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為什麼能當上皇帝?

一朵大樹


毛主席評價劉邦:“封建皇帝裡邊最厲害的一個”

劉邦的出身

01

劉邦,字季,沛郡豐邑中陽裡(今江蘇徐州豐縣中陽裡街道)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和軍事指揮,漢朝開國皇帝。

劉邦年輕時長得很出色,額頭高高隆起,鬢角和鬍鬚很漂亮,左邊大腿有七十二課黑痣。他寬厚仁愛,性格開朗,不拘小節。劉邦年輕時不喜歡下地勞作,常遭到父親的訓斥,說他不如哥哥會經營。劉邦日後統一天下,還拿此事和他父親開玩笑。

劉邦少慕魏公子信陵君無忌的為人,很想投到信陵君門下。但信陵君已死,劉邦投張耳門下,與張耳結成知己。後張耳成為秦朝通緝犯,門客皆散去,劉邦回到家鄉沛縣。

劉邦自小志向很大,由此看到碰到秦始皇大隊人馬出巡,威風八面,羨慕得他脫口而出“大丈夫就應該像這樣啊!”

02

劉邦的妻子叫呂雉。從劉邦娶呂雉的過程,可見劉邦的膽識。呂雉的父親剛到沛縣,好多人聽說他和縣令的關係好,於是很多人來拜訪他。劉邦聽了也湊熱鬧,當時主持接待客人的是主薄蕭何,他宣佈一條規定,凡是賀禮錢不到一千錢的人,一律到堂下就坐。劉邦沒帶一個錢,卻對負責傳信的人說,我出賀錢一萬。呂公聽說後,親自出來迎接他,見劉邦氣宇昂揚,與眾不同,就請他上座。

呂公懂一點相術,看到劉邦,就非常敬重他。蕭何告訴呂公,劉季一向喜歡說大話,甚少做成什麼事。劉邦趁機戲弄賓客,直接坐到上座。呂公暗示劉邦留下,並把女兒許配給他。呂雉對父親如此選擇大惱,怎麼隨便就把自己許配劉季?呂公說女兒家不懂。

關於斬蛇起義的傳說

劉邦初在秦朝任沛縣泗水亭長,因釋放刑徒,逃亡藏匿於芒碭山中。劉邦說,你們逃命去吧,我也要走得遠遠的了。徒役中有十幾個人願意跟隨他一塊走。劉邦趁著酒意,讓前面的人先走。前面的人回來報告說,前面有一條白蛇擋在路上,我們回去吧。劉邦這時帶著醉意說到,大丈夫,有什麼可怕的?於是趕到前面,拔出長劍把大蛇折為兩段。道路通開,繼續向前走。後劉邦醉的厲害,就躺倒在地上。

後有人在劉邦斬蛇的地方,看到一個老婦人在哭,有人問她為什麼哭,她說她兒子時白帝之子,被赤帝之子所殺。眾人認為老婦人在說謊

正要打她,忽然老婦人不見了。有人把這些告訴劉邦,劉邦暗自高興,追隨他的人也更加畏懼、信任他。

公元前209年,秦末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軍佔領了沉舟,陳勝建立了“張楚”政權。

沛縣起兵

當時蕭何和曹參當時是沛縣小吏,他們勸縣令將本縣流亡的人召集回來。縣令讓樊噲邀請劉邦,縣令忽然反悔了,害怕劉邦不好控制,怕自己引狼入室。縣令下令捉拿蕭何和曹參,二人聞訊逃出城外。劉邦知道後,用箭將信射進城中,鼓動百姓殺縣令,大家一起保衛家鄉。

蕭何、曹參都是文吏,擔心身家性命,恐被秦朝誅滅九族,竭力推舉劉邦。大家推舉他為沛公,一起起事。劉邦順其民意,設祭壇,立赤旗,自稱赤帝子。這時的沛公已經快40歲了,除了劉邦的尺帝之子的起義軍,還有楚國貴族的後代項梁和項羽,他們的兵力已經達到萬人。

劉邦得天下的主要原因:

(一)

公元前202年2月,新受封的楚王韓信和梁王彭越等共同上書劉邦,請劉邦即位稱帝。劉邦還假意推辭(這裡看劉邦其實很有心機,又細心)。韓信他們稱頌劉邦:

