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朝2尺“笏板”有講究!古代官員怎麼和皇帝提案的?

在我們平時的工作中,經常要遇到給領導提案或者是甲方提案的情況,都會提前做好準備,比如準備好手提電腦,PPT,整理好思路,以便領導能夠更及時地聽取你的意見。

然而,在我國古代,沒有手提電腦,沒有電子產品,還時不時要下跪,古代的大臣怎樣跟皇帝提案的呢?

上朝2尺“笏板”有講究!古代官員怎麼和皇帝提案的?

01,主要提案工具——"笏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臣通過自己的方式表達意見,一定要提前準備好"草稿",而古代又沒有備忘錄和手提電腦,所以,大臣們都會準備好"笏板",如同我們現在的手拿電腦。

《禮記》中記載“笏長2尺6寸,中寬3寸”,這個笏板又稱為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大臣們面聖的時候手裡拿的必備工具。

在影視劇中,經常出現的,大臣說話的時候,做一下揖,然後舉著一個長長的小白板,說"臣有奏"或者是"臣附議"這樣的話,其實,這些小白板子都是他們提案必備的“手拿電腦”。

千萬不要小瞧這個 "笏板",這個上朝工具從周朝就開始出現了,一直到了明末清初才宣佈取消。

上朝2尺“笏板”有講究!古代官員怎麼和皇帝提案的?

《知府》中的笏板

在《說文解字》中有這樣的記載:

"笏,禮玉藻。笏天子以球王;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須文竹、士竹、本象可也。"

大概的意思就是說,這個笏板是古代大臣面見君王的時候,記錄君命或者皇帝旨意的板子,同時,也可以將自己需要闡述的話語提前記錄到上面。 

不僅如此,這個提案工具"笏板"還是大臣們一個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在《舊唐書·崔神慶傳》中這樣記載:

"開元中,神慶子琳等皆至大官,群從數十人,趨奏省闥。每歲時家宴,組佩輝映,以一榻置笏,重疊於其上。"

這個故事講的是,在唐朝開元年間,崔神慶一家枝繁葉茂,出了很多的大官。

每一年春節宴請賓客的時候,這些人團聚在了一起,將自己隨身攜帶的奏事笏板疊放在一起,單層的擺床都不夠用,需要疊好堆放整齊才可以放好,可見其家族顯赫地位。

上朝2尺“笏板”有講究!古代官員怎麼和皇帝提案的?

古代大臣使用的提案笏板,還需要按照官員的品階來劃分,不能僭越使用,比如唐朝時期,五品以上的官員用象牙材質的,而六品以下的只能用木質的。

在北宋之前,君王對於大臣提案的管理較松,大臣們可以面對面的暢所欲言,有的時候,皇帝高興了,還會賜座,賜飯等。

大臣們的待遇很高,可以和皇帝平起平坐的談論國家大事。

而到了明清時期,隨著皇權的進一步加強,清朝的大臣很多都是需要跪在地上奏議的,所以,雙手拿著 "笏板"也不太方便,這個笏板就慢慢取消了。

上朝2尺“笏板”有講究!古代官員怎麼和皇帝提案的?

02,"朝參"和"集議"

在中國古代,大臣們集思廣益的重要議會一般在"朝參"和"集議"這兩個會中舉行。

"朝參"很好理解,就是我們所說的朝議,在影視劇中,我們經常能夠看到皇帝主持會議,各級大小官吏各抒己見,主要用於皇帝頒佈國家大的政令和改革措施的時候,都會在朝會上舉辦,規模較大,輻射範圍較廣。

"請皇上三思""請皇上明察"這樣的語句屢見不鮮。

參加朝議也是有講究的,一般需要按照大小官員的品階來確定能否上朝。

以清朝為例子,四品以上京城官員需要上早朝,而四品以下以及地方官必須得到皇帝的傳召才能上朝。

第二種奏議的方式是私底下的"集議",一般屬於小範圍的私下討論。

有的時候,皇帝會叫來自己的親信,有的時候,幾個關係要好或者是位高權重的大臣也會組織集議,來確定怎樣給皇帝最終的提案。

上朝2尺“笏板”有講究!古代官員怎麼和皇帝提案的?

03,"諫議"制度

提案除了"朝參"和"集議"之外,還有"諫議"這一個方式。

說到這兩個字,大家印象中可能都會浮現出唐朝著名的諫臣魏徵,他盡忠職守,直言建議,讓唐太宗覺得是自己明得失的一面"銅鏡"。

在《漢書·百官公卿表》中的記載,所謂的諫議制度在先秦就已經出現了。

秦漢的時候稱為諫大夫,掌論議,而到了東漢時期,改名諫議大夫,六百石。

這些專職官吏都有自己的職責,起初並沒有固定的編制,多的時候可以達到十幾人的團隊,主要來為皇帝出謀劃策,也可以說是"挑刺""找問題"。

這些諫臣們的地位可不小,他們可以自己組織會議參奏,也可以和皇帝約談,在進諫的同時,多有"提案"。

上朝2尺“笏板”有講究!古代官員怎麼和皇帝提案的?

04,通政司的設置

對於大臣的提案來說,不僅有書面上奏,口頭上奏等方式,還有主要長官大臣提案,上通下達的機構和組織,叫通政司。

通政司是明朝時期設立的,主要掌管內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訴之件。

這個機構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讓皇帝掌握全國的民情和民意。

明成祖時期,規定所有的通政司所收的奏章,都必須全部上呈皇帝,不得以種種藉口截留或者是隱藏。

明成祖朱棣是一位重視民情、輿情的皇帝。

他認為治理天下"雖細微事不敢忽","自古昏君,其不知民事者多至亡國"(《明史·成祖本紀》)。

他吸取了歷朝歷代的亡國教訓,廣開言路,重視大臣和民間的提案報告,還經常因為大臣的疏忽而遷怒於他們。

同時,在永樂年初,明成祖還規定,朝因時間關係不能暢所欲言,午朝或晚朝可以繼續向他彙報。

上朝2尺“笏板”有講究!古代官員怎麼和皇帝提案的?

明成祖朱棣的影視形象

到了清朝時期,通政司漸漸變為"清淡衙門"。

根據《清稗類鈔·爵秩類·奏事人員》的記載:

"雍正朝,世宗命諸臣有緊密事改用摺奏,專設奏事人員,以通喉舌。自是無不立達御前,通政司惟掌文書而已"。

歷代大臣們的提議方式雖然各有不同,然而,在針對國家大事和政策方面,上到君王,下到百姓,都是不能馬虎的

,廣開言路,好的提案政策和方式,可以幫助君王和百姓之間形成互通關係,為國家汲取更多的建設性意見。

參考文獻:

《說文解字》《漢書·百官公卿表》《舊唐書·崔神慶傳》《明史·成祖本紀》

上朝2尺“笏板”有講究!古代官員怎麼和皇帝提案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