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在用筆上有哪些論述?

文舍堂書法


米芾是古代論筆法最明確、最切實、最大膽而又最簡略的書法家。

1、指出了書法與書寫的根本區別,並說明了區別標準:

“學書貴弄翰”,弄翰就是書法。

“書非以使毫”,使毫就是書寫。

“得筆則細如髭發亦圓”,講筆法特徵。

“不得筆雖粗如椽亦扁”,講不懂筆法寫的筆畫形狀。

2、指出了書法與書寫根本區別的筆法具體差異:

“歐、虞、褚、顏、柳,皆一筆書,安排費工,豈能垂世?”講唐楷五人都是書寫(一筆書),重字形而輕筆法(安排費工),怎能作為書法傳世?

“他人皆一筆,我獨有四面”,一筆寫都是書寫,四面(或八面)用鋒才是筆法。

3、指出了筆法的具體寫法:

“無往不收,無垂不縮”,講用筆寫完筆畫一定要收回來,保持筆毫彈性才能寫岀筆鋒。

4、指出了他和蘇軾、黃庭堅等人的筆法差異:

“蘇軾畫字,黃庭堅描字……,臣書刷字”。自己認為是刷字,寫得飛動靈活。

5、指出了觀察分析筆法的方法:

“又無索靖真跡觀其下筆處”。看筆法要注意下筆處。

6、指出了實用書寫寫得多了會影響書法,沾染俗氣:

“吾家收右軍在會稽時《與王述書》,頓有塵氣”。說王羲之未退休前的書法有塵氣,即有一點俗氣。





王乃棟說書畫


對不起!

沒有研究過。


楊炳升66


我來回答:

米芾留下真墨跡、精拓本皆多,大小字皆有,筆法豐富而明晰,故對今人啟迪最大。通觀其流傳的書法作品,並分析其理論著作,可以概括出以下特點:

八面出鋒

『八面出鋒』字面意思是指筆畫、字形周圍皆可鋒稜外露。

米芾筆法之多,即『一字亦無一筆似』。『一』的長短、粗細、直曲、平斜等表面形狀尚且不論,就出鋒來說,一般就是兩頭出鋒,即使如橫向陳列的四邊形也不過就是四個角,都在兩端,但有哪個書家會寫四邊形的橫畫呢!

《復官帖》的第三個『一』字居然也一畫三折,煞是耐看。其它出鋒處有不同而同樣可觀的『一』還有很多,不再贅言。

此僅舉如其大字《虹縣詩》的『十』字,居然從中間過半處起筆,逆鋒到如此誇張程度,真是出乎意外,恐怕也只有米芾敢如此寫、寫得如此好了。

在米芾看來,唐楷之弊,不獨大小劃一,狀如算子,而用筆單調,更為不足。

刷掠迅疾

海嶽各以其人對曰:『蔡京不得筆,蔡卞得筆而乏逸韻,蔡襄勒字,沈遼排字,黃庭堅描字,蘇軾畫字。』上覆問:『卿書如何?』對曰:『臣書刷字。』

米芾自雲刷字,就形象生動得多,對此註解亦多,各有發明,大約皆含運筆迅速、絲絲留白等。

《虹縣詩》體現更為顯著,如『研』石旁一撇、『千』字一豎等,刷得尤為精彩,此外的大字如《多景樓詩》中『海』字末筆的長橫『刷』的特點也甚為明顯

大膽運用側鋒

米芾的高明處無非時常出人意料地中斷中鋒行筆,在筆畫未到盡頭時就出鋒了,然後又換到中鋒再走一段,這在其橫向筆畫中偶有體現。

”無垂不縮、無往不收。“ 垂露須頓筆回鋒,下垂後微有上縮動作;懸針須出鋒,多用在字之末筆,下字起筆應有呼應動作。

『帝』字的橫畫,自然也是『有往有收』的:起筆的逆入如同『驚蛇入草』,這是對上面一點作的映帶呼應;橫尾頓筆後的回收猶似『飛鳥出林』,此動作則為帶出下面一點。

米芾的高明處是起筆處夾角可以在中心線之上也可以在中心線之下,可以是任何角度,都自然可觀。

米芾《學書帖》雲:『得筆謂骨筋、皮肉、脂澤、風神皆全,猶如一佳士也。又筆筆不同,三字三畫異,故作異;重輕不同,出於天真,自然異。又書非以使毫,使毫,行墨而已。其渾然天成,如蓴絲是也。又,得筆,則雖細為髭發亦圓,不得,雖粗如椽亦褊。此雖心得,亦可學。』

運筆時有意筆筆生變,藏露兼備、正側交用,粗細更替,較少雷同,或於輕重提按之際自然而變,多姿多彩,絕非簡單使毫行墨而已。

米芾寫大字作品也往往用其跌宕多變的筆法,有時顯得動作過多了,不夠沉穩,難免會招來『造作』、『俗氣』之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