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独特的风俗习惯你知道哪些?

大家好我是大壮。咱们疆域辽阔的大中国、民族众多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的差异,人文风俗也各有特点。陕西省地域广阔,自古以来也形成了独特的风俗,大壮查阅不少资料给大家分享一下陕西不一样的习俗。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陕西关中地区,沿袭历史民俗,形成了生动有趣“十大怪”,以其“古风古韵古长安”的独特魅力,成为外地游人探寻的一大热点。(图片均来自网络)

一、面条像腰带 “面条像裤带”。

陕西独特的风俗习惯你知道哪些?

最爱吃油波面

中地区的面食花样繁多,大多数面条比较粗较宽,其实比腰带要略细些。关中豪爽,爱吃宽面,厚面。关中独特的地理构造和自然环境使得关中道成为一个以面食为主的地区,在以米菜为主的地方的人们总是想不通,那关中人天天吃面条没个花样换,怎么就吃不烦呢? 其实,在关中,聪明灵巧的关中婆娘们已经把面食发展到一个很高的境界了。单是一个简单的面条关中人做出的花样达几十种,棍棍面,片片面,晾面,汤面,酸汤面,热碗面、扯面等等。说其像那裤带,说的是那面做的宽度和长度,在关中地区的面馆,一碗面只有一根面条,但若要让个弱女子能把这根面条吃完,那也是难事。 其中棍棍面最长。但那是手拉或者搓的,下来的就是说擀面了。关中道的男人娶媳妇,大多都是要看这女人的擀面手艺了。

二、锅盔像锅盖

陕西独特的风俗习惯你知道哪些?

超大锅盔

由于关中人喜欢用秸秆烧火做饭,而秸秆的火恰到好处,比较“文”,且不容易将锅里的食品烧糊,而且喜欢一大家子在一起烧饭吃,避免浪费,从而用的锅基本口径都在80公分以上,烙的锅盔自然就和锅盖一样大了。

传说一:当年有场战争,战争的一方是新疆人,打到陕西的时候,干粮已经没了,只剩下些面粉,没有办法,就把那面粉和水和了,弄成饼状,放在那头盔里用或烙,做好后皮黄里香,而且持久耐放,随即传了开来,那打了胜仗回去后,兵士就让妇人照着做,但没有头盔,就在自家的锅里烙了,就有了锅盔这个名字,也就有了锅盔这个面食的花样了。

传说二:相传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三、辣子是道菜

陕西独特的风俗习惯你知道哪些?

下饭的辣子

我女朋友就是陕西的,她给我做饭总爱做一个全是辣椒面的菜,把热油泼到辣椒面上,再撒上一点盐巴,很简单,吃起来却很香。后来才知道那是“油波辣子”

说到“油泼辣子”,不能不提到陕西的一大名吃“臊子面”。臊子面以其薄、亮、劲、透、香、辣、爽、诱的风味特点,深受大家的青睐。所谓薄、亮、劲、透,指的是面条的加工效果,而香、辣则是指它的味道。正宗的臊子面,至少需要18味调料,而辣子是主打调料,可以说,没有辣子,不能称其为臊子面,辣子面与菜子油的结合,构成臊子面油旺旺、红艳艳的绝色美味。一碗臊子面刚一上桌,你就会被那“美色”勾引得“垂涎欲滴”。吃过一碗,你会感觉汗流浃背,细细品味,那就一个字,“爽”。如果你要说出来,那就是“爽透啦”。

四、 碗盆难分开

陕西独特的风俗习惯你知道哪些?

到底是盆还是碗

陕西人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直径一尺左右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在关中农村,差不多每个村庄都有一个人们聚在一起吃饭的地方,或大槐树下,或村头宅边。每到吃饭时,男人们就端着大老碗,蹲在一起,一边滋滋有味地吃着饭,一边津津乐道地啦着话,什么变换花样的饭菜,大家甚至还要互相品尝一下,这就是有名的“老碗会”。陕西人劳动强度大,干活出力多,吃饭也多,所以出门时用老碗盛一下就够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饭,省了不少麻烦。

五、帕帕头上戴

陕西独特的风俗习惯你知道哪些?

老年人习惯带

陕西人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直径一尺左右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在关中农村,差不多每个村庄都有一个人们聚在一起吃饭的地方,或大槐树下,或村头宅边。每到吃饭时,男人们就端着大老碗,蹲在一起,一边滋滋有味地吃着饭,一边津津乐道地啦着话,什么变换花样的饭菜,大家甚至还要互相品尝一下,这就是有名的“老碗会”。陕西人劳动强度大,干活出力多,吃饭也多,所以出门时用老碗盛一下就够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饭,省了不少麻烦。

五、帕帕头上戴

陕西独特的风俗习惯你知道哪些?

