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盤知識全講及推薦,小U盤這麼買就對了,快快收藏,不再買錯

U盤是我們生活在特別常見的一件數碼產品。大家無時無刻不在接觸U盤,可以,又有多少人對U盤真正瞭解呢?

首先,讓我們從U盤的發明說起。

U盤知識全講及推薦,小U盤這麼買就對了,快快收藏,不再買錯

不得不知道的一件事情,就是U盤是中國人發明的。自1998年至2000年,有很多公司聲稱自己是第一個發明了USB閃存盤。包括中國朗科科技,以色列M-Systems,新加坡Trek公司。但是真正獲得U盤基礎性發明專利的卻是中國朗科公司。2002年7月,朗科公司"用於數據處理系統的快閃電子式外存儲方法及其裝置"(專利號:ZL 99 1 17225.6)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正式授權。該專利填補了中國計算機存儲領域20年來發明專利的空白。該專利權的獲得引起了整個存儲界的極大震動。包括以色列M-Systems立即向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提出了無效複審,一度成為全球閃存領域震驚中外的專利權之爭。但是2004年12月7日,朗科獲得美國國家專利局正式授權的閃存盤基礎發明專利,美國專利號US6829672。這一專利權的獲得,最終結束了這場爭奪。中國朗科公司才是U盤的全球第一個發明者。美國時間2006年2月10日,朗科委託美國摩根路易斯律師向美國德克薩斯州東區聯邦法院遞交訴狀,控告美國PNY公司侵犯了朗科的美國專利(美國專利號US6829672)。2008年2月,朗科與PNY達成庭外和解。朗科向PNY簽訂專利許可協議,PNY向朗科公司繳納專利許可費用1000萬美元。這是中國企業第一次在美國本土收到鉅額專利許可費用。也進一步證明了朗科是U盤的全球發明者。

U盤知識全講及推薦,小U盤這麼買就對了,快快收藏,不再買錯

U盤的稱呼最早來源於朗科科技生產的一種新型存儲設備,名曰"優盤",使用USB接口進行連接。U盤連接到電腦的USB接口後,U盤的資料可與電腦交換。而之後生產的類似技術的設備由於朗科已進行專利註冊,而不能再稱之為"優盤",而改稱諧音的"U盤"。後來,U盤這個稱呼因其簡單易記而因而廣為人知,是移動存儲設備之一。

這就是U盤的由來。

接下來,說一下U盤的組成和構造,以及相關元件介紹。其中,關於U盤的相關的知識和內容,也可以作為固態硬盤的科普。固態硬盤與U盤在結構和邏輯上十分相似,只是所用的主控和芯片上有性能和等級的區別。

U盤的組成很簡單,就是一個機芯加一個外殼。而機芯分為這些部分:機芯:一塊PCB、USB主控芯片、晶振、貼片電阻或電容、USB接口、貼片LED(不是所有的U盤都有)、FLASH(閃存)芯片。

U盤知識全講及推薦,小U盤這麼買就對了,快快收藏,不再買錯

其中最主要的有三部分,分別是主控IC、Flash芯片、接口(2.0/3.0),其中芯片和主控的質量直接決定U盤的速度和性能。

首先來說一下芯片。芯片作為U盤最大的開支,所以經常被奸商拿來動手腳。因而在市面上出現了各種原片、白片、黑片等說法。我們在這裡來詳細講解一下這些都是什麼意思。

白片,降級片,黑片。是一種很通俗的叫法,並沒有太專業化的定義。要想說清楚,還得先看看晶圓製造的一些概念。下文中如有表述含糊的地方,我歡迎業內人士指正。相對應白片,還有原片、黑片的名詞。以下分別介紹。

我們先從一片完整的晶圓(Wafer)說起:

