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軍隊中的軍曹是怎樣的存在?為什麼他能指揮一個炮樓?

農業績


軍曹是日本軍中中的一個基層官價,好多人對這裡的“曹”很陌生,覺得是東洋貨。

其實這裡說的“曹”不是來自日本本土,而是地道的中國“造”。眾所周知,日本的文化來自於中國,日本的文字就是來自中國的“舶來品”。日本是古為今用、洋為日用的典範,他們對中國文化的執著叫人難以想象。


曹在漢代是行政部門的一級,相當於今天的部。唐朝後期軍中也有“軍曹”官階。曹作為官階或者行政部門在漢以後時斷時續,到了明清時代還有曹的設置,曹的負責人叫“部曹”,他是各部的直屬單位,部曹有點類似今天各部的處級幹部。

後來曹作為官階,在中國早就不用了,而日本還情有獨鍾,可見日本人是多麼頑固。

所以到了二戰時期,軍曹就成了日本一家獨有的官階了。但這個軍曹的官是個小芝麻官,日軍的軍曹相當於德國的中士,而軍曹的上邊是曹長,相當於上士。軍曹的下邊管著伍長,伍長直接管著小兵,伍長管著幾個士兵,就相當於我們的組長,一個軍曹管著三、四個伍長,2、30號人相當於班長。

軍曹往上就是曹長,相當於我們的排長。再往上就依次是少尉、中尉和大尉。


日本的軍銜的最高級別是將級:大將(總司令、方面軍司令)、中將(方面軍司令、軍團長)以及少將(旅團長)。

第二級:大佐(聯隊長、師團參謀長)、中佐(大隊長)和少佐(大隊長)。

第三級:大尉(中隊長)、中尉(副隊)、少尉{小隊長}。

第四級:曹長、軍曹、伍長。分隊長,副隊。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日本軍的基層組織的人數即規模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就像日本的師團一樣也在隨著戰場形勢的變化而不斷改變,在這裡就不分別表述了。

總之,軍曹在日軍中的職務和中國軍隊的班長大體相當,一個大點的日本“班”即小隊,相當於我們一個排,軍曹這時候就相當於我們的排長。


在中國戰場上,一個日本軍曹通常指揮著20來個日本兵,外加20來個偽軍,指揮一個炮樓不在話下。

日本士兵的文化素質相比其它國家的軍隊來說非常高,日軍的大尉、中尉和少尉不少都是士官學校畢業,日本的軍曹也都是至少初中以上學歷,接受過三個月以上的軍事培訓,掌握基本的軍事常識,才能具備軍曹的資格。

不過也有個別情況下,軍曹陣亡,職務不能空缺,臨時接替的士兵有沒有那樣的素養就很難說了。

至於日軍中的航空兵,炮兵和坦克部隊的軍曹,要求必須是士官學校畢業,參加過5個月以上的專業知識培訓和拉練,通過體能和專業技能考試才能擔任軍曹。


說到軍曹,想起兩個關於軍曹的故事:

二戰後期,不可一世日軍在太平洋戰場被美軍痛揍,失去戰略物資和後勤保障的日軍在強大的美軍炮火打擊下抱頭鼠竄。

一支日本部隊被打散,一個軍曹一個人爬到了叢林中,沒有通訊工具,又鑽到裡面不敢出來,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他聯繫不到上司,也不知道日本投降了。那個日本軍曹在叢林中帶來十多年,被一個新加坡漁民發現,連話都不會說了,但還記得自己部隊的番號,還珍藏著自己是武器,還用日文寫了要找部隊。


還有一個日本軍曹在馬來西亞待的時間更久,達到29年。這個日本軍曹叫橋本,自己帶的兵死的死、散的散。只剩下幾個人,他們為了活命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參加了當地的共產黨游擊隊跟英國人打游擊。

叫人啼笑皆非的是,那些當地游擊隊還是華人武裝,橋本後來還成為一名共產黨員。到1972年記者採訪時才發現了這個日本軍曹,他的戰友都不在人世,就剩下了他一個,但他不願意回國,要跟著華人游擊隊戰鬥到勝利。看到這裡,我們在痛恨日本法西斯的同時,也不能不佩服這些日本軍曹作為軍人的頑強精神。


小約翰


日軍中的軍曹,說白了也並不是什麼大官,就相當於當年國民黨軍隊的班長吧,但是在日軍中,他們不被稱為一個班,而是被稱為一個分隊,他們的分隊長應該就是軍曹了。

可能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這裡要用“應該”,其實,擔任分隊長的不僅僅只有軍曹,還有伍長,而伍長要比軍曹低一個等級。


