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躬耕於南陽”究竟是在南陽還是襄陽?

四氪新媒體


首先,現在有爭議,小青年作為南陽人,也只有接受這個現實!爭議雙方是南陽和襄陽,並且襄陽的宣傳力量比南陽大的多,這是客觀事實!那麼,諸葛亮“躬耕於南陽”究竟是躬耕於今天的南陽還是襄陽呢?小青年認為,諸葛亮躬耕地在南陽,而不是襄陽!下面小青年從幾方面分析一下!

第一:諸葛亮自述,出師表雲:“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襄陽人也認為,諸葛亮躬耕於南陽鄧縣之隆中,無論是鄧縣或者臥龍崗,現在依然屬於南陽!至於襄陽人所說的隆中屬於襄陽,那就另當別論。襄陽和南陽當時是平級別的,作為萬世景仰的智聖,諸葛亮不可能分不清自己躬耕於哪裡!

第二,襄陽人所說躬耕於襄陽臥龍崗,其實,襄陽臥龍崗實乃阿頭山,改為臥龍崗時間不長!而南陽臥龍崗,自諸葛亮死後,有其部下黃權所建草廬以示紀念,至今已有1800年曆史,歷朝歷代名人名士瞻仰諸葛亮遺蹟多如牛毛!李白:餘亦南陽子,時為梁甫吟!白居易:魚到南陽方得水,龍飛天漢便為霖!民族英雄岳飛更是在南陽手書出師表!而襄陽則是乏善可陳!全是近代產物,包括臥龍崗!

第三,襄陽人一直認為教科書上所註釋:南陽,今襄陽。豈不知,為了這個註釋,襄陽人花費了多大的人力財力,特別是財力,不斷的遊說,才堂而皇之的將這個註釋搬上教科書。好歹,現在教科書已經正本清源!順便說一句,財力可是襄陽人自己說的!其最終目的是為了發展襄陽的經濟,目的可嘉,手段不提倡!

其他還有哪些補充的,小青年學識有限,只是拋磚引玉,希望更多有識之士發聲,以正歷史!謝謝!


宛楚小青年


襄樊為搶諸葛亮躬耕地篡改了哪些東西? ①把岳飛過南陽,夜宿臥龍崗書寫的《出師表》拓片搞走,把題跋裡“過南陽,夜宿臥龍崗"字抺掉…掛到襄樊"隆中"。 ②諸葛亮死200多年後,根據襄陽習鑿齒一句:好像(號曰)城西二十里有亮宅。把叫了幾千年阿頭山改為隆中山,1893年又改為古隆中。(孔明一輩子沒提過,到死也不知道隆中在哪) ③2002年3月下文再把泥嘴鎮改為臥龍鎮。 ④2010年11月26日又把襄樊改襄陽,⑤2003年五次去北京人教出版社“公關活動"將《草廬對》篡改《隆中對》,把南陽註解為襄樊一帶(詳見《襄樊晚報》2003年7月18日報道市長親自去)。 後覺得不爽,聽說下一步要直接改稱湖北省諸葛亮市。 ⑥1990年襄陽象跑項目一樣,商請中風一年多的地理"磚家"譚其驤寫下"隆中歸南陽郡…"題詞,襄陽立即刻在石頭上,如今豎在"隆中"門口。譚磚家不久中風復發,說了假話被諸葛亮召去陰間贖罪。 ⑦襄樊丁寶齋編《隆中志》時,收錄的古詩涉及南陽諸葛躬耕地的字詞,竟敢全部篡改為隆中,無恥之極。(這人屬於不負責任的垃圾學者) 就連金庸筆下虛構的郭靖,黃蓉也編入當地名人錄。在襄樊雕像了。 針對襄樊不停造假歷史,作家二月河在《南陽把諸葛亮讓給誰》文中說:一、歷史不是泥巴捏的;二、歷史不屬於有錢人。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諸葛亮的“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這裡面的南陽,既不是指現在的南陽市,也不是指現在的襄陽市,而是指南陽郡。

