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資本追著“AI+教育”跑 很多人都慌了

「Ai」資本追著“AI+教育”跑 很多人都慌了

這幾年,大半個教育行業的錢彷彿都在追著“AI+教育”跑。

遠的不說,就這兩個月——慧科集團斬獲D輪融資的當天,同時公開了自己的人工智能實驗室及“人工智能AI+”教育解決方案;作業盒子拿到了C輪1億美元融資,說是要實行“基於自適應學習場景“的AIOC戰略;盒子魚得到了史帶集團和新東方青睞,C輪融資後,終於完成了AI學習系統的佈局……

瘋狂撒錢的刺激之下,很多人都慌了。有人吐苦水:在這個一切都飛速消逝的2018年,我究竟要不要追“AI+教育”這個風口?怎麼追?就像當年錯過互聯網,我會不會在風雲流轉之間,又錯過了一個時代?

億歐最近與近數位教育行業大咖探討了“AI+教育”的行業現狀,將思考彙集成文,希望能拋磚引玉,給大家一些啟發。

狂熱:AI滲透60家教育企業,這個領域即將大爆發

關於未來,關於教育,關於科技,我們有很多想象——

“未來人類教育最大的變化,就是機器人老師的出現。大家在科幻電影裡看到的一切,未來都可能成為現實。機器人能跟人進行各種各樣的交流,它可能既是數學老師又是英語老師,還可能是化學老師、體育老師。”精銳教育創始人張熙在接受億歐採訪時,曾如此描繪他對未來教育的想象。

有這樣想法的不止張熙,拼圖資本創始人王磊也表示,“現在的教育場景,是人與人之間的交互,而未來教育的終極形態,可能完全是人機之間的交互。未來人工智能可以模擬真人,為學生量身定製相應的學習方案。”

在藍象資本投資總監王凱峰看來,“學生獲得個性化教育,隨時隨地根據自己所需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老師成為真正的靈魂工程師,不用再做機械化重複工作”是未來教育的兩大絕對趨勢。

一起科技創始人劉暢也和億歐總結了未來教育的趨勢:“從技術上講,未來教育是老師傳授知識、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思想品德。以AI為代表的智能教育,則以“陪練”的角色幫助學生建立跨學科思維模型和知識圖譜,幫助孩子摸清現狀,看到未來。最終所有的學生不僅學習到知識,還能培養終身受用的技能。”

……

在這樣的期待下,以AI為代表的智能教育在教育圈自然受到熱捧。老牌玩家要轉型出擊,而行業新兵也蓄勢把競爭推向新維度。億歐此前發佈的《盤點丨60家企業押注AI,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就是這麼火》中,就係統地為大家介紹了目前佈局人工智能的數家企業,很多讀者反饋,業內還有更多玩家都已經在默默佈局。

“AI+”似乎已經成了教育行業的一場全民狂歡。然而喧囂與躁動之中,傳聞中的顛覆並未到來,人工智能,還是人工多於智能。有人吐槽“大面積的收割沒出現,可見AI是教育行業有史以來最貴的一場試驗”、“這明顯就是新一輪的‘錢生錢’大賽嘛,一群人在過山車上自嗨了一把。”

反思:假“AI+教育”的套路,真“AI+教育”的維度

很多人一開始都以為“AI”是飛機大炮,面對教育行業的“刀耕火種”,有著絕對的競爭優勢,然而結果卻是,新技術被不性感的教育行業狠狠地上了一課。

為什麼我們會覺得AI無所不能?朗播網創始人杜昶旭解釋了原因:“這幾年,由於計算能力的增強、互聯網帶來的可用數據量指數級增加以及部分算法的改進,大家都感覺AI變得越來越牛,但事實上,在過去十多年的時間裡,AI 的基礎理論基本沒有本質變化和突破性的進展。”

衛哲曾說,90%以上的公司都是“偽”人工智能,教育行業的“AI+”也有很大的水分。桃李資本合夥人姚玉飛直言不諱地批評,現在市面上的“AI+教育”很多可能並不是真的“AI+教育”:現在的“AI+教育”產品很多都還不成熟,但一些公司,產品只要有涉及一些類似於測評或者識別的功能,就敢直接號稱自己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

