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傳統”遙感有了AI

近年來伴隨智慧城市建設、新型城鎮化規劃的發展進程,以及農林自然資源統計的精細化作業,極大地推動了遙感影像的商業化發展。不過,就業內實際情況來看,市場可用遙感數據無論是質與量,仍舊落後於市場日益增長的需求水平,而人工智能技術的出現,恰逢其時。近日,泰伯網採訪了商湯科技遙感事業部總經理張琳,詳盡展現了商湯智能遙感解譯全生態鏈產品服務和技術能力,商湯君分享給大家。

傳統的遙感圖像解譯方法主要是人工判讀和半自動化軟件解譯。前者是以專業人員人工作業方式進行判圖和分析,效率相對低下、而准入門檻很高;後者是使用軟件對圖像進行定量分析,其準確率和效率的提升已遇到瓶頸,同時也不可擺脫對終端用戶專業知識水平的依賴。

憑藉在算法和算力方面的持續突破,人工智能已打破遙感應用勞動密集型的“傳統”。目前,在多個區域已經落地的智能遙感解譯整體解決方案項目中,商湯科技可提供從數據獲取、基礎平臺搭建、算法解譯庫建設到專題應用等多期分步實施等全生態鏈的產品服務。

當“傳統”遙感有了AI

智能遙感解譯全生態鏈產品服務

商湯科技從成立初期,以其影像數據的監測分割技術衍生出來的遙感影像數據AI識別技術,從最初簡單算法封裝SDK形式的產品形態,到現在逐漸發展出SenseRemote、SenseEarth等平臺化的產品體系。

SenseRemote產品體系面向多任務,積累海量、多源遙感影像與豐富樣本庫,基於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深度學習平臺與原創智能解譯算法,藉助大規模超算中心算力,實現算法定向優化與快速迭代,大幅提升遙感應用的智能化水平,在農、林、水利、測繪、國土、交通、減災等多個領域為企業、機構等各類客戶的重大規劃、商業決策提供更完善客觀的數據支撐與執政依據。

SenseEarth是商湯遙感打造的一款遙感影像智能解譯及效果展示在線工具平臺。目前已上線“目標識別”、“地表信息提取”、“土地利用分類”、“變化檢測”四項功能,並免費向公眾開放。用戶可以可視化、可交互的方式,體驗人工智能賦能遙感解譯的魅力。

當“傳統”遙感有了AI

SenseEarth平臺道路提取演示

當“傳統”遙感有了AI

SenseEarth平臺變化檢測演示

針對遙感數據海量、多元、異構的特點,商湯糰隊運用互聯網工程技術,融合人工智能的設計理念,開發出一套集遙感數據接入、管理、查詢、展現、分發和傳統GIS平臺等功能為一體的智能化數據管理發佈系統,該系統具備面向不同類型的用戶需求,提供模塊化可定製的功能組件,讓用戶面對海量遙感數據的應用與管理時,不再束手無策而是遊刃有餘。

此外,商湯遙感團隊也在搭建輕量級在線樣本訓練平臺,希望藉此實現與用戶更多的交流及合作,共同擴展遙感產品樣本庫,訓練出更多更精準的覆蓋全領域的解譯模型。

AI解譯能力已超越專業人員平均水平

近年來,各類型遙感數據在空間分辨率和時間分辨率上都有了質的飛躍。得益於此,商湯研發團隊不斷對AI系統進行各種海量數據的模型訓練,包括目標檢測、變化檢測、路網提取、雲雪檢測、水體提取、土地利用類型分類、建築物提取等多個遙感應用場景,開發出遙感解譯專用的系列算法模型,全面提升了各類遙感影像的自動化處理、分析能力。目前,商湯科技的像素級解譯分類精度超過95%、目標檢測準確率優於98%,AI解譯能力已超越專業人員平均水平,同時智能解譯在執行效率上與人工操作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AI賦能遙感,帶來技術的革新與效率提升,使遙感應用成本從經濟上和專業性上獲得大幅降低,遙感技術不再是專業人員在專業領域的專業應用,將真正成為普惠大眾,人人得益的工具,隨之而來的社會效應也將更多在民生國計、安全應急、搶險救災上得到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