U盤知識全講及推薦,小U盤這麼買就對了,快快收藏,不再買錯

上圖為Intel的25nm NAND Wafer。

名詞解釋:wafer 即為圖片所示的晶圓,由純矽(Si)構成。一般分為6英寸、8英寸、12英寸規格不等,晶片就是基於這個wafer上生產出來的。Wafer上的一個小塊,就是一個晶片晶圓體,學名die,封裝後就成為一個顆粒。一片載有Nand Flash晶圓的wafer,wafer首先經過切割,然後測試,將完好的、穩定的、足容量的die取下,封裝形成日常所見的Nand Flash芯片。那麼,在wafer上剩餘的,要不就是不穩定,要不就是部分損壞所以不足容量,要不就是完全損壞。原廠考慮到質量保證,會將這種die宣佈死亡,嚴格定義為廢品全部報廢處理。

U盤知識全講及推薦,小U盤這麼買就對了,快快收藏,不再買錯

品質合格的die切割下去後,原來的晶圓就成了下圖的樣子,就是挑剩下的Downgrade Flash Wafer。

U盤知識全講及推薦,小U盤這麼買就對了,快快收藏,不再買錯

這些殘餘的die,其實是品質不合格的晶圓。被摳走的部分,也就是黑色的部分,是合格的die,會被原廠封裝製作為成品NAND顆粒,而不合格的部分,也就是圖中留下的部分則當做廢品處理掉。

說了這麼多,各位讀者應該對晶圓的製造過程有了一定了解,也就是說,晶圓生產出來後,合格的die被工廠留下繼續封裝成顆粒,不合格的die單元成為殘次品被拋棄不用。這一留一拋,就分別成為了"原片"與"黑片"。由此我們立刻就能知道,原片是價格較高的產品,而黑片因為被當做垃圾,價格非常低,是按照噸計算的啊,朋友們!

那麼"白片"又是什麼呢? 其實,白片就是封裝後的原片中再檢測到有瑕疵的顆粒,然後淘汰下來的垃圾。正品的NAND中是不能有白片的。但晶圓廠為了回收一部分製造成本,也會將未打標的顆粒白片給下游渠道,然後這些渠道再將白片上打上其他標識。

U盤知識全講及推薦,小U盤這麼買就對了,快快收藏,不再買錯

所以說,黑片與白片其實都是芯片製造過程中產生的邊角料,黑片是在原料階段就被淘汰的部分,白片則是成品後再檢測不合格的瑕疵品。我們都知道,邊角料也有利用價值,那麼這裡面就有了一個產業鏈,也就是晶片行業的廢品回收再利用。

黑片中仍有部分可用,會以晶圓的形式流出到下游封裝廠,因為原廠不會封裝有問題的die。這些有問題的die經過下游封裝廠測試、篩選,還能再利用的部分就可以留下封裝了。黑片不是原廠封裝的,是下游廠商自己封裝,所以外觀看起來就很粗糙,而且往往不打標。很多廉價的MP3、U盤,即採用黑片製作而成。

白片是封裝後再淘汰下來的顆粒,所以只有顆粒形式,而且是原廠封裝,與原片的唯一區別就是沒打標。這些白片也會在下游廠商經過測試、篩選後,但會重新打標(非原廠標)。

U盤知識全講及推薦,小U盤這麼買就對了,快快收藏,不再買錯

從質量上說,黑片NAND是很糟糕的,因為原廠就已經給其判了死刑,只是下游廠將其縮減容量後賣出,也就是閹割,但質量還是很差,購買這種顆粒製作的U盤也等同於賭博。白片NAND,降級片,品質還是有一定保證,再經過篩選,那麼在性能與壽命的指標還是可以接受的, 由於黑片NAND的可靠性非常差,售出的U盤返修率偏高,但憑藉價格優勢,山寨U盤仍然有一定銷量。

然後,對於原片來說,可以分為SLC、MLC、TLC三種。最近好像又有一個所謂的QLC,正處在研究階段。SLC、MLC、TLC閃存芯片的區別,有這樣幾點。SLC = Single-Level Cel,即1bit/cell速度快壽命長價格較貴約10萬次寫入壽命。即:PE數。MLC = Multi-Level Cell即2bit/cell速度一般壽命一般價格一般約3000---10000次寫入壽命。TLC = Trinary-Level Cell即3bit/cell也有Flash廠家叫8LC速度慢壽命短價格便宜約500次寫入壽命。

