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立桓公 舉薦管仲 鮑叔牙才是齊國霸業的幕後推手

擁立桓公 舉薦管仲 鮑叔牙才是齊國霸業的幕後推手

大約公元前644年,齊相鮑叔牙含恨而逝。離開了他傾盡心力、守護一生的齊國……那一刻,或許他早已料到,身後必將紛亂迭起!因為他曾多次苦諫桓公:遠逐豎刁、易牙和開方,但一片苦心,都化作了虛空的煙雲。

一年後,即公元前643年冬天,病中的齊桓公果然被易牙等人拘禁深宮,死後67天無人問津。直至屍體腐爛、蛆蟲滿床:“身死不葬,蟲流出戶”。這是叱吒風雲的春秋霸主齊桓公,生前萬萬沒有料到的。臨終時他追悔莫及:“‘天乎!天乎!小白乃如此終乎?’連叫數聲,吐血數口‘何面目見仲父於地下!’乃以衣袂自掩其面,連嘆數聲而絕。”

齊桓公在追悔哀痛中想到了管仲,卻沒有提及鮑叔牙。倘若鮑叔牙地下有知,想來也是不會在意的,因為這正是他生前的寫照。終其一生,鮑叔牙都是以管仲的陪襯而自居。

在管仲的光環之下,鮑叔牙寂寂無名。後人對他的瞭解,大多來自於成語“管鮑之交”。而在這個成語裡,鮑叔牙也僅僅是以“友直、友諒、友多聞”的益友角色而存在。其實,這只是冰山的一角!

歷史上的鮑叔牙,胸懷與氣度兼具、智慧與謀略卓然。他,是如此的熠熠生輝……

一. 建議小白莒國避難

山高水長、青史昭彰。縱觀鮑叔牙的一生,他是一位真正的智者、賢者和仁者。他,才是齊桓公時代到來的真正推手 …

齊桓公的父親齊襄公在位時,曾與魯桓公的夫人私通。齊襄公在謀殺了魯桓公後,更是無所忌憚。鮑叔牙讓小白前去勸諫卻遭襄公斥責,他因此斷言:“有奇淫者,必有奇禍!”於是建議小白在齊國政治風雨來臨前夕,遠避禍患以待時機。

當小白問及宜去哪國時,鮑叔牙分析認為:大國喜怒無常,不如到莒國去。因為莒國小,且距齊國近:“小則不敢慢我,近則日暮可歸。”公元前686年,齊國果然發生內亂,襄公被公孫無知等人所殺,而後無知又被大臣雍廩等所殺。接連的內亂後,致朝中無君。在擁立新君的關鍵時刻,因為莒近而魯遠,小白得以迅速回到齊國,並佔得先機。

二 . 說服諸大夫後小白繼位

而此時,在魯君和管仲的陪同下,公子糾正在返回齊國途中。因為雍廩等諸大夫,此前已經遣人邀請子糾。小白和子糾爭相繼位,究竟誰才是最終的勝者?歷史反覆證明,在關鍵時刻,特別的人物、突發的事件,往往會讓形勢迅速逆轉。而此時,鮑叔牙就是這個特別的人物!

他當即獨自入城,逐一拜訪諸大夫,並盛讚公子小白的賢能。當諸大夫們表示:“子糾將至,何以處之?”面對眾人的疑慮,鮑叔牙從三個方面分析:“齊連弒二君,非賢者不能定亂;況迎子糾而小白先至,天意也;魯君納糾,其望報不淺。昔宋立子突,索賂無厭,兵連數年。吾國多難之餘,能堪魯之徵求乎?”諸大夫又問:“然則何以謝魯侯?”鮑叔牙指出:“吾已有君,彼自退矣!”大夫隰朋、東郭牙齊聲贊同:“叔言是也!”於是眾人立刻迎小白入城即位。他,就是赫赫有名的齊桓公。

在擁立小白事件中,鮑叔牙的果敢和謀略盡顯:時局危急、情況不明時他獨自入城以防不測;入城後他迅速遍訪諸大夫並贏得人心。在說服諸大夫擁立小白時他直擊要害:齊國內亂頻發迫切需要賢能的君主,而小白最賢;小白先到,天意不可違;若公子糾繼位,魯國會居功自傲不斷索要恩惠,宋國擁立鄭國子突就是先例。鮑叔牙的分析讓諸大夫深以為然,於是眾人共同贊成擁立小白為君。

擁立桓公 舉薦管仲 鮑叔牙才是齊國霸業的幕後推手

三.籌劃隰朋魯國救管仲

這便是齊桓公繼位前,齊國政治風雲的始末。此後,隨著桓公的繼位,齊國也將進入輝煌燦爛的霸主時期。但歷史顯示,齊桓公霸業的締造,還離不開奇才管仲。

而齊桓公和管仲卻有著極深的過結!作為公子糾的老師,在公子糾和小白爭奪君位時,管仲曾箭射小白。“管仲射鉤”的成語就源自這件事:襄公死﹐糾與小白爭歸齊國為君。管仲領兵埋伏於莒道,並以箭射殺小白。小白素知管仲善射,連忙咬破舌尖吐血詐死,才騙過管仲。

對此,齊桓公耿耿於懷:“夷吾射寡人中鉤,其矢尚在。寡人每慼慼於心,得食其肉不厭,況可用乎?”因此,管仲之輔佐齊桓公,存在著重重障礙:管仲是否會“不事二主”而拒絕來齊?齊桓公是否不計前嫌赦免管仲,並重用他?而且,能否從魯國救回管仲更是關鍵。此時的鮑叔牙,面臨著各種考驗。困難,重重,而又重重!他該如何應對,才能促成歷史上這場有名的“君臣相逢”呢?