而南陽郡放到現在,就差不多是南陽市的大部,還有襄陽市的北部,可以是這樣說,現在的南陽市是南陽郡的一半左右,在南陽郡,不意味著在南陽市,也有可能在其他的市,比如現在的襄陽市。

最直接的證據,那就是裴松之注三國志所引的內容:

【漢晉春秋曰: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我們來簡要的分析這句話,諸葛亮的家,也就是躬耕地,是在南陽郡的鄧縣,位置在襄陽城西的二十里,叫做隆中。

有的人認為諸葛亮的家與躬耕地,還有寓居地都不是一個地方,對於這種說法,都沒有反駁的必要的,諸葛亮隱居,他的躬耕地肯定不會遠,不可能一個在南陽臥龍崗,一個在襄陽隆中吧。

而雖然隆中在襄陽城西二十里,但是隆中確屬於南陽郡,並不屬於襄陽城所在南郡。

有的人認為,南郡與南陽郡不是以漢水為界嗎?北面為南陽郡,南面為南郡,但是那個劃分是幾百年前的劃分,在說,那個只是大概的劃分,事實證明,有五六個縣就在漢江的南岸,所以隆中因為在南岸,所以不可能屬於南陽郡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

那我們再來說幾個,幾個比較支持襄陽郡的證據。

第一,臥龍崗這個詞是出現在元代,而在元代以前根本沒有,也沒有諸葛亮在宛城臥龍崗活動的記載。

第二,諸葛亮的親朋好友都在襄陽,比如諸葛亮的兩個姐姐都嫁給了襄陽的豪族,自己也娶了襄陽的黃氏,徐庶,龐統,司馬徽,龐德公也都在襄陽。

第三,南陽在建安年間,是屬於戰亂地區,而荊州的襄陽是比較安全的地方,另外諸葛亮的叔父也是投奔劉表來的,而劉表就在襄陽。

第四,南陽宛城此時在曹操手裡,劉備不可能跑到曹操的地盤去三顧茅廬。

另外還有多處記載指明諸葛亮的家是在漢水以南,這邊就不在引述了。

當然,如果有其他證據指現南陽臥龍崗說,也歡迎回復,一起討論。


歷史簡單說


打開頭條,一位叫“臣本布衣躬耕淤南陽,,, ”的”文章”出現在眼前。看了一遍以後覺得,這哪是學術交流啊?怎麼像七十年代生產隊分紅薯分不均,在地裡社員們在吵架。滿嘴胡言亂語,口氣還高。這種氣氛,可以說敗壞了頭條的學術環境。同時,還有一些跟隨者搖旗吶喊。如果用這種思維方法對待當前的社會,南陽可能還會沉淪(當然不會,這是少數)。不要忘記六十年代開介紹信到處討飯的歷史!


過多的不想說了我就把國務院1986(104)號文件,向這些“社員”宣讀一下,讓他們學習學習。
該文件是公開發表,任何人都可以看。但是,光看不行,還需要按照國務院文件精神,要求各地“認真執行。”
所謂執行就是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同時,大家要知道,這種認定,還是一種法律認定。有法律知識的人應該明白什麼意思。
文件明確認定:襄陽“隆中諸葛亮故居”


。對於襄陽隆中的名字國務院為什麼這樣寫?稍微有知識的人,就應該明白。
當然,國務院也認定:南陽是歷史文化名城。


最後,希望中國的公民們,要愛國。愛國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尊重自己的政府。比如,襄樊市(地區級的,不含縣級的。當時,縣級的上面還有襄陽地區)在歷史的長河中僅僅十七年,然後經國務院批准,襄樊市更名襄陽市。這個決定是國家決定的,有一些人對於襄樊市更名襄陽市信口開河,這是錯誤與違法的。大家要記住,國務院的認定,具有法律效應,這是基本常識。特別一些噴子,更應該注意。要知道,哪些可以說,哪些不能夠說,這可以看出一個人、一個地區的文化水平,法律意識,文明程度。如果不怕丟人,你就噴吧!噴後,終究一天你會明白,後悔。當然,還會給自己的家鄉丟人。





