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生活技能的孩子,未來會如何?

本文由明明媽講故事原創作品,麻煩各位家長多多支持我,謝謝!


何謂父母之愛?父母的愛是一種情感,更是對孩子的責任。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多少父母以自己的意願操控著孩子的生活,事無鉅細地為孩子包辦一切,注重培養孩子的學習與才能,卻忽視了對孩子生活技能的培養,這樣的孩子最終只能人前光鮮亮麗,可回到家便成為了無法自立、毫無生活能力的“襁褓中的嬰兒” 。

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關於未來,父母最應該留給孩子的就是獨立生活的能力,培養孩子的最終目的便是當孩子脫離父母羽翼時,依然能夠自在生活,而不是將孩子一輩子護在自己的寵愛和處處代勞之下。

缺乏生活技能的孩子,未來會如何?

正如紀伯倫所言:

“你的兒女,藉助你來到這個世界,並非因你而來。你能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而不是你的思想。你能保護的,是他們的身體,而不是他們的靈魂。”

缺乏生活技能的孩子,未來會如何?

湖南衛視出臺了一檔全新綜藝節目《我家那小子》,它以獨特的視角帶著觀眾走進明星與其父母之間的生活,將明星的生活全方面展示在了觀眾的面前,而其中三位明星嘉賓的生活現狀更是吸引了無數觀眾的目光。

在第一期中,鏡頭掃過錢楓彷彿一個倉庫的房間,雜物堆積如山,被子和衣服混亂地丟在床上,廚房裡吃過的碗筷丟在水槽無人打理,垃圾桶裡的垃圾更是滿的快要溢出來。

缺乏生活技能的孩子,未來會如何?

而武藝的生活狀態與錢峰也如出一轍,生活技能十分匱乏,甚至連速凍餃子都不會煮,甚至執著於只點一家外的賣,並一定要在床上支起簡易小桌板吃飯,這與他29歲的年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而反觀朱雨辰,不僅能夠將家中收拾的井井有條,更是做得一手好菜,在與前兩位明星形成巨大反差之餘,父母們紛紛讚歎想讓孩子成為朱雨辰這樣自理能力優異的成年人。

缺乏生活技能的孩子,未來會如何?

如此一對比,武藝、錢楓以及朱雨辰的生活能力高下立見,而這一切差異都離不開他們父母從小的培養,武藝的母親從小就十分寵愛孩子,從來不願意讓孩子做任何粗活累活包括簡單的家務,她始終堅持自己的孩子只要過的開心就好,其他的一切事情都有父母來幫他解決。

缺乏生活技能的孩子,未來會如何?

而錢楓的母親從小就專注於培養錢楓的

學習能力,將錢楓的一切時間都安排的滿滿當當,除了學習就是學習,毫無空閒時間去兼顧別的事情。

反觀朱雨辰的父母,在朱雨辰小的時候就主張讓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僅要求他平時幫助父母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務,父母也會主動教孩子做飯、疊被子等生活技能。

缺乏生活技能的孩子,未來會如何?

前幾日,在浙江一所中學的新生軍訓現場,初一新生們比賽繫鞋帶。原本以為對於10多歲的孩子來說這是一件很簡單的事,哪知道竟有三成學生不會繫鞋帶,好多孩子怎麼都無法把解下的鞋帶正確地穿回鞋幫的小孔內,不少孩子竟主動提著鞋子找老師求助,真是讓人大跌眼鏡。

繫鞋帶,為何會難倒了很多孩子?問題出在小孩,根子還在家長。孩子們其實不是學不會,而是根本沒學過,父母或者出於方便等因素的考量,給孩子選擇沒有鞋帶的鞋子,或者對於繫鞋帶之類的小事平時都習慣性地“代勞”了,從而導致孩子失去了學習繫鞋帶的機會。

缺乏生活技能的孩子,未來會如何?

