麥等一系列傑出人物,並採取了用人不疑的態度,大膽放權。後來正是在這些人的幫助下,普魯士通過發動三次王朝戰爭(1864年普丹戰爭、1866年普奧戰爭、1870-1871年普法戰爭)最終完成德國統一的。其中丹麥的實力較為弱小,但奧地利和法國可都是位列當時歐洲五大強國的(其餘三個是沙俄、英國和普魯士自己)。普魯士之所以能夠擊敗對手,一方面是因為長袖善舞的外交能力、另一方面則是臻於化境的軍事指揮水平。

在外交層面,俾斯麥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他深知德國處於歐洲的中心位置,在地緣戰略上處於多方威脅的劣勢,因此必須確保每次作戰之時,普魯士的當面之敵都只能有一個,絕不能有其他國家的干涉。所以他通過一系列利益說服、戰略交換,非常出色的進行外交運作。普奧戰爭時,沙俄和法國就在他的運作下沒有干預普魯士和奧地利的戰爭,從而讓普魯士可以從容在戰場上解決奧地利。普法戰爭爆發之前,法皇拿破崙三世曾以為必然有很多國家幫助自己,但最後卻發現自己是在孤軍奮戰。在軍事指揮得當的情況下,俾斯麥通過出色的外交運作,在戰爭尚未全面爆發的時候,實際上就已經鎖定了勝局。

從俾斯麥到老毛奇,闡述普魯士統一德國的外交和軍事優勢

當然,縱使外交工作做得再好,普軍自身實力弱小的話,戰爭也是非常困難的,不過普軍在戰場上的戰鬥力無疑是相當出色的。首先,普魯士建立一套強大的軍隊動員機制,能夠在很短時間內動員起來士兵數量和兵員素質遠超其他歐洲國家的軍隊,所以在對奧、對法作戰時,普魯士在戰場上始終佔據人數優勢。其次是出色的軍隊調度能力,普魯士善於利用鐵路等交通運輸網絡長途、迅速調動軍隊,維持戰場上的人數優勢。最後一點就是總參謀部機制了。

很多人認為,普軍能夠在戰場上戰勝奧地利和法國,是因為武器裝備存在優勢,這個說法是不準確的。更為直白地說,普魯士的槍支的確比奧地利先進(普軍已經開始使用後膛槍),但是火炮卻不如奧地利;而在普法戰爭中情況剛好相反,普魯士的火炮強於法國,但槍支反而不如法軍先進了。當時法國已經研發出了機關槍,但卻於犯了一個愚蠢的錯誤。法軍高層軍官直至開戰前幾天才將機關槍下發出去,導致前線官兵在戰場上壓根不會使用。所以總體來說,普魯士的武器裝備並不佔據明顯優勢,最重要的還是總參謀部機制。

從俾斯麥到老毛奇,闡述普魯士統一德國的外交和軍事優勢

所謂總參謀部機制,其實是拿破崙戰爭後期,也就是大約1806年前後普魯士吸取戰敗的教訓籌建的。到了三次王朝戰爭期間,這套系統被證明是非常高效地,對普魯士軍隊的指揮能力起到了關鍵作用。按照普魯士的指揮理念,總參謀部制定一個全局性的宏觀框架,其他細節則交由軍以及的將領拾遺補缺,依據戰場瞬息萬變的局勢來做出調整和推進。當時普魯士實際最高指揮官是老毛奇,這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德國軍事理論家,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的普魯士軍隊就是由他統籌的。

在普法戰爭前期,老毛奇在總參謀部曾制定過一個詳細計劃,結果沒過幾天就因為戰場形勢的變化被打破了。由於普軍的幾個軍長過於勇猛,並未按部就班的執行具體計劃,老毛奇就給他們下達了總體戰爭方針,即“消滅法國主力部隊,不斷壓縮敵人,將其迂迴包圍起來”。完成了這個目標,整個普法戰爭也就有了結果。老毛奇的這種靈活型放權式指揮,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從俾斯麥到老毛奇,闡述普魯士統一德國的外交和軍事優勢

相比之下,奧地利和法國軍隊的指揮水平就顯得差強人意的多。奧地利軍隊效率非常低,甚至軍官在戰前因為惰性而不願意更換裝備,依然使用前膛步槍。法國在戰爭中的表現同樣非常有意思,他們根本沒有做好戰爭準備,卻始終擁有一種迷之自信。當拿破崙三世還在為是否開戰而猶豫不決的時候,法軍高層將領竟然向他保證萬事俱備。結果開戰之後的幾天,一些法軍前線陣地甚至找不到運載傷兵的擔架,軍糧也不充足,必須依靠當地百姓的慈悲救濟。甚至有些軍隊的工兵和炮兵因找不到足夠的炸藥而難以完成炸燬橋樑的任務。所以和普魯士相比,法軍的指揮和戰爭準備就顯得一塌糊塗。

從俾斯麥到老毛奇,闡述普魯士統一德國的外交和軍事優勢

通過三次王朝戰爭,普魯士獲得了勝利,一步步崛起和收攏分裂的德意志邦國,最終形成了一個擴大版的普魯士,即統一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德國的統一對整個歐洲來說都是一次巨大變革,它改變了歐洲三十年戰爭之後建立起來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歐洲延綿幾百年的均勢格局遭到重創。也正因如此,德國崛起之路從一開始就遭受到了多方擠壓,在其逐步發展強大的背後也隱藏著虛弱的隱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