U盤知識全講及推薦,小U盤這麼買就對了,快快收藏,不再買錯

1.關於SLC、MLC的使用壽命,如一個閃存是5000的PE,即使每天寫滿一次,理論上5000*365=大約可使用13年左右。所以在你的有限的生命裡可以放心使用,無需擔心MLC 、SLC 的壽命。

2.關於SLC、MLC的壞塊數量,基本上FLASH都會有壞塊的(可能有極少數FLASH壞塊數為0),壞塊只是多少的問題,只要在正常範圍內均不會影響U 盤品質的(2GB的FLASH壞塊範圍為0-320個,如2GB的FLASH的有效塊數的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差值16384-16064=320,一般情況2GB的FLASH壞塊數都小於100個的),所以有壞塊完全屬於正常的,用戶不用擔心U 盤使用問題,因為量產軟件在量產U 盤程序時就作好了壞塊的標記,寫入數據時就不會寫到壞塊上了。

3.關於FLASH的實際型號,量產工具和其他的工具是根據閃存 ID 去識別型號的,如SK6221主控量產 《MT29F128G08CFAAB這個型號》會有MT29F128G08CFAAA這個型號選擇,原因是這兩種型號的FLASHID號完全相同,這是正常的現象。大家無需大驚小怪。在有的時候如果選錯型號會量產失敗,當然也不一定。要看實際情況而定。

U盤知識全講及推薦,小U盤這麼買就對了,快快收藏,不再買錯

芯片應該分為如下幾個等級:

1.極品級:全新原裝slc正片

2.優秀級:原裝slc正片,比如:拆機原裝片

3.佳品級:全新原裝mlc正片

4.普通級:原裝mlc正片,比如:拆機原裝片

5.低等級:全新原裝tlc正片

6.黑心級:原裝tlc正片,比如:拆機原裝片

U盤知識全講及推薦,小U盤這麼買就對了,快快收藏,不再買錯

需要注意的地方是:

1.黑片,不在討論範圍內,雖然市場上黑片已經很氾濫了。

2.高等級的降級片,白片質量上應該還行,品質還是有一定保證,也可能好也可能壞。全靠自己運氣來賭!

3.建議大家購買U盤的時候能用我本文內推薦的眾多工具來檢測手裡的U盤芯片品質以及有沒有短斤少兩。

4.所謂降級片就是芯片生產出來 有些項目測試不過。如:壞塊過多,當然有些降級片測試壞塊很少,我估計是出廠時用某些技術把壞塊避屏了。

5.拆卡原裝芯片就是用過一定PE次數,壽命短了,壞塊或許會多了點,如果針對老製程來的閃存說,那使用過的次數不算什麼,因為畢竟老製成的SLC有著10w的pe,老製成的MLC也有著1w的pe。如果針對TLC寫就只有500次,二手的壽命可想而知,可恥的悲哀!

6.其實很大廠都有自己切割晶圓和封裝F的技術的,像LEXAR、SANDISK等就很多F是自己工廠切片封裝的。這些F打的不一定會是原廠的標,但不代表這F是有問題的。非原廠包的Good die(等級同正片),但他們買的是完整的晶圓還是挑出來合格的die或是挑剩的Downgrade Flash Wafer,就無從得知了。經濟社會,有著如此的產業鏈,也不足為奇。不過為了數據安全,還是購買原廠原標的閃存吧,畢竟品質擺在那裡。

U盤知識全講及推薦,小U盤這麼買就對了,快快收藏,不再買錯

然後,說完了芯片,說一下另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主控。

U盤主控是U盤主控制電路,不包含flash(閃存)的控制電路板,其主要電路構成有供電電路,時鐘電路等。

絕大多數U盤廠商都使用的是群聯、擎泰、鑫創以及自家的主控。尤其是被假貨席捲的金士頓U盤,其少得可憐的真貨,就只用前面三家主控。主控其實也是決定U盤速度和鑑別U盤真偽的重要部分。