大王雖然出身貧寒,但能率領眾人掃滅暴秦,安定天下,功勞超過諸王,是眾望所歸。

劉邦這才順水推舟,既然大家都這麼認為,覺得有利於天下,就按你們的說的辦吧。

劉邦能夠得天下,並不靠的是運氣和命運,也是他自己行事做人和遇到賢良人才以及他禮賢下士的策略有關。

正如劉邦自己所說,要論出謀劃策,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要論治理國家,安撫百姓,籌集糧餉,我不如蕭何;要論帶兵打仗,戰必勝,攻必勝,我不如韓信。但我善於利用他們的有點,這才是我能夠得天下的主要原因。項羽只有一個范增,他卻不肯善用他的智謀,也是項羽必敗的原因。

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人要取得千秋大業,更需要有大智謀的人幫助,自己不能嫉妒他的才能,而是善用他的才能,才借力讓自己取得勝利。像張良、蕭何、韓信等傑出人才,幫助漢高祖立下了奪得天下的大功。除了善用人才,禮賢下士,劉邦的“狠毒”也是他成大事的主要原因。

(二)

劉邦不過是一個不喜勞作,遊手好閒的無賴之人,最後卻取得天下,建立漢朝大業,與劉邦的性格和能力有關。

劉邦知道怎麼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喜歡施捨,為人大度,仗義行事,敢於承擔責任,同時具有領導能力。劉邦最讓後人稱道的是善於用人,有天生的駕馭人才的領導能力。

劉邦成就大業還有一個主要的品質,就是——六親不認。

劉邦說過一句很有名的一句話,就是“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劉邦的父親被項羽抓住後,項羽給劉邦捎信要把劉太爺烹殺,劉邦親口說出的。當時劉邦和項羽在鴻溝對峙,劉邦知道自己不是項羽的對手,項羽就拿出殺手鐧,用劉邦父親的性命去威脅劉邦。劉邦不但不擔心父親的安危,還說“既然咱們結拜兄弟,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真的烹殺了,記得給我留一羹。”

蘇軾評漢高祖劉邦:
予觀漢高祖及光武,及唐太祖,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皆以不奢殺人者致之,其餘殺人愈多天下愈亂。

(三)

劉邦很聰明,懂得在哪些地方該心狠,哪些地方得民心。

其實,這才是劉邦的大智慧,不為一時的親情大義,而拿天下大業去冒險。假若項羽真的烹殺了劉老爺子,會讓天下人唾棄,劉邦可以藉此打壓項羽。他知道項羽在嚇唬他。

體現劉邦六親不認的,卻是把妻子呂氏和孩子推下馬。

彭城之戰,劉邦打敗,倉皇而逃。因車上人多,馬跑的太慢,聽到後面敵人的喊殺聲,劉邦心膽俱裂。為了讓自己能夠性命安全,劉邦就把和呂雉的兩個孩子三次從馬上推下去,完全不顧他們的死活。劉邦還想著,用孩子做誘餌,分散敵人的追擊。由此可見,劉邦心有多狠。劉邦的車伕叫夏侯嬰,當時劉邦逃跑時,夏侯嬰駕駛的馬車。當時保命心切的劉邦還要殺了夏侯嬰。

(四)

在劉邦心中,只有自己才是第一位的。不管是父親還是妻子、兒子,只要能保住自己的安全,什麼親人都可以不顧。他這種“六親不認”的品質,不是項羽可以比擬的。這也是劉邦奪得天下的主要原因。一旦在關鍵時刻,優柔寡斷或者心軟,就會被敵人抓住軟肋,也就天地改變了。

劉邦能夠成為君王,真的讓人覺得不可思議。正是劉邦具有這種幹大事的氣質,運氣和機會,也有善用有才之人的心胸和能力,才讓他成為漢朝的君王。

約瑟湯恩比說:人類歷史上最有遠見、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兩位政治人物,一位是開創羅馬帝國的愷撒,另一位便是創建大漢文明的漢太祖劉邦。愷撒未能目睹羅馬帝國建立以及文明的興起,便不幸遇刺身亡,而劉邦卻親手締造了一個昌盛的時期,並以其極富遠見的領導才能,為人類歷史開創了新紀元!