房子只有一边斜

主要关中人比较讲究风水,认为“肥水不流外人田”,即使下雨也要把雨水流到自家院里,二则是为了采光的方便,三则关中地方农民闲时比较爱“串门子”(即邻居常走动谝闲话),为了不至于邻居看到自己的物品而盖才成这样;最后就是家家户户的厕所在屋子的最后面,以前没有化粪池,基本是人工把粪便积攒起来用“架子车”拉到地里上肥方便,也为了更好的通风。

七、姑娘不对外

陕西独特的风俗习惯你知道哪些?

不外嫁的姑娘

关中地区嫁娶讲究的是“知根知底”,旧俗认为自己的女儿嫁到外面会受欺负,而外面的媳妇娶到家里又怕丢失,所以一般情况下姑娘是不往外嫁的,基本都会在县内,或乡村一级的范围内结婚,这也和当时的娃娃亲有关系(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男子或女子10岁左右就会相亲找对象)

这一怪很多地区都有,只是在关中地区现象更突显,人情味也更浓郁。“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关中男人的写照,它的正面意思是关中男人恋家恋婆娘,在“玩龙玩虎不如玩黄土”的小农时代,这种思想也算正统。既然关中男人还不错,那么,这里的姑娘自然爱嫁当地郎了。配合这一观念的还有这里的地理优势,八百里秦川自古都是自给自足的宝地,风调雨顺,物产丰富,缺灾少害。所以,民殷实而安于现状,不思外出谋生。

八、不坐蹲起来

关中“蹲景”

陕西独特的风俗习惯你知道哪些?

陕西独特的风俗习惯你知道哪些?

吃饭闲聊爱蹲着

“蹲景”成为关中地区特别是农村最有名的亮点,这一怪独步天下,关中人的“蹲景”是地球上的绝版。有的人蹲半天腿不酸腰不痛,实属一种硬功夫。蹲是讲功夫的,只有长年累月的历练,才能长蹲而心静气闲,不累不乏。现在“蹲”的人已经很少了,但偶尔会在西安、咸阳等站牌前看见部分“蹲”下来等车的关中人。

关中人把蹲叫“圪蹴”,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春秋时期。关中人喜欢蹲是从古文的“坐”演变而来的。古人“坐”的本意就是跪,将膝盖并直端坐于席上,屁股的重量全压在双脚后跟上。《史记》中写荆轲刺秦王,始皇帝就是席地而坐才无法拔剑,逃避中又忘记拔剑,只好绕拄周旋。晋朝有个“身无长物”的典故,说的也是席地而坐的风俗。此风尚的转变应在晋以后,关中地区基本保持了“坐”的本意,只是姿势稍有改变,膝盖不着地了,大腿压在小腿肚子上,就变成为蹲姿,于是乎想蹲就蹲,此风尚也就世袭了下来。

九、睡觉枕砖块

陕西独特的风俗习惯你知道哪些?

枕转头睡

三伏天,吃过午饭,房子里是睡不成了,但还是有好去处,那就是大树底下。来到大树底下,跟小伙伴们添方、顶四,一阵凉风吹过,好惬意啊。玩乏了,各自找一块阴凉(找阴凉还得动脑子,不然,你刚睡一会儿,毒辣的秋老虎就晒到你的屁股上了),折几片大桐叶铺在身下,信手拿来一块砖枕在头下,听着树上的知了的鸣叫,不知不觉就安然入睡了。现在回想起来,那比神仙还牛鄙。

所以,睡觉枕砖块,是有一定条件的,谁要是在三久天枕着冰冷的砖头睡在热炕头上,那他一定是脑子进水了,既就是陕西人,也不例外。哈哈,这就是我的观点。

十、唱戏吼起来

陕西独特的风俗习惯你知道哪些?

吼着唱

这里的唱戏指的是秦腔表演。其实秦腔也不是真吼起来的,只不过演员表演起来确实很卖力气,开玩笑说是“叫破天”。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外地人开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夏天的时候,西安城墙周围会有很多自发的群众团体在那里唱秦腔,确实不需要扩音器之类的东西,老远就能听到,这种唱腔也许和关中人的语言特征有关,憨厚、耿直、调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