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吼完娃就后悔,我还有救么?送你四字真言,减少吼娃有奇效

一吼完娃就后悔,我还有救么?送你四字真言,减少吼娃有奇效

前几天,同事5岁女儿过生日,怯怯地许下了一个生日愿望:

“希望以后妈妈吼我的时候小声点儿。”

这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生日愿望,让同事连连叹气:“没想到吼娃给她带来这么大阴影,我也不想河东狮吼啊,每次吼完都后悔,可下一次还是忍不住。”

照理说常爸团队的各位爸爸妈妈,已经是相当善于学习也重视教育的家长了,可为什么听了那么多育儿理论,读了那么多育儿文章,还是一样控制不了这暴脾气?

我敢说这绝对是个千古难题了,正好最近读了一个国外育儿博主写的blog,发现这个好学的爸爸心路历程和我们一样崎岖。而且可能和很多国内父母想象中不同的是,虽然都说国外的父母注重个性自由,对孩子的管教没这么严,但事实上,在吼娃这条路上,那真是同一个世界,同一类父母。

尝试“零吼娃”后,我更暴躁了

——Patrick A. Coleman(一位美国爸爸)

为了实现不打、不骂、不吼娃的目标,我买了劳拉·马卡姆博士的畅销书《父母平和,孩子快乐》,想试试来用“正念和爱”来养育孩子。

一吼完娃就后悔,我还有救么?送你四字真言,减少吼娃有奇效

(国内还引进了这本书,书名就叫《父母平和 孩子快乐——如何停止吼叫,与孩子建立理想关系》)

看完书后,我对自己非常有信心,频频幻想“父慈子孝”的场景。可是,这个美梦在看完书当晚,凌晨两点钟就碎了。

那天,本该在睡觉的小儿子突然跑到我的卧室里求抱抱。按照书里说的,这时候应该“平和”地跟孩子聊天、安抚他。可当时困到怀疑人生的我,脑袋里根本就容不下这个词。

“滚出去!”我大吼一声,把他从床上推开,然后迷迷瞪瞪中看着他好像满眼含泪地离开了。

他走了,我却睡不着了,强烈的内疚感袭卷而来。特别是一想到睡觉前,我还在叨叨怎么用爱和耐心而不是轻视来回应孩子,怎么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

但是,显然我失败了!

一吼完娃就后悔,我还有救么?送你四字真言,减少吼娃有奇效

第二天早上,我立即拿起书开始学习,书里不少话直戳我的心窝子:

一吼完娃就后悔,我还有救么?送你四字真言,减少吼娃有奇效

“父母需要认真审视自己”

“如果你不能善待自己,就别指望能善待孩子。”

……

我突然意识到,我和儿子之间的很多问题都是基于“我认为我的孩子是混蛋”这个预设。当我把他放在“混蛋”这个位置上,他做的一切行为就都带着“混蛋”的影子。

就像我要求他做到彬彬有礼,他做不到,我就用对待一个混蛋的方式,吼他、骂他。可是,彬彬有礼这件事是我活了40年才勉强做到的,而我的大儿子在这个星球上才生活了7年。

因为这个“混蛋”的预设,对孩子应该有的同情、倾听和理解,在我这里直接被自动屏蔽,变得统统不存在。

所以在接下来的几天内,每次出现问题,我都会按照书里的方法:

平起平坐,认真听他们讲话,再把我听到的复述出来,拉近和孩子的距离,产生共鸣。

坚持了一个星期后,我看孩子的眼神都自带美颜滤镜,也体验了一把家里风平浪静的赶脚。

一吼完娃就后悔,我还有救么?送你四字真言,减少吼娃有奇效

然而,这种岁月静好的状态随着我的车在游泳学校的停车场抛锚的意外,戛然而止。

那天汽车电池的电量耗尽,这个问题被我忽略了。

游泳课结束后,我和两个快要饿疯的男孩被困在打不着了火的汽车里。这时候不管是强制发动还是深夜里去买电池,都显得很不靠谱。

再多的爱也救不了我们了!

就在这本来已经够让人恼火的时候,5岁的小儿子在一旁喋喋不休:“我们会死的。我们都会死的。”

7岁的大儿子泪流满面,嘴里嘟囔着:“我担心我们永远回不了家了。”

我知道我现在应该看着他们的眼睛,安慰他们。但真实情况是,我的那点同理心、耐心、爱心早已消耗殆尽。我恶狠狠地对他们说:

“安静点!”

“闭上你的嘴!”

“烦都烦死了!”

