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熱病何解:祛溼清熱、健脾醒胃、理氣行滯,但忌大汗、滋補

溼熱病是外感溼熱邪氣致病,所以祛溼清熱是治療的基本大法。因為溼邪易於困阻脾胃,阻滯氣機,所以在治療中還要配合健脾醒胃,理氣行滯法。

祛溼清熱

由於溼熱邪氣易於瀰漫三焦,所以在治療時還必須兼顧三焦。三焦溼熱證候的具體治法可以概括分為如下五種類型。

(1)辛溫宣透,芳香化溼

本法簡稱辛宣芳化法,適用於上焦溼熱證候,是指用辛溫芳香,輕揚宣透之品,化溼透熱以宣肺氣,疏通肌腠,使腠理通達,微有汗出,則溼邪可漸從小汗而解,溼祛則熱不獨存,也隨汗出而散。

溼熱病何解:祛溼清熱、健脾醒胃、理氣行滯,但忌大汗、滋補

(2)辛溫開鬱,苦溫燥溼

本法簡稱辛開苦降法,適用於中焦溼重於熱的證候,是指以入中焦的辛溫與苦溫藥物相配,辛開苦降,燥溼化濁,調理脾胃,使之恢復升降平衡。

(3)苦寒清熱燥溼

本法適用於中焦溼熱並重或熱重於溼的證候,是指選用苦寒之品,以達到清熱燥溼的目的。但使用苦寒藥應當審慎,必須屬熱重於溼者才可使用,如果屬溼熱並重者,應當辛溫、苦溫與苦寒同用,以辛開苦降,清熱與燥溼並施。如果溼邪重者,苦寒藥應當忌用,防其冰伏溼邪,反而使病勢難解。

(4)淡滲利溼

本法適用於下焦溼熱證候,是指用淡滲之品利尿滲溼,使溼熱從小便而驅。如果是下焦熱重於溼者,可以在淡滲利溼之中選加苦寒洩熱,通利水道的苦寒清利之品。

(5)兼顧三焦

因為溼熱易於瀰漫三焦,臨床上除了針對病變中心部位進行治療外,還必須兼顧三焦,也就是說,治上焦不忘中、下焦,治中焦不忘上、下焦,治下焦不忘中、上焦。這也正是臨床處方中辛宣芳化、辛開苦降與淡滲利溼藥物常常並用的原因所在。

溼熱病何解:祛溼清熱、健脾醒胃、理氣行滯,但忌大汗、滋補

健脾益氣,醒胃消導

脾主運化而升清,胃主受納而降濁。在溼熱病中,溼熱邪氣最易困阻脾胃而致升降失司,消磨、運化功能障礙,所以治療時應當在祛溼清熱之中配入健脾益氣之品,醒胃消導之品。

理氣行滯,開通肺氣

溼邪重濁黏滯,易於阻滯氣機,氣機不暢則水道不通而溼不能去,所以治療中必須配入理氣行滯藥物以宣暢氣機,使氣行則水溼也隨之而行。肺主通調水道,肺氣開通則水道通暢而溼熱邪氣有出路,所以治療溼熱病常配入開通肺氣之品。此外,辛宣芳化藥物輕揚宣透,也有開通肺氣之功。

1、忌大汗

溼熱邪氣侵襲上焦,鬱阻肌腠,宜用辛宣芳化之品宣透肌腠,使腠理通達,微有小汗而邪從汗解,但大辛大溫藥物卻屬忌用。

這是因為,溼性黏滯,難以速除,必取微汗,才能緩緩去之,雖欲取大汗而不可得,不惟溼不能去,其溫竄之性反而易於助熱動溼,鼓動溼邪內閉心包,上蒙清竅,而致神昏、耳聾、目瞑。

2、忌大下

溼熱邪氣鬱阻胃腸而致腑氣不通,忌純用大寒峻下之品。這是因為,溼邪黏滯,非一攻可下,用之不惟溼不能去,反而容易損傷脾陽,導致下利不止。

溼熱病何解:祛溼清熱、健脾醒胃、理氣行滯,但忌大汗、滋補

3、忌滋補

溼熱病中,往往出現午後身熱、口渴等症狀,這是溼邪所致,並非陰虛使然,如果誤診為陰虛而妄投生滋補之品,則易於滋膩助溼,反使其病膠著難解。

4、忌溫補

溼為陰邪,易於遏傷陽氣。在溼熱病過程中,由於溼阻氣機,陽氣不通,往往出現面色淡黃或蒼白、四肢不溫、倦怠乏力等症狀,這是溼阻氣機,並非虛寒。

如果誤診為陽氣虛而輕率地使用甘溫補氣之品,則易於壅滯脾胃而助長溼熱,反會使溼熱鬱蒸而加重病情。

5、飲食起居宜忌

溼熱病過程中及其恢復期,脾胃呆滯,飲食應當以清淡稀軟為宜,甜、黏、油膩、冷、硬等難於消化之物應當忌食,防其損傷脾胃而助長溼熱或引起食復。

溼熱病初愈的患者,機體功能尚未復原,起居也應當謹慎,要注意慎勞作,避寒保暖,既不可過勞,又不可觸冒風寒,以防勞復、感冒復。


①文中未涉及到症狀的具體用藥,且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具體症狀還應辨證為主。

②圖片內容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

③有任何不明白之處,請在私信及評論區留言,我將竭盡所能為您解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