在軍曹之下,基本上都是十二個人,四個機槍手和八個步槍手,分別伍長、兵長,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一個班僅僅十幾人,就分出了五個等級,足以見得日軍在軍隊編方面的嚴謹。

雖說機槍手有四個人,但是也不是全部佩戴機槍,只有一挺輕機槍罷了,四個組成了一個機槍小隊,除了小組長之外,射擊手只有一個,其他兩個負責裝彈,另外八個人就簡單了,全部都是步槍射擊手,一人一把三八大蓋。

簡單解釋一下,相信大家就明白了,軍曹其實並不是多大的官,管的人數也不多。

那麼,按照軍官等級制度來劃分的話,又是什麼情況呢?既然官不大,等級肯定也不高,軍曹其實就是中下士軍銜,但是,按照日軍的說法,並不是這樣。


在二戰中,日軍的軍銜僅僅三個,分別是兵、士兵、士官,特別是士官,囊括的範圍非常大,下至少尉,上到大將,都被籠統的成為士官。士兵和兵等級包括的等級就少了,其中軍曹屬於士兵範疇。

既然軍曹的等級不高,為什麼當年軍曹還可以指揮一座炮樓呢?

我們來看看軍曹的權力和炮樓的情況就知道了。通俗的講,日軍中的軍曹,不僅僅可以說他們是班長,更可以說他們的富有戰鬥經驗的老兵,當然了,在日軍的軍曹中也不缺少技術士官。因為種種原因,他們雖然久經沙場,但卻無法升遷,卡在了軍曹這個位置上。

不僅僅是陸軍,日本的海軍、空軍中,也有類似的職務,被稱為飛曹長,可能大多數軍隊中的那些白搭蒼蒼的老軍人總給人一種資深元老的感覺,殊不知在他們這些人中,有很多軍銜都超不過少尉。所以說,日軍中的這些軍曹,其實並沒有什麼太大的權力,但是,常年呆在軍隊中,這讓他們各種經驗都非常豐富,欺負新兵、征服新兵的手段他們多的是,所以那些年輕的士兵都服從他們,甚至很多地位超過他們的人也對他們非常尊重,畢竟他們的資歷在那裡擺著了。



那麼,一個炮樓是什麼情況嗎?

當年的炮樓看上去給人一種軍事要塞的感覺,其實,裡面也不過就十幾個人罷了,相當於一個班,有的時候比一個班的人數多幾個,最多的炮樓人數超不過二十個人。

而一個軍曹剛好可以指揮這樣的小隊,再加上他們的戰鬥經驗非常豐富,是指揮炮樓作戰的不二人選。當年因為八路軍沒有重武器,這讓炮樓炮樓變得更加堅固,很難攻克。

所以說,軍曹無論是軍銜還是權力都是日軍軍官中的最底層,但是他們最不缺的就是經驗。

當然了,如果這些人早期出身于軍事大學的話,他們肯定會在軍隊中步步高昇,也不會出現他們這些人的資歷甚至都遠超他們上司的情況了。


夏目歷史君


抗日戰爭中,日軍的軍銜制度很有特色,今天我來給你好好聊一聊。

一般來說,日軍的軍銜包含著將,佐,尉,曹,士、兵五個等級。將這個等級分為上將中將和少將,佐這個等級分為大佐,中佐,少佐,尉又有大尉、中尉、少尉,曹則有伍長、軍曹和曹長,兵則是二等兵、一等兵和上等兵以及兵長。

從軍銜體系來看,軍曹是典型的基層指揮員,對應的軍職是分隊長,那麼,日軍的分隊長又是什麼呢?

日軍的軍事編制中,從上到下分別是方面軍、軍、師團、旅團、聯隊、大隊、中隊、小隊和分隊。分別對應我們抗日部隊的的戰區、集團軍、軍或師、旅、團、營、連、排和班。日軍的分隊,實際上就是我們的班。屬於最基層的軍官了。

日軍的步兵分隊,一個單位是13個兵,配備一個分隊長、一個機槍組(4個人包含組長、射手、兩名攜彈藥的副射手),另外8人都是步槍。分隊之上則是小隊,包含三個步兵分隊加一個擲彈筒分隊,總兵力54人。加強配置時,每個分隊15人,加強一個擲彈筒,整個小隊62人。

你覺得日軍一個小隊很小嗎?其實一點都不小!62人的一個小隊,足以攆著數千國軍到處跑!四個小隊組成一箇中隊,四個中隊組成一個大隊,足以擊潰國軍上萬人的主力師!

