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身”百度後,知乎百科啟動公共編輯計劃

11月19 日,知乎宣佈旗下產品“知乎百科”正式啟動公共編輯計劃,邀請用戶共同參與百科的內容公共創作,進一步完善結構化的內容展示機制。知乎官方將“知乎百科”設定成知乎話題簡介的升級,把知識碎片整理成結構化的內容。

互補大於競爭

事實上,早在2018年9月,知乎就上線了知乎知識庫專欄。該專欄上線後,有用戶提問:“前有維基,後有百度,這個知識庫的意義和價值到底在哪裡?”對此,知乎也給出了回答:初衷是希望降低大家的內容獲取成本,目前知乎站內已經積累了不少類似的內容,希望這些內容能更好的沉澱、擴散。

2019年3月,百科編輯器內測,當時外界認為這是知乎正式向百度發起挑戰,知乎對外回應稱“與任何百科類產品並不相同,也不存在競爭關係”。

5個月後,知乎完成約4.5億美元F輪融資,由百度和快手聯合投資。知乎獲得了百度的搜索流量,百度也有了知乎的高質量內容。在這個時候,策劃已久的“知乎百科”順理成章地對外開放。

“卖身”百度后,知乎百科启动公共编辑计划

從知乎公佈的公共編輯計劃機制上看,用戶有兩種參與途徑:偏愛閱讀的人將別人的回答摘錄進百科;擁有專業知識的人撰寫百科詞條,獲得更多權益。根據知乎百科顯示,目前已有4091個詞條,閱讀量達1300多萬。

根據當前已有的詞條,可以看出,知乎百科的屬性與百度百科、維基百科有明顯的差異。維基百科和百度百科都致力於將詞條的範圍變得更廣,只不過維基百科的來源更嚴謹,專業性程度更高,而百度百科的詞條內容多是用戶從內容缺乏考證的網站上覆制粘貼而來。

相比之下,知乎詞條的回答是該領域的專業人士對相關話題的理解,在專業性上比百度百科更強,但詞條數量不如維基和百度龐大。

可以說,知乎百科與百度百科的互補關係大於競爭關係。已經發展出了社交屬性、搜索屬性和新聞屬性的知乎,似乎想用詞條的方式,提高自身流量,同時對內容進行一次專業化升級。

平衡內容的質與量

一直以來,知乎都是一家注重內容質量的公司。在最初的兩年裡,知乎一反常規,嚴格執行邀請制註冊模式,吸引了大量高素質用戶。這對於追求高質量內容的UGC社區來說,是一種良性循環——受邀的用戶因珍惜自己的會員身份,從而生產優質內容,而其他潛在會員會被優質內容吸引,積極加入社群。在為期兩年的封閉測試階段,知乎累積了40萬用戶,逐漸沉澱成了精英階層的知識場。

到了2012年底,知乎創始人周源開始思考一個問題:“知乎以後要幹什麼?我們當時回答是要做一個服務大眾的產品”。2013年3月,知乎向公眾開放註冊,不到一年的時間裡,用戶數翻了10倍,2016年,知乎的用戶數已經增長至5000萬,翻了一百倍不止。

大批量用戶湧入的同時,知乎為了確保用戶質量引入高效的清掃制度,清除惡意干擾的樣本,形成機器預判。據易觀千帆2016年的調查數據顯示,知乎的用戶仍以高消費者和中高消費者為主,佔比高達75%。

在“得屌絲者得天下”的互聯網發展早期,用戶就等於流量,然而隨著移動媒體的升級,內容領域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正如周源所說:“用戶的需求從簡單娛樂,變為通過互聯網解決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問題,競爭也從流量轉向了質量+流量”。

儘管知乎團隊也在限制帶流量的內容,但隨著用戶數量突破2億大關,內容質量下降的趨勢也越來越難以阻擋,知乎大V的出走風波,“知乎,分享你剛編的故事”這樣的標籤,似乎都在佐證,知乎難以平衡內容的質與量。

而"社區水化”並沒有讓知乎一蹶不振,在擁有流量的同時,知乎開始了下沉的探索。近些年來,知乎陸續推出了類似微博的“想法”版塊,類似小紅書的導購類社區產品“CHAO”,2018年,周源在全員郵件中提出,要讓知識普惠到更廣泛的人群,今年10月,知乎直播正式上線,彈幕、對談、提問的功能,也讓知乎有了“快手”的影子。

從目前來看,知乎既不想失掉格調做下沉,又想吸引流量實現變現。究竟以怎樣的方式做商業化,知乎還在不斷調整。一如周源所說:“商業化的變現,並不一定會影響專業和中立,這兩者並沒有天生矛盾的關係,在商業化的探索過程中,知乎的確會遇到一些問題和質疑,我們會不斷去優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