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前因造假退市,藍田再被批弄虛作假,曾試圖靠雲南首富回A股

文 | AI財經社 實習生 周享玥

編 |鹿鳴

繼“藍田借鈺回A”事件後,中國藍田總公司再次陷入了造假風波。

11月18日,AI財經社查詢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發現,中國藍田總公司(簡稱“中國藍田”)被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列入了經營異常名錄,列入日期為11月15日,列入原因為“公示企業信息隱瞞真實情況、弄虛作假”。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年初,該企業曾因與東方金鈺之間的一起股權轉讓案而闖進公眾視野,由此展開了一宗“真假央企”和“藍田股份前世今生”的謎案,也開啟了其被指“造假”之路。

18年前因造假退市,藍田再被批弄虛作假,曾試圖靠雲南首富回A股

疑點重重的“借鈺回A”事件

2019年2月1日,有著“中國翡翠第一股”之稱的東方金鈺發佈公告稱,公司實際控制人趙寧擬對外轉讓控股股東興龍實業100%股權,股權受讓方為中國藍田,交易完成後中國藍田將間接持有東方金鈺31.42%的股權,成為其實際控制人。

公告顯示,中國藍田成立於1989年,前身是“中國農業物資供銷總公司”,目前註冊資本4億元人民幣,“性質為全民所有制企業,投資人為農業部”。而中國藍田的法定代表人瞿兆玉,正是昔日因造假退市的“農業第一股”藍田股份的原法定代表人和總經理。

18年前因造假退市,藍田再被批弄虛作假,曾試圖靠雲南首富回A股

1996年,藍田股份作為中國農業第一股登陸A股市場,上市五年間,股本擴張速度達360%,主營收入從4.68億元增長到18.4億元,被稱為中國股市的“神話”。但好景不長,2001年,中央財經大學教授劉姝威一紙600字的報告《應立即停止對藍田股份發放貸款》,捅開了藍田股份財務造假的窟窿,輿論一片譁然,藍田股份因此退市,瞿兆玉也被冠上了“財務造假”的名頭。

中國藍田擬借殼東方金鈺的消息一經傳出,社會紛紛質疑,上交所也接連向東方金鈺發出問詢函、監管函,要求說明中國藍田實際控制人及資信情況,以及本次收購的決策程序等問題。其中,特別強調需儘快說明中國藍田是否屬於農業農村部下屬企業、法定代表人瞿兆玉與藍田股份的關係等事項。

2月12日晚間,東方金鈺發佈公告稱,由於中國藍田未就其身份、主體資格、資信情況及收購的合法合規性提供說明及相關證明材料,決定暫時終止上述股權轉讓事項。

同日,瞿兆玉接受媒體採訪時的回答使得劇情再次反轉。瞿兆玉稱“這個事情我不知道,沒簽字、沒授權、沒批准”,否認了收購事宜,並表示,“我這一輩子,絕對不會進入股市”。

2月27日,東方金鈺正式發佈公告稱終止收購事項。至此,東方金鈺“易主”中國藍田的鬧劇的以“未能提供合法合規說明及證明材料”草草收場,但有關中國藍田信息披露造假的質疑卻遠沒有結束。

5月23日晚,東方金鈺發佈的一紙湖北證監局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再次將中國藍田推上風口浪尖,使其被捲入“真假央企”風波。公告顯示,湖北證監局認為,此前中國藍田提供的營業執照、中國藍田總公司會議紀要等材料不完整,沒有反映與農業農村部脫鉤情況,導致東方金鈺關於中國藍田的信息披露不準確,根據相關規定,湖北證監局決定對其採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監管措施,並將上述違規行為情況記入誠信檔案。

18年前因造假退市,藍田再被批弄虛作假,曾試圖靠雲南首富回A股

一個多月後,7月18日,證監會也開始向中國藍田發起質疑。東方金鈺7月19日發佈的公告稱,證監會向公司控股股東興龍實業、興龍實業法定代表人趙寧、中國藍田總公司及其相關人員下發了《調查通知書》。因上述股東及相關人員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證監會決定對上述股東及相關人員進行調查。

趙寧則是名副其實的“富二代”,2007年,在胡潤百富榜單中,趙興龍及其家族以27億身家登上雲南首富寶座。此前20多年,趙興龍憑藉對翡翠的痴迷鑽研,逐漸建立起自己的翡翠帝國。2016年4月,趙興龍的兒子趙寧子承父業成為東方金鈺董事長。這位80後畢業於瑞士商學院,持有興龍實業27.77%的股權。作為“賭石大王”的兒子,趙寧是名副其實富二代。

