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AI 和互聯網同樣偉大,未來 AI 是工程師必備技能

李開復:AI 和互聯網同樣偉大,未來 AI 是工程師必備技能

4 月 8 日,創新工場 DeeCamp 2019 正式開啟。從 2017 年首次發起到今年,這個由創新工場牽頭的免費公益性 AI 人才培養計劃已經舉行了三屆,今年,有了周志華、張潼加盟科學總顧問,這個錄取率號稱比哈佛還嚴格的夏令營又新添了不少亮點。創新工場董事長兼 CEO、人工智能工程院院長李開復在活動中引用普華永道去年的數據表示,到 2030 年 AI 將為全球增創 100 萬億元人民幣 GDP,這相當於一箇中國加印度。未來,AI 會歷經四波變革,逐漸滲透到所有領域。

據瞭解,DeeCamp 是一個免費公益性質的 AI 人才培養平臺,夏令營基金由創新工場及其合作伙伴提供,錄取率小於 5%,要求比哈佛大學還嚴格,比如 2017 年首屆夏令營,1000 多報名中只錄取了 36 人,錄取率僅有 4%。

今年,DeepCamp 為期 38 天,在短短 5 周內,AI 人才實現蛻變可能嗎?李開復表示,他們有一個魔術公式,對於一個頂級的計算機系學生,而且懂一點 AI,在五週時間內完成蛻變其實是足夠的。

周志華、張潼加盟 DeeCamp 科學總顧問

相比往屆,2019 年 DeepCamp 的亮點包括:

1. 個目標:用 AI 解決真實世界問題

近年來,華人在 AI 領域取得巨大學術進展,論文水平有超越美國的趨勢。2019 年 3 月 13 日,艾倫人工智能研究所 (Allen Institute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發佈報告指出,“中國在已發表 AI 論文領域的表現已超過美國”,中國有望分別於今年在引用率前 50%的 AI 論文領域、明年在引用率前 10%的 AI 論文領域,以及 2025 年在引用率前 1%的 AI 論文領域全面超過美國。

李開復認為,基礎研究固然重要,但是使用好目前已有的 AI 技術,就已經能夠對當下社會創造出巨大價值。未來,核心科技的突破仍依賴於學術界的努力,但工業界同樣可以大力推動 AI 技術與行業知識的結合,創造 AI 技術在商業落地方面的巨大機會。

李開復表示,今天 AI 已經進入商業應用時代,偏重科研發現的“AI 黑科技”已不再是 AI 創業的主旋律,“AI 賦能行業”的應用模式在未來將迎來高速成長。但目前中國“AI 賦能行業”的研發與應用場景面臨嚴峻的人才瓶頸,大批從校園和研究機構走出來的 AI 研發者急需在行業實際場景中歷練、升級。所以,今年的 DeeCamp 人工智能訓練營會更加偏重學員的實踐能力培養,希望通過 5 周的集中培訓,能夠將大學生培養成能“用 AI 解決真實世界問題”的應用型 AI 工程師。

2. 兩位重量級科學總顧問加盟:周志華、張潼

李開復:AI 和互聯網同樣偉大,未來 AI 是工程師必備技能


DeepCamp 首創學術 + 產業“雙導師”制度,引入學術大咖和產業大牛組成堪稱“奢華”的導師團隊,值得特別一提的是,今年 Deecamp 還引入周志華、張潼兩位重量級科學總顧問兼學術導師,還有何曉飛、孫劍、俞勇等 AI 產學跨界大咖。

訓練營導師團看起來很豪華:

李開復:AI 和互聯網同樣偉大,未來 AI 是工程師必備技能


周志華被稱為國際 AI 相關重要學會“大滿貫” Fellow 華人第一人,目前擔任南京大學人工智能學院院長;張潼是機器學習領域的世界級專家,目前任教於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系和數學系。何曉飛是機器學習領域世界頂尖級學者,飛步科技創始人兼 CEO,浙江大學教授、博導。孫劍是曠視科技首席科學家、研究院院長,西安交通大學人工智能學院院長。俞勇是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伯禹人工智能學院創始人,其 2002 年創辦的上海交大 ACM 班,被稱為“中國 CTO 搖籃”。