總之,劉邦得天下,與劉邦的人品、性格、能力和見識有關,也與劉邦遇到蕭何、韓信等一批人傑賢士有關,與秦朝的暴政違背天下民心,項羽不聽勸告,剛愎自用等等,各種因素有關。可見每個人的成功,都不是單一的原因和因素,都有著各種各樣的社會因素。

雖然劉邦本人在人品上有許多缺點,但他開創了漢朝大業,推行寬鬆無為的政策,安撫了人民,凝聚了中華,也促進了漢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劉邦高瞻遠矚,深謀遠慮,他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影響了後世朝代,劉邦也是被後世多為稱頌的皇帝。


一串七珠讀雜書


在劉邦之前,皇帝都是貴族當的,跟平民沒啥關係。自從陳勝王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之後,王位由貴族之間私相授受的規則被打破,這就讓劉邦這樣的編戶之民有了當皇帝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是社會形勢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如果社會沒有發展到這一步,沒有這樣的社會基礎,劉邦是不可能當皇帝的。換言之,劉邦當皇帝意味著平民階層的崛起,這是他當皇帝的土壤。所以劉邦險勝項羽可以說是平民對貴族的勝利。



有了這樣的土壤,劉邦當皇帝的另一個原因就是自己能力很強。劉邦說,我沒啥本事,我能當皇帝全靠三個人,蕭何搞後勤,張良出奇謀,韓信打硬仗。其實劉邦能說出這話,就證明是個幹大事的料,不跟部下爭功。



毛主席說,劉邦有容人之量,這是他取勝的法寶。反觀項羽,都兵敗垓下被圍在烏江邊,再過一個小時就被大卸八塊了,還在逞匹夫之勇,跟下屬吹牛逼,你們服我不服。天亡我,非戰之罪。就連自己最心愛的女人都要活活逼死,這種人能成事嗎?


唐風宋月


漢高祖劉邦文不能書,武不能戰,但卻利用秦末動亂提供的機遇,成為歷史的弄潮兒和幸運兒,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平民皇帝。然而,與劉邦一起面對這個歷史機遇的,何止千人萬人,獨有劉邦搶得先機脫穎而出。他有什麼樣的過人之處,又是如何發揮其自身的長處在楚漢戰爭中擊敗楚霸王的呢?以下是鄙人的看法。

1.自身因素:劉邦不喜勞作,確有遊手好閒的無賴之嫌,但他與人友善,喜歡施捨,善交遊,因而在他周圍很早就聚集了一幫有才華的人。劉邦曾做管理地方治安和民事調節一類的小吏——泗水亭長,經常和縣吏往來,時間一長,和沛縣功曹蕭何、獄掾曹參等結成莫逆之交。加之劉邦為人大度,心胸豁達,素有大志。劉邦身處那個動亂的時代,能仗義行事,勇於承擔責任,顯示其領導才能,可以說這是促其成功的重要因素。(劉邦解送一批人去咸陽驪山修築秦始皇陵。半路上不斷有人開小差,照這樣下去,還沒到達目的地,人就跑光了。劉邦就解開這批人的束縛,與他們圍坐在一起飲酒,要與他們一起逃亡。此舉讓手下明白劉邦是值得信賴和追隨的。有十幾個壯士佩服劉邦的豪爽大度,情願跟他一起逃亡。從此,劉邦有了最初的基本力量。)在當時儘管蕭何和曹參的地位都高於劉邦,但劉邦沒有怕失敗的心理負擔,身上具有領袖氣質,所以,蕭何、曹參等人也由衷地擁護劉邦做領袖。

2.歷史條件:當然,劉邦能迅速攻佔關中,除了戰略得當,避實擊虛,以撫為主,從而減少了阻力外,也與當時的歷史條件有關:項羽在河北作戰,吸引並消滅了秦軍的主力,給劉邦的西征軍以有力的支持;秦始皇為自己巡遊全國而修築的馳道,變成了起義軍前進的捷徑;秦滅六國後,拆毀戰國時期的關隘要塞、銷燬大量兵器,以致秦軍大多無險可守,無兵器可用,等等。

