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名角孟小冬:年少邂逅梅蘭芳成伴侶,後嫁與杜月笙客死臺北

1908年,一個在十里洋場賣梨的年輕人,憑著一身的膽識把梨賣進了“黃公館”;而就在這一年,一個叫雷瑪斯的葡萄牙人在美租界乍浦路中西書院北首112號(靠海寧路)創建了虹口活動影戲園,兩年後改稱為虹口大戲院;同年,一個儀表堂堂、氣度瀟灑、舉止端莊的年輕人,由梅小生更名為梅蘭芳,從此“梅蘭芳”這個名字再也沒有退出戲曲舞臺。這一年,在上海灘靠近法租界的民國路一條弄堂中的普通樓房裡,一個小生命呱呱墜地,父母為其取名孟小冬。當時的人們還不清楚,這三個人和一個戲院會有怎樣錯綜複雜的感情糾葛。

京劇名角孟小冬:年少邂逅梅蘭芳成伴侶,後嫁與杜月笙客死臺北

京劇劇照

孟小冬出生於1907年農曆冬月十六,因而取名叫“小冬”。小冬的家可謂唱戲的世家。當時,唱戲的還被認為是“下九流”的行當,然而,在“下九流”的行當裡,老孟家算是很吃香的。在孟小冬家,逢年過節聊得最多的,就是祖父孟七了,孟七可以算是整個梨園界的老前輩,讓他一炮而紅的是他曾經在英王陳玉成辦的科班裡教過戲,這可是“下九流”裡上了“廳堂”的大事,這也成了老孟家族的榮耀。就是在這樣的榮耀下,孟小冬從5歲開始就隨著父親孟鴻群每天早晨吊嗓子。然而,當時女人在戲班子裡是吃不開的,所以盂小冬並沒有受到家族的嚴訓,她的父親也沒有把她當重點培養對象。

  看著孟小冬一天天成長,一個好苗子就要埋沒時,她的姑父站了出來,成為她的啟蒙老師。既然要打破這種制度,就必須教出一個“可以影響時代的人”,所以,姑父仇月祥對她管教非常嚴,藝術上稍有差錯就會責打。一個日後成為“冬皇”的女孩子的童年,就是在不斷的責打中慢慢地成長著,一直到她14歲那年。她的姑父抵住無數親人和社會的反對,把孟小冬推上了虹口大戲院的戲臺。姑父是唱老生的,所以孟小冬也同樣唱老生。沒幾場戲,孟小冬就名聲在外了,只要有她出臺唱戲,場場爆滿,票價也飛漲。不久,在人們心中,一個上海灘的名角便冉冉升起。

京劇名角孟小冬:年少邂逅梅蘭芳成伴侶,後嫁與杜月笙客死臺北

孟小冬與梅蘭芳

1925年,孟小冬17歲。這一年,她離開上海,遠走北京。1926年,18歲的孟小冬輾轉來到京劇的大本營——北平。當然,這個時候的她已是小有名氣,在韓家潭的幾次堂會後,“天下第一老生”的名號便已經叫開。梅、孟二人那時可謂北平響噹噹的“角”。那是1926年下半年的一天,當時北平政要王克敏過半百生日。王克敏是北平出了名的一個戲迷,他過生日當然要開堂會,既然開堂會必須要請“角”啊!於是,在韓家潭的一畝三分地兒,當時京城最大的三個“角”都被邀請在列:於叔巖、梅蘭芳、孟小冬。

  一切緣分都源於戲,無論是好還是壞。就這樣一個是須生之皇,一個是旦角之王,在韓家潭金碧輝煌、耀花人眼的舞臺上上演了一幕王皇同場、珠聯璧合的戲,他們演繹的是劇中的人生,也是她和他的戲。一曲《游龍戲鳳》贏得了滿堂彩,臺上梅、孟表演戲耍身段時,臺下簡直是開了鍋,人人起鬨,不斷地拍手,不停地叫好。尤其是梅蘭芳戲迷中的一些中堅分子,更是極其看好他倆這段假戲真做的戲緣。在他們心中,兩個人就是天作之合!