11月15日,中國藍田因公示企業信息隱瞞真實情況、弄虛作假,正式被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列入經營異常名錄,為其“造假”之路再添一筆記錄。

“央企”身份存疑,多家公司掛靠

一直以來,中國藍田總公司最讓人存疑的有兩點:其一,是否與此前因財務造假退市的藍田股份有關;其二,則是其“央企”的身份,與農村農業部(原農業部)有無關係。

截至目前,據天眼查信息顯示,中國藍田的大股東和實際受益人為農業部,註冊地址為農業農村部所在地北京市朝陽區農展館南里11號。但令人生疑的是,農業部在2018年3月進行改革,根據不同職責整合,分別組建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交通運輸部等部門,不再保留農業部。而農業農村部官網顯示的下屬單位也沒有該公司。

18年前因造假退市,藍田再被批弄虛作假,曾試圖靠雲南首富回A股

據此前媒體報道,中國藍田的出現源於1997年藍田股份配股。彼時,農業部以其直屬全民所有制企業中國農業物資供銷總公司及其下屬的天津、鄭州、大連分公司部分淨資產作為配股實物繳款方式投資轉入藍田股份。藍田股份兼併中國農業物資供銷總公司後,將其更名為“中國藍田總公司”,並要求保留其原有地址和關係,即農業部控股公司。

然而,公開報道顯示,農業部於1997年11月20日發出的農財發[1997]10號文件指出,“劃轉後物資公司為藍田股份公司的全資子公司”。1999年4月,藍田股份公佈的《瀋陽藍田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八年年度報告摘要》也顯示,彼時名稱尚為“中國農業物資供銷總公司”的中國藍田是藍田股份旗下子公司。

而在1999年初,因政企脫鉤的要求,原農業部又將所持藍田股份的國家股權無償劃轉給了湖北洪福水產有限公司。這意味著,原農業部可能通過藍田股份與中國藍田存在的間接關係也宣告終結。

18年前因造假退市,藍田再被批弄虛作假,曾試圖靠雲南首富回A股

但據劉姝威在2002年1月發表的《藍田之謎》顯示,根據藍田股份2000年會計報表附註“(八)關聯方關係及交易”,中國藍田總公司與藍田股份不存在控制關係,二者之間的關係是公司高級管理人員兼職,中國藍田總公司為藍田股份代銷商,長期為藍田股份產品進行廣告宣傳。

“哪個是真?”這是當時劉姝威在文中提出的疑問。

是否為藍田股份子公司的疑點已經隨著藍田股份的退市變得不再重要,但是否為“央企”卻決定著中國藍田的“未來”走向。據網易號外報道,中國藍田在兩份分別來自2008年和2014年的《說明》中曾指出,1999年3月,根據國務院脫鉤辦規定,中國藍田、藍田股份與農業部脫鉤,但由於歷史原因到2014年依舊未在國家工商總局辦理脫鉤手續。

直至今日,中國藍田與農業部的關係,依舊未有定論。但這並不妨礙其利用這層“關係”大幅拓展資產版圖的步伐。

據媒體報道,由於受限於瞿兆玉造假獲刑前科,中國藍田的業務長期陷入停滯。中國藍田前總裁董洪驛於2018年12月發佈得一份公開信也證明了中國藍田此前的窘境,據稱,他在2017年1月受託管理中國藍田時,“除了營業執照和公章以外,一無所有”。

但事情在2017年後發生了轉機,中國藍田成功“變身”,迅速擴大資產版圖,成為一家涉獵醫藥健康、農業供應鏈、投資、文化旅遊等多個領域的集團。天眼查信息顯示,截至目前,中國藍田直接或間接擁有實際控制權的企業共有1000家。而據此前第一財經2019年2月的報道,彼時這一數字尚為743家。

18年前因造假退市,藍田再被批弄虛作假,曾試圖靠雲南首富回A股

另外,據媒體報道,2017年底,中國藍田公開對外宣稱其資產總額超過500億元,預計在未來3到5年內,公司資產總額將超過2000億元。

中國藍田緣何突然轉運?原因很有可能在“農業部控股”這一金字招牌上。據網易號外報道,憑藉工商資料上農業部控股的背景,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陸續有數百家民企直接或間接掛靠在中國藍田名下,前者希望憑藉中國藍田“央企”身份開展商業活動,後者則是“為了收取掛靠的費用”。

AI財經社查閱中國藍田在2018年7月1日取得控股的新農利合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官網發現,其自我介紹“是國有全資涉農企業,是農業農村部關於加快推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與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實施與試點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