之後,再來說一下U盤接口,就是所謂的USB3.0和USB2.0。

首先說一下速度單位。本文所說的Mbps乃是"兆位每秒",並不是我們日常用的"兆字節每秒"。一字節等於八位。

U盤知識全講及推薦,小U盤這麼買就對了,快快收藏,不再買錯

最早是在1996年,當時制定的USB 1.0標準為USB 2.0的低速(Low-speed)版本,理論傳輸速度為1.5Mbps,即0.1875MB/s,採用這種標準的USB設備比較少見。然後是1998年制定的USB 1.1標準為USB 2.0的全速(Full-speed)版本,理論傳輸速度為12Mbps,即1.5 MB/s,採用這種標準的USB設備比較常見,其最高傳輸速率就是12Mbps,即目前USB2.0標準中的"Full-Speed USB",一些廠商將其產品標為"USB2.0 Full-Speed "。注意不要將"全速(Full-Speed)"誤解為"高速(High-Speed)",真正的USB2.0 High-Speed最高傳輸速率是480Mbps。之後,在2000年制定的USB 2.0標準是真正的USB 2.0,被稱為USB 2.0的高速(High-speed)版本,理論傳輸速度為480 Mbps,即60 MB/s,但實際傳輸速度一般不超過30 MB/s,採用這種標準的USB設備也比較多。而關於最新的USB 3.0,這個目前為止最新的超高速接口的實際傳輸速率大約是3.2Gbps(即400MB/S)。理論上的最高速率是5.0Gbps(即625MB/S)。

上述這些接口,是電腦上的接口。而U盤所謂的2.0已經3.0這個接口,是靠主控和芯片制約的。速度也一樣取決於主控和芯片。

U盤知識全講及推薦,小U盤這麼買就對了,快快收藏,不再買錯

說了這麼多基礎知識,在最後,說一下常見的U盤品牌推薦吧。

首先,關於U盤,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半導體廠商,而數一數二的企業,自然就是三星和東芝了。所以他們的U盤以及儲存卡,自然非常出色。當然,同屬亞洲的,還有索尼,擁有大法黑科技加持。以及日本的麥克賽爾,韓國的LG、現代。

除此之外,在歐美方面,也有幾家家喻戶曉的廠商。一家是當下U盤的世界領跑者閃迪,一家是如今儲存卡領域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王者雷克沙。當然,還有大名鼎鼎的金士頓以及PNY。

U盤知識全講及推薦,小U盤這麼買就對了,快快收藏,不再買錯

接著,說一下中國自己的企業。中國著名的U盤製作商有朗科、勝創、創見、威剛、宇瞻、飈王、臺電、清華同方、清華紫光等。基本都位於臺灣。其中中國的朗科雖是U盤的發明者,但是因為半導體技術不是中國的強項,所以這麼久以來,朗科U盤已經很難見到蹤跡了,不得不說很讓人遺憾。但是,中國也有其他品牌的U盤,依舊可以傲立世界的前言。比如勝創(kingmax)、創見(transcend),這兩家的U盤在2.0時代,曾經叱吒風雲一段時間。只可惜,在如今的3.0時代,也罕有作為。

U盤知識全講及推薦,小U盤這麼買就對了,快快收藏,不再買錯

以上所有這些U盤都是界內名聲響亮的大品牌。買這些品牌,不僅速度有保證,質量也是非常有保證的。

所以,在介紹的末尾,還需要推薦幾款U盤的檢測軟件。他們分別是:

· Mydisktest:U盤擴容盤檢測工具;

· Chipgenius:U盤主控芯片檢測工具;

· FlashGenius:FLASH參數查詢工具;

· Flash Drive Tester:U盤壞塊錯誤檢測;

· H2testw:U盤老化測試工具;

· ATTO Disk Benchmarks:U盤速度檢測工具之一;

· HD Tune Pro:U盤速度檢測工具之一;

· FastCopy:U盤速度檢測工具之一;