3. 級課程體系:知識課 + 產業課 + 實踐課

李開復:AI 和互聯網同樣偉大,未來 AI 是工程師必備技能


李開復:AI 和互聯網同樣偉大,未來 AI 是工程師必備技能


可以看到,這個培訓計劃對於學生的動手能力還是很重視的,單實踐課程就佔有 4 周時間,貼近產業一線需求。創新工場人工智能工程院執行院長王詠剛表示,DeepCamp 的項目其實學生的參與度非常高,結業時完成的課程幾乎全部為學生自己的成果,學生自行商議項目進度,導師只是從更高層次幫助學生梳理項目並提供建議、解決數據等問題,十分鍛鍊學生的思考動手能力。

4. 個城市同時開課,計劃招生 600 人

2019 年,DeepCamp 將在北京、南京、上海、廣州四個城市同時開展,共計錄取 600 名學員。

此外,DeepCamp 2019 將聚焦 5 個具有代表性的 AI 研究與應用方向,包括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機器人與自動化和自動駕駛,6 大代表領域的真實世界場景包括金融、零售、醫療健康、教育、工藝和移動化聯網。

在對學員個人發展追蹤的過程中,創新工場瞭解到前兩屆畢業的學員目前分佈在創新工場、微軟亞洲研究院、曠視科技、商湯科技、BAT、地平線、大疆、中科院計算所、創新奇智等優企業中實習或就業。

李開復:2030 年 AI 將增創 100 萬億 GDP,相當於創造一箇中國加印度

李開復:AI 和互聯網同樣偉大,未來 AI 是工程師必備技能


AI 會逐漸滲透到所有領域

李開復引用普華永道去年的數據表示,到 2030 年 AI 將為全球增創 100 億元人民幣 GDP,這相當於一箇中國加印度。未來,AI 將逐漸滲透到所有領域,但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2014 年開始人工智能的第二波變革:商業界智能化,涵蓋銀行、保險、證券、教育、政務、物流、後臺、供應鏈和醫療領域;2016 年開始第三波 AI 變革:實體世界智能化,涵蓋安防、零售、能源、智能家居、AI+ 物聯網和智慧城市;2018 年開始第四波變革:全自動智能化,涵蓋智能倉儲、智能製造、智能農業、智能建築、無人駕駛、機器人領域。

AI 技術將和互聯網一樣普及

AI 技術的普及化和互聯網一樣,都將走過從少數精英“發明期”進入遍地開花的“應用期”,可以發現這條新的路線涉及的領域都是有關場景、落地,所以說 AI 本身可以說是一個 ToB 產業,它的價值在於賦能企業,創造的價值覆蓋整個行業。

到 2020 年,AI+ 傳統公司將成為主流,傳統公司可能會需要專門設立 CAO(Chief AI Officer)這一職位,來規劃企業的 AI 應用。最後,早期做 AI 的傳統公司不但會生存下去,還會在分散領域成為龍頭老大。

2025 年,AI 將變得無所不在,AI 和互聯網一樣走過同樣的道路,AI 和互聯網是兩個同樣偉大的技術。我們看到,AI 將從一種黑科技慢慢進入主流,AI 工程師也將不再稀缺,所有的工程師都會具備一定的 AI 技能。

面臨問題:人才缺口、人才結構不平衡

根據騰訊研究院的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白皮書顯示,2017 年,全球 ML 人才需求是 2015 年的 35 倍。而高盛《全球人工智能產業分佈報告》顯示:2017 年全球 AI 人才儲備,中國只有 5% 左右。而在已有的 AI 人才裡,學術人才和產品研發人才比例嚴重倒掛,懂技術又懂商業化邏輯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

李開復表示,在和很多企業接觸時發現,現在還是有很多企業找不到足夠的 AI 工程師,無數公司都需要 AI 工程師。從國家的角度,當 AI 走到下一個階段,我們應該如何去考慮 AI+ 的需求?當 AI 公司的需求都滿足不了的時候,傳統企業的 AI 人才從哪裡來?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創新工場啟動 DeeCamp 人工智能訓練營,AI 人才培養的目標是一年為產業輸出 1000 個 AI 人才,這裡不只是想培訓幾十萬個工程師,這些從尖子裡面挑出的尖子,他們未來會是 CTO 、CEO,或者是資深的工程師,產生巨大的價值。

