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如何书写?

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如何书写?

  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仅关乎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关乎着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这么重要的教学设计,学好下面几个步骤,就能轻松应对!

  一、课前部分

  1.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有三个操作要求:

  ⑴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

  ⑵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⑶分析不同年级每课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2.学生分析

  学生分析部分的写作,有三个操作要求:

  ⑴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⑵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⑶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3.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部分的写作,有三个操作要求:

  ⑴确定知识目标。

  ⑵确定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⑶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选点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A.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

  行为主体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人们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一般在写教学目标的时候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须注意如一般可以采取以下的表达:“通过……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而不是“使学生掌握……”“教会学生……”等表述方式。

  行为条件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如“通过收集资料”“通过观看影片……”“通过本课学习”

  行为动词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量、可评价的。如知道、归纳、列举、感受、参加等等,根据课程标准中给出的行为动词进行使用。

  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达到的程度。

  比如自己以前写的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教材第三目(行为条件),能够背写出(行为动词)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表现程度),了解(行为动词)战争的经过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表现程度)。

  B.叙述最好有不同层次

  根据《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差异性,按照教学内容,由低到高,由易到难,设计具有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C.过程与方法是什么?

  对于过程与方法,真的存在很大的误区,以前写过程与方法,往往写的是:讨论法、合作探究、资料收集等,其实这些只是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根本不能作为学生要获得的能力目标。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是指具体的内在的学习思维的过程,如搜集资料的过程与方法、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辨析史料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是“学会如何收集”“学会如何探究”。(这是以前教学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教学必须重视的内容,学生应该学会基本的思维方法。)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部分的写作,有两个操作要求:

  ⑴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重点。

  ⑵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5.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部分的写作要求:介绍进行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方法与技巧。

  6.教学用具

  教学用具部分的写作,有两个操作要求:

  ⑴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

  ⑵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

  二、课堂部分——教学过程

  1.课前探究部分

  课前探究部分的写作要求: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方案。

  2.导入新课部分

  导入新课部分的写作要求: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教学引语要起到“凝神、起兴、点题”三个作用。

  3.师生互动部分

  师生互动部分的写作要求:

  ⑴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板书结构)。

  ⑵写出每步设计的设计目的(设计意图)。

  此外,在教学结构设计中要注意体现下列6个要求:

  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⑵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⑶设计出师生互动方式。

  ⑷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

  ⑸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存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

  ⑹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4.课堂总结部分

  课堂总结部分的写作要求:

  ⑴设计出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

  ⑵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5.课后作业部分

  课后作业部分的写作要求:每节课设计10道单项选择题(选择题突出对教材知识点的记忆、理解与掌握),1道材料解析题(材料解析题突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道问答题(问答题突出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比较、评价能力。)

  三、课后部分——教学反思与评价

  教学后记部分的写作要求:

  ⑴评价出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实施结果。

  ⑵对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及时的修改、补充、完善。

  ⑶写出你的教学感想、心得、体会。

  ①脉络要“准”—— 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②目标要“明”—— 是教学设计的“方向”。

  ③立意要“新”—— 是教学设计的“灵魂”。

  ④构思要“巧”—— 是教学设计的“翅膀”。

  ⑤方法要“活”—— 是教学设计的“表现形式”。

  ⑥练习要“精”—— 是教学设计的“综结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