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古港庵埠 商貿發達

古港庵埠 商貿發達庵埠古稱龍溪都,地理位置絕佳,位於韓江、練江、榕江三江出海口交匯點不遠處,梅溪在這裡分兩叉,一由溪東港出海,一由鷗汀港(亦稱東港)出海,海上交通相當便利,所以庵埠就成為潮州的主要對外貿易港口,庵埠港曾為潮州府對外貿易的主要集散地,是府城與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門戶。

庵埠位於韓江西溪下游的河道分汊梅溪河西側,緊靠鮀濟河,這裡古稱龍溪都,北宋時還是濱海地方。庵埠地理位置絕佳,位於韓江、練江、榕江三江出海口交匯點不遠處,梅溪在這裡分兩叉,一由溪東港出海,一由鷗汀港(亦稱東港)出海,海上交通相當便利,所以庵埠就成為潮州的主要對外貿易港口,與潮陽關埠、達埠(今達濠)統稱為古代潮州三埠(埠即為集市)。

宋徽宗大觀四年(1110),這裡開始形成村落聚居,最先是郭姓在這裡創立郭隴鄉。到了南宋年間,村落聚居逐漸增加,那時庵埠以南還是一片海灘地,海水一直延伸至桑浦山腳,海船也經常在此停泊,據考古發現,庵埠有鹹魚踏頭、鹽踏頭等古代碼頭遺址,併發掘出古船、古錢和茶葉的殘渣。

據《潮州府志》記載:“庵埠集百貨之舟,如蜂屯蟻聚”。到了宋代末年,庵埠以南的海灘慢慢成為陸地,並形成鹽場。南宋寧宗嘉定十四年(1220),潮州水軍移駐鮀浦場“以扼海道”,控制進出庵埠的海船航道。

作為韓江重要的出海口,庵埠境內擁有發達的內河網絡,使其成為聯繫各出海港口與內河碼頭的最佳中轉站。明朝政府實施海禁政策,但是庵埠一帶依舊有很多私人海上貿易,尤其是到了明代後期,庵埠的海上貿易,已有一定基礎,其時梅溪出海處東港、西港與溪東港都沒有埠市,據李書吉《澄海縣誌》卷八“埠市”記載當時“商賈舟船所聚,興販所集”,十分繁榮。而隨著清初開放海禁,庵埠商貿往來更加發達,庵埠港也進入了一個全盛時代,周碩勳《潮州府志》,卷三十四“關隘”也提到這裡“實為海、揭、潮、澄四縣之通市”。因此清政府也在庵埠開辦造船廠和官辦商業鹽廠,其中庵埠造船廠與運司、河南、海口、芷蓼造船廠並稱為清代廣東五大官營造船廠。清代素有“籌臺宗匠”之稱,藍鼎元曾任職於潮陽、普寧二縣,他也曾對庵埠港的繁華做出過這樣的評價:“城南六十里為庵埠,邇海噬,煙火萬家,商賈百貨所集也。”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政府宣佈廣東的廣州、江蘇的松江、浙江的寧波、福建的泉州開闢為對外貿易港口,並在廣東設立了粵海關,同時在廣東沿海設立了7個總口,潮州府屬的海關總口就設在庵埠。清乾隆十五年(1750),粵海關監督派員駐管潮海關總口,潮汕各地陸續設立關口徵收關稅,如今庵埠依舊保存著雍正八年(1730年)設立的“庵埠海關地界”石碑。後來,閩、浙、江三海關被清政府關閉,粵海關便成為全國對外通商的唯一口岸。因此,來往於庵埠港的商船日益增加,進口的大米、胡椒、暹綢等,出口的潮州陶瓷、潮繡、菜籽、潮州柑等,轉運的藥材、松香等,滿載各種農產品與手工業品的商船都經於此。由此可見,庵埠港曾為潮州府對外貿易的主要集散地,是府城與海上絲綢之路的聯繫的一個重要門戶。

但是,由於溪東港前內海的淤積,導致庵埠港主要商貿港地位的衰退,商船停泊地點逐漸外移,庵埠港的地位也開始被汕頭港所取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