以武漢會戰為例,日軍司令官畑俊六指揮第2、第11軍共約140個大隊25萬兵力負責對武漢的作戰,同時期的國軍,則是由第5、第9兩個戰區總計14個集團軍、50個軍,作戰飛機約200架,艦艇30餘艘,總兵力近110萬人。最終,日軍獲得勝利,佔領武漢及其周邊,140個日軍大隊,打敗了國軍110個師。

日軍一個大隊的兵力,也足以在八路軍和新四軍建立的根據地裡面橫行無忌。日軍三十六師團岡崎大隊約500人誤打誤撞進入了八路軍的黃崖洞兵工廠,彭總司令下令,務必全殲這支日軍!可是,2萬多八路軍發動攻堅作戰,最終功敗垂成,日軍撤離。

日本的岡崎支隊,其實就是一個大隊的兵力,它包含著37師團一箇中隊、獨立第九旅團一箇中隊、獨立步兵第十二大隊一箇中隊、獨混9旅團一個山炮中隊,另外還有輜重、醫護等人員。所以,在很多資料中,也有直接把岡崎支隊叫做岡崎大隊的。

華北戰場上,日軍的大掃蕩,通常一次集中一兩個大隊就行。比如1942年的五一大掃蕩,日軍在崗村寧次親自指揮下,以日偽軍總共5萬兵力對冀中軍區進行鐵壁合圍。一度控制冀中地區的44個縣800萬人,擁有部隊6.3萬的冀中軍區,在兩個月之內被日軍全線擊垮,多個軍分區司令被殺,5萬多的革命群眾被殺。冀中軍區減員1.6萬人,從八路軍的“兵站”變成了游擊區和淪陷區。

當然,日軍五一大掃蕩的成功,還要感謝崗村寧次的好朋友,山西王閻錫山。1939年12月,對山西新軍反動突襲,山西犧盟會決死縱隊十萬多人陷入絕境。冀中軍區司令員呂正操奉命帶領冀中軍區主力部隊回援晉綏軍區120師,才保住了山西新軍這一支抗日力量。

像閻錫山抗戰中的動搖分子,依然是我們爭取的對象,自然不能隨便翻臉。對於華北大地上的上百萬偽軍,八路軍只有威脅爭取,必要時直接處決。

崗村寧次表示,日軍高級將領都不願意在華北派遣軍任職,因為整個華北每天都有5個以上的日軍被殺。有的日軍一出門就遇上游擊隊被打黑槍、有的則是三五成群集體行動,遭遇八路軍上百人伏擊。一天損失5個人,三天就是一個分隊,一個多月就損失一箇中隊,一年保守估計損失一個大隊。這寫沒有戰事的情況下迅速減員,讓日軍不堪其擾。

也正是如此,日軍的軍曹、伍長、這個級別的基層軍官,成為了華北派遣軍的香餑餑。因為一旦出動兵力,至少要一個分隊13人,甚至要一個小隊62人一起行動。否則,根本無法防範八路軍來自於四面八方的伏擊和騷擾。

日軍在行動過程中,越來越會使用“謀略”。比如,一個分隊13人出動,通常一輛車就行,可他們卻要開著三五輛汽車,中間還做了一些假人,就是為了虛張聲勢,嚇唬八路軍。要伏擊日軍一個分隊,排一二百人就足夠,可是伏擊一個小隊,至少需要上千人,那就是大型伏擊戰了。

不得不說,八路軍在華北的抗戰行動是十分成功的。最簡單的一個數據是,抗戰後期與八路軍和新四軍作戰的日軍佔侵華日軍總兵力的70%,而抗戰初期,日軍在華北等地建立無人區,常常是三五個浪人就能隨意佔領縣城,燒殺搶掠村鎮。敵後鬥爭的艱苦,國軍不願去,我軍就進去了。

抗日戰爭中日軍的軍曹,雖然只是一個分隊長,13個大頭兵的小頭頭,可是如果加上一百個偽軍作為掩護,足以建立一個可怕的據點。日軍通過這樣的據點、交通線、碉堡,不斷壓縮八路軍的生存空間,給八路軍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另外要說的一句是,八路軍和新四軍的抗戰,從蘇聯和美國得到的援助微乎其微,從國民政府那裡得到的也不多。幾乎所有的軍械都靠繳獲,少量靠黃崖洞那樣的簡陋兵工廠進行製造和檢修。以至於整個抗戰期間,八路軍人均槍支0.7,人均彈藥3發,相當一部分人用的是大刀長矛。試想一下,如果蔣介石早早投靠日軍,來自於美國和蘇聯的援助都給了八路,抗日戰爭的形式一定會好很多。