· Hd tach:U盤速度檢測工具之一。

U盤知識全講及推薦,小U盤這麼買就對了,快快收藏,不再買錯

最後,直接上推薦。推薦分為性能級和日用級。其中,性能級有排名,但是排名不分品牌,只在各品牌內排名,而且不考慮價格。日用級就不排名也不做過多介紹了。

1. 金士頓HXS3

128G/256GB/512GB,讀350MB/s,寫250MB/s。

群聯PS2251-08(PS2308)主控+東芝MLC。這個系列的上一代叫做"DTHX30",這一代產品就去掉了"DT"(即DataTraveler),"HX"即為"HyperX"的縮寫,而原來的"30"是USB3.0的簡稱,這一代為了區分,沒有叫"HX31",而是叫"HXS3","S"即為"Savage",據瞭解這是金士頓HyperX系列除Prodator系列外最高級的系列,那個Prodator系列就是追求極致,一般發燒友都用不到,想想即使是現在也沒人會有512GB的常用文件吧?

去掉了"DT"也可以看出金士頓是想讓這HyperX的系列獨立出來。不過,歸根結底還是金士頓品質,根據國內網友對DTHX30的拆解,金士頓甚至在高端的HyperX閃存盤上都使用白片,不過好在還是東芝的白片。再想想金士頓是群聯主控和東芝閃存的大客戶,也就理解了,東芝閃存業界都知道速度最快,不過發熱也……

U盤知識全講及推薦,小U盤這麼買就對了,快快收藏,不再買錯

金士頓的U盤基本都是群聯主控的(一般都是低端主控,只有高端產品裡才會少有的給用個高端主控),這個群聯PS2251-08(PS2308)是群聯今年的最新款U盤主控,群聯官方標稱讀400MB/s,寫300MB/s,但是雷克沙、金士頓這些廠家都有實際測試或者保守估計,所以沒有標到最大值,不過,這個主控是一改之前PS2251-01(PS2301)主控盤留給消費者的印象,之前的2301是為了堆積閃存,做到八通道,16CE,這在U盤主控裡也是奇蹟了。但是由於某些原因,除了金士頓最高端的HyperX Prodator 512GB/1TB U盤中見到過支持BGA132封裝的閃存的八貼主控板之外,就只有東芝EX中見到過支持BGA132閃存的雙貼主控板,這個就是日本設計實力了,還是普通U盤大小,而且我們可以從各個PS2251-01(PS2301)的主控上看到,這個2301主控產自日本,原因嘛,你懂的……但是金士頓那個為了做大容量依舊很厚,甚至比使用只支持TSOP/LGA閃存的主控板的盤更厚。

U盤知識全講及推薦,小U盤這麼買就對了,快快收藏,不再買錯

所以換來的就是U盤體積也是很大,這2308就不是了,只有兩塊閃存,如果只是用於WTG來講有點走歪,但是SEQ的提升還是顯而易見的,只是4K卻在和IS903比賽……那0.00幾的4K可以說就是超低端主控的U盤也"無法與之相比",如果你買了這個盤,我只能說,WTG肯定是不行,要是做就需要機器麻煩和難用的EWF等手段來補助。

所以,如果你這是來存文件,那麼推薦購買這個盤,因為這個盤的SEQ速度在當今是U盤主控行業哪怕是SSD主控U盤行業也是極其高的水平了,不過最少建議買128GB版本,64GB版本固然便宜,讀速度不變,但是寫速度僅有180MB/s,那這個盤就沒有優勢了。

U盤知識全講及推薦,小U盤這麼買就對了,快快收藏,不再買錯

2. 東芝EX2

64GB/128GB,讀222MB/s,寫205MB/s。

銀燦IS903-A5主控+東芝原廠A19nm,MLC。

U盤知識全講及推薦,小U盤這麼買就對了,快快收藏,不再買錯

3. 雷克沙P20

64GB/128GB,讀400MB/s,寫270MB/s。

群聯PS2251-08(PS2308)主控+鎂光MLC。

U盤知識全講及推薦,小U盤這麼買就對了,快快收藏,不再買錯

4. 雷克沙P10

64GB/128GB,讀265MB/s,寫245MB/s。

4K性能和SK6221差不多,鈺創EV266LH主控+鎂光SLC閃存,(64G拆解後閃存型號是NW637),這活生生就是一個IS903的高級版,看到有的論壇說這主控是全球最頂級的U盤主控,另外說一句,這是高級定製主控。