峴山石頭


這個話題在悟空問答也是反覆出現。其實要弄明白答案也並不難,這就是一個古今地名的問題。東漢的南陽是個郡,郡大概類似今天的地級市,下面統轄若干個縣,但是南陽郡比今天的南陽市又要大很多,放到今天已經延伸到了湖北、陝西的若干區域。比如漢光武帝劉秀,是南陽郡蔡陽縣人。這個蔡陽,就在今天湖北襄陽地區的棗陽市一帶,但說劉秀是南陽人當然沒錯。所以,諸葛亮躬耕地必須鎖定在南陽郡的具體位置。

最直接的證據就是西晉習鑿齒的《漢晉春秋》,上面說隆中在南陽鄧縣,具體位置是襄陽城西的二十里。襄陽城西十公里的位置,放到今天當然就是湖北省襄陽市,而絕對不會在河南省南陽市。何況,諸葛亮的社會關係,龐山民、龐統、蔡瑁這些人也都活躍在襄陽;而今天的南陽市一帶是什麼情況呢?南陽市區在當時叫宛縣,這個名字大家也很熟了,軍閥張繡曾經割據的地方,但是官渡之戰之前張繡就投降曹操了。

所以很明顯,隆中在當時的南陽郡鄧縣而非宛縣,今天的湖北省襄陽市而非河南省南陽市;但宛縣又是南陽郡的郡治,所以後世在宛縣修建臥龍祠紀念也並沒錯,這就是南陽諸葛廬的來歷。


林屋公子


有點地理常識或者去過襄陽南陽的人就能判斷出躬耕地是在現在的襄陽。首先從地理上說,三國時襄陽屬於南陽郡管轄,南陽郡相當於省一級的單位,而襄陽只是其下面一個城市。後來諸葛亮到了西蜀,對外宣稱肯定說自己當初躬耕於南陽,就好比新鄉去廣東打工,對外一般都會說自己是河南人,而不會直接說自己是新鄉人。其次是兩地實際的狀況來說,襄陽隆中離城市距離合適,依山傍水是更適合隱居之地,而現在南陽的臥龍崗就挨著南陽市區就算離老宛城也很近,那個地方連小山坡都算不了,怎麼隱居。一句話,以前的襄陽是屬於南陽郡管轄,而現在的襄陽和南陽是平級關係,導致了這個爭議的產生。而實際的躬耕地不用爭,自己實地去看看就知道了。


輝44995429


公元227年,諸葛亮在向蜀後主劉禪呈遞《出師表》時,並沒有想到僅僅因為自己寫的兩個字,竟然導致後世爭論了一千八百年,兩個互為唇齒的兄弟城市開始沒完沒了地掐架。如果“多智而近妖”的諸葛亮能預料到這事兒,估計會在這倆字後面加上一個註釋。

這兩個字是什麼呢?南陽。

諸葛亮的原話是:“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諸葛亮自己都說了躬耕之地是在南陽,那有什麼問題嗎?

在諸葛亮活著和死後不久,這個問題還沒有人追究;但在諸葛亮死後一百年,東晉時期的人已經搞不清楚這個問題了。現在我們能看到的除諸葛亮自述之外最早記載諸葛亮躬耕地的官修正史,是《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東晉王隱《蜀記》。上面說:

“晉永興中,鎮南將軍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閭,命太傅掾犍為李興為文曰:‘天子命我,於沔之陽,聽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登隆山以遠望,軾諸葛之故鄉。’”

史書上說,隆中是諸葛亮的家。《漢晉春秋》上說,隆中在襄陽城西邊二十里。那麼,問題來了。諸葛亮自己說自己家在南陽,怎麼這裡說的是襄陽?這個家就是他曾經的躬耕之地嗎?三顧茅廬的故事,是發生在這裡嗎?此處還有一個問題,“沔之陽”,即漢水北岸,但今天的隆中在漢水南岸,南陽才在漢水北岸,難道是這個鎮南將軍劉弘走錯了地方?