歷史沒有假設,幸好,我們走出了最正確的那條路。


歷史知事


日軍軍隊中有很多的職位,不過大多數的職位都和西方軍隊職位類似,但其中卻有一個職位和西方有些大相庭徑。

這個職位便是軍曹,其主要的職責就是幫助軍隊進行目標策劃,訓練士兵,以及日常的管理。這些職務看起來雖簡單,但卻舉足輕重,能夠將這三種職務整合在一起讓一個人來負責,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但可惜的是,軍曹一職並沒有在日本軍隊的軍銜上出現,且平時擔任軍曹的人也只是穿著士兵的衣服,看起來與尋常的士兵相差無幾。但他們的權利真的和平常的士兵一樣嗎!根據一些電視劇中的描述,日本的軍曹出現往往能帶領著十幾個日本士兵或者是偽軍,更有一些權力大的軍曹可以控制一個炮樓鎮守當地,可見他們在日軍中的地位舉足輕重。

那為什麼軍曹卻沒有出現在日本的軍銜等級中呢!這於情於理似乎都不是很合適。若是要解釋這緣由那邊要從日本的歷史談起了。

第一,歷史緣故

眾所周知,日本在唐朝時期曾經多次派遣遣唐使來學習我國的文化,這些文化不僅侷限在生活,藝術,政治等領域,甚至還包括了軍隊的設置。在唐代時便有軍曹這一職位。公元696年,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當幕僚,因為兵敗,他曾經向武則天進言,但可惜的是他的言論並沒有受到武則天的採納,反而被武則天降職成為軍曹。故而我們可以得出日本軍隊中的軍曹一職是自古留下的傳統。

第二,對於軍銜的獨特稱呼。

每一個國家都有每一個國家對於軍隊都有特定的稱呼。比如中國的軍銜中就存在大校這一職務,但在西方的軍銜體制中卻沒有。軍曹恰恰就如同大校一般是日本獨有的對中士級別的稱呼。

二戰時期,日本對本國進行了全面的改革,這其中就包括了軍事改革,他們學習西方的軍事系統,將自己的軍銜設置成為將,佐,尉,準士官,下士官,兵長鄧十六個等級,這些等級詳細的劃分下來就是:大將,中將,少將,大佐,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準士官(准尉),曹長(上士),軍曹(中士),伍長(下士),兵長,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這些職務。

從這些職務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們雖然學習了西方軍銜劃分,可卻沒有完全的照搬照抄,除開將這個職務外,大部分還是帶有自己的特色,故而這也就是為何軍曹會穿著士兵的衣服,卻能夠帶領十幾個士兵的緣故了。

說完了軍曹到底是存在,我們下面便開始解說為何軍曹可以指揮一個炮樓的原因了。

第三、日本兵力的不足。

日本發動戰爭的時候,正處於中國混戰的時期,所以他們才能勢如破竹踐踏中國的土地。前期雙方人數的懸殊可能還沒有展現出來,可隨著侵略的加強,他們不得不分配出一些兵力來鎮守攻打下來的土地。高等的軍官勢必要在前線輔佐戰爭,不可能一味地停留在一個地方。可若是留下的軍官等級較低,勢必是無法讓人服眾的,故而怎麼樣取捨倒也成了一個嚴重的問題。

雖然留下的軍官可能要比軍曹的職位要高,但失去了高等軍官的壓制,軍曹在留守地的職位勢必是不低的。

第四、自身的損耗

抗日戰爭的後期,我們都知曉各地出現了很多反抗的隊伍,這些隊伍不滿日本軍隊魚肉鄉里私底下策劃了很多反抗日本的活動。雖然這些隊伍難以對日本造成重創,可若是想將這些人壓制下去,勢必是需要軍隊出動,出動就會有傷亡。傷亡會極大的損耗留下的士兵,日本本國的男子基本上都被派遣上了前線,對於後方的補給就顯得有些吃力。自身本就是處於損耗狀態,有沒有補給,自然而然的統領事物便往下遞減,這也是為什麼軍曹可以只會跑樓的原因。

對於偽軍的不信任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曉,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吸納了很多的偽軍幫助自己開拓戰場。對於這些人他們必定是不信任的,炮樓是防禦的要塞,他們自然是交給本國人來統領,萬萬是不會將如此重要的軍事防禦的指揮權交給偽軍的。故而他們寧願將炮樓交給地位軍曹管理,也不願落入偽軍之手。

