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究“清承明制”的清朝,為什麼卻沒有沿襲明朝對山西的行政區劃

山西省由於地處黃河、太行山之間,其省級行政區域的輪廓線,特別是西、南、東三個方向上,在我的歷朝歷代中變化基本不大,就連行政區劃最為混亂的元朝也是這樣,把位於今天山西省的各個“路”東緣的分界線連起來,也能得到和今天差不多的省界走向。

講究“清承明制”的清朝,為什麼卻沒有沿襲明朝對山西的行政區劃

元代時的今天山西省一帶區劃

講究“清承明制”的清朝,為什麼卻沒有沿襲明朝對山西的行政區劃

明朝的山西省

到了明朝的時候的山西省的輪廓已和今天差不了太多。而清朝接過了明朝在中國的統治權之後,“清承明制”,其大部分行政運轉制度包括各省區劃設定在內基本上沒有大的調整。但在山西卻因為一件事引起了省內的行政區域相較於明代來說大的變化。

這件事就是因為山西省的原來承明制之後,府管州、縣過多,有些“管不過來”。

在明末,山西共領太原、平陽、大同、潞安、汾州等5個府,還有遼、沁、澤3個直隸州,這就是所有相當於今天的地級市的行政級別、能下管縣的機構,這8個“地級”機構要管16州(散州,不管縣,和縣的級別相當)16個、縣78個,共94個縣級機構。並且大家在地圖上可以看出來各府、直隸州一級的管縣的數量也極為不平均,太原(府治在今天的太原市)、平陽(府治在今天的臨汾市)、大同(府治在今天的大同市)3個府竟然管理著全省三分之二的面積。

講究“清承明制”的清朝,為什麼卻沒有沿襲明朝對山西的行政區劃

清代的山西省

所以在雍正二年閏四月,山西巡撫諾岷上書朝廷,請求再多設置幾個直隸州,減少府的轄區,於是在這一年將明末的16個散州里的平定(治所在今天的陽原市平定縣)、忻(治所在今天的忻州市)、代(治所在今天的代縣)、保德(治所在今天的保德縣)、解(治所在今天的運城市鹽湖區解州鎮)、絳(治所為今天的新絳縣)、蒲(治所在今天的永濟市蒲州鎮)、吉(治所在今天的吉縣)、隰(治所在今天的隰縣)9州升為直隸州。

到了雍正三年五月,又置寧武(治所在今天的寧武縣)、朔平(治所在今天的右玉縣)兩府。

雍正六年四月,升澤、蒲2直隸州為府。

乾隆古十六年十二月。升霍州(治所在今天的霍州市)為直隸州,而把吉州直隸州降為了散州。

到清末,共設9府、10直隸州、6散州、85縣。另外還有在乾隆六年八月設置的12廳(類似於州的設置)。

講究“清承明制”的清朝,為什麼卻沒有沿襲明朝對山西的行政區劃

清末的山西省

你瞭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