這個故事要從頭講起。諸葛亮既不是湖北人,也不是河南人,他是山東人。諸葛亮出生于徐州琅琊陽都,今屬山東臨沂市。因其父早逝,他追隨叔父諸葛玄投奔荊州劉表。劉表這個人,史書上說他“外寬而內忌”,外表寬厚、和藹,實際上心胸狹窄,雄猜多疑,像龐統、徐庶、司馬徽、伊籍這樣的才子謀士,都居住或者曾經活動在劉表的轄區,但都未能被劉表重用。諸葛玄投奔劉表後,實際上也未能得到重用。等到諸葛玄一死,年幼的諸葛亮失去生活保障,不得不自謀生路。所謂的“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是才子瀟灑的隱逸之舉,實際是自謀生路的不得已選擇。諸葛亮的躬耕生活從諸葛玄死去的建安二年就開始了,直到他被劉備邀請出山,這十年間一直過著半耕半讀的生活。

劉表治荊州時,他的治所在襄陽。換成當代語言,如果荊州是個“省”,它的“省會”在襄陽。襄陽的對面是樊城。劉備走投無路,投奔同宗的劉表,被劉表安排到新野駐紮。新野在宛城的南面,襄樊的北面。


現在,問題來了。如果諸葛亮住在襄陽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劉備從新野跑到隆中去拜訪諸葛亮,實在是有點太遠了。因為兩地直線距離超過百里,實際距離要更遠,其間還要乘船過漢水,按照當時的交通條件,劉關張三兄弟必須天不亮出門,一路不吃不喝急行軍,這樣才能在夜裡或者第二天見到諸葛亮,又怎麼能當天往返呢?而且以當時的政治生態,劉備又要經過劉表及其親信居住的“省會”,三次幹冒軍紀和政治風險,不合現實。

那麼,似乎可以判斷。三顧茅廬的故事應當不是發生在襄陽。

襄陽城西的隆中只是諸葛亮曾經居住過的地方,可能是他遊學時一個臨時的家,也可能是他出山之後的暫居之所,總之,他與劉備第一次相遇的地方,應該另有他處。

那麼,諸葛亮與劉備相遇的地方是在南陽嗎?

諸葛亮與劉備第一次相遇的地方,需要滿足四個條件:第一,符合諸葛亮自述的“躬耕於南陽”;第二,不在劉表的治所襄陽;第三,是在宛城的南面;第四,符合《三國志》記載的“沔之陽”,即漢水的北面。那麼,這是哪裡呢?

只有一個答案同時符合以上四種條件,這就是劉備自己的防區——新野。新野屬於南陽郡,同時,只有在劉備自己的防區內,他才可以來去自由,隨時去拜訪諸葛亮。


歷史研習社


關於諸葛亮躬耕地,襄陽說最早記錄約出現在習鑿齒之襄陽耆舊記,那麼,我們來看看襄陽耆舊記

先看諸葛亮和習鑿齒之生活年代

諸葛亮,公元181-234。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

習鑿齒,公元328-412,襄陽人

兩者相距近150年

在看襄陽耆舊記之紕漏

習鑿齒 著 襄陽耆舊記

卷一 王逸

王逸,字叔師,南郡宜城人。

虎道人注:東漢桓帝時為官

卷一 王延壽

王延壽,字文考。作《靈光殿賦》。

虎道人注:東漢140-165年

卷二 馬良

馬良,字季常,襄陽宜城人也。

卷二 向朗

向朗,字巨達,襄陽宜城人。

虎道人注:宜城到底是南郡的還是襄陽的?

卷三,中廬山

中廬侯國,古盧戎也。縣西山中,有一道。漢時,常有數百匹出其中。馬形皆小,形似巴﹑滇馬。

三國時,陸遜攻襄陽,又値此穴中有數十匹馬。遜載還建業。蜀使來,有五部兵家滇池者,識其馬色,雲“亡父所乘”,對之流涕。

虎道人注:傳說乎?

卷三 荊山

荊山,有石室,相傳卞和宅也。

虎道人注:相傳?

卷三 石樑山

襄陽石樑山,起白雲則雨,黃雲則風,黑雲則蠻多病。

虎道人注:有妖怪?

卷四 北津

楚有二津,謂:從襄陽渡沔,自南陽界出方城關是也,通周﹑鄭﹑晉﹑衞之道

虎道人注:襄陽,南陽轄區弄明白了?

