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奇葩說】薛兆豐教授的經濟學角度分析:雙十一不買虧不虧?

《奇葩說》第六季真的超會玩。這一季才播出幾期就非常火熱,每一期都有大看點。首先是56強的海選壓縮成為兩期節目,只保留精華。所以有了程思博和詹青雲的開槓,有了許吉如的橫空出世。

不過再精彩的辯論也會有結辯分勝負的時候,所以四支隊伍正式出道。不過在挑選隊員的時候,薛兆豐的隊伍卻發生了一些意外。

薛兆豐前兩次挑選隊員,都被無情地拒絕,導致兩輪輪空。在別的隊伍已經有兩位隊員的情況下,薛兆豐隊伍一人沒有。

從【奇葩說】薛兆豐教授的經濟學角度分析:雙十一不買虧不虧?

不得不說薛教授是一門心思撲在經濟學上,而隊員們之間的小九九才不能讓他分心。

這不,雙十一購物狂歡就要接近尾聲了。14時21分27秒,達到2000億。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你沒有剁手,那虧不虧呢?

用經濟學知識告訴你:

未必是損失。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要對比成本和獲得的效用。在成本方面,要考慮直接的金錢成本,也要考慮機會成本;在效用方面,需注意考慮需求得到滿足的程度。下面展開來說:

機會成本,通俗理解就是因為選擇做一件事情,而不能做另外一件事情所放棄的收益。每個人做同樣的事情,機會成本可能是不同的。

從【奇葩說】薛兆豐教授的經濟學角度分析:雙十一不買虧不虧?

假設我只有半小時閒暇時間,花這半小時去弄明白雙十一活動規則、看各種攻略確保不被坑,就無法用這半小時寫一篇回答來帶貨,導致無法賺到 100 塊錢,這是我的機會成本。我的兄弟是大企業家,讓他花半個時間跟雙十一活動規則較勁,就得耽誤談生意,機會成本恐怕就比這個要高了。我把規則研究透了,這個雙十一省下超過 100 塊,還比較划算;讓我兄弟花時間蓋樓、搶紅包,對他來說可就得不償失了。

至於效用,這其實考慮的不僅是物品的價值,而是物品帶給人的感受:能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和慾望。之前我看中了一款降噪耳機,心想著等 618 大促的時候說不定能省兩百塊,就一直放購物車裡沒買。就當它躺在購物車裡的時候,坐了次長途動車,一路上孩子哭,大人隔著車廂聊天,有人公放電影,當時我就想,寧可花多兩百塊現在就有個耳機。儘早得到一件東西,產生效用可能大於在較晚的時間花更少的錢入手。提前買,未必就是損失。

最後,雙十一什麼也不買,那麼恭喜你,這意味著你日子過得還不錯。正如 @司馬懿 指出的,雙十一其實是一種精巧的價格歧視機制,區分開了「再便宜點就買了」和「其實我不看價,想買就買」的兩類人。雙十一活動成功在特定的時間將商品集中賣給了前一類人、擴大了銷售額,同時在其他的時間確保從後一類人身上賺取更多的利潤,兼顧了利潤率。雙十一創造了兩個不同的市場:一個薄利多銷的市場,一個有錢任性的市場。

如果我告訴你,什麼都不買,說明在理性世界的作用下,你被歸於後一個市場,是不是感覺舒服了一點?

從【奇葩說】薛兆豐教授的經濟學角度分析:雙十一不買虧不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