事實上,“AI+教育”還有很多攔路虎。

一是數據不足。一起科技創始人劉暢強調,教育AI的核心是數據與算法模型,算法模型上,現在大家的差距並不算明顯。所以目前數據是絕大多數教育公司面臨最大的問題。人工智能需要海量精準的數據,並且樣本數據越連續越好,越準確越好,但現在無論是從線下轉到線上,還是從題庫、1對1教育方向切入的教育企業,都在數據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

二是數據無法進行有效評估。慧科集團首席戰略官陳瀅認為,AI+教育的主要障礙是教育行業的學習數據還未形成閉環,某些重要環節仍然缺失,比如學習過程數據,知識點掌握情況數據等,所以現階段利用AI無法形成有效評估來推動學習改進。

三是AI如何確實地落地教育場景。符號樹創始人徐安邦表示,K12學生的大部分學習時間在學校,而學校還保持傳統的學習模式。所以AI的落地,學校、老師、家長和學生一起配合,這個不容易把握。

除此之外,精銳教育創始人張熙表示,AI發展的過程中,機器如何實現跟人進行一些情感上的交流也是問題之一。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領域的教育,需要很多的情感交流。

熱潮之後適當回調,擠出泡沫可能更符合行業發展規律。但這個時間要多久?大部分業內人士表示,可能只需要三到五年就可以初見成效。

慧科集團首席戰略官陳瀅強調,現在很多圍繞教育的應用,或多或少已經在使用AI,整體呈現碎片化特徵。真正大規模、系統化、標準化地使用人工智能技術,至少要在三年後。

精銳教育創始人張熙則表示,大約在五年之後,AI會可能會對教育行業產生根本性的影響和改變。除此之外,在未來,腦科學、大數據等等其他新技術,都會一一與教育行業相結合。

拼圖資本創始人王磊也有同樣的認知,“從AI技術的整體發展來看,成熟的速度已經超過人們的預期。AI跟教育的結合也是在加速的過程中,呈現出指數型增長的趨勢。在五年之內我們就會看到一些非常有實質性的一些探索。”

好幾位即將踏入這個領域的創業者坦言,現階段技術賦能教育的確還不夠成熟。但他們積極地佈局“AI+教育”,是想在教育行業發起一場升維競爭——我們除了想要重新定義教育行業、定義老師,還想在將整個行業的競爭逮到更高維度的無人區。

“就像是茶馬古道上的馬幫和草原上的萬馬奔騰,艱苦前行、風光獨好。”

進化:AI+教育,各路兵馬到底要拼什麼?

雖然人工智能成熟落地教育行業還有一段距離,但“AI+教育”的崛起之勢已初顯氣候。對於大多數教育行業從業者來說,理性的審時度勢與埋首耕耘是必不可少的。不過,在“AI+教育”的進化之路上,各路兵馬到底該拼什麼?

首先,人才必不可少。論答CEO王楓認為,人才是企業的主要競爭力之一,AI+教育企業的比拼,是AI人才,教育專家、工程師團隊等全方位的人才競爭。

其次,數據、服務、用戶體驗都非常重要。在桃李資本合夥人姚玉飛看來,持續的研發、強大的數據、豐厚的資金以及從業人員對技術和教育的理解,都會是“AI+教育”的壁壘。

另外,企業必須保持教育的本心以及創新力。精銳教育創始人張熙表示,今天有AI,未來還會有別的新技術出現。但是對任何企業來講,創新才是核心競爭力。那些能更快地擁抱新技術、更快採用新技術的公司會發展得更快。

不管怎麼說,教育的‘慢’有它的合理性。新科技又不是白衣騎士,僅靠技術的一己之力,誰也顛覆不了。教育行業在慢慢改變,但在他們的分享中,都提到了教育行業的“不變”——AI不會改變教師的地位,更不會取代老師。

“學生的成長不僅僅只是知識的提升,還有道德價值觀教育以及對綜合能力的培養。而這些,AI都無法勝任。”

結語

對於教育行業而言,“AI+”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時代向另外一個時代前進的接力區。對教育的正確理解,才是我們要一直把握住的那根接力棒。

縱觀這幾年“AI+教育”從潮起到潮盛,資本的助力毋庸置疑。但資本送糧有時盡,自我造血才是真。如果想跑到最後,不管AI如何“+”,還是得迴歸到教育的本質,迴歸到“怎麼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的初心上,不然科技再炫、概念再好,依舊不會落得什麼好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