卷四 樂宅戍

南陽城南九十里,有晉尚書令樂廣故宅。

卷四 三公城

宛城南三十里,有一城,甚卑小,相承名“三公城”。

虎道人注:寫襄陽記呢,南陽城南30裡,90裡就到襄陽了?另,南陽到底是宛城還是南陽城?

卷五 劉弘

劉弘,字和季,沛國相人也。

虎道人注:西晉236-306年,曾為鎮南大將軍,轄荊州,安徽人

襄陽記另記錄外地荊襄為官者多人,為嘛不錄諸葛亮?

另,襄陽耆舊記又云:

襄陽有孔明故宅,有井,深五丈,廣五尺,曰葛井。堂前有三間屋地,基址極高,雲是避暑臺。先有人姓董,居之,滅門,後無復敢有住者。

同為習鑿齒著作之 漢晉春秋 錄:

漢晉春秋 卷二 獻帝

先主見諸葛亮於隆中。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虎道人注:諸葛亮家所在地號曰隆中,漢晉春秋記載隆中屬南陽,襄陽耆舊記又屬襄陽,凌亂中?

看了上面的,你覺得習鑿齒所著可以做為依據嗎?

若各位讀者有早於習鑿齒記錄之文獻,歡迎討論。若晚於習鑿齒記錄,虎道人不一定有時間逐個回覆了。後人總依前人云。


虎道人詩風


《出師表》雲‘’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有武侯自述背書,臥龍名號佐證,在沒有任何初始典藉或文物認證諸葛亮躬耕地確切位置的背景下,南陽臥龍崗作為諸葛亮躬耕地,較之歷史上從未歸屬南陽或古南陽郡的襄陽隆中更有說服力;歷代頌揚躬耕地的詩詞歌賦,與南陽臥龍崗相關聯者數倍於襄陽古隆中即是旁證。

(襄陽古隆中:

不要迷戀哥,哥只是個傳說)

相應地,襄陽(古)隆中做為東晉襄陽人習鑿齒命名、出現於十七世紀中葉(清康熙年間)的諸葛亮‘’故居‘’及‘’襄陽說‘’力挺的‘’躬耕地‘’,其文物價值遠遜南陽臥龍崗武侯祠,但其文化傳承和紀念意義與南陽臥龍崗相比不遑多讓;兩處“躬耕地”爭議數百年,相映成趣,為三國文化的發揚光大作出了各自的貢獻;兩地共同晉身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即是例證。

遺憾的是做為爭議一方的’’襄陽說‘’者,為地域私利,罔顧爭議事實,企圖用偷樑換柱,移花接木的招式獨佔躬耕地名頭:

一、稱‘’亮家‘’在襄陽隆中(事實:①諸葛亮生前根本不知‘’隆中‘’為何;陳壽《三國志》通篇無‘’隆中‘’二字出現。②王隱《蜀記》最早記述‘’亮故宅‘‘’’隆中‘’在‘’沔之陽‘’,與襄陽無關;③‘’襄陽說‘’源頭、習鑿齒在《漢晉春秋》裡‘’號曰‘’(聽人說)的‘’亮家‘’隆中既在‘’南陽之鄧縣‘’,又在漢水南岸,與‘’沔之陽‘’矛盾,又與自己認可的‘’自漢以北為南陽‘’前後齟齬,不足為信。)

二、聲稱古南陽郡管轄今襄陽隆中(事實:①習鑿齒《漢晉春秋》:自漢以北為南陽,自漢以南為南郡‘’;②司馬光《資治通鑑》:‘’初,琅邪人諸葛亮寓居襄陽隆中。‘’——隆中在漢水南,歸襄陽)。

三、由以上一、二步做鋪墊,推理出‘’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之躬耕地即為襄陽隆中(邏輯BUG:為什麼不可以指同屬漢末南陽郡的南陽武侯祠或其它地方?神邏輯嘛!你‘’襄陽說‘’是武大郎開店麼)。

