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收禮的「講究」:一面訓誡官員好好工作,一面嫌貢品不夠檔次

文|劉勃

乾隆收禮的“講究”:一面訓誡官員好好工作,一面嫌貢品不夠檔次

很多先秦古籍裡都有地方諸侯向天子進貢的論述,那本是在沒有貨幣也沒有像樣的稅收體系的年代,天子控制地方的一種手段。既然中央集權的官僚體系已經發展成熟,這些手段自然就該淘汰。但相關內容已經被寫進了儒家經典,也就還是被作為一種高尚的傳統被保存下來。

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給皇帝送禮顯然是一種資格。有學者梳理總結為:一是宗室親貴,二是中央大員,三是地方大吏,四是織造、鹽政、官差,五是退休高官,六是有文化象徵意義的人物,比如衍聖公(孔子之後)和班禪額爾德尼之類。

皇帝收你的禮物,被稱為“賞收”,本身就是很大的恩典。所以有資格送禮的人都很珍惜各種機會。

本來,每年有三個日子是最重要的。元旦、冬至和萬壽慶辰,元旦(今天的春節)是一年的開始,冬至要舉行祭天大典,萬壽慶辰自然是皇帝過生日,這就是所謂“年節三貢”,但由於隆冬季節可以進貢的物品不如春天豐富,所以冬至的重要性慢慢就不如端午。乾隆四十四年有一條上諭說,長江流域的省份有端午節進貢的傳統,這是“各因土物之宜,原所不禁”,至於其他地方,就不必在端午節湊熱鬧了。這恰恰說明了端午節各省督撫趨之若鶩,紛紛進貢的景象。

皇帝的一舉一動,都可能成為官員們進貢的理由。如乾隆喜歡出巡,那就有迎鑾貢,而且顯然不是皇帝到了哪裡,哪裡的官員就進貢,譬如皇帝東巡山東祭孔,湖廣、四川、廣東的官員,也會巴巴趕過來。再如皇帝去承德狩獵打圍,那就有木蘭貢;官員進京彙報工作,同時有陛見貢;得到了皇帝的獎勵,那就有謝恩貢;鹽政、織造、稅關的官員完成了工作,則有傳辦貢⋯⋯總之,進貢的理由,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乾隆收禮的“講究”:一面訓誡官員好好工作,一面嫌貢品不夠檔次

按照儒家經典,應該“任土作貢”,貢品應該是土特產。事實上,貢品中土特產的數量,確實非常龐大。譬如茶葉一項,據《內務府奏銷檔》記錄,就是兩江總督進碧螺春,雲貴總督進普洱茶,浙江巡撫進龍井茶等等。但論到價值,除非東北的官員送兩隻老虎,廣東的官員獻兩頭大象之類的個別情況,土貢在貢品中並不居於主要地位。真正值錢的,還是各種金銀、玉器、古玩、書畫、洋貨等等。

那這些東西皇帝收不收呢?乾隆下過很多旨意,責令官員專心辦好本職工作,不必對辦貢的事太過上心,還經常喜歡錶白說,對於貢品:“朕不過酌量賞收,以聯上下之情。”“上下聯情,勢難概斥,伊即奏進,自不得不量存一二。”他的兒子嘉慶皇帝也懂保護父親的形象:“督撫等所貢物,在皇考不過賞收一二件。”在大清的朝鮮人則認為皇帝收下的遠不止此數:“有九種物則每以三種還給。”達到了2/3。

也有學者認為乾隆嚴於律己,後來年紀大了,慢慢自控能力變差,收禮才多起來。實際上,早在乾隆十一年,皇帝有一次不收廣東巡撫的貢品,上諭是這樣的:

此次所進之物,甚是平常。前曾降旨將紫檀木小香幾、格架不必再進,此次仍行進來;再琺琅器皿小瓶亦屬太多,牙花琺琅盆景俱不成對⋯⋯似此俗巧之物,嗣後不必再進。

這明明是嫌棄禮物檔次太低的意思。又如乾隆十四年的一道批示是:

從前進過鐘錶、洋漆器皿,亦非洋做,如進鐘錶、洋漆器皿、金銀絲緞、氈毯等件,務是在洋做方可。

是原裝進口,還是國內仿製,皇帝一眼看穿,對山寨貨毫無興趣。而乾隆二十二年(1757),粵海關總督李永標、廣州將軍李侍堯進貢鑲玻璃洋自鳴樂鍾一座,鍍金洋景表亭一座,鑲瑪瑙時辰表二隻,乾隆帝的反應就截然不同,“此次所進鍍金洋景表亭一座甚好,似此樣好得多覓幾件,再有此大而好者亦覓幾件,不必惜價,如覓得時於端陽貢幾樣來。欽此。”不但大加讚賞,更是進一步向臣子提出要禮物了。而皇帝的這個偏好既然被臣下所知,大家也就紛紛跟進,西洋鐘錶、八音盒之類,因之價格飛漲,那也不在話下。

清朝歷代皇帝都喜歡西洋鐘錶,而乾隆尤其突出。今天故宮收藏的鐘表之精美,舉世無雙,這自然也和乾隆挑剔而精準的眼光有關。

乾隆收禮的“講究”:一面訓誡官員好好工作,一面嫌貢品不夠檔次

《甄嬛傳》雍正形象

鐘錶之外,字畫文玩,以玉如意為代表的各種玉器,也是理想的選擇。除了把各種古代的名人字畫送給皇帝,讓他在上面蓋章題字之外,還有一個討巧的辦法是,乾隆的御製詩文多以萬計,且有到處題字的愛好。地方官用各種珍貴材料製造的屏風、對聯、函冊、扇面,再把皇帝的詩文墨寶鐫寫在上,獻給皇帝。

官員們置辦這些貢品的錢是哪裡來的呢?理論上講,既然貢品是他們和皇帝聯繫私人感情的手段,自然也該私人掏腰包。實際上,各種貢品的價值,顯然遠非這些官員的合法待遇所能置辦,所以為了備下能讓皇帝動心的物品,各種貪汙盤剝,自然也就不可避免。而給皇帝準備禮物,當然也不僅是因為臣子的一點忠愛之心,除了換取更好的仕途外,各級官員藉機上下其手中飽私囊,他們在這個過程裡落袋的銀子,價值是送給皇帝的貢品的許多倍,那也不消說得。如前面提到那位給乾隆送鐘的李侍堯,他以“優於辦貢”著稱,也是一個著名的貪官。

但乾隆一直喜歡宣稱,因為各省的督撫“養廉原屬優厚”,他們待遇本來就好,給朕送點禮物也不構成什麼經濟負擔,所以才任由他們送。對乾隆那個說法,你如果相信他傻,那就是他被官員們矇在鼓裡;你如果認為他不傻,那就是他只是不願意承認,自己這點收禮的小愛好,事實上擾民了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