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癱、腰疼、腦梗……找準病因給疾病“精準打擊”

記者吳文可

神經介入技術能夠通過選擇性造影、擴張成形、機械清除、藥物遞送等具體方法,對累及人體神經血管系統的病變進行診斷和治療。它是一種新興的微創臨床技術,為許多腦與脊髓血管疾病的治療開闢了新的思路和途徑。神經介入手術與傳統開放式手術相比,具有創傷小、適應證廣、手術時間短、術後恢復快等優點。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三病區主任孫光明就是這麼一位擅長神經介入治療的醫生,他堅持“找準病因,對疾病進行更精準的打擊”理念,救治了無數患者。 

面癱、腰疼、腦梗……找準病因給疾病“精準打擊”

孫光明主任和同事們一起探討病例

 細心問診,巧治面癱

不久前,25歲的林先生用涼水洗臉後準備去上班,突然感覺自己左邊臉頰有點僵疼,還出現了動作不靈的情況。急於上班的林先生並未在意,認為只是被涼水刺激到了,一會兒就沒事了。然而,幾天之後,林先生的情況並未好轉,反而出現了眼瞼閉合無力、口角歪斜的情況,林先生趕緊請假到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三病區就診。

接診的孫光明通過觀察林先生的面部症狀,判斷林先生應該是患上了面癱。但面癱的病因有很多,包括血管性病變、感染性病變、耳源性病變、外傷、面神經炎等。為了弄清楚林先生面癱的原因,孫光明對林先生進行了仔細的問診。結果發現,林先生作為一名程序員,不僅工作忙、經常久坐、疏於鍛鍊,還經常熬夜,有吸菸飲酒史,並且經常吃辛辣刺激的食物。最重要的是,林先生出現面癱症狀不久前還患過感冒。

根據問診情況,林先生被診斷為病毒性面癱,孫光明對其進行糖皮質激素抗病毒治療,沒過多久,林先生的症狀就出現了好轉。

孫光明介紹,面癱多發於秋冬季節,除了會導致口眼歪斜之外,還可能導致口角流涎、前額皺紋消失、味覺減退、耳後疼痛,甚至會影響聽力。孫光明提醒,面癱的預防要從身邊小事做起,如冬季注意保暖,飲食以清淡為主,少吃冷熱刺激的食物,平時注意休息,不要熬夜,戒菸戒酒,等等。另外,面癱的發生沒有年齡限制,但目前以年輕患者為主,有些早期症狀不典型,在洗臉、漱口時發現“嘴歪”,難免會有緊張、焦慮、恐懼情緒,擔心面癱影響自己的形象。因此,在面癱患者的治療中,需要醫生和患者家屬一起努力,緩解患者緊張、焦慮的情緒,使其能夠以良好的心態接受治療及護理。

詳細排查,揪出腰痛“元兇”

48歲的趙先生是一位高血壓患者,平時血壓控制良好。10月初,趙先生突然感覺脖子疼,並很快發展成腰部疼痛。在家人的陪同下,他到當地醫院就診,被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但治療多日病情卻未見好轉。為了擺脫腰痛的折磨,趙先生來到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求醫,在進行腰椎MRI檢查及神經系統檢查後,孫光明發現,趙先生腰疼並不僅僅是腰椎間盤突出那麼簡單。

孫光明介紹,他在查體時發現趙先生頸部較為僵硬,根據他多年的一線臨床經驗判斷,部分蛛網膜下腔出血病變患者也會出現頸項強直、疼痛。因此,除了頸椎病,還可能是蛛網膜下腔出血。隨後,他對趙先生進行了頭顱CT檢查,但CT檢查未發現出血,於是進行腰穿檢查,結果發現趙先生有血性腦脊液,檢查結果證實了孫光明的推斷。