間諜

軍事中最常用的手段便是向對方的基地派遣間諜,從而取得對方的信任來獲取情報。歷史上因為間諜頓失敗的戰爭不在少數,這一點日本人勢必比我們要清楚。這些疆土是他們好不容易打下的,寧願掌握在自己手中,也不要落入他人手裡,萬一那個人是個間諜,從而倒打一耙,只怕他們的損失會無法預計。

說了這麼多,統籌下來就是如下的一點,軍草的等級雖不高,卻也不低。適合鎮守後方,幫助日本軍隊統帥疆土。縱然等級再低他們也是日本的直系部隊,比起那些偽軍要可靠的太多。且這些軍人在上戰場之前都是受過本土的教育,認為自己的性命是要奉獻給皇帝陛下的,故而他們才會選擇軍曹來管理炮樓。

軍曹是特地歷史下的產物,它既有日本的特色,也囊括了西方的軍銜制度。我們無從探究它究竟是從那裡興起,又是從那裡誕生,我們只需要知道,那段歷史值得我們銘記,那段戰爭永遠不要再這片土地響起。

國土破碎,山河飄零,沒有一個人願意看見這一幕再次重演。戰爭受害的永遠只是老百姓,得到稱讚的永遠是那些上位者。一將功成萬骨枯,沒有人會記得死於戰爭中的那些無辜百姓,人們記得的也只是那位將軍,為他歌功頌德,讓他被後輩銘記,可誰人能知若是沒有那些英烈,那裡會有今日的我們。


木劍溫不勝


軍曹是日軍特有的軍官等級,在其他國家的陸軍中非常罕見。軍曹在軍隊各級別將官中的地位不高,屬於中等偏下的職級。但在實戰中,軍曹的作用非常大,它們相當於是基層的指揮官,直接和前線作戰的士兵溝通。如果軍曹作戰不勇敢,或者不執行命令,高層的戰略和戰術部署就難以達成。在防禦時,軍曹可以直接領導一個小分隊,駐守一個炮樓或者關卡。

日本軍隊的等級劃分是五級,分別是將,佐,尉,曹,士兵。將領分上中下三等,其他等級軍官也類似。其中曹這一等級就屬於基層士官,分為伍長,軍曹和曹長。這部分人有點類似於班長和隊長的職務,往往帶領少則二三十人,多則五六十人的小隊。

軍曹一般由經驗豐富的老兵擔當,這些老兵臨戰不怯場,也比較熟悉新兵的心理。能夠有效地指揮新兵,同時還讓新兵信服於他。平常吃飯和住宿都是在一起,高級軍官安排下具體任務後,軍曹和曹長也能找到最合適的士兵去擔負這個任務。軍曹雖然是中下層軍官,但打仗時的地位卻不低。

抗日戰爭時,日軍大兵團進攻主要大城市得手後,馬上需要建立完善的防禦體系。防禦的壓力其實不比進攻小,因此日軍往往會安排有豐富戰場經驗的軍曹留下來駐守碉堡和炮樓。軍曹級別不高,經驗豐富,且容易培養,因此就成了留守的主力軍官。在抗戰時期,很多日軍炮樓都是軍曹來指揮。

其實在二戰時期,不管是日本的軍曹,還是其他國家的中士和下士,都是戰場的基本組成單元,起著編織戰場網絡的作用。


兵說


日本的軍曹等同於中士,而中士這個士官軍銜一般來說是班長。

然後基本就能理解了,日軍的最小單位是步兵小分隊(步兵班),而軍曹一般任分隊長(班長)。


再說炮樓,炮樓其實作為佔領區偵察、機動支援這個網絡節點的意義更大於這個“樓”所謂的防禦意義。

畢竟咱們中國地大、日軍後繼兵力實質上也是不夠。因此很多農村、郊區作為節點存在的小炮樓也就一個步兵小分隊駐防就夠了(畢竟班是最小的作戰單位)


所以說,炮樓這種戰略節點在尤其在華北平原一代分佈較多。但日軍又缺乏足夠的兵員駐防,因此只能以最小單位的步兵小分隊(班)組成炮樓的兵力組成,而軍曹(班長)理所當然的是一個炮樓指揮。

而且越是到後期,炮樓的兵力越少(記得某本書上見過,到了1944/45年,炮樓甚至只有4-5個日本兵,但還是得有一個軍曹做管理指揮)