京劇名角孟小冬:年少邂逅梅蘭芳成伴侶,後嫁與杜月笙客死臺北

京劇演員

1927年某日,經好事人撮合,很快兩個人就走在一起。婚後,兩人並沒有住在梅宅,而是住在了北京東單附近的內務部街。1931年夏天。將梅蘭芳養育成人的大伯母去世,小冬也頭戴白花前往悼念。雖說小冬嫁給梅蘭芳已經四年了,但是她還沒有進過梅宅,她想趁這個機會進去看看。誰知到了梅府她卻進不了梅府的門。因為她穿著孝服進了梅家的門,就算梅家的人了,所以梅蘭芳那個“厲害”的福二奶奶是論如何也不會讓她進的。就這樣,在舞臺上叱吒風雲的孟小冬硬生生地敗在唱青衣的女子手下。最令人心寒的是梅蘭芳也不讓她進去,他冷冷地說道:“你回去吧!”孟小冬只得冷著臉離開梅家。

當然,我們也不能責備福二奶奶無情,她們不過是在盡力維護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罷了。該受譴責的自然是梅蘭芳,既然給不了孟小冬名分,又何苦要與別人同居呢。孟小冬漸漸撥開舞臺上的迷霧,看清擁有三妻四妾、為名利而奔忙的梅蘭芳與俗世的男人並沒有兩樣。其實,在第一次遇見梅蘭芳的那刻,孟小冬就已知道他是有家室的人,但是固執且堅持如她,始終抱著那份少女的單純和對自己生活的理想與梅蘭芳生活在了一起。然而他們過的卻是“最時髦”的同居生活,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孟小冬不過是梅蘭芳的一個妾而已。

京劇名角孟小冬:年少邂逅梅蘭芳成伴侶,後嫁與杜月笙客死臺北

美女如雲

1933年9月初,孟小冬連續三天在天津《大公報》第一版,刊載《孟小冬緊要啟事》:“冬當時年歲幼稚,世故不熟,一切皆聽介紹人主持。名定兼祧,盡人皆知。乃蘭芳含糊其事,於祧母去世之日,不能實踐前言,致名分頓失保障。毅然與蘭芳脫離家庭關係。是我負人?抑人負我?世間自有公論,不待冬之贅言……”至此,梅蘭芳與孟小冬正式分道揚鑣。所幸,前方還有餘叔巖在等待接引她。1938年10月21日,孟小冬在北京泰豐樓正式拜餘叔巖為師,成為餘叔巖的關門弟子。餘叔巖習慣晚上工作,因此往往到了晚上才開始給孟小冬說戲。對於孟小冬,餘叔巖可謂愛護有加,孟小冬是聰明絕倫的,天生為戲而生的女子。在自己病勢日深時,孟小冬亦以弟子之禮,侍奉湯藥一月有餘,身為師長的他感其敬師之誠,把自己演《武家坡》中薛平貴的行頭贈給她繼承使用,以為紀念。孟小冬在京的每次演出,他都不顧病體為她把場。

盂小冬作為餘派傳人最精彩的亮相是1947年9月,在上海中國大戲院“杜月笙六十華誕南北名伶義演”中出演的《搜孤救孤》。此時,孟小冬的唱功爐火純青,句句珠玉,扣人心絃,如陽春白雪,調高響逸,一時傳為絕唱,盛況空前。謝幕後觀眾根本不走,都想看看她的便裝,結果還是杜月笙上後臺好番說勸,她才謝了一次幕。然而,就是這一次的演出被梨園界稱為“廣陵絕唱”,從此,“冬皇”再也沒有登臺演出過。孟小冬的傳奇在邂逅梅蘭芳之後,還有更大的波瀾再起,那就是和杜月笙的再次相遇。

京劇名角孟小冬:年少邂逅梅蘭芳成伴侶,後嫁與杜月笙客死臺北

京劇演員

入杜公館之後,她對一切都淡而化之。她一直沉默寡言,對一切看不慣、聽不得、受不了的事情都漠然置之。只反過來,細細呵護陪伴著這個別人眼裡霸道、於她卻柔情萬千的男子。據說,在杜家她只為自己說過一句爭辯的話。當他們舉家遷往香港的時候,一家人在數著要多少張護照時,她淡然的聲音突然飄過來:“我跟著去,算丫頭呢,還是算女朋友呀?”一語道破實情。杜月笙一愣,當即宣佈儘快與孟小冬成婚。那一晚,63歲的杜月笙下了他那幾乎離不開的病榻,由人攙扶著,拜堂成親;42歲孟小冬的臉上也現出了笑容。畢竟他們有了女兒杜美娟,杜月笙有責任承擔起了孟小冬的義務,給她一個名分。一生傲岸的孟小冬,最終也算是有了真正的歸宿。

京劇名角孟小冬:年少邂逅梅蘭芳成伴侶,後嫁與杜月笙客死臺北

杜月笙與孟小冬

杜月笙死後,孟小冬獨居香港,深居簡出,專心教授弟子。1967年,孟小冬因親友均在臺灣,為避免孤寂,便由香港轉遷到臺北定居,閉門靜養,由絢爛歸於平淡,終其餘年。光陰荏苒,轉眼間10年風逝,孟小冬已近古稀之年。1977年5月25日,一陣劇烈的哮喘之後,便突然昏迷過去,送至醫院搶救無效,延至26日午夜,終因肺氣腫和心臟病併發症於1977年5月27日去世。(彭忠富/整理;參考文獻《孟小冬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