小學生不會整理書包,初中生不會拖地洗碗,高中生不會洗衣服,大學生乃至研究生不會煮飯和規劃自己的生活,留學生出國後

生活無法自理等等現象層出不窮。一樁樁小事的背後折射出了勞動教育缺失這個大問題,值得引發深思。

缺乏生活技能的孩子,未來會如何?

“孩子學習負擔那麼重,哪有時間做家務?”提起讓孩子多參加勞動,很多父母都會發出類似的感慨。如今社會,父母過度重視孩子成績,從而導致生活技能教育的缺失是十分常見的情況,不少父母為了孩子能夠取得優異學習成績,恨不得讓孩子一天中只有睡覺和學習,於是擅作主張地剝奪了孩子體驗生活、學習生活技能的權利。

缺乏生活技能的孩子,未來會如何?

有些父母認為,孩子可以隨時學會需要的生活技能,似乎沒必要早早地佔用學習的黃金時間來手把手地教給他,於是他們選擇用順其自然的態度對待孩子生活技能的習得,更心甘情願代替孩子做原本應該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

例如小學的時候父母幫孩子穿衣服、繫鞋帶,等到孩子長大了進入了初高中,父母選擇捨棄事業去陪孩子讀書,甚至於到了大學父母都要千里迢迢跟隨孩子進校註冊、安頓住宿,包辦好一切。

缺乏生活技能的孩子,未來會如何?

而最終的結果呢?孩子一離開父母就成了生活上的低能兒,如同武藝以及錢楓那樣缺乏自理能力,生活上一團糟甚至於無法很好地獨立生活。由此可見,對孩子從小缺乏恰當的生活技能培養對於孩子的一生都有著毀滅性的影響。

家庭應當承擔起孩子勞動教育的主要責任,發揮主要作用,孩子要不要參加勞動,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缺乏時間,其實往往是

父母觀念問題。

缺乏生活技能的孩子,未來會如何?

缺乏生活技能的孩子,未來會如何?

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杜威強調“教育即生活”,教育與生活本來就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脫離教育的生活是不理智的,而切割了生活的教育更是不完整的,教育的本質,就是讓學生在生活中快樂地回味和有效地使用技能以及所學的知識。

中國孩子的做家務時間之少是顯而易見的,據調查顯示,各國小學生每日做家務的時間以美國為榜首,長達1.2小時;韓國緊隨其後,長達0.7小時;緊接著是英國0.6小時以及法國0.5小時;日本長達0.4小時;而中國僅有0.2小時。

缺乏生活技能的孩子,未來會如何?

相當於一天僅有12分鐘在做家務,城市裡的孩子,家務勞動的時間更是少之又少,中國父母對於孩子家務勞動的不重視可見一斑。而在據美國哈佛大學的學者長達二十多年的跟蹤研究表明,愛幹家務的孩子與不愛幹家務的孩子的失業率相比為1:15,而犯罪率更是1:10;離婚率與心理患病率也有顯著差別,因此家務勞動不僅僅是我們傳統意義上所想的幫助父母幹活而已。

缺乏生活技能的孩子,未來會如何?

正如幼兒教育始終處於世界前列的日本,在他們的幼兒教學體系中,孩子生活技能的培養排在重要的位置。例如日本的幼兒入學之前需要由母親準備好若干個大小不一的包,用來裝書包、毛毯、餐具、餐盒等等。

到了幼兒園孩子們需要按照老師的指導,將自己的個人用品分門別類地整理好並放在統一的地方,以此鍛鍊孩子整理東西的能力、以及自理能力。

缺乏生活技能的孩子,未來會如何?

而當父母接孩子放學的時候,往往都是父母的手中空無一物而孩子自己拎著自己的包,讓孩子從小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鍛鍊孩子的責任感和吃苦能力。

更為有趣的是,日本的幼兒園設有一間“大便教室”,由老師扮成“大便先生”到各個學校登門授課,讓孩子從小就學會獨立上廁所的能力。自孩子1歲半的時候,日本的父母就開始培養孩子自己使用坐便器,並教導他們如何正確使用廁所和清潔的方法。幫助孩子體驗生活,讓孩子學會生活並熱愛生活便是教育的意義。

缺乏生活技能的孩子,未來會如何?

