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中醫館和醫院的發展應該不同,重醫療應成為“治未病”

隨著國家放開中醫館的開放,從審批到“備案制”可以看出國家發展中醫市場的決心,但由於現在醫師資源、管理法律法規的不成熟,中醫市場依舊很混亂!

我們的中醫館和醫院的發展應該不同,重醫療應成為“治未病”

如今在全國區域來看,依舊沒有一個比較成熟、成功的中醫發展路線

對發展也沒有一個明確的定位,是否要不同的產品定位或者是統一的品牌;

隨著消費水平、健康意識、市場開放等原因,老百姓對中醫的熱度不曾退減,資本都想進入這樣一個大市場,可是卻不知道拳頭該向何處重擊,市場很熱,結果卻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我們的中醫館和醫院的發展應該不同,重醫療應成為“治未病”

中醫擁有幾千年的文化,可事業的發展或許需要更長的時間和空間拉開,在更長的時間和更大的空間,來看事情的對錯。

醫館的運營也不應該向三甲醫院重醫療輕預防,應重於“治未病”;中醫中強調,三分治,七分養,在更長時間和更大空間內提供配套服務,才能給患者或未病者提供更大的幫助。

醫療不外乎最值錢的資源就是“醫生”、:專家,可這一塊資源被公立醫院壟斷;

可政策的推出:1、多點執業政策落地;2、放開中醫館的設立;。讓資本看到了希望,或許跳出醫院當醫生,提供平臺,提供資本、提供資源,或許是另一種醫療的發展。

我們的中醫館和醫院的發展應該不同,重醫療應成為“治未病”

未來不知道我們的中醫能發展到如何,可作為圈內人們只能紮紮實實做好中醫產品,這是基礎,發展之本。可又不能離開市場競爭和風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