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鄂州之十三“山”(下篇)

鄂州十三“山”(下篇)

水墨鄂州之十三“山”(下篇)

“山”開鄂州,留絕唱:《武昌縣誌·沿革》記載:“帝堯時有樊仲文,今武昌有樊山。”《武昌記》曰:樊口南有大姥廟,孫權(吳王)常獵于山下,依夕見一姥,問權獵何所得。曰:正得一豹。母曰:何不豎豹尾?忽然不見;《三國志·吳書·王蕃傳》孫皓帝“武昌殿上斬王蕃,出登來山(雷山)”

南朝·陳僧《詠雉山孤石》:迥石生空立,平湖四望通。巖根恆灑浪,樹杪鎮搖風。

唐·憲宗李純御遊白雉山,作詩《雉山吟》:靈鷲高峰伊畫屏,飛來竺國記圖經。危梯下瞰呼猿洞,遠靄遂連放鶴亭。並親筆書賜“靈鶩禪寺”四個大字匾額。

宋·蘇軾《武昌西山詩》:“春江淥漲葡萄醅,武昌官柳知誰栽。憶從樊口載春酒,步上西山尋野梅。”元·丁鶴年蓮花山《南湖度夏》:湖山新雨洗炎埃,萬朵青蓮鏡裡開。日暮菱歌動南浦,女郎雙漿盪舟來。

明·太祖朱元璋清峰寺無題詩:清泉聖水甘露湧,峰似鷲嶺菩薩眾。古佛靈光圓普照,剎那匡顯冮山統。並御書“清峰古剎”。

明·鄔昶《同孟先服遊雲蓋寺》:雨出誰能霽卻歸?步追虎跡入芳菲。老僧不下禪床久,終日開窗看鳥飛。

清·朱晴初遊沼山:“沼峰十里碧煙稠,大局睹成在嶺頭。到底龍潛真蔭出,地靈人傑足千秋。”是這些名人吟詠、書寫了這些山,是山銘記了這些名人,名人則成就了這些名山。

“山”的飛、禽、走、獸:“飛”山:大龍山、天龍庵、鳳凰山、龍鳳山、鳳山堖、天鵝山、飛鴉山、大鷹山,白雉(雞)山;“禽畜”山:牛山、馬山、走馬山、馬鞍山、馬安山、馬兒堖、麻羊堖、金雞山、貓兒山;“獸”山:虎山、獅子山;“爬行”山:蛇山,龜山;此外,還有“神仙”山:葛山、觀音山、仙人山、東方山(鄂州境內一部份)。

由此統計:能“飛”的山9座、能“走”會“跑”的山11座、能“爬”的山2座、“神仙”山4座,總共26座。

“山”的十字歌:一橫山、二錨山、三山、四峰山、五卦山、六擋墩、七星山、八折山、九峰山(西山有九座山峰)、石(十)山。

“山”的故事多:金雞啄“菜”。話說西陽畈蒲團鄉,有一座石頭山,海拔66米,總面積68畝,綠樹青峰,名金雞山。金雞山邊有一座村落,叫蔡畈,這山也曾隨蔡姓,叫蔡家山。相傳在舊社會,有一年這裡發人瘟(瘟疫),一年就走了16條扁擔,即有16口男丁過世,令蔡氏家族驚駭不已。後請來陰陽先生,這陰陽先生說與金雞山有關,即“金雞啄菜(蔡)” 。後來,蔡氏家族在金雞山建了蔡氏祠堂壓“金雞”,並在金雞屁股後頭鑿了一個石坑,以示懲戒,金雞山改名為荊奇山,金雞寺也跟著叫荊奇寺。後來,蔡畈人才輩出,興旺發達,金雞山的名字才得以複名,但是荊奇寺的名字至今依舊。故事講到這裡,人們不信,不妨到金雞山看一看、遊一遊,荊奇寺的香火很旺,熱鬧非凡。考其《蔡氏宗譜》,蔡畈原是一個顯赫的家族,是明代濟陽王蔡哲的後人,吳都蔡家巷的發脈。