這就是歷代‘’襄陽說‘’者窮經皓首、用習鑿齒的‘’亮家……號曰隆中‘’生硬粘合‘’躬耕於南陽‘’的大致過程,其間種種移花接木的證據拼接,令人歎為觀止。

說回正題。‘’襄陽說‘’的軟肋之一就是權威史籍、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裡‘’初,琅邪人諸葛亮寓居襄陽隆中‘’一語,點明瞭隆中歸屬曹操設立的襄陽郡而非南陽郡,直接打臉‘’襄陽說‘’學者‘’躬耕南陽即襄陽隆中‘’的論調,踩到了‘’襄陽說‘’痛腳,而‘’襄陽說‘’學者又不敢把權威史藉裡不利己方觀點的記述習慣性地扣之以‘’偽造”罪名(恐貽笑世人),於是便有了‘’襄陽說‘’信徒、襄樊學者丁寶齋先生引述《資治通鑑》‘’初,琅邪人諸葛亮寓居襄陽隆中‘’一語時隱去襄陽二字後,拿來為‘’襄陽說‘’背書的尷尬笑話。

還是這位丁仁兄,在他主編的《隆中志》第101頁收錄有唐代胡曾的一首詩《隆中山》,詩詞內容如下:世亂英雄百戰餘,孔明方此樂耕鋤。蜀王不自垂三顧,爭得先生出舊廬。

此詩來源何處?筆者查閱《全唐詩》,在卷647-28也找到一篇胡曾的詩《詠史詩·南陽》,詩詞內容仍然是:世亂英雄百戰餘,孔明方此樂耕鋤。蜀王不自垂三顧,爭得先生出舊廬。

這首《全唐詩》裡胡曾《詠史詩·南陽》和《隆中志》裡胡曾《隆中山》是同一首詩呀,怎麼題目變了?原來胡曾詠南陽(武侯祠)的著名詩作,被丁先生以另一個名字收進自己主編的《隆中志》了。驚喜不驚喜?看官自己品味吧。

另一著名糗事,是‘’襄陽說‘’盲從者誣指存世幾百年的武穆手書前後《出師表》所題跋文,系南陽先人偽造(跋雲:‘’紹興戊午,秋八月,望前,過南陽謁武侯祠,遇雨,遂宿祠內。……出紙索字,揮涕走筆不計工拙,稍舒胸中抑鬰耳。岳飛並識‘’)。諷刺的是,跋文和正文一體的南陽臥龍崗武侯祠武穆手書碑刻,被襄陽方面去掉跋文並復刻後,安放在古隆中(‘’古蹟克隆中心‘’不只是說說而己)。用自己打‘’假‘’過的碑刻來證明自己正統,匪夷所思。

做著冒名頂替之事,又竭力幻化為正主,再聲色俱厲打壓受害者。斷章取義、指鹿為馬、偷樑換柱、移花接木、吃幹抹淨、贏者全拿,歷代‘’襄陽說‘’學者這思維、演技恐怕連嶽掌門都只能甘敗下風。窺斑知豹,‘’襄陽說‘’學者的隆中沙文主義思維,在此事例上又活色生香了一番。

”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辯襄陽南陽”。湖北人顧嘉蘅在南陽知府任上寫於南陽臥龍崗的騎牆聯,神助推‘’襄陽說‘’聲勢;襄陽人見獵心喜,南陽人徒呼負負,諸葛廬一聲嘆息。

‘’躬耕南陽‘’做為華夏文明史璀璨印記,千百年來深入人心。某地試圖把‘’南陽諸葛廬‘’劫持到古隆中‘博古架上,大抵是南柯一夢。

關於襄陽古隆中地區在東漢時的歸屬,東晉襄陽人習鑿齒雲”秦兼天下……自漢以北為南陽,自漢以南為南郡,漢因之”。可見古隆中在東漢南郡地盤上,與“躬耕於南陽”無涉。

東漢“天下第一大郡”南陽郡又稱”南都”、”帝鄉”,南陽城(宛)是當時規模僅次於洛陽的政經文化大都會。李白《南都行》將其描述為“高樓對紫陌,甲第連青山。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反觀東漢襄陽城,在荊州末代刺史劉表於189年自漢壽移駐之前,是一座小縣城,在劉表移駐的短短二十年,襄陽做為荊州行政、軍事總部,社會相對安定、政治地位有所提高,但在經濟、文化方面仍應是乏善可陳,北方名士至荊州避亂者眾、投表者無,即是明證。

