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水銀,離家出走…… 拒絕孩子這件事,越早學會越好

“不讓我玩手機,我就吞水銀!”

杭州一15歲男孩因作業沒完成,媽媽不讓玩手機,竟

打破了家裡的兩支水銀溫度計,把水銀喝了下去。

更讓人脊背發涼的是,因為喝下兩支之後沒出現症狀,為了“震懾”媽媽,他竟又跑去藥店,買來10支水銀溫度計,敲碎後把裡面的水銀一飲而盡。

吞水銀,離家出走…… 拒絕孩子這件事,越早學會越好

這次,男孩開始頭暈,身體發顫,家人趕緊把他送到了醫院。經檢測發現,男孩的血汞指標升高了8—9倍,喝進去的水銀,全都散佈在胃腸裡。

醫生說,水銀喝到胃腸道的吸收率只有萬分之一,如果胃腸道破潰穿孔或是口腔潰瘍,導致水銀擴散到體內,會造成嚴重的炎症,甚至危及生命。

一個15歲的孩子,明知道水銀有危險,還故意喝下去,試圖用這樣的方法來給媽媽一個下馬威。

他幼稚行為背後的潛臺詞是:我要,你就必須要給我。你不給,我就傷害我自己,要你好看。

吞水銀,離家出走…… 拒絕孩子這件事,越早學會越好

一個孩子,如果小時候能用撒潑打滾,換來想要的東西。那麼長大後遇到拒絕,他就很可能耍橫威脅,哪怕他的要求不合理。

兒童教育家埃斯特斯曾說過:適當地拒絕孩子很重要。即便你完全可以滿足他的,也必須讓孩子知道,不是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

一個不懂“拒絕”的父母,不是合格的父母。

一個從不曾被“拒絕”的孩子,不懂得珍惜,還容易走極端。

吞水銀,離家出走…… 拒絕孩子這件事,越早學會越好

父母百依百順,讓孩子習慣 “心想事成”

廣東高鐵站,一13歲男孩突然情緒激動跳下站臺,工作人員趕來救助,卻被孩子扔石頭。

而讓他舉止瘋狂的原因居然是:他想吃雞腿,媽媽沒答應。

吞水銀,離家出走…… 拒絕孩子這件事,越早學會越好

西方哲學家柏拉圖有一句名言:你若想害孩子,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讓孩子心想事成。

為人父母,我們唯恐委屈了孩子,都渴望讓孩子心想事成,竭盡全力去滿足他們的要求。

我們的百依百順,不僅讓孩子學會了撒潑耍橫,他還猶如一朵溫室裡的花朵,碰不了,摸不得。

心理學研究表明:7-9月時,嬰兒的啼哭就會變得“有意識”“有目的”,因為他們慢慢明白啼哭所帶來的結果。

12-18月時,在某些社會場景下,當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孩子就會表現出哭鬧發脾氣的行為。

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手段越發“高明”,會和你爭吵,甚至自殘自殺。

吞水銀,離家出走…… 拒絕孩子這件事,越早學會越好

毫無節制的滿足,給予孩子的,不是愛的滋養,而是捧殺孩子的毒藥。它讓習慣於被滿足的孩子,在遇到拒絕時,想方設法,餵飽慾望。

孩子的威脅,來自於父母的妥協

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有個實驗:將一個很餓的小白鼠放入有按鈕的箱中,每次按下按鈕,就會掉落食物。

剛放入箱子的小白鼠不知道按鈕在哪兒,它只能上躥下跳,幾次反覆之後,小白鼠發現規律。它只要餓了,就會去按按鈕。

當孩子用哭鬧威脅來表達需求,父母的退讓和妥協就會強化孩子的誤判,讓孩子得寸進尺。

網上曾有一段父女對話的視頻走紅,視頻中,爸爸沒有給女兒買她想要的玩具,女孩不哭不鬧,還一臉認真地回答說:“哭只會把事情變得糟糕。”

吞水銀,離家出走…… 拒絕孩子這件事,越早學會越好

原來,女孩之所以淡定,是因為之前她試圖用哭鬧來換取想要的東西時,爸媽並沒有妥協,她什麼都沒有得到。

每一個想方設法威脅父母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步步退讓的家長。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假如孩子在實際生活中確認他的任性要求都能得到滿足,他的不聽話並未招致任何不愉快的後果,那麼就漸漸習慣於頑皮任性,搗蛋不聽話,之後就慢慢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

你堅守原則,孩子才能放棄掙扎。你不妥協,孩子才不會任性威脅。為人父母,須讓孩子知道,不是所有的任性,都能得償所願。

吞水銀,離家出走…… 拒絕孩子這件事,越早學會越好

正確對孩子說“不”,應該這樣做

李玫瑾教授認為:對孩子的無理要求堅決說“不”的家庭,孩子從小就知道,他不是家中的特殊人物,他不可能對父母提什麼特殊的要求,也不可能以什麼極端的手段要挾父母。

  • 看見孩子哭鬧背後的真實需求

心理學家李子勳說:孩子的需求無非集中在三個方面:陪伴,探索,確定自己的重要性。

有次家裡來了客人,平時溫順乖巧的女兒,突然變得不可理喻。我一靠近別的小朋友,她就大喊大叫,把拿出來分享的玩具,摔得到處都是。我厲聲呵斥,卻讓她變本加厲,打翻了我準備的水果盤。

吞水銀,離家出走…… 拒絕孩子這件事,越早學會越好

直到我強壓怒火,冷靜下來,把她帶回房間詢問,她“哇”地一聲哭出來,說:“媽媽喜歡別的小朋友了······”

育兒要看“裡子”,不能只看“面子”。弄懂孩子為什麼哭鬧,才能對症下藥,恰如其分地對孩子說“不”。

  • 換一種方式說“不”

簡單粗暴地說“不”,往往會忽略孩子的感受,讓他為了達到目的,變本加厲。

心理學家布魯斯·格萊朗博士表示:“頻繁對一個孩子說不,是最不恰當的拒絕方式,孩子彷彿被父母推到了門外,會委屈甚至憤怒。”

所以,“不”要說得迂迴,說得巧妙。

吞水銀,離家出走…… 拒絕孩子這件事,越早學會越好

比如,孩子看電視不吃飯,你直接關掉電視,孩子可能就會哭鬧。可是如果你跟孩子說:“你可以先吃飯,再來看會兒電視。”孩子就比較容易接受了。

聰明的父母,多用肯定句,慎用否定詞。

  • 用行動做給孩子看,不用言語威脅孩子

“你再調皮,我就不愛你了。”

“你再不睡覺,我就不管你了。”

“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

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說:兒童總是張著眼睛和耳朵,觀察和模仿周邊。跟孩子說再多的道理,都不如做給孩子看。

吞水銀,離家出走…… 拒絕孩子這件事,越早學會越好

不曾威脅過孩子的父母,才不會收穫一個會“威脅”的孩子。

滿足孩子,可能會讓他一時高興。但學會拒絕,才能讓孩子終身受益。

失望是孩子人生歷程中必須要面對的考驗,愛不是無限度給予滿足,更不是百般遷就。

聰明的父母,會在需要的時候對孩子說“不”,然後堅定地執行規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