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負責人:中國量子計算兩三年內還趕不上歐美

  騰訊量子實驗室負責人張勝譽日前表示,美國和歐洲在量子計算研究方面超過中國。他還指出,儘管谷歌聲稱取得“量子霸權”(Quantum Supremacy),但這項技術的商業應用還很遙遠。

騰訊負責人:中國量子計算兩三年內還趕不上歐美

  上週六,騰訊旗下量子實驗室研究員張勝譽表示,在未來兩三年內,中國不太可能在量子計算技術競賽中趕上美國和歐洲。

  他指出:“歐美擁有更多的量子計算科學家,在技術突破和人才引進方面遠超出中國。這一差距不可能在兩三年內消除。”

  騰訊量子實驗室成立於去年年初,“旨在將基礎理論與快速增長的量子信息技術領域實際應用聯繫起來”。

  谷歌上個月宣佈其53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機Sycamore僅需要200秒時間就可以完成世界上現有最強大傳統超算花費1萬年才能完成的運算,聲稱已經實現“量子霸權”。

  張勝譽對此表示,“毫無疑問,谷歌在量子計算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並在某些方面處於全球領先地位。”量子計算機採用了一種處理信息的新方法,理論上能夠比世界上最強大超級計算機運算速度快幾個數量級。

  然而,張勝譽說他認為量子計算的商業應用仍然是一個遙遠的現實。“人們總是在談論可能的應用,比如在材料、醫學和人工智能方面的潛在應用。但如何使其成為現實是一個困擾世界的問題,”他說。“科學家們從來都不樂觀。我一直認為我們離量子計算的商業應用還很遠。”

  在去年1月份加入騰訊量子實驗室之前,張勝譽曾是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他說:“在我看來,量子計算領域最頂尖的人才都在大學裡。”“大學和公司仍然是開展量子計算研究的兩個重要場所。為公司服務的美妙之處在於,我們可以與擁有不同研究背景的人合作。”

  張勝譽補充說,他實驗室裡的科學家來自計算機科學、物理和化學等多個領域。張勝譽表示,儘管該實驗室在探索前沿技術,但並沒有商業化的壓力,因為騰訊高層也認為量子計算需要長期投資。

  與美國企業相比,中國企業探索量子計算技術的歷史較短。谷歌在13年前就開發出一個量子計算機程序,而美國科技巨頭IBM多年來一直在進行密集投資,製造出量子計算原型機。

  過去幾年,包括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和華為在內的中國科技公司才剛剛開始建立量子技術研發實驗室。不過,這些公司在量子計算領域的投資與中國近期的“量子雄心”相呼應。儘管中國並未透露其在該領域的總投資,但啟動了一個關於量子通信和計算的超級項目,旨在到2030年實現技術突破。

  2017年,中國開始在安徽合肥建設世界上最大的量子研究設施,目標是開發量子計算機。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是一個耗資100億美元的項目,計劃於2020年開放。

  市場研究公司Patinformatics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申請的量子技術專利數量幾乎是美國的兩倍,主要是與通信和密碼設備相關的技術。然而,由於包括IBM、谷歌和微軟在內科技巨頭的大量投資,美國在量子計算方面的專利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