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收礼的“讲究”:一面训诫官员好好工作,一面嫌贡品不够档次

文|刘勃

乾隆收礼的“讲究”:一面训诫官员好好工作,一面嫌贡品不够档次

很多先秦古籍里都有地方诸侯向天子进贡的论述,那本是在没有货币也没有像样的税收体系的年代,天子控制地方的一种手段。既然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已经发展成熟,这些手段自然就该淘汰。但相关内容已经被写进了儒家经典,也就还是被作为一种高尚的传统被保存下来。

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给皇帝送礼显然是一种资格。有学者梳理总结为:一是宗室亲贵,二是中央大员,三是地方大吏,四是织造、盐政、官差,五是退休高官,六是有文化象征意义的人物,比如衍圣公(孔子之后)和班禅额尔德尼之类。

皇帝收你的礼物,被称为“赏收”,本身就是很大的恩典。所以有资格送礼的人都很珍惜各种机会。

本来,每年有三个日子是最重要的。元旦、冬至和万寿庆辰,元旦(今天的春节)是一年的开始,冬至要举行祭天大典,万寿庆辰自然是皇帝过生日,这就是所谓“年节三贡”,但由于隆冬季节可以进贡的物品不如春天丰富,所以冬至的重要性慢慢就不如端午。乾隆四十四年有一条上谕说,长江流域的省份有端午节进贡的传统,这是“各因土物之宜,原所不禁”,至于其他地方,就不必在端午节凑热闹了。这恰恰说明了端午节各省督抚趋之若鹜,纷纷进贡的景象。

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官员们进贡的理由。如乾隆喜欢出巡,那就有迎銮贡,而且显然不是皇帝到了哪里,哪里的官员就进贡,譬如皇帝东巡山东祭孔,湖广、四川、广东的官员,也会巴巴赶过来。再如皇帝去承德狩猎打围,那就有木兰贡;官员进京汇报工作,同时有陛见贡;得到了皇帝的奖励,那就有谢恩贡;盐政、织造、税关的官员完成了工作,则有传办贡⋯⋯总之,进贡的理由,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乾隆收礼的“讲究”:一面训诫官员好好工作,一面嫌贡品不够档次

按照儒家经典,应该“任土作贡”,贡品应该是土特产。事实上,贡品中土特产的数量,确实非常庞大。譬如茶叶一项,据《内务府奏销档》记录,就是两江总督进碧螺春,云贵总督进普洱茶,浙江巡抚进龙井茶等等。但论到价值,除非东北的官员送两只老虎,广东的官员献两头大象之类的个别情况,土贡在贡品中并不居于主要地位。真正值钱的,还是各种金银、玉器、古玩、书画、洋货等等。

那这些东西皇帝收不收呢?乾隆下过很多旨意,责令官员专心办好本职工作,不必对办贡的事太过上心,还经常喜欢表白说,对于贡品:“朕不过酌量赏收,以联上下之情。”“上下联情,势难概斥,伊即奏进,自不得不量存一二。”他的儿子嘉庆皇帝也懂保护父亲的形象:“督抚等所贡物,在皇考不过赏收一二件。”在大清的朝鲜人则认为皇帝收下的远不止此数:“有九种物则每以三种还给。”达到了2/3。

也有学者认为乾隆严于律己,后来年纪大了,慢慢自控能力变差,收礼才多起来。实际上,早在乾隆十一年,皇帝有一次不收广东巡抚的贡品,上谕是这样的:

此次所进之物,甚是平常。前曾降旨将紫檀木小香几、格架不必再进,此次仍行进来;再珐琅器皿小瓶亦属太多,牙花珐琅盆景俱不成对⋯⋯似此俗巧之物,嗣后不必再进。

这明明是嫌弃礼物档次太低的意思。又如乾隆十四年的一道批示是:

从前进过钟表、洋漆器皿,亦非洋做,如进钟表、洋漆器皿、金银丝缎、毡毯等件,务是在洋做方可。

是原装进口,还是国内仿制,皇帝一眼看穿,对山寨货毫无兴趣。而乾隆二十二年(1757),粤海关总督李永标、广州将军李侍尧进贡镶玻璃洋自鸣乐钟一座,镀金洋景表亭一座,镶玛瑙时辰表二只,乾隆帝的反应就截然不同,“此次所进镀金洋景表亭一座甚好,似此样好得多觅几件,再有此大而好者亦觅几件,不必惜价,如觅得时于端阳贡几样来。钦此。”不但大加赞赏,更是进一步向臣子提出要礼物了。而皇帝的这个偏好既然被臣下所知,大家也就纷纷跟进,西洋钟表、八音盒之类,因之价格飞涨,那也不在话下。

清朝历代皇帝都喜欢西洋钟表,而乾隆尤其突出。今天故宫收藏的钟表之精美,举世无双,这自然也和乾隆挑剔而精准的眼光有关。

乾隆收礼的“讲究”:一面训诫官员好好工作,一面嫌贡品不够档次

《甄嬛传》雍正形象

钟表之外,字画文玩,以玉如意为代表的各种玉器,也是理想的选择。除了把各种古代的名人字画送给皇帝,让他在上面盖章题字之外,还有一个讨巧的办法是,乾隆的御制诗文多以万计,且有到处题字的爱好。地方官用各种珍贵材料制造的屏风、对联、函册、扇面,再把皇帝的诗文墨宝镌写在上,献给皇帝。

官员们置办这些贡品的钱是哪里来的呢?理论上讲,既然贡品是他们和皇帝联系私人感情的手段,自然也该私人掏腰包。实际上,各种贡品的价值,显然远非这些官员的合法待遇所能置办,所以为了备下能让皇帝动心的物品,各种贪污盘剥,自然也就不可避免。而给皇帝准备礼物,当然也不仅是因为臣子的一点忠爱之心,除了换取更好的仕途外,各级官员借机上下其手中饱私囊,他们在这个过程里落袋的银子,价值是送给皇帝的贡品的许多倍,那也不消说得。如前面提到那位给乾隆送钟的李侍尧,他以“优于办贡”著称,也是一个著名的贪官。

但乾隆一直喜欢宣称,因为各省的督抚“养廉原属优厚”,他们待遇本来就好,给朕送点礼物也不构成什么经济负担,所以才任由他们送。对乾隆那个说法,你如果相信他傻,那就是他被官员们蒙在鼓里;你如果认为他不傻,那就是他只是不愿意承认,自己这点收礼的小爱好,事实上扰民了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