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哪本古醫書可以領悟到中醫的精髓?

名號律原


個人以為非巜黃帝內經》莫屬,因黃帝與歧伯明確地告訴了人們人與自然的關係,明確地解答了宇宙萬事萬物演化和發展變化乃至結局的根本原理,明確的為人們解答了有無相生,萬事萬物負陰而抱陽之規律,日月,天地,乾坤,宇宙,自然,人,人與自然和諧,陰陽互動,陰陽互補,陰陽平衡,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採陰補陽,採陽補陰,陰陽互補,也就是陰病陽治,陽病陰治,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問根求源,方正。

實質《易經》巜道德經》和《黃帝內經》皆講一字既“正”字,一個人若真領悟了“正”,那麼不但人間一切疑難問題得到迎刃而解,就連宇宙之奧亦既瞭如指掌,因其發現了宇宙規律,明白和掌握了自然,所以最終會發揮和運用自然。

說到底,一個真正的中醫,其已為“正”。

這個“正”字就是老子巜道德經》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生。”“有無相生,萬事萬物負陰而抱陽,”,“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正”入道也,知“正”既悟道得道,天人合一矣。

故而若想成一真正中醫,必問道求“正”,。

至於現今諸多之人指責中醫,那是有一定原因的,是因其不知何為“正,”何為道。

老子講“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而老子言“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自然285589719


看《黃帝內經》吧!因為所有的中醫精髓都在這裡。

 

有人說《易經》為萬經之首,不管是研究儒、釋、道,還是學習醫、術、技。

有人說《內經》為醫學之宗,不論是養生保健治未病,還是懸壺濟世救病患。

 

這次疫情,讓我們看到這樣一個現實,最惜命的就是中國人。惜命就會聽話,聽話就會沒事。有的國家,不讓出門非出門,不讓集會非集會,結果就是沒結果,因為沒機會了。

 

這次疫情,也讓我們看到了中醫和中醫藥的神奇魅力,而這種魅力的根源就在《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是中國人的長命真經,是世世代代炎黃子孫,尋求健康養生祛病之道的寶藏。

其精髓主要體現在:

 

|遵照“天人相應”的養生精髓

《黃帝內經》中的養生智慧極富哲學意味,因而有人認為這也是一部蘊含中國生命哲學之宗的思想著作,其思想的核心便在於“天人相應”,書中認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這是說人和宇宙萬物一樣,是稟受天地之氣而生,按照四時的法則而生長的。人只有“順四時而適寒暑”,才能“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看看當今社會,許多人難享天年,難享無疾而終,最好的醫生、最好的藥物、最優質的醫療條件,卻疾病纏身,痛苦不斷。何因:冬天吹暖風吃冷飲,夏天開空調凍得發抖,晨昏顛倒地熬夜,貪婪地暴飲暴食,宅在家裡不喜運動……致使陽氣不足,牌胃虛弱,抵抗力低下,時常感冒,患上各式各樣的慢性病。

 

怎麼辦?怎麼改變?

“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就是按照自然變化規律而起居生活,根據正確的養生保健方法進行調養鍛鍊,照著做就行了。

 

|根據“不同體質”的養生精髓

《黃帝內經》中提出了養生應“因人施養”,並將國人的體質分為九種,就像人長得不一樣,每個人的體質也不同,不同體質有各自的特點,易患不同的疾病,因而應根據不同的體質特點,採用相應的養生方法和措施,這樣才能達到防病延年的目的。

 

|運用“調節情志”的養生精髓

佛家講消除“七情六慾”,方能成佛。而喜、怒、憂、思、悲、驚、恐等七種情緒,會有益於身心健康,也會導致疾病。《黃帝內經》指出,“喜怒不節則傷髒”,說明情志不加節制會損傷臟腑功能。在各類精神疾病高發的現代,認識到七情對身心健康的影響,掌握古人調攝情志的方法,是大有裨益的。

 

|按照“食臥規律”的養生精髓

《黃帝內經》中提出“居處依天道”、“飲食遵地道”,這是按照“天人相應”的養生思想,人的起居應該順應天地運轉的自然規律,天亮就起床,讓人體自身的陽氣與天地的陽氣一起生髮。天黑就應該睡覺,這樣才能使陽氣潛藏起來,以陰養陽。平時吃東西要按照節氣規律去吃,儘量吃應季食品,“不時不食”,不合時令的食物不吃,這才是正確的飲食觀念。

而現代人的暴食暴飲、吃反季果蔬、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成為疾病的根源。要想不得病,就一定要按照正確的方式生活,“病從口入”並非虛言。

 

|領悟“上醫治未病”的精髓

《黃帝內經》並不主張求醫問藥,而是教給人們通過“內求”的智慧來調理臟腑、養足氣血、暢通經絡,這樣便不須求醫問藥。於疾病未發之前,防患於未然。

“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當人體處於平和狀態的時候,是可以和所有的細菌、病毒和平共處的。而如果身體狀況變差,那麼細菌、病毒這些邪氣就有了可乘之機,會壓過身體裡的正氣,正氣不如邪氣,那人就會得病了。

現代人生活在一個壓力大,環境汙染嚴重的時代,更應該內養正氣,外避邪氣。

 

古語說:“萬變不離其宗”。

所以一切中醫的精髓都是從《黃帝內經》中來的。

 

 





知行俠


張仲景《傷寒論》,一字之安,堅如磐石。用白話解釋,一句頂一萬句,中基《中醫基礎》顯得蒼白無力,連藥引的作用都起不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