3.善於包裝:按後世十二生肖的說法,劉邦屬蛇,俗稱“小龍”,《史記》(提前聲名:我看的史記是半白話文的。不是全文言文)這樣記載他的出生:劉母在大澤邊睡覺,夢見與天神相遇。當時雷鳴電閃,天昏地暗。劉父跑去找劉母,見到一條蛟龍盤繞在妻子的身上。從此,劉母便懷孕了,後來生下了劉邦。劉邦的身上於是蒙上一層神秘色彩,據說後來他在逃往芒、碭途中,拔劍斬了一條巨蛇,然後看見一個老婆婆坐在路邊放聲痛哭。問她哭的原因,她說:“我的兒子是白帝子,變成了一條蛇,躺在路當中,結果被赤帝子殺了,我怎麼能不哭呢?”說完,那老婆婆就不見了。劉宋裴駰在《史記集解》中認為,白帝代表秦王朝


布衣歷史


讀史明智,蓮子來了。

劉邦完全是草根出身,渾身充滿了非主流的氣質,他能當上皇帝一是靠他毫無節操的對項羽認慫,好聽點就是在關鍵時刻能屈能伸,二是靠他身邊最得力的小夥伴,即蕭何,張良,韓信。

劉邦跟項羽一比那就是平民跟貴族的區別,不知道有多寒酸,但因為常年混跡在最底層,倒是造就了他察言觀色的本領,以及高情商,但就是不會打仗。

而項羽唯一的優點就是會打仗,跟劉邦比起來,情商是項羽的硬傷,以下介紹下劉邦和項羽的幾次過招,以及蕭何,張良和韓信的功勞,大家也就知道劉邦為什麼能當皇帝了。

鴻門宴

項羽和劉邦當過一段時間的志同道合的好兄弟,一起在楚王下面打工,他倆的矛盾源於楚王的一條任務:誰先入主關中,誰先當王(關中是秦國的老巢)。

於是項羽和劉邦就分頭帶著小弟快速前往咸陽,都想把秦王削了,成為關中王,但項羽自詡能幹,途中還拐到河北鉅鹿救了跟秦國打仗打不贏,向楚王求救的趙國,於是一路暢通無阻直奔咸陽的劉邦當然首先到了咸陽,並派兵去守住函谷關,不想讓其他諸侯進來,想自己獨吞咸陽城擴大軍隊。

項羽進不了咸陽城,就要和劉邦幹起仗來,當時項羽的兵馬四十萬,號稱一百萬,紮在鴻門,劉邦兵馬十萬,號稱二十萬,紮在霸上,劉邦當時一看這兵馬,肯定打不贏項羽,直接託項伯跟項羽說好話,併到鴻門去賠罪,雙手奉上咸陽城。

劉邦鴻門宴上的伏低做小,態度誠懇,令項羽大為舒爽,便不顧謀士范增的建議,放了劉邦,這是劉邦的主動認慫救了他自己。

劉邦出漢中,直搗彭城

項羽雖放過劉邦,但還記著劉邦先進入的咸陽的仇,於是把劉邦分配到鳥不拉屎的漢中,並安插了3個秦朝大將在關中監視劉邦。

劉邦可不是好打發的主,雖表面上認慫了,但是心裡卻是想要做王的,從他入主咸陽,卻不取一分一毫,就可以看出他的大志向,於是他在關中一直默默的養精蓄銳,直到一天他覺得時機到了,幹掉了安插在他身邊的兩個秦朝大將,一直幹到項羽所在的彭城。