然后,在两个孩子的哭泣声、抱怨声、汽车发动机闷闷的响声中,我们度过了这个沮丧又暴躁的夜晚。

一切又回到了原点,我觉得自己像个白痴……

一吼完娃就后悔,我还有救么?送你四字真言,减少吼娃有奇效

据国外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孩子2岁以前,90%的父母都曾有过对娃大喊大叫的时刻。在孩子5岁的时候,这一比例上升到98%。

吼娃还不是重点,重点是大多数的爸妈就像上面那个美国爸爸一样:吼完孩子就后悔。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妈妈说,吼完孩子,自己跑到卫生间哭了一个小时。

微博上,每天反省自己不该吼娃的爸妈一抓一大把。

“每天都在懊悔”

一吼完娃就后悔,我还有救么?送你四字真言,减少吼娃有奇效

“吼完才意识到他还只是个孩子啊”

一吼完娃就后悔,我还有救么?送你四字真言,减少吼娃有奇效

“自从开始吼娃,才意识到情绪管理是一门终生的学问”

一吼完娃就后悔,我还有救么?送你四字真言,减少吼娃有奇效

“吼娃-后悔-吼娃-后悔,这该死的循环模式啥时候停止”

一吼完娃就后悔,我还有救么?送你四字真言,减少吼娃有奇效

对这些痛心疾首、知错还犯、屡犯不改的爸妈们,看起来是否格外眼熟分外亲切?是不是想大呼一声——“他们简直是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啊!”

如果只是吐槽,完全不能给我们增加能量,所以来说说下一次再遇到类似的爆点时我们该怎么做。

关于不吼孩子的替代方法,常爸之前写了不少,比如深呼吸、暂停讨论、把娃放到隔离区里等。

大道理其实都懂,但有没有什么“口决”或者“咒语”,当自己被娃气得怒不可遏时,念一念能制怒的?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我最近想到的“咒语”,很简单,只有四个字,配合“孩子是亲生的”使用,效果更佳。

四个字,让我减少吼娃

这“四字真言”就是“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指的是以往发生的,但与当前决策无关的费用。人在做决策时,应该考虑怎样做对当下和将来是最有利的,而不应该去考虑那些之前已经付出的、无法收回的成本。我们做出错误的决策,很多时候是因为总是想着那些“沉没成本”。

举个例子,你花了50块钱买了一张电影票,坐进电影院里,看了20分钟,确定这是一个烂片,不值得你付出这个时间。这时候,人们往往会因为“我已经花了50块钱了”、“我已经看了20分钟了”,而说服自己继续看完这部片。这一决策的结果是:你浪费了50块钱和2个小时的时间。其实那50块钱和已经看了的20分钟是“沉没成本”,既然收不回来了,就不应该影响你是否继续看下去的决定。你决定是否继续看下去的决策,可以基于“这部片好不好看”、“到现在为止不太好看,但是好像要渐入佳境了”、“如果我现在离席,有没有其他更有意思的事情做”等因素,但“花了50块钱”和“已经看了20分钟”不应该影响这一决策。

一吼完娃就后悔,我还有救么?送你四字真言,减少吼娃有奇效

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是在为沉没成本,也就是无法挽回的事情生气。

比如孩子爱磨蹭,你在门口越等越生气。可是,生气也没什么用,因为孩子磨蹭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你再生气,也不可能让时间倒流。

你可以选择吼孩子,但结果可能会让你更不开心,因为孩子可能会哭、会闹,甚至不理你,会花去更多的时间,可能导致整个行程泡汤。就算是形势所迫勉强出发了,心情估计也要大打折扣。

你吼孩子,其实是在为无法挽回的“沉没成本”发泄自己的不满,对达到最终目的并无帮助。当然,吼孩子也可能是为了让他“长点记性”,下次不要再磨蹭。但如果吼他有用的话,理论上你吼的次数会越来越少才对,可是事实好像不是如此……

生气,不会改变什么,只会让事情更糟糕。尤其是每每想到,你凶神恶煞的眼神,气吞山河的气势,刻薄恶毒的话语可能会给孩子造成一辈子的心理阴影,就更觉得不值当了。况且,等他翅膀硬了,万一开始有样学样地跟我“对吼”……哦不,这画面压根不敢想象。

一吼完娃就后悔,我还有救么?送你四字真言,减少吼娃有奇效

所以,一想到生气毫无意义甚至会把事情变得更糟,我就决定情绪上来的时候,一定要迫使自己变理智,不能让情绪牵着我的鼻子走。而让自己变理智的第一步,就是看清事实,接受现状。当你生气的时候,想一想“沉没成本”这四个字,接受过去发生的已经是不可挽回的事实,你的决策不应该受“沉没成本”左右,而应该想一下当时当下用什么策略才能最好地实现你的目标。

一个爸爸说过这样两句话,让我很感动:

“我希望他们做正确的事是因为知道应该这样做,而不是因为害怕我;

我希望他们遵守规则是因为他们想要遵守,而不是因为害怕被抓住。”

想让孩子真正认同你的理由,就必须要把教养方式从控制、威胁、惩罚和贿赂转变为尊重和健康的沟通。

孩子不喜欢刷牙,就去找能让他不抗拒的妙招。孩子磨蹭,就去想解决磨蹭的方法。

吼是最没用的,如果亲子关系都没有了,还何谈教育呢。

其实道理我们都懂,但这世界上的道理不就是这样吗,所有人都知道怎么做是对的,但真正愿意付出行动的人,才有可能看到比别人更多的风景,收获更多的幸福。

为了你和孩子的幸福,你愿意试试吗?愿意的话就请点个“在看”,同时立个flag:从现在开始,努力跟孩子“好好说话”。



如果你实在忍不住要吼的时候,请默念“已发生的都是沉没成本”,配合“孩子是亲生的”使用,效果更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