瘋狗的輕武


1941年初,侵華日軍的中國派遣軍總司令西尾壽造在南京召開“年會”,總結和檢討各戰區的軍事形勢,所轄各方面軍、軍的司令官和參謀長都來參加,會上華北方面軍(亦稱北支方面軍)司令官多田駿中將大吐苦水,聲稱本部兵力太少,根本無法應付華北日益壯大的八路軍和其他抗日武裝,更無力對中條山防區國民黨第一戰區的兩個集團軍採取攻勢,說來說去一句話,要求增兵。西尾即將奉調回國,便隨口承諾從華中調撥兩個師團加強華北。



(多田駿)

當時的華北被視為日軍作戰的後方,日寇華北方面軍的轄區包括8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1億左右的人口,而方面軍兵力在1941年約為9個師團、4個混成旅團共245000人, 擁有馬匹52000頭,重炮740門和汽車8000輛。表面看起來總數要超過在華日軍的任何一個兵團(不含關東軍),而實際上兵力密度是最稀薄的,每平方公里只能攤到0.37人,駐紮的武漢地區第11軍的兵力密度是它的9倍。

因此,多田駿陳述的倒也符合事實,華北日軍的一個師團至少要分佈在200個左右的據點,作為戰略後方,華北方面軍序列幾乎沒有甲種師團,幾乎都是第36、第37、第65師團這樣的警備師團,作戰部隊是三個聯隊9個步兵大隊36箇中隊,用來守備200個據點的話,平均一個據點一個小隊都做不到,何況據點還有大小之分,日軍必須在大的據點保有一定的機動兵力,通常情況下,縣城才駐有一箇中隊的日軍,交通沿線的一個炮樓駐紮一個班(分隊)是常有的事情。



(日本軍曹)

之前曾經有過專答,二戰日本軍隊的“軍曹”不是軍官而是“士官”,屬於“職業士兵”範疇,其軍中地位和作戰能力要高於徵招來的“普通士兵”,士官軍銜則分為三等:曹長(上士)、軍曹(中士)和伍長(下士)。日軍的小隊長基本都是少尉銜的軍官,而小隊副可以由曹長和軍曹擔任,最基本的作戰單元“分隊”的分隊長一般是由軍曹擔任,這也是軍曹的標配職務。如果是隻有一個炮樓的小型據點,根本沒有軍官的存在,擔任分隊長職務的軍曹可不就是老大嘛。

但是,這個炮樓可未必只有該分隊的13個鬼子兵和一挺歪把子、七八支三八大蓋,別忘記華北的偽軍也是數量龐大的,不僅有被稱為“皇協軍”的10多萬華北治安軍,華北日軍還在各地組建地方性質的警備隊和警察隊,總數甚至超過了華北偽政府的正規治安軍。多田駿滾蛋岡村寧次到任後,日軍大肆推行“治安肅正計劃”,加之部分國民黨軍隊投敵,使華北各類偽軍的總數達到峰值,抗日形勢急劇惡化。



岡村寧次採取以鐵路為柱、以公路為鏈、以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利用交通線連接成網狀的封鎖線,是對抗日根據地進行壓縮和封鎖的主要手段。僅冀中地區沿交通線修建的據點或炮樓就多達500餘個,平均每10公里就有一個,為了解決兵力不足的問題,岡村寧次採用了日偽軍混駐的辦法,小型據點或炮樓的標配是:一個分隊的日軍和一個排(小隊)的偽軍。

據點裡偽軍的排長或者小隊長雖然是軍官,但他們卻是奴才,真正說了算的是日本鬼子,因此日軍的分隊長才是據點的頭目,由此造成了日寇曹長和軍曹指揮偽軍少尉甚至中尉的奇葩情況,手下指揮的人數可以達到好幾十。



這些日偽軍不時下鄉搶糧抓丁,華北民眾遭受了巨大苦難。而缺乏攻堅火炮的八路軍和抗日遊擊隊,每攻克一座炮樓和一個據點,都要付出很大的傷亡。

需要指出的是,如題所問的情況只存在於抗戰時期的華北地區,在華東和華中等主要交戰區省份侵華日軍是不敢這麼幹的,國民黨正規軍不乏平射炮等武器,孤零零一個炮樓和幾十個鬼子偽軍簡直就是送人頭了。況且,偽軍有個共性,他們不大願意跟國軍作戰,因此大部分偽軍都成為維持治安和駐守炮樓的“棺材兵”。