項羽是誰啊,手能舉千斤鼎的力大無窮的怪胎,最善於打仗,他當時正在山東鎮壓,一聽老家被劉邦抄了,馬上回來把劉邦趕走了。

劉邦就和項羽一直來來回回的幹仗,大都是劉邦失敗為多,劉邦壓根沒佔到任何便宜,兩人也一直僵持在河南滎陽一條鴻溝兩側,對了,就是象棋裡的楚漢河界

最後還是劉邦認慫了,約定以鴻溝為界,西邊歸劉邦,東邊歸項羽,兩人簽訂了休戰協議,當然事情不會這麼簡單。

劉邦耍賴,撕毀協議

劉邦是什麼人,之前是街頭的小混混,耍無賴是他的強項,剛簽完協議,劉邦就追人家項羽打了,當然被項羽回打個結實,真是臉都丟盡了。

最後是韓信從天而降救了劉邦,反倒把項羽打得退到了垓下,接下來就是四面楚歌,霸王別姬,項羽垓下自刎了。

楚漢之爭就此結束,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

好了,以下說說蕭何,張良,韓信對劉邦的功勞。

蕭何管後勤,張良是軍師,韓信是大將軍

看到上面的,大家應該就知道他們各自的作用了,蕭何在劉邦起義的時候就跟著他了,兩人是感情深厚的好基友,蕭何覺得劉邦長了一張帝王臉,就一直忠心耿耿的跟隨他,他的作用就是為劉邦造出源源不斷的糧草和士兵,為前方打仗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不然就劉邦屢敗屢戰的慫樣,哪有這麼多兵馬讓他揮霍。

當然蕭何做的最有用的一件事是月下追韓信,為劉邦追回了一名最後能決定戰事成敗的大將韓信

而張良原來是韓王的人,劉邦去咸陽打皇帝的時候借來用的,只因為張良此人太聰明瞭,後來韓國滅亡了,張良也就成為劉邦的人了。

張良為劉邦出了很多的計策,救了劉邦好幾次命,鴻門宴那次,張良勾搭了項羽身邊的項伯,一面讓項伯說好話,一面讓劉邦主動跟項羽認慫,劉邦這才逃過了一劫,還有劉邦打仗打的這麼亂,最後還能大勝,也全靠張良坐鎮指揮,還有之後分到漢中,讓劉邦學會忍等等。

張良對劉邦就好比劉備對諸葛亮,整個就是一人生導師啊。

而韓信是最後加入劉邦陣營的人,蕭何把韓信追回來真的是很值,他打仗很有一手,從來不按常理出牌,一來就有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這樣的大手筆,幫劉邦順利出了漢中。

接著跟其他對手背水一戰,再後來把項羽逼死在垓下,這一樁樁一件件把他封為戰神都不為過

只是他曾今暴露了要單飛的心思,所以結局不怎好,被呂雉設計殺死,蕭何也有幫忙,真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注:蓮子不是歷史學家,喜歡以通俗簡單的語言講故事,所以有不對的地方,請多多指教。


蓮子說史


《史記》和《後漢書》裡都記載:劉邦當上漢朝的開國皇帝之前,是豐縣的一名農家子弟,後來到隔壁的沛縣上班,做了名基層公務員:泗水亭長。

這個亭,可不是“去去何所依?長亭復短亭”那個亭。古時候,五戶為鄰,五鄰為裡,十里為亭,劉邦當亭長,也就相當於現在的鄉鎮派出所所長。

史書記載:劉邦和手下的工作主要是兩項:“開閉掃除,逐捕盜賊”,前者是內務,後者是外勤。

劉邦當派出所所長,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押送服徭役的民工,到陝西的驪山給秦始皇修皇陵,或者去修長城。

服徭役太苦,活重,弄不好會累死在異鄉,所以民工們一路上就偷偷想辦法跑路。

如果民工路上跑掉了,到達目的地後,人數對不上,押送的亭長就會吃官司,甚至被殺頭。

劉邦一看有人跑了,知道大事不好,乾脆就把所有民工身上的繩索都解開了,說你們都跑路吧,我這亭長也不幹了!他自己就跑到離老家不遠的河南,跑到叫芒碭山的山上躲起來了。

後來劉邦聽說陳勝吳廣起義了,也念叨著“同去同去”,就集合了以前的兄弟朋友們,拉了人馬,攻佔了出生地豐縣和工作地沛縣,也就是現在的李秀娟老師和羅烈副所長的家鄉。

再後來,劉邦的隊伍越來越大,打敗了秦軍,又打敗了同盟軍項羽,建立了漢朝。

做了開國皇帝后,劉邦衣錦還鄉,回到豐縣老家,大擺流水席,宴請鄉親們。他還自已填詞,自己在酒席上唱了《大風歌》,一共就三句,但流傳至今,媲美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咸陽遊俠是少年


劉邦之所以能稱帝,是因為劉邦本身就有這個能力.

