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喪、破孝、圓墳、燒七,感受河北唐縣傳統葬禮

唐縣葬禮最注重衣衾和棺槨,無論貧窮還是富有人家,都講究厚葬,而且葬禮要有儀式感。

富裕人家非常注重佛事,喪主會請僧道數人,拿著幡傘冥器,巡街作樂器,見廟宇即拜,一日往返數次。有每七行之者,有初七行之者。

號喪、破孝、圓墳、燒七,感受河北唐縣傳統葬禮

親友來弔唁要隨份子,喪家以酒飯招待,出殯日親朋送靈柩於郊外,到達墓地後要請德高望重的人點主,下葬三日後要祭禮圓墳,逢七要做七祭以示哀悼。新中國成立前,唐縣葬俗形式複雜、禮儀繁瑣且厚葬比較嚴重,主要流程如下:

其一、叫魂:叫魂也叫“號喪”,老人彌留之際,兒女要燒斷頭紙,斷氣後要上房“號喪”,以表示兒女的喪親之痛,並以此形式通知四鄰。然後把死者用過的枕頭放在門外燒掉,兒女為死者穿好壽衣後,停於外屋或靈棚內,靈前要點長明燈、插打狗棒、擺放供品、蠟燭、香火。

號喪、破孝、圓墳、燒七,感受河北唐縣傳統葬禮

其二、報喪:各項準備就緒後,由本族近親分別去死者孃家(女)、岳丈家(男)、女兒及侄女家送信報喪。收到信的親屬要當日前來弔喪。

其三、破孝:由本族長者按本家近遠和喪主經濟狀況,決定破孝範圍和規格。再由人將孝服、孝帽、孝鞋布送往應戴孝人家中。兒女要披麻戴孝,近族穿孝衣、孝褲,較遠者鞔孝鞋,戴孝帽。

其四、入殮:先由陰陽先生寫出“殃榜”,叫“開書”,寫出“四忌”和“四鄰鎮物”。棺材放於當院,人殮時用傘或簸箕遮陽,將死者仰放棺內,用籽棉穩身,孃家人滿意後方可蓋棺釘蓋,兒女扶棺大哭。然後,將靈柩停於靈棚,開始弔唁(俗稱“弔紙”)。

號喪、破孝、圓墳、燒七,感受河北唐縣傳統葬禮

其五、守靈:兒女臥跪靈柩兩旁叫“守靈臥草”。停靈有三、五、七天不等。此期間,鄉友、親朋弔孝,兒女以跪禮答謝。唸經超度、唱戲說書、照清過橋、放焰口、招魂、家、點主等煩瑣禮儀均在此期間進行。富裕人家各項儀式下來,足有月餘時間,然後根據喪主意願,再由陰陽先生擇日埋葬。

其六、送葬:俗稱送殯,按所擇吉日,中午宴請親友,車後有“提鬥”人為先導,炮隊、樂隊隨後,長子執引魂幡,眾孝子穿孝服、執喪棒,男孝子步行靈前,女春乘車隨後,女兒、媳婦扒靈,靈樞居中,女婿送至村外辭靈,一路浩蕩送往墓地下葬,當晚為死者燒車馬和金銀庫樓等紙紮。

其七、圓三燒七:葬後三天,兒女及主要孝子到墓地為死者“圓墳”,以後每七天上墓一次叫“燒七”,從一七燒至十七為滿七。舊時,富有之家循制行喪。貧寒之戶喪事從簡而受社會揶揄。

號喪、破孝、圓墳、燒七,感受河北唐縣傳統葬禮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提倡節儉辦喪事。原來的家祭點主、照清過橋、放焰口等習俗逐漸被人們摒棄。50-60年代招魂等封建迷信形式亦有收斂。70年代為死者開追悼會的形式曾廣為流行。1984年7月,縣人民政府簽發佈告在唐縣推行火葬。唐縣喪葬改革主要內容有:停靈期大為縮短(一般三日)。1970年後引魂幡改用花圈,臂紗代替孝鞋,守孝也由三年縮短為一年(有的三個月)。1984年10月強行推行火葬。1985年後以土葬大量減少,1990年幾乎停止。(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