這雷克沙的JUMPDRIVE系列用的閃存控制器控制之後的盤的4K寫入越來越慢,一開始TRITON是銀燦IS903(0.08),後來P10是鈺創EV266LH(0.033),再後來P20是群聯PS2251-08(PS2308)(0.016),主控型號最後的括號內的數字分別對應每個閃存控制器控制之後的盤的4K寫入速度。

U盤知識全講及推薦,小U盤這麼買就對了,快快收藏,不再買錯

5. 閃迪CZ880

新一代至尊超極速,Extreme PRO USB,128GB/256GB,讀420MB/s,寫380MB/s。

採用閃迪自主研發的SSD控制器,再通過華碩旗下子公司祥碩科技的一顆ASMedia ASM1153E SATA3 To USB3.1 Gen1(5Gbps)轉換成USB3.1 Gen1(5Gbps),SSD控制器和轉接芯片分別支持TRIM和UASP協議,但實際測試支持UASP卻並不支持TRIM,理論上可通過刷固件支持TRIM。(雖然WTG設備不允許支持UASP協議也就沒法支持TRIM,但如果只是一般的文件傳輸的話TRIM還是很重要的。)另外主控的主動GC垃圾回收能力也有待考究。

U盤知識全講及推薦,小U盤這麼買就對了,快快收藏,不再買錯

6. 閃迪CZ88

至尊超極速,Extreme PRO USB,128GB,讀260MB/s,寫240MB/s。

採用自家的NAND Controller控制器,再通過轉換芯片將接口從SATA轉換成USB3.0,閃迪原廠MLC閃存,控制器不支持GC垃圾回收,也就是說會產生垃圾塊,寫入量達到磁盤容量後必須多次慢速格式化才能恢復原始速度!(USB下TRIM命令即使在轉接芯片支持UASP的情況下依舊是無法完成的!)

U盤知識全講及推薦,小U盤這麼買就對了,快快收藏,不再買錯

7. 閃迪CZ80

至尊極速,Extreme USB,64GB/128GB,讀245MB/s,寫190MB/s。

採用自家的NAND Controller控制器,再通過轉換芯片將接口從SATA轉換成USB3.0,閃迪原廠MLC閃存,控制器不支持GC垃圾回收,也就是說會產生垃圾塊,寫入量達到磁盤容量後必須多次慢速格式化才能恢復原始速度!(USB下TRIM命令即使在轉接芯片支持UASP的情況下依舊是無法完成的!)

U盤知識全講及推薦,小U盤這麼買就對了,快快收藏,不再買錯

8. 閃迪CZ800

新一代至尊極速,Extreme Go,64GB/128GB,讀200MB/s,寫150MB/s。

雖然是CZ80的升級版,主控卻從SSD控制器換成了一顆USB控制器,因此性能還遠不如上一代的CZ80,但正因如此CZ80出現的掉速問題在CZ880身上並沒有出現,不過根據閃迪自主研發USB控制器的特性來說,這也該是閃迪自主研發USB控制器中性能最強的一顆處理器,4K速度應該是USB控制器的WTG設備中的頂級水準,但要和SSD控制器的產品相比恐怕連入門級都算不上。

U盤知識全講及推薦,小U盤這麼買就對了,快快收藏,不再買錯

9. 閃迪CZ73

酷鑠,Ultra Flair,32GB/64GB/128GB,讀150MB/s,寫50MB/s。

採用閃迪自主研發的控制器,4K寫入速度高達2.5MB/s!這可以說是U盤主控中4K速度最快的!