首先,劉邦沒有當皇帝在沛縣當亭長的時候,其實就是一個潑皮,但是此人仗義至極,七里八村的都認識他,在今天肯定是紅人。劉邦喜歡交朋友,而且劉邦在這些朋友裡為大哥。就是因為劉邦會收攬人心。



劉邦在沒有韓信的幫助時,他只退不進,幾乎沒有打過勝仗,敗仗一次又一次,劉邦也是躲了又躲,但是劉邦特別喜歡才人,也會用人才。

項羽每次攻下一座城池,他都要把城裡的人們殺乾淨來祭奠死去的英靈,但是劉邦不會這樣做劉邦會安撫城內的百姓,所以百姓都看好劉邦,俗話說得人心者得天下,天時地利人和,劉邦不得不贏,不得不撐帝


歷史滅霸


答:秦朝後期,二世繼位以後生活不檢點殘害忠良,百姓度日艱難,各地首領先後起義進攻。在長年的征戰過後,天下最終的主人即將掌握在劉邦或是項羽手中。他們二人之間的戰爭,可謂精彩萬分。一個農民出身,一個貴族出身。一個是拼湊而成的軍隊,一個是嚴格訓練的軍隊。兩支隊伍多次交鋒,各有勝負和起伏。可是誰都沒料到,最後的勝利卻是屬於漢王劉邦,項羽落敗。取得勝利的劉邦,開創了漢朝,自立為漢高祖,統一天下。從當初討飯的混混,到後來的九五之尊,劉邦的這傳奇一生,很值得說道。他從當初一個默默無聞的亭長,一步一步往上爬,終於是成為了人中之龍,這簡直就是古代版的屌絲逆襲了!要知道以他本來的身份,一個混混,是根本不可能打敗項羽的。項羽出生在名門世家,頭上的光環數不勝數,部下也不缺乏英勇善戰之輩。劉邦潑皮一個,能力沒有,放在今天來說的話,典型的盲流一個。這樣有著天壤之別的兩個競爭者,為什麼劉邦可以成功登頂,項羽卻失敗了呢?因為以下幾個因素,才使劉邦最終獲得了成功。

一、慧眼識人

劉邦生於窮鄉僻壤,沒有任何特長,長期在村裡長大,不論是眼光還是策略都不能跟項羽比。但他的出身他沒辦法去改變,但他可以改變他的未來。劉邦也知道在這方面自己不如很多人。劉邦拿自己和自己的手下相比過,他認為自己任何一點,都比不上手下人才。就是這樣的劉邦,他卻有一樣是項羽怎麼也比不了的東西。他制勝的寶典就是,他善於利用人才。一方面,他樂於接納不同的人才,虛懷若谷,懇切求才。劉邦手下的人才,甚至還有殺豬的,劉邦還對他特別好。另一方面,他既能知己,也能知彼,善於把不同的人才安排到不同的崗位上。他手下的韓信、蕭何各自擁有不同優點,一個會武術則當了將軍,另一個能文則做了宰相。在劉邦的隊伍裡,形形色色的人有很多,但是每個都是出類拔萃的人才。而項羽最後卻是一個像樣的謀士都拿不出來。好不容易有個范增,還被度量小,難容人的項羽氣走了。這樣下來,項羽這邊在文上,就是徹底的比不上劉邦那邊的雄厚班底了。這是劉邦出彩的地方,不拘一格,招收各種人才,項羽卻被身份束縛,無法做到。任何大的事情,都是由小細節決定的,整個用人細節,就決定了兩人的未來。這就是項羽最終烏江自刎,劉邦登上皇帝寶座的一個原因。

二、劉邦比項羽狠的多。

皇上冷酷,好像是眾所周知的,在自己孤立無助時,就算位置較高也難以承受風寒侵襲。人善被人欺,太過心軟,不合適做皇帝。就心地來說,劉邦比項羽心狠多了。項羽遇事小氣,會是大家早就知道的。項羽和劉邦對戰鴻門,項羽親率四十萬大軍成包圍之勢,還做東設宴,邀請劉邦去參加。後來的鴻門宴也算是項羽的機會,劉邦當時就是待宰的羔羊。劉邦這次赴宴絕對是卑微到極點,各種伏低做小。認為劉邦能夠為己所用,沉浸在美夢中的項羽,就這樣輕易的放走了劉邦。項羽的仁慈沒讓劉邦動搖,劉邦活著回去後就開始了反擊戰。垓下之戰事情出現重大轉機,劉邦見此情景安排自己的隊伍快速將項羽圍困,一點感恩之心也沒有。與項羽的優柔寡斷不同,劉邦直接懸賞項羽的項上人頭,堅決果斷的就想處死項羽,無商量餘地。最終,威風一時的楚霸王選擇了在烏江邊上自殺,以此償還江東父老的恩情。從此,劉邦就成了山中唯一一隻猛虎。