度度狼gg


軍曹,在全球並不具備普遍性,是二戰時期,日本軍隊特有的現象,屬於軍隊中的士官,具體為上士曹長、中士軍曹,下士伍長,此後,便是士兵,分別為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因此,日本軍隊中的軍曹,屬於士官中的中級士官,高級士官為曹長,下級士官則為伍長,在士官隊伍中處於中游位置,起著非常重要的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戰期間,日本軍隊的士官在軍中作用非常大,是基層部隊中的戰鬥骨幹,最主體的戰鬥成員,在日軍進攻受阻和防禦最艱難的態勢下,軍官往往會組成以軍曹或曹長或伍長等士官領銜包括士兵在內的敢死隊,起到決定戰場態勢的重大作用,老兵豐富的作戰經驗,以及頑強的戰鬥意志,高超的個人技戰術本領,是鼓勵士兵衝鋒陷陣的絕佳楷模。

包括軍曹在內的曹長和伍長等士官,在戰場上所起到的作用,有時真比初級軍官都重要,關於這點侵華日軍指揮層有著清醒的認識,所以經常將戰鬥重任由軍曹等士官來承擔,畢竟士官是和基層的士兵摸爬滾打整天都待在一起的,對每個士兵的心理素質和個人技戰術水平等,其實都心中有桿秤,關鍵時刻派哪個士兵執行哪個任務都門清得很。

光陰荏苒,中華民族最黑暗的日子已漸行漸遠,但屈辱的歷史卻從不能忘懷,浙江海寧斜橋火車站旁,卻依然完好無損地保存著一座當年侵華日軍建造的炮樓,炮樓附屬的營房中,還貼滿了當年發行的《大阪每日新聞》等日文報紙。

當年上海、杭州等地相繼淪陷,日軍侵佔滬杭鐵路,在其中多個車站建造了炮樓和碉堡,就是為了防止鐵路設施和物資被破壞;斜橋火車站有一東一西兩座炮樓,為侵華日軍1940年左右建造。

時間都快過去八十年了,斜橋火車站旁日軍炮樓還能保存得那麼完好,得益於相關部門的妥善保護,現已成了歷史文物,讓子孫後代瞭解並銘記這段歷史;斜橋火車站旁右側外牆由青磚搭建而成炮樓的前方,立著一塊“海寧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

所謂的炮樓,是當年侵華日軍為了加強佔領區控制的產物,就是那種四周有槍眼,裡面駐有日偽軍,可以瞭望並射擊的高碉堡,侵華日軍在華北地區的交通要點、鐵路沿線、重要的村鎮等,都修建了高碉堡,被抗日軍民稱為“炮樓”。

據統計日軍僅在在華北修建的炮樓就多達7700多個,此時日軍在華北的總兵力只有9個師團,大約16.2萬人,就是全部日軍都投放到炮樓,一個炮樓也只有21人。

由於日軍常設師團是機動作戰的部隊,不可能將日軍分散到各地的炮樓,因此平均到每個炮樓的日軍少之又少,駐紮在炮樓內的日軍非常少,常常是三、五個日軍,其他的都是偽軍,抗戰劇對炮樓日偽軍的兵力部署分析大致是正確的。

小炮樓也就一挺歪把子或九六式輕機槍,其他將近20支三八式或九九式步槍,頂多再配一門八九式擲彈筒,但凡連成片的炮樓,會有一箇中心炮樓,配備有一挺九二式重機槍,火力會比較強大,是缺乏迫擊炮、加農炮、榴彈炮的抗日軍民,難以端掉日軍炮樓的最主要原因。

抗戰神劇中,用棉被澆水,披著棉被接近炮樓,機槍和步槍子彈打在上面,都不會傷及一根汗毛,用炸藥包就將炮樓炸上天的鏡頭,純屬無軍事常識編

導的扯淡,嚴重脫離了歷史的真實性,日軍的炮樓要時那麼好端,抗戰早就結束了,還會犧牲數千萬軍民嗎?

一般情況下,日軍的軍曹擔任分隊長,相當於其他國家軍隊的班長;極少數情況下,也有軍曹擔任小隊的副隊長,相當於其他國家軍隊的副排長,與普通士兵相比,顯然軍曹的服役年限、作戰經歷和作戰經驗包括個人技戰術水平等都要比普通士兵高出一籌。

軍曹就是兵頭官尾,都富於實戰經驗,由軍曹擔任炮樓的指揮官,既節約了初級軍官的資源,同時又能較好地指揮並協調少量日軍和偽軍共同作戰,發揮軍曹在戰場上的主觀能動性,以最小的兵力,達成封鎖抗日軍民,減少日軍的戰損,日軍的如意算盤確實打得非常精明。