現實告訴我們,注重培養孩子的生活技能,是生活需要,也是教育需要。這種需要不是主觀的而是客觀的。曾經在一所巴蜀小學裡,一名老師從孩子2年級起就堅持給孩子佈置“做飯”的家庭作業,等到孩子六年級的時候,一個班37名孩子已經個個都是大廚,每個孩子都有20個左右的拿手菜。

缺乏生活技能的孩子,未來會如何?

或許在許多父母眼中做菜不算是一項技能,反而還有可能在做菜過程中傷到孩子,但正是因為這這項普通能力的培養,讓班級裡的學生們從課本知識中回到了生活實踐。

讓孩子意識到勞動的不易,開始熱愛生活、懂得生活、更懂得感恩,在一次又一次的練習中增加與父母之間的情感溝通以及平凡生活中的幸福感。

缺乏生活技能的孩子,未來會如何?

缺乏生活技能的孩子,未來會如何?

教育無小事,處處是教育。生活和教育密切相關,為了不再讓我們的孩子成為分數上的驕子、生活上的“低能兒”,生活技能的培養不應再被父母忽視。

改變的第一步是改變父母的固有思想。很多父母總是把孩子當作家中的小公主小皇帝,看作是柔弱的瓷娃娃,從孩子出生時就勒緊褲腰帶給孩子最好的,等到上學的時候省吃儉用交納補習班學費,為了孩子優越的生活條件願意犧牲一切,這樣如何能夠狠下心來讓孩子自己動手做家務?

缺乏生活技能的孩子,未來會如何?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

"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了。"
因此從這一刻起,我們應該將孩子看作家中的一根梁,讓孩子成為家庭中的重要一員而不是家庭中的掌中寶,讓孩子明白自己對於家庭的意義,逐漸培養孩子對於家庭的責任心以及擔當。

其次,我們可以適當地通過有償生活機制激勵孩子主動承擔家務,當然有償家庭機制不僅僅是我們腦海中的“做家務給酬勞“制度,一旦孩子洗個碗或者收個衣服就開始要錢,那麼”有償獎勵”也就變了味,失去了它的價值。

缺乏生活技能的孩子,未來會如何?

有償生活機制中的“有償”是指生活中的交易,比如本來需要聘請他人來粉刷牆壁的工作由孩子完成了,這就需要支付給孩子酬勞,因為這項工作本身就是交易,需要給予相應的報酬鼓勵。

家務卻是每個家庭成員應該盡的義務,當孩子做完一項家務時則不應該給予酬勞,我們要讓孩子知道家務本身就是他應盡的無償義務,讓孩子能夠儘早的體驗生活,真正體諒和理解父母的辛苦,從而自願承擔家務。

缺乏生活技能的孩子,未來會如何?

最後讓孩子真正愛上家務的關鍵在於父母的鼓勵以及支持,我們應該多抽出時間與孩子一起做家務,同時在孩子完成家務之後給予評價和鼓勵,讓孩子感受到做家務的樂趣以及滿足感,從而真正愛上做家務,在不知不覺中培養孩子的生活技能,獲得足夠的自信心。

缺乏生活技能的孩子,未來會如何?

正如美國作家鄧肯所說:

"我們給子女最好的遺產就是放手讓他自奔前程,完全依靠他自己的兩條腿走自己的路。"
為人父母的終極使命就是培養出未來能夠獨立生活的孩子,教育是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孩子,而不是“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瓷娃娃,因此摒棄落後的“唯成績論”,讓孩子掌握生活必備技能,才是讓孩子最收益一生的教育。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不知道各位家長有什麼啟發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