三、比項羽更有遠見

戰爭和戰鬥的區別就在於時間的長短。從楚漢戰爭中就可以看出,最開始劉邦處於劣勢,屢戰屢敗。可是最後,勝利卻還是歸了劉邦,就是因為劉邦高瞻遠矚。不過戰爭的最終勝出者卻是劉邦,因為在戰爭中他比項羽有著更長遠的打算和計劃。面對不同的情況,劉邦能做出不同的應對策略,以此來使得自己處於主動和有利地位。劉邦最開始對楚軍行使保衛戰略,讓楚軍疲於迎戰,陷入困境。當項羽稍微一出現頹勢,立即全軍出擊,趁勢拿下主動權。楚軍衰弱之時,靈活的劉邦立刻改變戰術,轉改為戰略進攻。這種結局給予一直心胸狹窄目光短淺的項羽會是看不到的。項羽的盲目自大,讓他鼠目寸光,看不到前面的走向。幼時跟隨范增學兵法,驕傲自滿,不肯下苦功夫。他並不注意利用智謀,而是一味的好勇鬥狠,不顧整個楚軍大局的利益。軍事上,只會蠻勇好鬥,不會謀略佈防,政治上,鴻門一宴放走敵人,還不以為然。從這個方面看過來,項羽真的是比劉邦差太多了。讓自己前方跟後方都受到攻擊,最終自己也走向了滅亡,讓自己孤立得不到援救,讓自己死得很慘。兩個人的鬥爭,最終以劉邦勝出而結局。

歷史就是這樣的,誰都不知道接下來是怎樣的結局。楚國貴族之後,江東弟子之首,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西楚霸王最後竟然敗給一個草根無賴,毫無背景的混混。在我看來,項羽無可厚非擁有得天獨厚的先天優勢,但是也是這種優勢給他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不善理解,不善識人,更不善用人。人們是崇拜他的英名,大名鼎鼎的西楚霸王,但是要是去管理國家,當皇帝,他就不行。劉邦的一生,堪稱完美的逆襲, 從最開始的草根到最後的帝王,像我們詮釋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意義。這就是今天我們為大家講的人物故事。



xiaocao449


劉邦之所以能當上皇帝原因有三。

一,劉邦運氣好,秦二世hold不住老爹留下的場子,加上奸臣趙高的忽悠,揭竿而起想逐鹿中原的人太多太多,而劉邦運氣好到在對的時機遇到對的人還做了對的選擇。

二,劉邦情商高,韓信,張良之類的人都曾經給別人工作,但是都被劉邦給挖走了。而當時有大小很多軍閥,劉邦能巧妙的處理其中的關係,聯諸軍閥抗項羽。

三,劉邦人格魅力大,這點可能是天生的,有些人天生就擅長展現自己,劉邦也是,悶聲發大財,娶地主家女兒,當上城管局局長。。。之類的,以及後期有才能的老鄉跟隨他,樊噲,蕭何,曹叄之類的,都表現了他的人格魅力,大家就是想跟他。


大大大怪先生


劉邦當皇帝,天時地利人和都有了,有時候最厲害的人往往鋒芒太過,早早就死在暗箭明槍下了。劉邦曾說過,自己武力比不上項羽,智力比不上張良,自己能夠坐擁漢朝。原因就是他有讓別人信賴的人格,不一定是說一不二的誠信品格,而是能聽人言,信人言,集合眾人的信心和智慧。才能辦大事。


大千世界有什麼說什麼


不拘一格,大志若愚,雄才偉略,知人善用,禮賢部將能臣等舉措和實際行為。其成就閃煉古今大漢興盛的所繫所在。大漢民族由此成歷史名稱。稱帝鼓勵農耕,吸取先秦教訓。珍惜民力。減少賦稅徭役等。無為而治就是真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