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技術真可“包打天下”?難說

中宏網11月20日電(記者韓鵬飛) 最近這段時間,有個詞特別火:區塊鏈。今年年末,一系列行業利好政策推出,引發全球科技企業、投資機構、區塊鏈從業者對國內區塊鏈領域的關注和熱議。

  毫無疑問,區塊鏈技術的集成應用在產業技術革新,引領社會經濟發展方面將起到重要作用,不過區塊鏈技術並不能“包打天下”。我國在將區塊鏈作為重大技術變革突破口,加大投入力度,重點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過程中,如何結合社會經濟發展現狀,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的新路徑?本網記者走訪了中國人民銀行貿易金融區塊鏈研究所(以下簡稱“央行區塊鏈平臺”)。

區塊鏈技術真可“包打天下”?難說

  區塊鏈應用場景不斷鋪開

  “區塊鏈是一種新型的底層IT技術。區塊鏈技術本質上是一種數據庫技術,每個區塊鏈就像一個硬盤,把信息全部保存下來,再通過密碼學技術進行加密,這些被加密保存的信息無法被篡改。”央行區塊鏈平臺技術人員陳有才告訴本網記者。

  據介紹,央行早在一年多以前,就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到產業鏈金融領域,並建立了貿易金融區塊鏈平臺。該平臺上線一年多以來已經實現業務上鍊3萬多筆,業務發生量約合760億元人民幣。

  目前該金融平臺已經有30家銀行接入,業務受理網點達到600多個,實現供應鏈應收賬款多級融資、跨境融資、國際貿易賬款監管、對外支付稅務備案等業務信息上鍊。

  陳有才說,“我們選擇供應鏈金融作為區塊鏈技術的一個應用場景,是結合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低密度等特點。同時上鍊的數據一旦被確認將不可被篡改。”

  陳有才表示,目前,央行推動的多個區塊鏈技術應用場景正在加速落地,區塊鏈技術已經被應用在數字資產、票據管理、存證取證、數據共享等場景中。

區塊鏈技術真可“包打天下”?難說

  不可篡改或成區塊鏈落地的“硬傷”

  金融是基於信任的合作,而區塊鏈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可追溯等特點與金融行業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區塊鏈技術的出現為創造信任建立了新的基礎,為金融服務的革新提供了新動能。

  不過,央行區塊鏈平臺呂宗明博士表示,雖然區塊鏈技術有全程留痕、可追溯等優點,但這些優點很可能成為制約區塊鏈在金融領域應用的“硬傷”。

  呂宗明說,“對於銀行而言,關注的是個人或者企業的‘小徵信’,也就是債務債權問題。一個人很難保證其在銀行系統內的信用永遠良好,當出現失信情況時,這個記錄將被永遠留在鏈上,但是銀行對個人失信的追溯期限只是5年。因為區塊鏈不可篡改,這個失信記錄將永遠存在。”

  此外,數據產生的“信源地”也影響上鍊後信息存證的可信度。據瞭解,在一些對外貿易業務中,一些企業將虛假信息上傳到區塊鏈上,給有關部門造成了很大的困擾,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這些漏洞牟取暴利,捲款跑路。呂宗明表示,上聯數據需要進行大量的交叉比對工作,這些是區塊鏈技術的一個“短板”,因此區塊鏈技術更是個應用在存證以及低密度、低併發的場景當中。

區塊鏈技術真可“包打天下”?難說

  區塊鏈領域亟待建立統一標準

  中央對區塊鏈技術做出明確定位後,國內很多行業、地方都在積極推動區塊鏈技術的落地應用,但是,對於整個區塊鏈行業的發展而言,鏈與鏈之間的數據共享已經成為制約該領域發展的最大障礙。

  央行區塊鏈平臺負責人穆長春告訴本網記者,如果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規範的數據共享接口,各行各業在推動區塊鏈技術落地應用的過程中很快會形成大量的“信息孤島”。

  穆長春介紹,鏈與鏈之間實現數據交互需要邁過“語義、語法、業務”三道關口。就像兩個不同語言的人交流,首先要解決詞彙之間的翻譯問題,其次是如何將詞彙串聯成完整的語句,最後還有彼此之間存在的觀念和文化上的差異。因此,我國在推動區塊鏈技術發展的過程中,亟需制定統一標準。

  據瞭解,央行在擁有塊鏈技術專利達到了79個,2018年,中國擁有的區塊鏈技術專利已經超過了美國。在制定行業標準方面,央行正在積極探索。“目前,全球已經有超過10個區塊鏈國際標準立項,其中有兩個重要標準是由中國貢獻的。” 穆長春說。

  截至2019年10月,我國已經批准立項1項國家標準,申請立項1項行業標準,共發佈7項團體標準,並有6項地方標準加速研究制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