荊州是一個大的行政區域概念,投荊州劉表並不意味著定居襄陽。劉備投了荊州劉表,駐荊州南陽郡新野;諸葛亮隨叔父玄投荊州劉表,自述“躬耕於南陽”。這些是正史記載有據可查的,襄陽說者沒法改變,只能找一些野史、民史杜撰的諸葛亮師友司馬徽、徐庶、崔州平、孟公威等人(均為到荊州避亂的北方人)在襄陽活動交遊的橋段,給諸葛亮”躬耕襄陽隆中”做鋪墊。從東晉襄陽人習鑿齒開始,襄陽民史、民間故事歷經數百年,編織了一個細密的諸葛亮”襄陽朋友圈”,樸實的襄陽老鄉把故事當成正史到處宣揚,確實夠鄉愿。

南陽北紫山有鳳雛臺遺址,相傳為襄陽人龐統師從水鏡先生時居住生活之地。襄陽說者和襄陽老鄉不妨去憑弔一下,再慎終思遠一番,只是別再克隆到襄陽當原版宣傳就好。

(文明跟貼,理性思辨!)


望峰鳶


一部精彩的《三國演義》形象的刻畫了一位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物---諸葛亮,也引起後代世人關於諸葛亮躬耕之地的千年爭議。

南陽人拿著出師表說諸葛亮“躬耕於南陽”,襄陽人說南陽在漢代叫宛,諸葛亮說的南陽指的是南陽郡;襄陽人說有襄陽有古隆中,南陽人說隆中不屬於南陽郡,屬於南郡;襄陽人又搬出東晉史學家習鑿齒的《漢晉春秋》,“亮家……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南陽人說習鑿齒是襄陽人,他所說的自相矛盾不可信……反正各說各有理,誰也說服不了誰。那諸葛亮種地的地方到底在哪裡呢?

一千多年了,那麼多博學大儒甚至連皇帝出面都沒能解決的問題,本人才疏學淺,也沒那麼大本事,也不想去扒史書典籍,再說了即使扒了也解決不了。

從古到今,各種人的各種說法都有,後人引用前人的說法,然後又被後面的人引用,中間有很多個人的一些看法,到底哪種說法可信度更高,這又會牽扯出一連串更多的問題。

這個問題本質上來說是由於在古代社會戰亂導致該地區行政區劃的頻繁變動引起的。既然爭議已起,在缺少足夠詳細和連續的古代行政區劃記錄的情況下,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太難了。

我們就僅僅從諸葛亮身邊的這些人入手,以一個普通人的視角上來說點簡單的想法,算是自娛自樂吧,不作為辯論依據。

先大概看下那個時期和諸葛亮有關的人和事:公元199年,著名的官渡之戰前,袁紹領兵十萬準備南下進攻曹操,這時候劉備在幹什麼呢?他一看開始亂了就想趁火打劫,於是起兵準備和袁紹合夥夾擊曹操,為啥不和曹操一起去打袁紹呢?袁紹比曹操勢力更大啊,打架得挑弱的幹,劉備很清楚。

和曹操相比,劉備那時候還只能算小蝦米,曹操一怒之下,決定先把劉備收拾了,免得兩線作戰而分心不能全力對付袁紹。曹操很生氣,後果很嚴重,結果劉備潰敗,關羽被迫投降。劉備只好去投奔袁紹了,結果沒想到等曹袁對壘官渡之戰結束,袁紹敗得很慘。

劉備沒辦法只好逃往荊州,投奔親戚劉表。劉表也擔心曹操的威脅,知道劉備手下有幾個能打的兄弟,就給了他一批人馬讓他駐紮在新野,不遠處就是曹操的地盤。

劉備是一心想幹大事的人呢,卻一直不順利挺鬱悶的,就到處打聽,想招募些厲害的人跟他一起創業。在拜訪襄陽的名士水鏡先生司馬徽之後,被告之這附近一帶有兩大牛人臥龍(諸葛亮)和鳳雛(龐統)。