俗傳金雞山曾是漁村“水驛”,三國時,吳王到瓜圻種瓜必經此水驛,金雞山、瓜圻、橫山、峒山、三山等樊湖水域“高地”都曾是吳王的水軍營寨。

水墨鄂州之十三“山”(下篇)

鄂州“山”的故事及傳奇、傳說很多,精彩紛呈,人們津津樂道:如沙窩裡“天鵝抱蛋”,澤林飛來“金鳳凰”、三山上長出“九龜”,碧石上駕騎來“白雞”,東溝那邊有個“月亮”、梁子湖上有“七星”、太和那裡出“太陽”等等。 這些“山”的故事,就不一一道來。

“山”的哀歌。弓背山祭:嗚呼,弓背山!位於洋瀾湖之南,馬鞍山北,約200米處,海抜57米,面積69畝。以山形,象弓背得名。嗚呼!天蒼蒼、地茫茫,盤古開天地而生,古壽難考。嗚呼!湖邊之山,“城”中之山!一日忽然不見,消失在燈紅酒綠之中,鳴呼、哀哉!留下了山的祭意:劉鍋駝山“宰相山”,雄哉!壯哉!妙哉!

虎頭山嗚呼,鳳嗚千古絕唱。據《武昌縣誌》載錄:虎頭山在縣東三里(在市重型機械廠內,現巳毀。)虎頭山以形似而名,又名鳳穴山。梁(朝)庾信賦“龍蟠鳳集”是也。舊名鳳闕。《武昌記》曰:城北有岡高數丈,名為鳳闕。吳黃龍元年,有鳳凰集此岡,故謂鳳闕。《土俗編》:上枕虎頭,下瞰南湖,一佳勝也。《武昌縣誌·古蹟》雲:鳳凰臺塔在武昌縣東。鳳凰臺在虎頭山。《三國志·吳書·孫權傳》載錄:吳黃龍元年春,公卿百司皆勸權正尊號。夏四月,夏口、武昌並言黃龍、鳳凰見。丙申,南效即皇帝位。

吳書所載“武昌鳳凰見” 即是所指,孫權正是因此吉兆,稱皇帝的。可見虎頭山,是“鳳凰”之山、“古蹟”之山、“經典”之山。

弓背山、虎頭山,嗚呼!哀哉!還有“雄鷹”折翅大鷹山。

山的保護與開發建設。我們現在講“人”權,是不是也可以講“山”權,給山立法,加以保護。弓背山,虎頭山故然不幸,但也有不幸中的萬幸,如蒲團的金雞山,據村幹部講,當年築武黃高速公路時,築路公司曾以二十萬元的價格,買下金雞山的石頭築路,所幸未果。現在金雞山荊奇寺已成為周邊數十里宗教文化的社區活動中心,一年創造的經濟價值就不止二十萬。同時,對於建設和諧社區也起著積極的作用。 再就是,能“搶救”的山應該“搶救”,城中之山的“大鷹山”, 還有三山等,就不要再開山取石了。

現在,我市正在建“三國”歷史文化旅遊城,“龍蟠北磯”的觀音閣江灘公園已經建成,被歲月湮沒的中國十大古釣魚臺之四的吳王釣魚臺,已經得到認定重建;我們何不再造“鳳鳴東岡”的虎頭山,其遺址就在武昌大道邊的原重型機械廠內,機械廠已搬遷,能否將剩下的二個車間拆遷,建“虎頭山”文化廣場?讓吳都再添三國曆史文化“山”的景觀。

水墨鄂州之十三“山”(下篇)

鄂州人文歷史譜寫了這些山,當山溶入了這些人文歷史,山便有了山的“魂魄”、山的“品質”、山的“道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