蛛網膜下腔出血是指腦底部或者腦表面的病變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網膜下腔引起的一種臨床綜合徵。這種疾病的典型症狀表現為:突然發生劇烈頭痛,劇烈活動中或者活動後出現爆裂性、侷限性或全頭部劇痛,常伴有嘔吐。最後在為趙先生進行腦DSA檢查後發現,他是頸髓段硬脊膜動靜脈瘻導致的出血,所以趙先生初期表現為頸部疼痛,由於腦脊液循環,之後出現腰部疼痛,導致趙先生被誤診。所幸的是,在接受孫光明進行的神經介入治療後,趙先生並無大礙。

孫光明介紹,如果是顱內動脈瘤造成蛛網膜下腔出血,急性期的病死率約為30%,而存活者中1/3可能會出現復發,且其中60%在發病兩週內復發。發生一次出血,復發的概率較小。如果發生二次出血,病死率就高達30%~60%。如果發生三次蛛網膜下腔出血,一般病死率為100%。而如果是腦血管畸形引起的蛛網膜下腔出血,病死率為10%~15%。因此,蛛網膜下腔出血是一種比較危重的疾病,平時一定要注意預防,如合理飲食,適當運動,保持良好心態,控制血壓、血糖、血脂等,注意避免劇烈咳嗽和用力排便,以免出現動脈瘤破裂的情況。

神經介入治療,讓偏癱患者恢復正常生活

王女士是河南周口人,沒有不良嗜好和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她卻反覆出現腦梗塞,進而出現了偏癱,剛剛30歲的她就已經坐上了輪椅,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為了治療自己的病,王女士找到了孫光明。

經過仔細檢查,孫光明發現王女士出現反覆腦梗塞的原因是頸動脈蹼。孫光明介紹,頸動脈蹼是從頸動脈後壁突出,並延伸至動脈腔內的薄膜樣片狀物。作為一種病理狀態而出現的頸動脈蹼,發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但通過影像學檢查容易明確診斷。頸動脈蹼在彩超上可以看到頸動脈管腔狹窄或漂浮的薄膜;而在CTA軸位則表現為薄層隔膜,矢狀切面表現為沿著頸動脈球后壁腔內薄層充盈缺損;頸動脈蹼在DSA顯示最清晰,表現為頸內動脈後壁薄膜樣突起、造影劑排空延遲。

孫光明介紹,目前研究發現,每13例不明原因缺血性腦梗塞患者就可以發現1例存在頸動脈蹼,不明原因缺血性腦梗塞患者頸動脈蹼的檢出率是對照組的8倍。研究顯示,在病因不明,且小於60歲的53例腦梗患者中有4例(9.4%)被診斷為頸動脈蹼。

找到了王女士的病因,孫光明主任隨即對疾病進行“精準打擊”,為王女士進行了外周支架植入手術。憑藉著孫光明精湛的神經介入技術,再結合神經功能康復,王女士的預後效果非常好,能夠獨自正常生活。

孫光明介紹,要想明確診斷患者病因,首先要做的是仔細詢問患者病情、病史。其次要對患者進行心理評估和詳細的檢查,這樣才能避免誤診、漏診的發生,能夠更好地幫助患者。

孫光明強調,只有診斷明確,才能讓患者的治療事半功倍。在20多年的臨床工作中,他接診過很多不幸的患者,其中甚至有年僅13歲的偏癱患者,他為此感到非常痛心,他希望幫助這些患者戰勝病魔,讓他們有一個美好的明天。

專家介紹

面癱、腰疼、腦梗……找準病因給疾病“精準打擊”

孫光明,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三病區(神經介入科)主任,河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腦心同治分會委員,中國微循環學會神經變性病專業委員會神經變性病治療學組(河南省神經變性病分會)委員,畢業於新鄉醫學院,曾在河南省人民醫院介入治療中心進修腦血管病介入治療。

擅長各種腦血管病、硬膜下血腫、腦炎、癲癇、帕金森病、痴呆、頭痛、眩暈、失眠、焦慮及抑鬱症的診斷、治療和康復。開展腦血管造影及介入、腦卒中後早期康復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腦脊液置換等技術,在國家級期刊上發表論文數篇。

坐診時間:星期四全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