司馬徽、龐德公、諸葛亮、龐統,徐庶這些人關係不錯,過往甚密。徐庶在司馬徽勸說之下投奔劉備,成了劉備的軍師,他也經常在劉備面前說諸葛亮很厲害。劉備求賢若渴,徐庶投其所好嘛,然後就有了三顧茅廬隆中對。。。再然後就又有了《出師表》,爭議就出來了。

首先,我們分析諸葛亮和劉備有個共同點,他們都是投奔的荊州劉表。劉備投奔劉表是暫時寄居以圖東山再起;諸葛亮是跟著叔父諸葛玄去的,諸葛玄在豫章郡當過太守也是比較有才能的,投奔劉表應該也是想做一番事業。

那麼,以一個普通人思維來看,諸葛亮他們叔侄一行人應該會在襄陽找個落腳的地方吧,畢竟劉表的辦公室在襄陽嘛。後來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又搬出襄陽去了南陽?那就不得而知,也是爭議之處。

第二,諸葛亮躬耕如果說真的足不出戶就知天下事,我覺得是最不可信的,那是神仙才有的能力。最起碼諸葛亮和司馬徽、龐德公、龐統,徐庶幾個人交往比較多是沒有爭議的,而他們幾個都住在襄陽,那麼,是不是也可以推斷一下諸葛亮住的地方應該也不會離他們太遠?

從今天的地圖上來看南陽和襄陽之間的距離約140公里,現在開車跑高速的話一個多小時就能到,但在古代交通工具不發達,路也不太好的情況下就比較慢了,如果說諸葛亮住在南陽的話,往返一趟襄陽怎麼說也得好幾天吧。或者說他和幾個朋友之間靠書信往來進行探討,而知盡天下大事的?

第三,假設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諸葛亮住在南陽,此前盤踞南陽的張繡和曹操在那裡打了很長時間,曹操的兒子曹昂和猛將典韋都死在那裡,可以想象一下應該打的挺激烈的。

作為普通老百姓,諸葛亮為何要跑到南陽這種戰亂之地種地而不選擇更安全的襄陽?難道是想近距離的瞭解張繡或者曹操,還是有別的原因?

另外,劉備駐紮在新野的時候,張繡已經降了曹操。寧可負天下人的曹操恨死了背後下手的劉備,在曹操眼裡劉備絕對是一個大威脅,不可能不派人密切關注他的行蹤。

而劉備三番五次的帶著幾個結拜弟兄大搖大擺的去拜訪諸葛亮,在曹操的地盤亂串,這中間沒有發生點別的故事,有點兒反常。

第四,諸葛亮的兩個姐姐嫁到了襄陽的豪門望族蒯家和龐家,他的叔父去世的時候,諸葛亮和弟弟諸葛均還沒成年,兩個姐姐不疼弟弟,讓他們跑到那麼遠、又有戰亂的南陽卻又是為什麼呢?

第五,年輕的諸葛亮收穫了他的愛情,取了黃承彥的女兒黃月英。黃承彥是湖北洪湖一帶的人和劉表是連襟,除了這層關係外,黃家也是很有勢力的。

老黃能主動把閨女嫁給諸葛亮,一定是發現諸葛過人之處,前途不可限量,遂投資於他,如果你是黃承彥你會同意讓你壓了注的女婿遠離劉表的權力中心嗎?

那從諸葛亮這方面來看,如果黃月英真如傳說中的很醜,那娶黃月英就是有一定的政治目的性了,這個一想就能明白,但是不容易理解的是他為什麼又要跑去南陽那麼遠的地方種地。難道真的是看不起劉表,不想跟他做事,去南陽準備投奔曹操或者別人?

其實,無論在襄陽還是南陽,除非有重大的考古發現提供有力的證據,要不然爭論依然會繼續存在,但是不管怎麼爭都改變不了諸葛亮是中國人的事實,還是網友說的好,各建各的廟,各收各的票,襄陽南陽和睦發財才是正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