而華北平原無處不在的炮樓,確實給了抗日軍民以極大的壓力,抗戰題材的小說《敵後武功隊》魏強的武功隊掩護地方幹部穿越日軍由天然河道、封鎖溝、鐵絲網和炮樓等所組成的封鎖線,何等的艱難困苦,哪有現在抗戰神劇裡面那般輕鬆搞定炮樓的。

《敵後武功隊》中,魏強的武功隊裡應外合才端掉了日軍的炮樓,倘若沒有有良知的偽軍內因從內部反水,魏強的武功隊儘管戰鬥力很強,但由於缺乏火炮,難以突破日偽軍機槍、步槍和手榴彈、擲彈筒所組成的強大火力,端掉日軍的炮樓真是談何容易。


國平軍史


1941年初,日軍為維護在華北的統治,推行“治安強化運動”,除了對華北抗日根據地進行瘋狂掃蕩外,還修建了大量的炮樓,對八路軍進行“鐵壁合圍”。


到1942年10月,日軍在華北修建的炮樓就多達7700多個。而此時日軍在華北的總兵力只有9個師團,16.2萬人。就是全部日軍都投到據點,一個據點也只有21人。

日軍炮樓兵力配製。

日軍為解決兵力不足問題,除了一些重要城市守備力量較為充足外,在縣城一般駐守一箇中隊,約180名日軍,另配一個聯隊1800名左右的皇協軍。

在縣城下轄的炮樓據點,一般設置13人配製的一個小分隊日軍,另外調配一個排約50人的皇協軍協防。而炮樓的總指揮就是日軍分隊長,軍銜就是軍曹。


日軍軍曹

日軍軍銜分為將,佐,尉,準士官,下士官和兵六等十六級。而軍曹屬於中士軍階,一般擔任分隊長一職。日軍軍曹主要有兩個來源。

首先是日本各級軍校的候補生,他們在進軍校前要先到基層部隊鍛鍊,在經歷下等兵——上等兵——伍長的過程,且服役滿一年後,才能升任軍曹職務。

另外就是戰場提拔,士兵在戰場上表現勇敢或立下戰功的,可以逐級晉升到伍長、軍曹。

由於日軍軍官必須是士官學校畢業,所以軍曹即使表現再好,也只能晉升到曹長,擔任中隊副,協助中隊長管理部隊。

在日軍部隊裡,不管軍官怎麼變動,軍曹除了戰死,一般不會有調動,所以軍曹才是日軍部隊的基石。


花木童說史


二戰時期,日軍的士兵軍銜分別是二等兵,上等兵,伍長,軍曹和曹長,伍長實際上就是對應下士(副班長),軍曹是中士(班長),曹長就是上士(小隊士官長),曹長是士官的最高級,實際上在小隊長(排長)受傷,陣亡或者不在崗位上時,他就是小隊最高指揮官,在有小隊長的情況下,他也是小隊裡的二把手。

實際上最開始日軍用炮樓等工事進行囚籠政策的時候,利用日軍強大兵力作為機動部隊,來回掃蕩,日軍是把各個部隊集中使用的,炮樓最開始是讓沒有多少戰鬥力和戰鬥意志的偽軍進行駐守的,想想偽軍再弱,土八路要打開炮樓還是很困難的,這樣日軍接到警報,就能快速機動打擊八路。

結果,日軍還是低估了八路的狡猾程度…八路們用蹩腳的日語把偽軍騙出炮樓,偽軍面對皇軍的命令,那是不敢反抗的,畢竟當了偽軍,皇軍那就是自己的爺爺了,哪怕就是個日本小兵,他們也惹不起。自己又分辨不出來真假皇軍,只能被騙(或許他們內心也是想被騙的)。所以皇軍,不,鬼子們只好把兵力分散駐守在各個炮樓,一個炮樓至少的有一個班真鬼子,因為少了日軍自己也怕偽軍們把自己給端了,所以一個曹長指揮知一個炮樓那是搓搓有餘的,這樣有了真鬼子八路就騙不開炮樓了。

結果發現,兵力就這麼稀釋到各個炮樓中,反而沒有了足夠的機動兵力進行掃蕩,讓八路能夠在廣大根據地發展生產,發展兵力,然後一個一個打掉。這對於日軍來說是無解的,日軍兵力太少,尤其到了太平洋戰爭中期以後,大量日軍精銳被消滅在太平洋上,就在中國的日軍兵力較弱,日軍連開始組織掃蕩的能力都沒有了,反而面臨八路們蠶食日軍控制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