10. 閃迪CZ43

酷鑠,至尊高速酷豆,Ultra Fit,32GB/64GB/128GB,讀130MB/s,寫40MB/s。

採用閃迪自主研發的控制器,4K速度比閃迪CZ73略差,算是U盤主控中4K速度僅次於閃迪CZ73的。

U盤知識全講及推薦,小U盤這麼買就對了,快快收藏,不再買錯

11. 閃迪CZ48

至尊高速,Ultra USB,32GB/64GB/128GB/256GB,讀100MB/s,寫40MB/s

早期版本採用群聯PS2251-03(PS2303)主控+閃迪/鎂光TLC,這個早期版本的CZ48完全不適合WTG,可能有些商家還有庫存積壓的此版本(主要是某些低價的CZ48),慎購!目前主要在售的有兩個版本,一個是與CZ73、CZ43同芯的黑膠版本(極少),另一個是整塊電路板的版本(多數)(從USB接口背面是否封死可以區分),兩者均為閃迪自主研發的USB控制器+閃迪TLC,性能上黑膠版本稍好,但穩定性上自然是使用整塊電路板設計的版本要更好,雖然本盤標稱性能略差,但實際性能與其他閃迪USB3.0閃存盤十分接近。

· CZ73、CZ43、CZ48簡單對比一下:

單從4K性能來講,CZ73>CZ43>CZ48,但就實際使用上來講,使用整塊電路板設計的CZ48和CZ600必然是更加的有優勢。

U盤知識全講及推薦,小U盤這麼買就對了,快快收藏,不再買錯

產生這種結果的原因個人分析是這樣的:閃迪CZ73和閃迪CZ43是同樣的黑膠方案,但由於閃迪CZ73後面有金屬片導熱,而閃迪CZ43的盤身除了尾部的高透亞克力有LED燈指示意外整體盤身金屬部分全部進入USB接口內,故散熱較差,速度也就比閃迪CZ73稍差,容易掉盤。

而閃迪CZ48和閃迪CZ600同樣採用整塊電路板設計,但由於主控方案上閃迪CZ48更高級一些,所以速度閃迪CZ48比閃迪CZ600的速度快很多。

但是,薄薄的金屬拉絲外殼,很容易產生劃痕和汙漬,不是很耐用。

掉速之後,三星和閃迪的SEQ速度是一個水平的,讀100MB/s,寫10MB/s,4K寫入速度掉速之後三星就要比閃迪差一些了,三星的64GB/128GB版本4K寫入速度掉速之後能有1MB/s,閃迪的也就是1.5MB/s。

U盤知識全講及推薦,小U盤這麼買就對了,快快收藏,不再買錯

· 關於三星

現由於三星大面積採用SM3267AE主控,就算是64GB版本居然也是,無奈啊,只能說可以去嘗試下128GB版本,若要是也是SM3267AE主控那就真是沒救了……即三星的除了儲存卡+讀卡器的U盤之外的其他盤將不再適合WTG。三星這成本省得真是坑,所以穩妥起見還是選閃迪吧,三星不再是做WTG能用的U盤的最低標準,現在閃迪是最低標準,即如果你的盤比閃迪這個盤還差那就是沒法做WTG的,否則做出來也是卡的不能用,閃迪的盤一直就比三星的強一點,這裡指的是SM3267AB主控的,要比SM3267AE主控的強更多更多了,所以可以說完全沒有可比性。

U盤知識全講及推薦,小U盤這麼買就對了,快快收藏,不再買錯

· 關於DIY U盤

對於DIY U盤,我一直是持保留態度。當然除非你對速度和用途有特定需求,可以DIY一個也沒問題,但是對於絕大多數普通用戶來說,DIY的U盤就並不是一個可取的操作了。因此,如果你有特別需要可以嘗試,但是對於普通用戶而言,選擇大品牌U盤才是更靠譜的方式。

U盤知識全講及推薦,小U盤這麼買就對了,快快收藏,不再買錯

· 日用級U盤

這就沒啥花頭了,直接上推薦。

閃迪:CZ600、CZ71、CZ50、CZ33。

雷克沙:S75、S50。

PNY:M1、雙子盤。

金士頓:DT 100G3、DT SE9、DT SE9H、DT SE9G2、DT IG4、DT EG2、DT50。

東芝:隼閃、隨閃U363、隨閃U364、隨閃U401、標閃。

索尼:精緻、隨心。

三星:Bar、Fi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