張潼近況

在媒體交流環節,AI 前線與前段時間從騰訊 AI 實驗室離職並加入港科大的張潼進行交流,瞭解了他的近況。

李開復:AI 和互聯網同樣偉大,未來 AI 是工程師必備技能


擔任港科大和創新工場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主任,您對實驗室未來的發展有哪些短期和長期的具體規劃?近期實驗室在研發什麼項目?進展如何?

張潼:首先說角色問題,這是個人的選擇,有些人完全是在學術界,包括俞老師,我經常去訪問俞老師,俞老師在教學上做得非常好,包括 ACM,能夠培養出很多學生。我另外一塊是做科研。我之前也說過人工智能和產業結合非常緊,很多比較新的成果是從產業界出來,或多或少都要保持關係。我個人對研究非常感興趣,我後面還會持續地做科研,這也是我為什麼想要到學校的原因。

關於實驗室,現在科研已經開始進行,一方面在招一些學生,陸續會有結果出來。我有幾個研究方向一直在推進。另外一方面,實驗室也會和創新工場,包括工程院有深度合作的計劃,到合適的時間會進一步透露,這塊更偏更產業相結合,兩塊都在往前推進。

您從騰訊 AI 實驗室離開到港科大,還同時與創新工場合作,可以說學術、產業兩不誤,您自己也承擔著多重角色,在您看來,應該怎麼平衡這些不同角色之間的職責?

張潼:

除了學術,我對它的實用性非常感興趣,目前也在做一些東西,希望它是在真實的場景中應用,或者能夠有效地解決很多新的問題。我挺熱衷於和工業界合作,創新工場是一個很好的平臺,它能夠覆蓋到全行業,讓人看到更多的問題,我們後面會陸續也有其他的步驟,更深入地和一些行業做討論,最後確定一些比較好的項目,這些項目可能是和創新工場內部的合作,包括在實驗室裡把這些項目做好。

在科研上,我現在關心的有幾個問題,一方面是跟機器學習有關的,包括可解釋性、適應性、在不同場景上的遷移等,這些是比較比較重要的問題,還有跟強化學習有關的,這些更偏科研一些。總體來講,我的興趣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在科研上,這些點企業也很關心,另外是看一些產業界具體的場景,能夠和創新工場合作,真正把它應用起來。

您之前在百度、騰訊有過非常好的帶領 AI 團隊的經驗,今天又把角色轉化成一個科研和教學的角色,比如有個學生想大香港科技大學讀書,你會為這個學生設計什麼樣的成長路線,是偏科研型,還是工程型?(創新工場人工智能工程院執行院長王詠剛提問)

這是挺好的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李開復老師當時畫了一個圖,上面包括工程師、科學家等,每個人只要在一方面足夠專業,足夠強,都會找到合適他的位置。企業界和學術界,包括做項目,兩者都有不一樣的思維。這個思維也會訓練學生,讓他意識到,他可以選擇不同的方式。我知道在學術界一般大家都講創新,我們要怎麼搞一個新的方法,有時候會有很多假設,這個方法在某種情況下可以成功。工業界則是解決一個問題,用什麼樣的方法關係不大。企業中思路會更多,包括數據的層次,工程的層次和其他的角度去看問題。從學術到工業界,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要讓他意識到企業項目的思路。

我的建議是:

  • 對業務要有更深的理解;
  • 對技術有所瞭解,要知道哪些技術對工業比較實用,瞭解最新的技術趨勢;
  • 技術只是一部分,要把握整個流程;
  • 動手能力、算法能力非常重要;
  • 克服困難、精益求精的精神對以後也非常有用。

最後,DeeCamp 2019 人工智能訓練營報名現已正式啟動,面向計算機、數學、自動化等專業在校學生開放招生,不限年級,本碩博均可,大賽官網:http://deecamp.chuangxin.com/,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瞭解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