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在中學時期非常討厭孔子,大學越讀越覺得孔子值得尊敬?

ft2883407


1、孔子主張禮治,反對法治。禮的意義在古代甚為廣泛,指國際間交際的禮節儀式,貴族的冠、婚、喪、祭、饗等典禮,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規範等。

2、孔子主張克己復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3、在教育上,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

4、在品德方面,他主張“寬、恥、信、敏、惠、溫、良、恭、儉、讓”等。

當然,孔子還有更細的思想主張,咱們就不再一一詳述了。孔子的思想主張有許多,比如政治思想核心是“禮”與“仁”;教育思想提出“有教無類”;美學思想核心為“美”和“善”的統一;經濟思想那就是“重義輕利”。可以說,孔子是世界同時期哲學思想的集大成者,不輸於同時期的被西方推崇的亞里士多德。

中國千年來一直奉行儒、釋、道文化,中華文明一直是世界的引領者,但近200年的民族災難讓中華文明一度跌落到谷底,這被許多人歸結於文化的落後。正因如此,中國自漢代以來被推崇至的“儒”家文化被批得體無完膚,把中國近代的一切問題都歸到儒家學派頭上,這其實是文化極不自信的表現。

但到了近幾年,隨著國力的不斷增強,國家經濟的極大提高,人們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也達到了近200年來最高的的程度,中華文明的文化價值觀也再次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中華文化再次向世界各地輸出。但是現在仍然有許多人對孔子的思想懷疑,認為西方世界的民主法制才是文明的統一標準,隨著疫情的全球暴發,各個國家的反應不一,應對手段的優劣在疫情這個放大鏡前被照得透亮,中國的“以人為本”和西方的“唯利是圖”,兩種不同的文化思想決定著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而中國的“以人為本”正是孔子的經濟思想——“重義輕利”。


新宇印象影視


這個問題我簡單點回答,中學時期厭孔子是因為要背誦默寫《論語》,不會背要被孔子的傳人留下來,捱餓,挨批,甚至於挨罰,那時候,學生的我對孔老夫子恨得咬牙切齒。長大了,我從教,切身體驗,深知當年孔子為人師的不易,也深知教化是對社會的一種責任,尊敬之情油然而升,就這麼簡單(哈哈)




坐觀風雲起


一般情況,在中學都比較叛逆,對於孔老夫子,會誤以為是一個徹徹底底的“老好人”,而讀到大學,通讀《論語》和孔子的言行,發現其實孔子並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老實人”。

比如,以德報怨。我中學時一直以為是孔子的主張,用無比寬容的心態對待超級大壞人,我覺得這有點太聖人了,不是特別贊同。(間接原因)

直到在大學讀了《論語》,才知道原文是: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抱怨,以德報德。”孔子的觀點就比較壞了。用善良回報惡行,那麼用什麼可以回報善行嘞?要以直接的方式對待惡行,用善良回報善行。

另一方面,在中學,孔子言行彙集的《論語》要求背誦並且是考試知識點,這恐怕也容易招來非議(直接原因)。

而在大學,讀《論語》和孔子可以學到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並不必聽信方家權威的回答,內心相對舒服一點,所以對於孔子箴言,我們便容易越來越接受,並且肅然起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