鮑叔牙開始籌劃從魯國營救管仲。他非常清楚,魯國若知道齊國重用管仲,必會殺掉他;如果告之以“射鉤”之仇,魯國也會因取悅齊國而殺死管仲。為此,鮑叔牙專門挑選了隰朋(管仲去世時舉薦的相國)親自去魯國,並囑咐他:“但提射鉤之事,魯必信矣。”

在魯國,大夫施伯果然告訴魯君:“管仲,天下奇才。不如殺之,以其屍授齊。”隰朋獲訊後,急忙拜見魯君:“管夷吾射吾君中鉤,寡君恨之切骨,欲親加刃以快其志,若以屍還,猶不殺也。”幸而魯君拒絕了施伯的建議,用車囚禁管夷吾並送還齊國。消息傳來,鮑叔牙興奮不已。《春秋列國志》記述:“(鮑叔牙)如獲至寶……乃迎管夷吾至於其家,朝夕談論。”

當管夷吾表示,身為已故公子糾的老師,他羞於輔佐小白:“吾與召忽同事子糾,既不能奉以君位,又不能死於其難,臣節已虧矣。況復反面而事仇人?召忽(公子糾的另一位老師)有知,將笑我於地下!”

鮑叔牙反駁說:“‘成大事者,不恤小恥;立大功者,不拘小諒。’子有治天下之才,未遇其時,主公志大識高,若得子為輔,以經營齊國,霸業不足道也,功蓋天下,名顯諸侯,孰與守匹夫之節,行無益之事哉?”

聽了鮑叔牙的高論後,管仲默認了他的觀點:“夷吾嘿然不語。”

四.管仲死罪獲免並被舉薦

救下管仲並勸服他以後,鮑叔牙旋即回到臨淄向桓公賀喜。當齊桓公表示不忘“射鉤之仇”時,鮑叔牙說:“管子天下奇才。君得一賢相,臣敢不賀?”並進一步勸解:“人臣者各為其主,射鉤之時,知有糾不知有君,君若用之,當為君射天下,豈特一人之鉤哉?”桓公於是赦免了管仲的死罪:“寡人姑聽之,赦勿誅。”

之後,當齊桓公欲拜鮑叔牙為相時,鮑叔牙推辭到:“君加惠於臣,使不凍餒,則君之賜也。至於治國家,則非臣之所能也。”雖然鮑叔牙極盡自謙,但桓公對他的才能卻篤信不疑:“寡人知卿,卿不可辭。”

鮑叔牙卻進一步說明自己的淺陋“所謂知臣者,小心敬慎,循禮守法而已,此具臣之事,非治國家之才也”,並闡述了何謂“治國之才”:“夫治國家者,內安百姓,外撫四夷,勳加於王室,澤佈於諸侯,國有泰山之安,君享無疆之福,功垂金石,名播千秋,此帝臣王佐之任,臣何以堪之?”

聽了他的話齊桓公非常高興:“如卿所言,當今亦有其人否?”

擁立桓公 舉薦管仲 鮑叔牙才是齊國霸業的幕後推手

拋磚引玉、水到渠成!鮑叔牙便向齊桓公推薦了管仲,並指出自己在五個方面都遠遠不及管仲的才能:“寬柔惠民、治國家不失其柄、忠信可結於百姓、制禮義可施於四方、執枹鼓立於軍門,使百姓敢戰無退”,自己均不及管夷吾。聽了鮑叔牙的話,

桓公為之心動:“卿試與來,寡人將叩其所學?”論述至此,齊桓公終於答應接見管仲。但鮑叔牙從齊桓公的語調中發現,桓公對管仲依然抱有試探性與不確定性。

五. 齊桓公擇吉日拜相

由於管仲對於相齊之事原本就心存顧慮,所以鮑叔牙希望齊桓公能夠禮遇並厚待管仲,進而消除管仲的顧慮,使他心無旁騖地為齊國盡所能、盡其才。為此鮑叔牙進一步說到:“君欲用夷吾,非置之相位,厚其祿入,隆以父兄之禮不可!……夫非常之人,必待以非常之禮,君其卜日而郊迎之,四方聞君之尊賢禮士而不計私仇,誰不思效用於齊者?”

鮑叔牙的這番論述立足於兩點:桓公既可以得奇才、又能成就“尚賢”的美名,可謂一舉兩得!由於鮑叔牙言之灼灼,所以桓公欣然答應:“寡人聽子…..乃命太卜擇吉日,郊迎管子,與之同載入朝。百姓觀者如堵,無不駭然。”

就此,桓公吉日納相、管仲安心歸齊。這背後,都是鮑叔牙的精心籌劃,他不但為管仲贏得了展現個人才能的寬廣舞臺,也為齊國曆史揭開了新的篇章。東風已至、萬事俱備!齊國的霸業時代也即將到來。

回顧事件始末,在鮑叔牙的籌劃之下,齊桓公對管仲的態度是不斷變化,並經歷幾個階段:“姑聽之、赦勿誅”“不覺欣然動色、促膝而前問詢”“同載入朝”,直到最後的欣賞重用:“桓公與管夷吾連語三日三夜,字字投機,全不知倦。大悅,乃復齋戒三日,告於太廟,欲拜管夷吾為相。”就此,歷史上著名的“桓公納相”圓滿完成,開啟了管仲相齊41年的輝煌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