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古港庵埠 商贸发达

古港庵埠 商贸发达庵埠古称龙溪都,地理位置绝佳,位于韩江、练江、榕江三江出海口交汇点不远处,梅溪在这里分两叉,一由溪东港出海,一由鸥汀港(亦称东港)出海,海上交通相当便利,所以庵埠就成为潮州的主要对外贸易港口,庵埠港曾为潮州府对外贸易的主要集散地,是府城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门户。

庵埠位于韩江西溪下游的河道分汊梅溪河西侧,紧靠鮀济河,这里古称龙溪都,北宋时还是滨海地方。庵埠地理位置绝佳,位于韩江、练江、榕江三江出海口交汇点不远处,梅溪在这里分两叉,一由溪东港出海,一由鸥汀港(亦称东港)出海,海上交通相当便利,所以庵埠就成为潮州的主要对外贸易港口,与潮阳关埠、达埠(今达濠)统称为古代潮州三埠(埠即为集市)。

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这里开始形成村落聚居,最先是郭姓在这里创立郭陇乡。到了南宋年间,村落聚居逐渐增加,那时庵埠以南还是一片海滩地,海水一直延伸至桑浦山脚,海船也经常在此停泊,据考古发现,庵埠有咸鱼踏头、盐踏头等古代码头遗址,并发掘出古船、古钱和茶叶的残渣。

据《潮州府志》记载:“庵埠集百货之舟,如蜂屯蚁聚”。到了宋代末年,庵埠以南的海滩慢慢成为陆地,并形成盐场。南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0),潮州水军移驻鮀浦场“以扼海道”,控制进出庵埠的海船航道。

作为韩江重要的出海口,庵埠境内拥有发达的内河网络,使其成为联系各出海港口与内河码头的最佳中转站。明朝政府实施海禁政策,但是庵埠一带依旧有很多私人海上贸易,尤其是到了明代后期,庵埠的海上贸易,已有一定基础,其时梅溪出海处东港、西港与溪东港都没有埠市,据李书吉《澄海县志》卷八“埠市”记载当时“商贾舟船所聚,兴贩所集”,十分繁荣。而随着清初开放海禁,庵埠商贸往来更加发达,庵埠港也进入了一个全盛时代,周硕勋《潮州府志》,卷三十四“关隘”也提到这里“实为海、揭、潮、澄四县之通市”。因此清政府也在庵埠开办造船厂和官办商业盐厂,其中庵埠造船厂与运司、河南、海口、芷蓼造船厂并称为清代广东五大官营造船厂。清代素有“筹台宗匠”之称,蓝鼎元曾任职于潮阳、普宁二县,他也曾对庵埠港的繁华做出过这样的评价:“城南六十里为庵埠,迩海噬,烟火万家,商贾百货所集也。”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政府宣布广东的广州、江苏的松江、浙江的宁波、福建的泉州开辟为对外贸易港口,并在广东设立了粤海关,同时在广东沿海设立了7个总口,潮州府属的海关总口就设在庵埠。清乾隆十五年(1750),粤海关监督派员驻管潮海关总口,潮汕各地陆续设立关口征收关税,如今庵埠依旧保存着雍正八年(1730年)设立的“庵埠海关地界”石碑。后来,闽、浙、江三海关被清政府关闭,粤海关便成为全国对外通商的唯一口岸。因此,来往于庵埠港的商船日益增加,进口的大米、胡椒、暹绸等,出口的潮州陶瓷、潮绣、菜籽、潮州柑等,转运的药材、松香等,满载各种农产品与手工业品的商船都经于此。由此可见,庵埠港曾为潮州府对外贸易的主要集散地,是府城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联系的一个重要门户。

但是,由于溪东港前内海的淤积,导致庵埠港主要商贸港地位的衰退,商船停泊地点逐渐外移,庵埠港的地位也开始被汕头港所取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