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溫和教育讓孩子更堅定自信

父母的溫和教育讓孩子更堅定自信

“媽媽,我要玩手機·····”

“爸爸,我想吃薯片·····”

“媽媽,你抱著我,抱著我,我不想走路·····”

“媽媽,你餵我吃菜······

我相信很多家長都會遇到這樣的煩惱,自己帶孩子就會特別不聽話:吵著要無休止地玩手機、吃各種不被允許吃的零食、買各種玩具(回家玩兩下又扔了),甚至出門的時候經常要求媽媽揹著或抱著,明明已經學會吃飯了,卻老是要求媽媽喂……但是其他人幫忙帶孩子的時候,卻都說孩子很聽話,不吵不鬧,為什麼?

父母的溫和教育讓孩子更堅定自信

1、熊孩子是父母慣出來的

為什麼現在熊孩子這麼多?難道他們生來就是熊孩子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實際上正是大人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的行為。用哭聲、發怒等行為來控制父母,是孩子的本能。孩子在嬰兒時期便知道,只要自己哭了,便能得到父母的積極回應,但這時候孩子的需求多半是吃喝拉撒、冷了熱了,或者感到身體不舒服。

隨著慢慢長大,孩子的需求越來越多,這時如果父母對孩子的需求仍然像對待嬰兒時期的孩子那樣無條件滿足,很可能會出現被孩子控制的局面,熊孩子就是這樣煉成的。

父母的溫和教育讓孩子更堅定自信

其實孩子很聰明,知道在別人的面前不能太過“放飛自我”,這樣可能會招致他人的厭煩,對自己不利。然而有的孩子因為父母的寵溺無邊,在所有人面前都不收斂,喜歡就強奪,爭不贏就動手,不開心就撒潑……這樣的孩子,別人看到也只能敬而遠之啊!

2、學會對孩子說“不”

世界上有一類很聰明的人,能免掉自己的很多麻煩,那就是善於說“不”的人。很多人因為不善說“不”,什麼事都往自己身上攬,結果呢,別人的確會覺得你是個大好人,然後一有什麼事要幫忙的時候就想到你。

當然,不是反對“助人為樂”的精神,而是在別人有事請你幫忙的時候,我們應該知道什麼時候說“行”,什麼時候說“不”。

同樣道理,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知道什麼時候該說“不”,堅決地說“不”,也很重要!

父母的溫和教育讓孩子更堅定自信

但身邊很多媽媽,總有各種不可辯駁的理由,來滿足孩子的需求:為了擺脫自己在公眾場合的難堪;認為“別人家有,我們不能沒有”;為了不讓孩子委屈;為了讓孩子高興……不覺得這些“飽含”母愛的理由,其實會把孩子寵壞,然後使“教育孩子”這件事變得很被動嗎?

“這次就依你,下不為例哦!”很多媽媽由於不忍心拒絕孩子,會用“下不為例”來提示孩子。然而永遠有多遠,“下一次”就有多遠,善於“察言觀色”的孩子早已深諳這個道理,然後一次次地用同樣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3、有一種教養原則叫做:溫和而堅定

孩子的敏感和機智表現在,最初他們想要達到某種目的的時候,總會以試探的方式,看看大人的反應。如果媽媽的態度不夠堅決,孩子便會知道:媽媽的底線是可以挑戰的。但是,如果媽媽的態度非常堅定,事情就會變得不一樣了。

當孩子開始耍賴,當孩子想要把手伸到狂吠的狗的嘴邊,當孩子想要用手摳一摳插座的孔……

這時應該堅定地制止孩子的行為,並用眼神堅定地看著他,傳遞“你不可以這樣,沒有商量”的信號,並且不需要為此感到疑惑和一絲歉疚。

父母的溫和教育讓孩子更堅定自信

為什麼要強調“溫和”?因為如果我們的情緒比較激動,大聲對孩子咆哮,或者生硬地對孩子說“不可以”,孩子不僅很難聽進去,而且容易產生逆反心理。

許多家長在批評孩子時,往往是在發洩自己的情緒,而這些情緒又並非完全由孩子造成。孩子的錯誤行為,只不過是“導火線”而已。事實上,家長對孩子的責罵,有些是源於家長童年時的“心結”。

心理學實驗發現,不管是人和動物在對待自己的下一代時,總是重複自己幼時的遭遇。一位著名心理學家就曾歸納道:“當孩子被父親打時,他毫無反抗之力,但是孩子的復仇,是從自己當了父親開始的。”

所以,請用最簡單的語言,讓孩子知道自己哪裡錯了就足矣。“還有一點,請父母記住要蹲下來跟孩子講話,這樣,孩子會感到自己是受到尊重的。”

寫在最後:

所以說,教育孩子是門學問,也是需要大智慧。我希望無論你是一名澆花灌溉的老師還是一位護送孩子成長的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想好自己該怎麼做,而不是簡單的斥責和責怪,請每位老師和家長用“溫和而堅定”態度教育好身邊的每一位花朵,他們必將麼裡綻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